1978合成系文豪 第157节

  我和她说起这条景山东胡同,她说她妈小时候就在这条胡同住,还听她妈讲过小时候住在这儿的经历,说她妈和她好姨正睡着觉,就一块儿被抱上汽车,掩护李大兆先生出城。”

  “是么?”江弦吃了一惊。

  他知道曹禺先生有过三任妻子,万方的母亲是第二任,是安徽名门邓家邓仲纯的千金。

  说起邓仲纯,就要说说他的弟弟邓以蛰,邓以蛰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大教育家,万方喊他三公公,邓以蛰住在燕大朗润园,万方常去他那里玩,他的儿子,万方喊他“好舅舅”。

  这个“好舅舅”神出鬼没,家庭聚会常常一接到电话就消失,万方一直觉得她这个舅舅特别神秘,不知道他在偷摸干什么事情。

  后来她这个一生无名的“好舅舅”,终于名震天下。

  这位同志便是邓家先。

  “说起来,文讲所还请了曹禺先生当我的指导老师。”

  李小林笑了笑,“我听万方说了这件事,说文讲所里有个学生,没老师敢收,最后只好拉着他爸收下来了,一打听,原来此人是大名鼎鼎的江弦先生。”

  “咳咳。”江弦老脸一红,“小林姐,你就别取笑我了,你知不知道曹禺先生什么时候有空?我还没去拜访过他。”

  “真是不赶巧,曹禺先生出国访问去了,恐怕要过段时间才能回来,你那篇《琉璃月照铜钱街》,我们《收获》已经看过了,还做了一番讨论,你写的真是吓人,怎么会想到这么个题材?”

  “也是我姐给我的启发,她有画画的爱好,却被家庭牢牢的束缚住,放弃了这条道路,我就在想,如果反过来呢?放弃家庭,选择爱好,一下子就有了思路。”

  “原来如此。”

  李小林忍不住佩服江弦那敏锐的观察力。

  上次是从一句诗里获得启发,写了篇《荔枝》,这次又是这样子收获灵感,写了这篇《铜钱街》。

  “你这篇文章写的很不错,发表没有任何问题,不过刊发以后的争议恐怕会很大。”

  江弦也理解,《月亮与六便士》畅销于世一百多年,口碑两极分化。

  喜欢的恨不得读一百遍,不喜欢的连两行都看不下去。

  这样的书其实有很多,苏童讲过,他年轻的时候看《白鲸》,当时很多国内外作家都说《白鲸》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但他觉得太阴晦,啃了两个月都啃不下去。

  当然了,《月亮与六便士》又是比较特殊的那种,因为书中的主角是一个追求理想的极端主义者。

  花了一下午时间,江弦改好了李小林标注需要修改的地方。

  《铜钱街》写了十二万字,李小林愿意不连载,而是将整整十二万字全部刊登在今年第五期《收获》上面,也就是十月刊。

  要知道《收获》复刊以后,每期印刷大概256页,也就是约45万字。

  江弦这么一篇《铜钱街》,直接占了第五期《收获》四分之一的篇幅,这面子给的不可谓不大。

  漂亮国。

  印第安纳大学。

  记者们蜂拥围堵着,他们来自各大媒体,有《纽X时报》、《洛X矶时报》、《华X顿邮报》以及《芝X哥每日新闻》.

  所有的摄像头,齐刷刷的对准了前方礼堂中央,那位来自神秘东方国度的大明星。

  曹禺刚刚结束他关于“现代话剧”的讲演,英文讲演,他的英文水平当然是顶尖水平,莎翁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便是由他译制而成。

  不过他已经有三十年没说过英语了,而且他的听力很不好,所以接受提问,需要英若诚从旁协助翻译。

  “你们是一个怎么样的组织?”

  “我们叫中国戏剧家协会,但其实除了剧作家,也包括所有参与戏剧活动的艺术家,舞台设计、灯光设计、音响师、戏剧文学研究者、戏剧学校的教师等。”

  “这似乎有误导性。”

  “希望美国人民能够理解,如果我没搞错的话,院长先生爱吃牛肉是远近闻名的,但我相信他今天准备的菜单上也会有其他的美味,例如薯条。”

  提问持续了很久,《纽X时报》的记者忽然提出一个问题。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的作者,在中国拥有怎样的文学地位?”

  英若诚把这段话翻译给曹禺,他脸上露出一丝疑惑,“抱歉,我不是很理解你的意思。”

  《纽X时报》的小哥又重复强调了几遍小说名,曹禺露出歉色,并未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提问结束,印第安纳大学Patten基金会的理事们,陪同曹禺一起参观校园。

  “哦,你们在进行选举,不知道卡特先生能否连任。”英若诚说。

  

  漂亮国自由一些,理事墨菲大胆的透露,卡特兵败如山倒,里根更受到漂亮国民众的青睐,还给他们介绍了下这位里根,“他是出身演艺圈的好莱坞明星,非常英俊。”

  “哦?”曹禺一阵不可思议,“你们要选一位好莱坞的明星做总统?”

  这真是泽里泽气的。

  里根高大帅气,形象很好,他给自己取了个外号:女人汤圆。

  他阅女无数,与好莱坞50多名女星有染,其中包括玛丽莲梦露。

  墨菲聊着聊着,又谈到刚才采访时,《纽X时报》记者所提到的那篇小说。

  “你们可能不知道,这篇小说已经被美国'每月读书会'选中,成为今年7月的特别推荐小说。”

  同行的一位,长得酷似猫王的棕发小帅哥,忍不住插嘴。

  “这简直是7月纽约年轻人们最喜欢的小说!难以想象,这篇小说出自一个中国人之手!”

  “中国人的小说?”

  曹禺和英若诚都有些诧异,他们在国内可从没听过有一个这样的人物。

  “难道是林语堂先生的遗作?”英若诚提出一个猜测。

  林语堂先生在国内名声不显,在国外是畅销作家。

  他的书简直是欧美人民的枕边书,《瞬息京华》更是让他获得诺奖提名。

  《瞬息京华》就是《京华烟云》,这个译名是林语堂定的,而不是《京华烟云》这个译名。

  没错,译名,《京华烟云》的原稿是英文稿,中文稿才是译本。

  林语堂写完以后,认为自己没能力把这篇小说译成中文,觉得自己笔力不够,一开始托郁达夫先生翻译,结果先生不幸遇难,最后由其他人补全,成了《京华烟云》。

  “这位作者的名字是什么?”曹禺问。

  “string。”

  这显然是个笔名,即便是美国人,也不用“弦、琴弦”这样的单词给自己起名,太难听了。

  曹禺和英若诚听得一头雾水,晚宴过后,告辞回往酒店。

  基金会的人也各自乘车离去。

  棕发小帅哥还在和周围的人吹水,“如果有机会前往中国,我一定去拜访string,他写了一篇惊人的爱情小说。”

  “闭嘴吧,唐纳德。”共和派的保罗不屑的骂了一句,“你什么时候爱好文学了?”

  民主派的棕发小帅哥的头发立马抖了起来,“该闭嘴的是你,保罗,我要告诉你,没有人比我更懂文学。”

  大选在即,火药味十足。

  棕发小帅哥朝他竖起国际友好手势,“知道么?愚蠢的共和派人,你们已经要输掉选举了。”

  保罗歪歪脑袋,“是么?别忘了里根只是自由身份,真的是你们民主派的人么?”

  “难道里根会倒向共和派?别做梦了。”

  棕发小帅哥双手掐腰,嬉皮笑脸,攻击性十足,“共和派的人真是一帮蠢蛋。”

  另一边,江弦那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投往海外的英译稿稿费也终于汇了过来。

  施松卿帮他试着投递给了《纽约客》,原本只是试试,没想到真的投递成功。

  这是美国一本相当有地位的知识、文艺类的综合杂志。

  刊发过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菲利普罗斯(《被释放的祖克曼》)的作品。

  江弦的这篇小说就这么出现在了大洋彼岸。

  至于笔名string,那就是江弦随便取的。

  他倒没觉得难听。

  这总比某作家shipship的名字好听的多。

  至于稿酬,美国的稿酬按照单词数量来算。

  这时候美国流行一个每词1美元的说法,每词1美元,是撰稿人地位一种体现。

  嗯,最早拿到这个待遇的有,“猪队友”小墨、“犹之光”小希。

  《纽约客》给江弦开出的稿酬自然达不到“每词1美元”的名人标准,只给他每词70美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全文大概三万个单词。

  《纽约客》算给江弦的有足足21848.4美元。

  这差不多是江弦创作以来收到最多的一笔稿费了。

  “一稿多投就是香啊。”

  (今天短小无力,就先发了,明天正常日万。亲戚今天结婚,我去采采风。)

第197章 被薅了?

  “这么多钱呐?”朱琳吃了一惊。

  给国外投稿子赚到了外汇,别说是她,就哪怕放到后世,也有九成的人从没听说过这种事情。

  她好奇的望向江弦,“两万多美元,换成人民币是多少钱?”

  1980年的平均汇率,大概1美元=1.5人民币。

  没错,就是这么低。

  改开初期,为了推动出口,上面降低了人民币汇率,以便换取足够外汇用于进口设备。

  江弦这两万多美元,换算过来,其实也就是3万多人民币。

  “那你岂不是三个万元户了?!”

  万元户这个词现在太火了,去年《人民X报》上一篇《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把养猪户“黄新文”捧上神坛,也彻底打响“万元户”这个词。

  黄新文的名字一夜之间就红遍全国,《人民X报》管他叫“农民企业家”,他成为了“第一个万元户”,也是“先富起来的人”,他的名字和后世马芸啥的差不多,是这个时代全国著名的金融大亨。

  他去哪里开会、分享经验,当地干部都要列队欢迎,甚至要打上标语“欢迎万元户代表!”

  全国的粉丝都会给他写信,询问他如何靠着养猪发家致富的,全国的记者都去他家采访。

  形容黄新文有多富裕时,新X社的记者说:他们家院里有足足两个厕所!

  黄新文表示,他们家虽然没几口人,但两个厕所可以避免早上起来争厕所,毕竟他这个万元户,从早到晚都很忙。

  想象力不足以想象出“万元户”富裕程度的人民,一下就有了画面:

  1个万元户=2个厕所。

  江弦如今是3个万元户,这么一算,那也是6个厕所的水平!

  他们家拢共才4口人,带上朱琳算5口,一人蹲一个厕所都够了。

首节上一节157/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