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145节

  在过去,《京城文艺》稿子太少,常常到了应该发稿的日期,还没有合格的稿子,赵树理就抱着一摞稿子到屋里去,一篇一篇地看,就这么看出了许多好稿子。

  仨人一共花费了三个多小时,终于从库房里收拾出来几箱稿子,江弦手上都是白灰。

  刘恒比他更惨,头发上都沾满了白毛,这会儿一个劲儿的拍打,尘土飞扬,但也于事无补。

  仨人找个水龙头简单冲洗过。

  江弦疑惑的看向章德宁,“《棋王》和《动物凶猛》这些比较久远的手稿都在,怎么反而《伏羲伏羲》《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找不到了。”

  “总不能是丢了吧,回头我再帮你找找。”章德宁说。

  总的来说,江弦这一趟还是收获颇丰的。

  拿到了王的两篇反思文学稿子《脚的问候》、《南京板鸭》,拿到了方之的《内奸》。

  他还重点找了张洁的好几篇稿子,张洁的稿子也挺有收集意义,86年她和巴金曾一起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至于嗡嗡嗡以前的稿子,就比较难找,这种资料那些年里不是被销毁了,就是被销毁了,只有小部分被人藏着,要等人家捐献出来。

  江弦还挺惦记找找赵树理的手稿,还有吴X的那份剧本.海瑞罢官。

  “都收拾出来了?”王过来问。

  江弦笑了笑,“差不多,有几份没找着,让德宁同志先帮我打听打听。”

  “总不至于找不着。”王拍拍他胳膊,又把吸收他进入编委会的事情交代了下。

  聊了一会儿,江弦雄赳赳气昂昂找了几辆人力车,从《京城文艺》搬上几箱资料,放去了景山东胡同的院子里,等文学馆有了正式的地方再搬走。

  “妈,这些玩意儿你可别给我当废纸卖了。”江弦特意叮嘱一嘴。

  “成,知道了。”饶月梅答应一声。

  今儿他们家院里来了好几个饶月梅厂里的同事,坐在堂屋喝茶,这会儿正犯着愁,你一言我一句,说着她们服装三厂的一件大事。

  “现在这不是挺好的么?为啥非要改制度呢?”

  “就是说啊,前几天会议上说什么,还说将来打算以税代利,自负盈亏,我到现在也没听明白,这什么意思啊?”

  “这个简单,我听懂了。”饶月梅解释道:“就是说咱们厂里的利润不给国家交了,盈亏全归厂里自己负责,咱们工人的工资也要跟着盈亏浮动。”

  “这哪行啊?就咱们厂里这个效益,去年的棉服还有20多万件积压在仓库呢,还自负盈亏?自负盈亏咱们工人全去喝西北风吧。”

  “不怕不怕,咱们闹两天,他就得改回去了。”

  饶月梅皱了皱眉,“你们不能这样想,这两年厂里效益不行,咱们一直吃的‘省心饭’,不改改,厂子迟早要出事儿,我觉着这弄得挺好的。”

  “月梅主任,你现在是厂里干部,你们家还有这么大个院子,儿子也有本事,厂里不管你,你当然不怕了。”有人幽幽的来了一句。

  “你这说的什么话?!”

  饶月梅立马生气,“谁要是敢说我饶月梅倒向资产阶级,我跟她拼命!”

  “哎呀,月梅主任,都多少年的工友了,哪是那个意思。”

  “就是、就是,谁在那儿胡说八道。”

  其他人赶紧出来打圆场。

  江弦洗漱干净,换了身衣裳,骑着车子走了。

  他妈的单位是京城服装三厂,这是个老棉服厂,到了这两年,产的还全是酷似上世纪50年代的棉袄、棉裤,这哪儿跟得上改革的发展、人民的需要。

  不过那个老厂长挺有先见之明,今年一直在尝试搞风雨衣,后来就是靠着转产,让这老棉服厂在改革中“杀”出了一条生路。

  转产的便是国际上流行风头正劲的时装化风雨衣,服装三厂根据京城春天的特点,跟国外的风雨衣一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雨衣。

  防风、防雨、防尘。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长城风雨衣,80年代风靡全京城,那会为了买一件风雨衣,连商场的专柜柜台都能挤塌了。

  北影厂。

  小会议室。

  王洋,江怀延,王好为,江弦还有几位厂里的领导,都坐在里面。

  王好为手里拿着一摞资料,为难道:“我们已经算过了,20万的经费不够,厂里至少还得再批10万经费给《车水马龙》。”

  这会儿拍电影,平均花费也就30万,像《城南旧事》,花了57万,一部故事片,拉满了也就80万。

  “你们一个在京郊拍摄的片子,怎么超出那么多的预算?”主抓财务的副厂长包大可纳了闷,“你们的钱都花到哪去了?”

  王好为神色不善的瞟一眼她的那位编剧,江弦清清嗓子,“钱都花在了该用的地方,我们这个片子是对标《追捕》拍的.”

  “对标什么?”包大可挠了挠耳朵,还以为他听错了。

  “《追捕》。”江弦一脸平静的回答。

  前些年的《追捕》这片子在日本不温不火,在中国火的一塌糊涂。

  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楼、闻所未闻的穿衣搭配、佳能DF照相机、带钻的白金项链、穿黑丝的兔女郎、别墅、轿车、赛马、飞机、吃了让人听命他人的反人类药物AX这简直是对彼时国人的信息轰炸。

  多年以后,中国还给送回去一部电影,《那人那山那狗》,中国卖了一个拷贝,日本收获3亿票房,可谓是礼尚往来。

  江弦淡淡解释道:“我们给朱琳穿的,都是国外最新款的运动服饰,另外呢,我们用的汽车、摩托车也很多,力求像《追捕》一样刺激眼球,展示现代社会新风貌”

  王洋也敲了敲桌子,开口道:“《车水马龙》是厂里的重点影片,我看10万块钱不算多,还是能拿出来的。”

  包大可摆了摆手,缩紧了口袋子,“王厂长,我不是为难大家,我也难,这钱我批不出来,咱们北影厂拍《骆驼祥子》还要搭建街景呢,凌子风跟我要个整整200米长的街景!我实在弄不出这10万,这钱跟中影要去吧。”

  会议室里吵吵嚷嚷,所有人都很为难,最后还是王洋下了决心,敲定主意,再追加10万块给《车水马龙》。

  散会以后,等人走了个差不多,江弦和王好为去到王洋那儿,“感谢王厂长的信任。”

  王洋看他们一眼,喝了口水,“《瞧这一家子》和《边城》都搞得不错,这部《车水马龙》,咱们厂里是打算拿来献礼,我要求不多,你们给我保证个收支平衡。”

  王好为一个劲儿的点头、保证,就差立军令状了。

  江弦琢磨一会儿,忽然道:“王厂长,我有个主意。”

  王洋、王好为、江怀延齐刷刷朝他看去。

  “你说?”

  江弦说出一句后来的北影厂长韩三平的话,“向市场要钱!”

  给电影拉赞助的想法太大胆,江弦管不了那么多,作为一个主混文学圈的,他的心思肯定更多在文学上。

  “电影这块儿我不了解,但是文化这块儿我知道的多,去年dang报实行企业化经营,华东所有新闻出版单位都实行企业化经营、要争创利润,《天津日报》《解放日报》都率先恢复刊登了商业广告。”

  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刊登了一则“天津牙膏主要产品介绍”的广告,这是有据可查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条消费品报纸广告。

  企业化经营,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一大群新闻出版单位水土不服,消失了大半。

  《解放日报》率先实现了扭亏为盈,不过阻力重重,没能坚持实施下去,另一家《天津日报》可以说吃尽红利,迅速摆脱贫困,短短两三年,就修旧房1万平方米,建新房 6000平方米,在全市率先改善了自己的居住条件,极大改善了办报条件,至1989年,共为报社积累资金4950多万元。

  “你是说”

  “咱们北影厂文学部有自己的刊物《电影创作》,在业界和业余爱好者中也是颇受好评,为什么不在每期的版样上划出一块版面刊登广告?”

  江弦这个主意也是有依据的。

  北影厂经济形势向来严峻,《电影创作》的编辑部一直在想着为北影厂分忧,搞过个“中国首届模拟表演大赛”,就是让年轻人模仿心中的偶像、名人,进行比赛。

  这个想法挺好,厂里、电影局一路绿灯,结果报名别说几万人报名了,原计划报名者两千人,实际报名了二十几个人.本想着靠低廉的报名费赚一笔,结果这点钱完成赛程都有困难。

  最后还是拉着这二十几个人,打着“中国首届模拟表演大赛优秀选手汇报演出”的旗号出去表演,终于赚了点演出费,寒酸至极的把比赛办完,算上开销、人吃马喂,堪堪完成了收支的自我循环,也就是纯白干。

  王洋和江怀延听了江弦的话,都是眼前一亮。

  此前培养《电影创作》,只是为方便挖掘优秀剧本,顺便领点财政补贴,却还从未想过让《电影创作》发挥创收作用。

  “你这个主意好是挺好,只是广告又哪里是那么好拉来的。”江怀延道。

  “今年春天,京城服装三厂的试销了一批长城牌风雨衣,就在京城东风市场、西单商场几座大商场里试销,男女新式样各一个,一下子就卖出了4万件。

  下个月,就有一场十六省市服装展销会,你们说服装三厂会不会把风雨衣重点宣传?”

  咝。

  江怀延精神一振,一脸兴奋望向江弦。

  妈的,这小子这么机灵,应该来《电影创作》当个主编!

第186章 “李兰德”

  1980年以前,全国生产风雨衣的厂家只有上海永新雨衣染织厂这一家,这个有着40年历史的老厂,生产的是“大地”牌风雨衣。

  1980年京城服装三厂“长城”风雨衣横空出世后,“大地”与“长城”这两个品牌的市场竞争就拉开了帷幕。

  这场竞争,跟过去上海“银河”与京城“冰山”的确良之争一样有名。

  今年下半年的展销,“长城”想追赶“大地”的脚步,打广告无疑是重要举措。

  “王厂长,我也知道我们《车水马龙》剧组临时超支,给厂里带来了经济压力,所以一直在想办法,为厂子分忧。”江弦一脸的大义凛然。

  王好为隐约觉得不大对劲,她才不信江弦这小子能有这么好心?

  “就看这次效果如何,要是真能实现创收,记你个头功。”王洋畅快的笑了几声。

  江弦所说的这件事,王洋已经快速在脑海中推演几遍,觉得是完全可行的,尤其是长城风雨衣这一单,大概率能和服装三厂那边谈下来,这就算开了个好头,如果效益不错,其他厂商说不定也会联系上来。

  “王厂长,我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江弦笑了笑,露出獠牙。

  王好为翻了个白眼。

  王洋和江怀延同时看向他,“你说。”

  “我想拍一部纪录片。”

  “纪录片?”

  这对于北影厂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

  中国最早的纪录片叫《流浪京城》,是1988年吴文光拍摄的,这人之于纪录片如同崔健之于摇滚,拍之前叫不务正业,拍完了叫“独立制片人”。

  至于江弦想干的事儿,和后来的马原想干的差不多,拍一个《中国文学》的纪录片。

  马原实际上也拍成了,不过没电视台要,因为拍的时间太长,电视台图像质量升级,要转数字信号,他没钱转,干脆就搁着了,从未问世。

  江弦觉得如果能拍下来留下去,这事还挺有意义。

  后世的人可能看不见活生生的鲁迅,但还能看得见活生生的茅盾,活生生的巴金,活生生的沈从文,活生生的汪曾祺.

  历史怎么评价江弦不知道,但历史会记住江弦的名字。

  “这事儿我也不急于一时。”江弦也知道,想让北影厂立项拍摄不太可能,这事儿显然是个浩大的工程,要中作协、中影协达成共识,向上面申请,还得上面批准,而且得有预算,因为这片子拍出来肯定没票房,“赔本赚吆喝”,只能当一项任务来拍。

  江弦的意思是,先从北影厂这儿借个团队,先拍着,能拍多少算多少,因为他们文学馆正在筹建,要是不能记录下来,那也太可惜了。

  王洋想了想,这件事他可以替江弦去给上面提,这年头摄像机、打印机都是国家设备,没有上面指使,谁也不敢随便用这些东西。

  见这事儿有了个苗头,江弦心里熨帖许多。

  “江弦同志,你那个《芙蓉镇》完结这么久了,《车水马龙》也快杀青了,能不能把剧本写出来?”江怀延也说出了惦记很久的事情。

  “回头吧,最近实在太忙了。”

  相较于北影厂,江弦还是想把《芙蓉镇》交给谢晋来拍,毕竟这电影就是在他手上成了一部国产电影巅峰之作,在当时掀起极为轰动的观影热潮。

  而且北影厂也拍不了,在原本时空当中,《芙蓉镇》就是给了北影厂,北影厂指定主演是刘晓庆,导筒则交给了王好为,结果剧本一交上去,就被相关领导给毙了。

首节上一节145/2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