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走到了这里,距离也不算很远,但也花了杨文东差不多1个多小时的时间。
到了地方后,在不远处,他便发现了,很多人在银行门口排队,好不热闹。
不清楚什么情况,杨文东还是很规矩的来到门口队伍的最后面,向前方之人问道:“大哥,我问一下,这银行最低的开户费用,是多少?”
前方之人回道:“没有开户费用,不过开户的时候,需要存进去100块。”
“哦。”杨文东点点头,心中颇为欢喜,他带来了120块钱。
这是他所有的家当,在自己穿越之前,前身也有著60多的存款,是他几年下来的积蓄,而这十天的时间,靠著卖捕鼠筒,也赚了不少。
扣掉摆摊每天支付的管理费、赵立明及苏依依的工资,剩下也差不多六十几块钱。
队伍很长,杨文东也只能安静的等待,倒是身边,总是有人在不停的讨论著:
“唉,你们来也是存钱的?”一人问道。
“这不是废话吗?不然来银行做什么?”另外一人说道。
“不是,我的意思是想问,这廖创兴银行,月息6厘是不是真的?”刚刚之人继续问道。
“报纸上是这么写的,应该假不了吧。”又有人回答道:“而且这边这么多人在排队,肯定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前面的人不得闹事啊?”
“也是.”又有数人在讨论著关于利息的事情。
杨文东也在安静的听著周围的声音,这也是他难得可以获得外界消息的方法。
能够来银行存钱的人,哪怕是要求不高的廖创兴银行,这些人的地位也是远高于寮房的。
不过,6厘的银行存款利息,也是吓了他一跳,这么高的利息,也难怪几年后廖创兴银行会爆发挤兑危机了。
又等了一小时,杨文东来到了银行柜台前,将自己带来的100元现金纸张与身份证交了上去,说:“开户。”
“存多久?”里面的工作人员问道。
“不存,放活期。”杨文东回道。
顿时,周边不少人惊讶的看著他。
第12章 大订单的到来
“只开户?活期?”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都没反应过来?
这段时间,来廖创兴银行开户存钱的,可都是为了高息定期存钱的,不然,来这里开户又为了什么?百块钱放银行里做什么?
“对,只开户。”杨文东又说道。
6厘的利息是离谱的高了,不过对他来说意义不大,就算一年100%又如何?这点钱翻几倍也意义不大。
“好,稍等一会。”银行职员也没太在意,继续自己的操作,不一会功夫,便递给了杨文东一本存折,上面有著银行独有的钢印及数字印记。
“谢谢。”杨文东收好存折。
作为21世纪数码时代穿越过来的人,看到这样的“古董”,一时之间,让他有点不适应。
开户完成,里面也有著120块钱,加上自己那刚刚起步的事业,让杨文东在穿越来到香港之后,那无处不在的危机感,稍微降低了一些。
这也让他,有了一点时间来重新认识一下这50年代的香港;
前身其实之前也曾经来过香港的一些地方,只是,一个最底层的人,经过繁华的商业街,一般是不会有什么想法的,如同后世建房子的工人,也没几个人能买的起。
二人在街上走了很久,苏依依突然指向远处,问:“东哥,那里就是维多利亚海港吗?”
杨文东看向远处,点点头说:“对,再远的地方,就是港岛中环了。”
“我还没去过港岛呢,只是经常听说过。”苏依依又说道。
杨文东问:“那我们今天就去看看?”
“不了吧,听说过去要坐船,船票很贵的。”苏依依有些犹豫。
杨文东笑说:“没事,我们虽然穷,但也不差那点钱。”
“你都说穷了,还不省钱啊?”苏依依叫道。
杨文东摇头,说:“只能拿到固定工资的人,想存钱,就得省钱,不过也省不了多少。
我们是做生意的,要赚钱就得多见见世面,说不定,我们去港岛看看,也能知道那里能不能卖我们的捕鼠筒呢?”
“那先去看看船的价格吧。”苏依依想了想说道。
“嗯。”杨文东点点头,他也不知道做一次船要多少钱,总得先去问问再说,至于捕鼠筒,只是说说而已。
倒不是港岛就没这个需求了,这个时代,老鼠在欧美大城市也是祸害,可有需求归有需求,没有渠道也是白搭。
“老板,要不要坐车啊?”就在此时,身旁一人力车师傅拖著车,来到杨文东身边。
杨文东笑著说:“不用。”
这个时代,的士也是有的,但非常非常少,估计价格也很感人。
香港市民之中,条件好点的出行方式,还是与后世民国电视剧中一种,采用的是人力黄包车为主。
不过,也不是杨文东能够坐的起的。
随后,二人饶了一圈,来到了轮船港口边上,询问了一下价格,才得知坐船去对面,一个人5分钱。
这个价格也不算很贵,杨文东便与苏依依等待坐船,半个小时后,二人也都是第一次,踏上了港岛的土地。
“这里的房子好高。”苏依依看著四周,犹如刚刚进城的乡下人一般。
杨文东点点头,说:“这里不少大厦,超过20层了。”
在后世内地,即使是90年代,20几层的大厦,其实也算不了什么,到了21世纪之后,估计都算矮的了。
可在这个时代的香港,足以算的上是摩天大厦了。
“好高啊,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上去看看。”苏依依抬头,看著一栋大厦说道。
杨文东也看了看眼前他认为不高的大厦,笑说:“这一天,或许不会远的。”
虽然50年代的穿越时间点让他很尴尬,毕竟晚20年,有著电子产业大爆发的机遇。
可无论怎么样,香港地产市场在未来几十年的几次大波动,只要自己能够抓住机会,必然可以成为一方商业人物了,甚至,成为香港的顶级家族,也是有可能的。
这个时候的李嘉成,应该也还只是在做塑料花呢,自己如果能赶上未来地产市场的机会,也是有可能在未来与他平起平坐的,甚至超过。
唯一的问题,就是第一桶金,想赚到可以为后续产业起步的资金,才是最难的。
几十年来,成百上千的华人超级富豪创业史上,或许只有几个人,是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
可这个起家的过程,也花费了很久很久,少的数年,多则十数年。
“走吧,我们再去看看,不过,不要买东西,这里的东西太贵了,刚刚一碗盒饭就要5块钱,还没几块肉。”苏依依又抱怨说道。
杨文东点点头,说:“嗯,只看看。”
以他目前的这点身价,在中环这样的地方,还是真的消费不起的,哪怕是一份饭都有点奢侈。
穿越来了半个月了,还是混的有点惨,有点丢穿越者的脸了
二人在中环走了半天,这个时代的中环,也不是很大。
杨文东大概观察了下,大厦的名字,虽然是中文的,可基本上都是英文音译而来,比如:遮打大厦、会德丰大厦等等。
此刻香港的房地产市场,还没有开始大爆发,就是中环这样的地方,仍然也有著一些矮小的房子、仓库。
到了下午三点,杨文东、苏依依二人就再一次乘坐天星小轮返回,又花了一个多小时,回到了位于尖沙咀北部的寮房。
“回来了?”见到杨、苏二人回来,赵立明笑了笑,说:“看看谁回来了。”
“浩宇。”杨文东也看到了熟悉的人,笑著说道。
“东哥,依依姐。”一名瘦黑少年放下手中的竹筒,站了起来。
杨文东拍了拍小兄弟的肩膀,问:“在货仓那边的事情做完了?”
“嗯,完了。”林浩宇叹气说:“跟我阿爸一起做了20几天,但没赚到多少钱,一次搬货的时候,不小心,将一筐货物给撒了,扣了我们一半钱,还惩罚说以后都不要我们了。”
杨文东说:“嗯,以前的事情,就不说了,既然回来了,那就帮我吧。”
“好。”林浩宇点点头,说:“我走的时候,东哥你那时候还在生病,想不到,回来的时候,居然开始做生意了。”
“哈哈,没办法,总得想办法搞钱啊。”杨文东笑了笑。
随后,几人聚在一起,又吃了一份带点荤菜的晚饭。
这些天的收益,保不了每天能够吃肉,但偶尔来一点还是没问题的。
后面的几天,四人进行著分工,两个人去摆摊,两个人在后方建捕鼠筒。
生意,也开始逐步的起来。
时间很快就到了2月1日,杨文东看到了自己最想看到的人:艾琳娜。
“杨生,我要向你购买1000个捕鼠筒。”艾琳娜走上前,直接说道。
……
PS:本文中的小贩管理队,是香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也是由一群修女官员推动港府成立的。
参考书籍:《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
第13章 坏消息与好消息
“1000个?”杨文东虽然听清楚了具体数字,但还是下意识的反问。
艾琳娜点点头说:“对,杨生,上次我从你这买的捕鼠筒,我回去后分发给了我工作地方附近的几个货仓,他们使用之后,觉得也还不错,所以他们委托我,再来购买一些。”
“多谢了。”杨文东笑了笑,又问:“艾琳娜女士,捕鼠筒在大型货仓的效果也很好吗?”
其实,杨文东虽然也做过不少测试,捕鼠筒也能经常性的抓住老鼠,可这些数据,还是不足以支撑对产品效果的定义。
虽然,他也没办法改进了,可知道自己产品的效果怎么样,对他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之前唯一一次批量出售的,也就是给了小贩管理队的阿标,可这种人,杨文东也是不想主动去找的,平白给自己添麻烦。
艾琳娜说:“其实效果算不上很厉害,但抓住老鼠后处理起来方便,也不会伤到人,最重要的就是便宜,港府给拨的资金,本身也不多,都买老鼠笼也太贵了,你这个就比较划算了。”
“哈哈,明白。”杨文东笑了笑,说资金不够,那不太可能,估计是买了贵的老鼠笼或老鼠夹,那很多人就从中拿不到很多好处了。
反正,这种小事,应该是手下负责的,各个货仓的负责人估计是看不上眼的,他们也只是关注最终的成果,老鼠没有造成破坏、没有泛滥就行了。
艾琳娜又说道:“杨生,提前告诉你一个坏消息,但对来说可能是好消息。”
“什么意思?”杨文东不解。
艾琳娜说:“大英帝国旗下的海岛殖民地,爆发了一次小规模的鼠疫,死了数十人。
当地出现了严重的恐慌,虽然现在控制住了,但损失却非常大。
大英帝国也就在前几天,向全球的殖民地发出了警告,要进行全境范围内的大规模灭鼠行动。”
“鼠疫?嗯,我都不知道该不该说这是个好消息.”杨文东点点头说道。
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几乎都快忘了这个词了,但在人类历史上,它与天花都是最可怕的瘟疫,几乎没有之一。
即使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可生产力还不足以强大到让大部分人可以隔绝与老鼠群体,同时医药层面,也还没有绝对有效的药物。
而教育层面,也做不到卫生防护意识的宣传,再说,经济环境差,宣传也没用,穷苦之人能做到不吃老鼠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