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58,打造世纪豪门 第311节

  所以到时候,也一样会有很多黄金机遇,只不过工厂不是地皮物业,收购了你是要负责管理的,所以怎么操作,还得以后再看。

  1964年2月20日。

  第一天上班,杨文东召集了公司的高层,开了一个简单的会议,不过并不是很正式,只是相当于年后的打气,毕竟过年之前,该说的也说了。

  之后,各回各家,郑志杰与魏泽涛被留了下来。

  二人来到了杨文东办公室靠近窗户的地方,这里有一个茶桌,可以直接在上面边泡茶便喝,不少香港或者其他华人地区的老板都很喜欢。

  “坐。”杨文东笑了笑,随后鼓捣起了茶叶,准备泡茶。

  魏泽涛连忙说道:“杨生,还是我来吧。”

  杨文东摇头说道:“不用,我自己来,我也喜欢这个过程。”

  见老板这么说,魏泽涛与郑志杰也只能作罢,三人随意闲聊了会,待杨文东将茶叶准备好了,便说道:“依然之家的情况,老郑你应该清楚吧?”

  “我知道,依然之家的店铺,都是我亲自操手的。”郑志杰笑说道:“目前依然之家在香港一共有著137家连锁店,其中96家是我们自己的物业,总面积已经高达17.6万尺,是如今香港最大的连锁成衣店了。”

  老板娘的事业,他自然很上心,很多事情都是亲手监督的,要不然,单纯这些小商铺,以长兴地产的规模还不一定看得上眼,特别是很多还是在乡下的。

  而苏依依还不是一般的老板娘,这位可是陪著老板一起穷苦长大、同甘共苦的,论地位,估计相当于朱元璋之马皇后了

  杨文东点点头说道:“依依昨天和我说,她想自己建一家成衣工厂,因为”

  待老板讲原因说完后,魏泽涛也说道:“杨太太说的很有道理,香港如今的制造业规模很大,出口规模甚至超过了传统的贸易;

  可绝大部分产业都是低端的,整个香港,除了我们长兴集团的几款产品,根本就说不出一家,有点技术含量或者有点特殊的商品。

  这成衣产业也是这样,从袜子到衬衫到冬衣,香港都能制作,可都是给别人代工的,到了海外也都是以地摊货为主,香港自己这边的连卡佛高端商场,里面的衣服基本上是以进口为主。”

  “正常,以前的日本也是这样发展过来的。”杨文东笑了笑说道:“随著时间的发展,总会向上升级的,不过我这边不想等,所以我打算复制一下长兴实业曾经的过程,帮助依然之家,进军成衣产业,不说多高端,最起码先做中端的。”

  不管什么产业,只要逐步的控制产业链前段,那成本与质量都会达到最佳,如果以后再有资本控制终端,那就完美了,其他竞争对手怎么著也不可能有机会击败你。

  所以在服装产业即使没有什么先知者优势,但也是可以通过上下游的控制来实现自己的利益的,虽说比不上未来的电子或者长兴实业,可无论是规模、利润、就业人数还是影响力,服装产业上下游可是非常高的。

  当然,这也是因为苏依依做了这个产业,要不然,杨文东也不会随意参与。

  “我觉得可以。”魏泽涛自然明白老板的意思,说道:“我这边可以帮助杨太太,建一个大型的服装厂,只要依然之家需要什么类型的衣服,都可以生产,香港这边不缺人才与设备;

  甚至,我们也可以与其他同行一样,做出口生意,以我们长兴贸易在海外的渠道网,部分也可以参与服装出售业务,或者请他们介绍一些,应该也不是问题。”

  这就是大公司大集团的实力,在本身有人有钱有渠道的情况下,进军其他产业,就算不能100%资源匹配,但五六十是没问题的,这就带来了巨大的先天优势。

  杨文东很满意魏泽涛的表现,点头说道:“那行,这件事交给你,买地皮、买设备、招人,特别是管理人才以及职业经理人,依依那边不太适合工作太多,你这边将这些准备好之后,给我先审查一遍。”

  “好的。”魏泽涛答应下来,随后又问道:“杨生,这工厂地点,您看在哪?港岛还是九龙半岛?选择哪个镇?”

  其他都好说,但这工厂位置在哪,没有绝对的选择性,完全就是老板要求的,比如长兴产业园选择观塘,就是杨文东定下来的,当时的情况下,其实哪个镇都行。

  杨文东侧头看了下墙壁上的香港地图,思考一分钟后,说道:“就选在葵涌吧,靠近醉酒湾那边,那边空地大,交通也还行。”

  随著欧美货柜的发展,全球政府也都看出来了,这玩意就是新的发展商机,包括香港政府;

  只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一旦货柜码头化,那传统的码头工人怎么办?这些可都是年轻人、还有部分暴力分子,有活干的情况下他们也就安心生活,可一旦几千甚至几万人突然失业,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包括欧洲、美国很多地方,货柜码头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资金,而是这些人,英国在60年代之前是欧洲最大的码头中转中心,但就是因为这些人的阻力,然后被挪威的货柜超过了。

  香港这边其实也差不多,如何进行货柜码头开发,还能安稳保证这万名工人不闹事

  不过这些跟自己没关系,他知道未来货柜码头会在葵涌,那现在有机会了,自然会在这里囤地,眼下地产高峰期还只是根据各个产业需求而投资,待地产危机爆发后,葵涌也会成为他重点下手的目标之一。

  “好的,那我就去葵涌那边寻找合适位置。”魏泽涛点头说道。

  杨文东道:“另外也要考虑以后的扩建需求,实在不行,周围也需要有足够空地,我们可以可能会在香港打造一条上下游产业链,包括大型纺纱厂。”

  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大做强,很多行业,未来都只能靠著规模化来降低成本,如果做不大,那以长兴集团今天的规模,还不如不折腾,直接扶持其他人更简单。

  PS:求月票

第389章 初试石油衍生品产业

  “好的,葵涌那边,是有很多农田的,以后只要港府许可,是可以改成工业用地的。”魏泽涛顿了顿,又问道:“杨生,纺纱这个行业,虽然如今香港有很多这样的工厂,但其实他们也只是做个加工,核心原材料全部是进口的。”

  “纺纱的原材料是棉花与化纤吧?”杨文东又问道。

  虽然不太熟悉纺织业,但作为经历过因特网教导的人,对于很多东西,是都能够了解一点的。

  “对,就是棉花与化纤,不过高档衣服可能还会有羊毛、鸭绒之类的。”魏泽涛接著说道:“这两种材料香港都不能生产,其中棉花自然主要是来自于内地,香港从内地进口最多的物资中,除了日常食物,第二就是棉花了;

  而化纤,主要是从日本进口的,目前全球能够大规模制作化纤的,也就几个国家,其中日本最便宜了。”

  “这两样东西,棉花我们不可能做的了,这是农业的事情。”杨文东顿了顿说道:“所以你的意思是想让台塑来生产化纤?”

  涉及农业制造,他暂时不会参与,目前他也没能力保证去海外投资的农业,会有一个安全的环境,毕竟自己不是美国资本;再就是就算安全方面没问题,这个时间投资农业太亏了。

  60-70年代,各种黄金机遇太多了,将资本投入土地不划算,还不如等到手中资金实在是太多,没有方向投资了,再考虑投资土地来保值。

  魏泽涛点头说道:“是的,王永庆如今准备翻倍扩大他的塑料产能,正好借著这个机会,让他再做一条化纤生产线。

  这样一来,我们以后进军纺纱产业也简单多了,不管是在湾湾开厂还是在香港开厂,而就算我们不做这个投资,台塑做化纤也不亏,如今香港对化纤的需求量,就足以养活一个中型化纤厂了。”

  “他们能做化纤吗?”杨文东又问道。

  魏泽涛说道:“这我就不太清楚了,还得去跟王永庆沟通一下,但都是石油衍生品,应该没什么问题;

  而且王永庆这个人,野心非常大,他已经不满足香港以及湾湾的市场了,正在全力做东南亚的出口,现在让他多做一个业务,我们这边还会给资金甚至订单方面的扶持,他肯定会有兴趣的。”

  “行,那你就和王永庆商量一下。”杨文东点头答应道。

  ……

  随后的几天,工作继续,生活也是继续,没什么太大的事情发生。

  整个长兴集团,本身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船只,在高速运行的情况下,已经可以做到自己顺利的向前行驶,连控制方向,都是职业经理人在操作。

  而杨文东这个老板,只需要一段时间内决定方向即可,再在合适的时间加油。

  这样的船只,就算哪一天杨文东不管了,也会势如破竹的向前开去,船上所有的水手、大幅、船长等等,都已经变成了利益共同体。

  ……

  一周后,魏泽涛与郑志杰再次来到了杨文东的办公室。

  郑志杰打开一张地图,并说道:“杨生,我这边在葵涌选择了三个比较合适的位置,您看看,都在葵涌城镇的边上。”

  杨文东接过地图,看了会后道:“这些面积都不算很大,几万尺,你们是准备建工业高楼?”

  香港的地价不便宜,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工业成本,但工业楼的存在,导致很多工业分摊地价,最终能够与海外其他地方竞争;

  长兴实业其实也是如此,产业园那边,一楼放各种设备,上面就是组装或者其他对地面要求压力不大的车间,从而降低成本。

  除了荣耀电子的电视机以及电晶体生产线!

  可这样的问题就导致整个香港的主要工业都是以轻工业为主,想进军更高端的产业,会面临没有足够地皮这个问题,因为高端的生产线,基本上不太可能放在空中。

  郑志杰点点头说道:“是的,不是我想这样,而是我与港府协商这件事后,他们要求我们必须建高层,而不是拿大面积建一层楼车间,除非能够跟荣耀电子的生产线一样,有特殊要求的证据。”

  港府也不是傻子,也会根据需求来审批土地。

  而卖地,是港府财政收入的核心之一,必然会根据实际需求来定位置与大小。

  很多时候厂家这边不过分,再意思一下就可以了,但明显囤地的、或者没有足够理由的,那必然不会给太多地。

  “嗯,行,这个不急。”杨文东也没在意。

  早期,他还想借助工业发展,先囤地再说,但如今自己规模已经很大,且地价目前还在高位,那除非是必须,其他地皮是不是要收购,也无所谓了。

  等到了67年,就是中环都有人出售大厦……,到那个时候,各种机会多了去了。

  “好的。”郑志杰接著问道:“杨生,您看著这三块地哪个位置合适?”

  杨文东则看向魏泽涛,问道:“老魏,你怎么看?”

  魏泽涛指著一个红圈位置说道:“我觉得这个位置可以,总计6.88万尺,我们可以建一栋大型10层的工业楼,仓库之类的也可以放进去。

  如此一来,未来成衣产业就算发展的再快,工厂面积方面也不是问题,位置也最靠近葵涌海边,到时候可以海运,就是这里离葵涌城镇最远……”

  “你是担心招不到人?”杨文东问道。

  魏泽涛笑说道:“这倒不至于,纺织厂对人的要求并不高,我们搞个宿舍就行了。

  我就是觉得,这样可能不符合集团的策略。”

  “这个没事。”杨文东笑了笑说道:“集团会选择最佳位置来建厂,主要是为了考虑未来的地产收益。

  但核心还是工厂本身的需求,以这个需求为先,要不然就算在中环建厂也不行。”

  虽然未来的地产很重要,但目前的核心目前还是做好制造业,当然中环只是举个例子,实际是不可能的。

  魏泽涛笑说道:“那就选择这个位置,我回头再与港府商量一下,将交通方面再处理优化一下。”

  “那好,位置方面再确认下。”杨文东接著说道:“我回头也要跟依依商量下,毕竟目前是她在负责服装产业。”

  长兴集团的多个产业,核心是杨文东早期打造的,但随著集团逐步财团化,集团本身也就会尝试著扩张至其他产业,这是大集团或者财团本身的特性,等到了规模大了,下面自己都会决定做很多产业。

  纺织业就是其中之一,由苏依依负责,如果以后的规模能够越来越大,那也会成为财团的核心产业之一。

  也不仅仅是纺织产业,其他产业只要有人愿意做且能够做好。那也会最终得到总集团的资助;而这些产业都形成规模后就可能相互帮助,缠绕在一起,最终相互促进,类似未来日本的超级财团。

  “好的。”魏泽涛接著说道:“前几天,我也去了一趟湾湾,跟王永庆商量了下化纤的事情,他没有当场答应,只是说会先做个调查,从技术与市场方面,看看能不能行的通。”

  “市场方面应该没问题,现在全球纺织业发展的都不错,技术方面,就看他的了。”杨文东点点头说道。

  当整个亚洲经济开始起飞的时候,第一个发展的就是衣食住行,其中住与行的成本太高,需要政府操作,衣食就简单多了,因此这两个市场绝对发展迅速,连未来十几年后改开的内地,在初期也是这两个行业最成功。

  “是的。”魏泽涛顿了顿,又说道:“但我感觉王永庆似乎不太愿意,虽然有市场,可这应该不在他的计划之内。”

  “王永庆估计也的确有自己的想法。”杨文东点点头,说道:“如果不行,大不了我们就投资湾湾其他化工厂,湾湾可不缺这种工厂。”

  这个世界上有钱赚的东西多了去了,一家公司不可能什么都赚,有能力的领导者一般也都会有自己的发展步骤。

  王永庆的能力自然不用多说,这种情况下,哪怕自己的大股东,他也未必每次都愿意打乱自己的步骤来配合自己,毕竟不是自己的子公司。

  “也是,如果不是香港不适合,我都想在香港投资了。”魏泽涛笑说道。

  杨文东想了想说道:“其实倒也不一定,等香港有足够的水,我们其实也可能有这个机会。”

  前世的香港,的确没有什么石油衍生产业,但差不多面积大小的新加坡,就有著石油产业,那理论上,香港也行;

  不过新加坡有新加坡的优势,香港还是有点不一样的,具体怎么操作,那也需要等以后再看,实在不行,也可以投资新加坡,反正明年新加坡就成立了。

  刚开始的时候那里也是百废待兴,李家也在寻求国际资本投入,正好自己可以早期在新加坡获得巨大收益,还赶上香港地产危机的开始,大量资金可以调集离开,一切都是完美的匹配。

  魏泽涛想了想,说道:“按照我对台塑工厂的考察,除了水之外,还需要电和人,而且也必须要在海边,方便排水以及各种运输。”

  “嗯,重工业的确都是如此。”杨文东点点头说道:“人好解决,去湾湾挖就行,后期内部培养;电的话,跟中华电力协商下,他们应该不会不同意的。”

  魏泽涛笑说道:“那这样的话,香港的确能做塑料了,只要不再缺水即可,但即使现在水不多,也可以试一下。”

  “你是想现在就做?”杨文东有些明白魏泽涛的意思了。

  魏泽涛点点头说道:“是的,不过我的想法是,我们先做一个小的,认真研究一下,类似于试验性质,看看在香港真的做石油衍生产业,能不能成;

  这个过程中,会碰到哪些问题,我们之前都是根据一些知识来判断的,可如果不亲自操作一下,就永远不可能知道。”

  “也行,小规模投资试试,就算不赚钱,甚至亏一点,也没关系,影响不到我们的根本。”杨文东思考了会后也赞同说道:“但如果成功了,或者说学到了一些经验,那对我们来说,好处更大。

  甚至就算最终确定失败了,香港做不了,那也算了却了一种可能性,也可以让我们彻底安心,以后专门做金融投资来控制这个产业,或者去海外投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首节上一节311/39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