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黄金时代 第35节

  何成伟拿着包裹上楼,拆开一瞧,有读者来信,也有装在牛皮纸袋里的投稿。

  他先看投稿,第一个是新故事,江苏一位业余作者写的,自称是位工人,写了一个工厂保卫处的故事,抓小偷、追厂花什么的。

  “水准尚可!”

  他标记了一下,留用,然后又看第二个。

  “庐山寄来的……”

  何成伟一翻稿纸,就知道两万字左右,字迹不太漂亮,勉强能看,开头写着作品名:

  木棉袈裟!

  “这是什么?好奇怪的名字。”

  他又看第一句话。

  “话说明朝末年,民不聊生,奸臣当道,不顾百姓死活依旧横征暴敛。各地义士纷纷打出少林真传旗号,与之对抗,大奸臣王澄对此恨之入骨,召来武当逆徒祁天远,令他去少林寺夺取木棉袈裟……”

  何成伟精神一振。

  这是个会讲故事的!

  《故事会》名为杂志,其实登的是口头文学,要求通俗易懂,节奏明快,高潮迭起,很像今天的网文。

  在《人民文学》上写小说,比如描写一个女人,可能是:“她20来岁的年纪,高挑白皙,眉目如画,波湛横眸……”

  但放在《故事会》上,就是“一个女人,她长的很美。”

  这也是《故事会》被人看不起的原因,被称作农民工读物,盲流首选,连远在美国的凤姐都念念不忘,出国了还在读《故事会》。

  何成伟接着看。

  下文也保持了这种通俗明快的风格,落笔非常浅显,竟然讲了一个武打故事。

  说当年达摩东渡,带来一件木棉袈裟,少林寺世代相传,谁拥有这件袈裟谁就能做住持。武当逆徒祁天远剃了光头,混入少林寺,意图谋取袈裟,当上住持。

  话分两头。

  少林俗家弟子丁默,正在到处游历,认识了一个马贩子叫林苍伯。

  林苍伯有四个女儿,个个身手不凡,尤其是大女儿林英,貌美如花,文武双全。这日,王澄的手下突然到来,想要强征马匹。

  林英暗中鼓动牧民,让马群受惊。

  茫茫草原,万马奔腾,王澄的手下无从追赶,只得恨恨作罢。林英带着三个妹妹收拢马匹,丁默偶遇,出手相助,林英见其英武不凡,暗生情愫。

  丁默也对她颇有好感,二人互换信物。

  丁默从林苍伯口中得知,王澄可能会对付少林寺,便匆匆离去,南下嵩山。

  另一边,祁天远想强当住持,与少林圆慧大师打斗,不敌,王澄带兵前来,下令强攻少林。丁默及时赶到,救下圆慧大师,退守藏经阁。

  圆慧大师将袈裟交给丁默和另外几名弟子,让他们先走。

  王澄则带兵攻下了少林寺,扣下一众弟子,并以他们的性命威胁圆慧大师交出袈裟,圆慧大师毅然走入熊熊烈焰之中。

  “方丈!”

  “方丈!”

  “洁身而来,洁身而去,刀山火海,岂奈我何?”

  在众弟子的悲呼中,圆慧大师踏入火海,选择自焚圆寂。

  丁默与师兄弟出逃,朝廷鹰犬紧追不舍,丁默弄了个假袈裟,孤身引开追兵,但不敌祁天远,被打落悬崖……

  “哎呀!”

  这故事写的行云流水,何成伟看的又爽又悲,又悲又爽,见丁默掉落悬崖,心里一揪,迫不及待的想看后续如何,结果一翻……

  “没了?”

  “夭寿啊!”

  何成伟躁动的像一只发了情的野驴,这不折磨人嘛?掉下悬崖然后怎么样了,居然断了!

  (本章完)

第44章 断章狗

  “主编!”

  “主编!”

  何成伟捧着稿件献宝一般小跑过去,道:“您一定得看看这个!”

  “什么内容把你激动成这样?”

  “您先看看,您先看看!”

  主编莫名其妙,只得接过来,何成伟就站在旁边等待。

  过了半晌,主编把深埋的脑袋抬起来,像极了一只发了情的鬣狗,急急问:“后面呢?后面还有么?”

  “没了,就这么点!”

  “哎呀,这个作者太讨厌了,讲故事要讲完整嘛!”

  主编也愤愤不已,过了会冷静下来,转而是巨大的兴奋,道:“我们总抱怨没有好故事,你们看看,这不就来了?所以要有耐心,高手在民间呐!”

  “我可不认同,高手都去《萌芽》《收获》了,谁来我们《故事会》啊?他说不定在哪儿摘抄的呢?”

  “不要妄自菲薄,我们搞通俗文学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我敢跟你们打赌,这位一定是高手,就凭他断在掉崖这里,他就是会讲故事的人!”

  “那您看,这个还用修改么?”何成伟问。

  “有个别之处,我们帮忙顺一顺就行了,故事主体完全不用改。”

  主编沉吟了一会,道:“把它全文登载,不要分开,那样吸引力就弱了。我们是什么心情,读者肯定也一样,看到掉悬崖了,一下子没了,哈哈……”

  他似乎想象到那个场景,忽然笑了起来,又问:“作者说后续么?”

  “他说还有下半部,正在写。”

  “那就好那就好!把那几篇小说的页数缩减一下,都留给《木棉袈裟》,目录也放到第一位,要鲜明夺目!”

  《故事会》每期90-100页,32开的小本,一页不配插图全登文字的话,约莫是800字。《木棉袈裟》2万字,就是20多页,不算很长。

  这年头缺内容,为了凑页数,一个故事能给30多页。

  “作者是哪里人?”

  “他在庐山,说冬天之前回京城,如果给他寄信要算好时间。”

  “庐山?回京城?”

  主编挠头,道:“貌似身份不简单哩,笔名叫什么?”

  “呃……”

  何成伟回桌拿了一张纸,又过来道:“午夜人屠、小强、我想搞大事、东北锅包肉最好吃、玉面小孟尝、京城及时雨、睡觉会变白……”

  “如果我们都不同意,那就叫阿奇吧!”

  “……”

  主编愕然,旋即哈哈大笑,其他编辑也都笑了起来。

  “真是个有趣的家伙,阿奇?可以可以,马上给他写信,说一下我们的敬意和友谊。”

  “好的!”

  何成伟回到座位,还没等动笔,又听主编道:“小何,你亲自跑一趟吧,见见这位妙人儿。”

  “也好,我明天就动身!”

  何成伟暗自一喜,正合心意。

  “那稿费什么标准?”

  “千金买马骨,你去探探,如果真的有成色,千字七块也无妨!”

  …………

  《木棉袈裟》是80年代中期的一部武打片,导演和编剧都是徐小明。

  他现在香港丽的电视台,即后来的亚视。

  81年,他拍了一部电视剧《霍元甲》,黄元申、米雪、梁小龙、魏秋桦等主演,风靡全港,也是内地引进的第一部港剧,同样火遍大江南北。

  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

  是很多人的粤语歌启蒙。

  随后,徐小明又拍了《陈真》《霍东阁》,同样很受欢迎,也捧红了梁小龙这位武打明星。

  后来北上,与内地合拍了这部《木棉袈裟》,于荣光演里面的反派祁天远,一炮而红。

  徐小明是个全才,导演、编剧、演员、唱歌、武术指导都行,李赛凤是他的徒弟。按理说,他在80年代是正当红的时候,突然就销声匿迹了。

  大部分资料说他是转幕后,但没说为什么转幕后。

  当时台湾市场是香港娱乐圈的爹,99%的艺人都要看台湾的脸色,台湾禁止港星与左派合作,更别说北上大陆拍戏了,简直“十恶不赦”!

  比如梁小龙,《陈真》热播后,他回了一趟大陆,台湾勒令梁小龙写悔过书,他拒绝:“我没错,我只是回了趟家。”

  然后被封杀,如果不是周星驰的《功夫》,梁小龙就泯然于众人了。

  徐小明也一样,拍了《木棉袈裟》,马上被台湾定为“附匪影人”,全面封杀。而《木棉袈裟》后来拿了文化部的优秀电影奖,台湾又改变策略。

  因为台湾也要统战嘛!

  试想,被内地官方认可的电影人,如果回到我们的怀抱,哎呦多有面子啊!

  于是台湾表示:只要你写个悔过书,不再去内地拍戏,说一说内地有多么的水深火热,心向党国,我们既往不咎。

  徐小明:我特么就不写!

  他只能转幕后了。

  甚至很多年后,香港那帮乐色辱华,徐小明也是站出来为国发声。

  不要以为这个年代,港台娱乐圈就只是娱乐,他们始终被政治深深包裹,只是没人讲这些事而已这个暂且不提。

  总之陈奇有自己的计划,他弄了《木棉袈裟》,日后肯定要拍电影的,他还是想找徐小明,并且将其拉过来……自己人自己都不罩着,说不过去。

  他对《木棉袈裟》做了些改动,男主原本是和尚,女主一直喜欢男主,而男主戴个破帽子,留着头发,就不说自己是和尚,逻辑很牵强,像极了渣男。

  陈奇不喜欢,把他改成了俗家弟子,且两情相悦,这样等他后面决定正式出家的时候,那种造物弄人的感觉才更强烈。

  …………

  从上海到庐山600多公里。

  何成伟不紧不慢的走,用了两天时间也赶到了。

  他来到了牯岭,按照地址找到了饭店,一瞧便有些奇怪,进去询问:“同志你好,我是《故事会》的编辑,你们这里有人投稿,我来拜访一下。”

  “投稿?你搞错了吧,我们接待剧组呢。”一个服务员道。

  “剧组?拍电影么?”

首节上一节35/1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