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0年去享福 第27节

  还有就是系统空间里的肉食,虽然邓世荣已经是一省再省,用鱼、虾、黄鳝、田鸡、田螺等东西来弥补肉食的不足,但每天的消耗还是不少,在临近中秋节的时候,之前积攒下来的几百斤肉食便全部消耗完毕。

  包括前几天邓世荣安排女方来邓昌旺家看家门得到的那十一条五味,也都全部搭了进去。

  好在,到了这个时候,新房子不仅把青砖墙砌好了,就连房梁也都全部弄好,只需要把屋顶的瓦铺设好,房子的主体就算是完成了,接下来就可以进入装修阶段了。

  之前七月十四的时候,邓允泰忙着跟邓允贵拉货去北海卖,所以没能留下家里过节,而现在到了中秋节,结果又碰到缸瓦厂烧窑,邓允泰又没办法待在家跟父亲和弟弟妹妹们一起过节。

  月饼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却是到了明朝才出现,这在《酌中志》、《宛署杂记》、《帝京景物略》等史料里都有记载。

  那么为什么明朝中秋节突然就有了吃月饼的习俗呢?

  对此民间传说纷坛,不过流行最广的一种说法是和元末明初时老百姓奋勇抵抗蒙古人的统治有关,虽然细节有很多版本,但大致意思是一样的。

  总的来说就是元朝末年,蒙古人统治残暴,百姓民不聊生,纷纷起义,策动者做了圆形的馅饼做信物,内藏“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条,分发到各家各户,相约在八月十五那天起义。

  最终起义胜利,明朝建立,月饼便作为胜利的见证成为了中秋节的习俗。

  不过,这一说法在正史里却找不到记载的,只是民间传说而已,真伪难辨。

  如今大家生活困难,自然没有那个条件买月饼或做月饼吃,所以中秋节吃月饼,在那耶村是不存在的。

  当然,中秋节毕竟是我国传统节日,大家就是再困难也要过节,没有月饼就用其他东西替代。

  于是,在那耶村以及附近的几条村,就有了八月十五龙豆腐(就是磨豆腐的意思)的习俗,这一习俗一直保持到九十年代,大家的生活条件慢慢变好,吃得起月饼了,才逐渐被放弃。

  那耶村就只有一个石磨,摆放在阿祖公厅门口,大家都知道今天龙豆腐的人特别多,所以都是提前泡好黄豆,然后天还没亮就到石磨前排队。

  现在的豆腐并不贵,起码对于邓世荣来说并不贵,买上几毛钱就全家都吃不完了,根本没必要亲自去磨豆浆回来做。

  可现在家家户户都自己动手做,要是自家不做直接用钱买,或者用黄豆去兑换,那就少了点过节氛围,所以大女儿和小女儿忙上忙下的,邓世荣也没有去阻止。

  下午,整个那耶村的上空都飘荡着豆腐的清香,有条件的人家在滚豆腐的时候还添加了一点粉丝,那味道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真的不亚于吃山珍海味。

  邓世荣家便吃上了粉丝滚豆腐。

  邓允珠吃着吃着,总感觉有些不对劲,不由得说道:“爸,这粉丝滚豆腐,我怎么感觉没有去年八月十五做的好吃,是不是今天的豆腐没做好啊?”

  邓允嵩把嘴里的饭菜咽下,说道:“我刚刚也想说了,今天的粉丝滚豆腐,好像是没有去年八月十五做的好吃。”

  邓允华与邓允恒也跟着点头,他们也同样有这样的感觉。

  邓世荣笑道:“不是今天的粉丝滚豆腐没有去年八月十五做的好吃,相反味道还更加好,你们觉得比不上去年,那是因为你们这段时间的伙食太好了,你们想想以前让们馋得流口水的肉,现在就算摆在你们面前,是不是也吃不下多少了?”

  几个儿女闻言恍然大悟。

  邓允嵩感慨道:“还真是这样,以前一大海碗的猪肉,要是能放开吃的话,我一个人就能轻松搞定,现在再给我一大海碗的猪肉,我恐怕连半碗都吃不下了。”

  邓允珠点头道:“爸不说我一时还真想不到,看来是我们的嘴巴被养叼了!”

  邓允珍也深有同感,自从父亲和允贵哥把大队的缸瓦窑承包出来后,家里的伙食标准就来了个大变样,以前一个月就吃那么一次或两次猪肉,每次都是有数的三五块而已。

  而现在,说猪肉吃到腻或许有些夸张,但天天都有肉吃,且不再限一人多少块,这其中的差别真的太大了!

  她都有些担心,要是以后找的婆家,如果家庭条件不好的话,伙食标准又降到跟自家以前一样,那这日子可怎么过哦?

  邓世荣笑着说道:“现在家里正在盖房子,花销比较大,因此翻来覆去的就吃这几样菜,等房子盖好,家里压力没有这么大的时候,我再给你们几兄弟弄其他好吃的,保证你们会喜欢的。”

  几个儿女闻言都是眼中一亮。

  对于父亲的厨艺,他们没有不服的,而父亲口中的好吃的,那肯定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他们心中都不由得充满了期待。

第58章 震撼

  农历八月十六日。

  龙潭公社兴华大队坡心村。

  张振发吃过早餐,坐在自家门口烧了几筒烟后,便戴上一顶草帽,朝松山公社邦杰大队那耶村走去。

  这一次,张振发是准备亲自去打听准亲家邓世荣家的情况。

  自从上个月月底听老伴说了邓世荣这个媒人亲自上门替他儿子做媒的事后,张振发就恨不得立刻长出翅膀飞到那耶村去,验证一下自己老婆所说的这个事到底是不是真的。

  当天晚上,一家人便坐在一起,讨论着应该托谁去打听比较靠谱。

  结果讨论来讨论去,无论托谁都感觉有些不放心,于是张振发便自告奋勇,打算亲自去那耶村打听。

  而他的这个提议,全家是一致赞同,毕竟由他这个一家之主去打听,确实是最靠谱的。

  定下人选后,接下来商量的就是什么时候去打听比较合适,尽管一家人都想早点确定这个事,但总不能人家前脚刚回去,后脚这边就过去打听人家家里的情况,哪怕这是对方主动邀请他们去打听的,那也显得太着急了。

  作为女方,还是矜持一点比较好。

  于是,经过一番商量,便把这个日期定在了中秋节后。

  从坡心村出发,走到那耶村需要三个半小时左右,张振发走到双旺圩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了,走了这么长的路,他已经是又饥又渴,便在一家粉摊煮了一碗八分钱的粉,连粉带汤全部吃完。

  稍微歇了几分钟后,张振发便继续出发,前往那耶村。

  对于邦杰大队的那耶村,张振发是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来过几次这个地方。

  第一次,张振发记得很清楚,是在1958年10月的时候过来的。

  当时,为了建设老虎头水库,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从龙潭、松山、那卜、凤山、英桥、文地、宁潭、沙河、浪平等九个区动员组织了民工2.36万人,成立建设虎头水库工程民兵师,开始建设这个博白境域唯一的大型水库。

  而张振发,便是那2.36万民工之一。

  虽然老虎头水库隶属于沙陂公社那新大队,但那老虎头水库原本就处于那新大队与邦杰大队的交界处,所以张振发他们过来建设老虎头水库的时候,是要穿过邦杰大队才能抵达目的地。

  老虎头水库从1958年10月动工,一直到1960年4月才建成,历时一年半时间。

  在那么多民工中,自然也少不了邦杰大队的人,所以张振发对于邦杰大队并不陌生。

  不到半个小时,张振发便来到了那耶村。

  根本不用打听,在进入那耶村地界,经过一片稻田来到一条小河边时,就看到了那7字型的“雄伟建筑”,尽管这建筑还没有全部完成,但那清一色的青砖墙,已经给张振发带来很大的心灵震撼了!

  在这个年代,别说是在农村了,就是在繁华的龙潭圩,都没有规模如此大的青砖建筑。

  这一刻,张振发在心中默默下了决定,只要他那个准女婿不是缺胳膊少腿的二傻子,那这门亲事他都同意了。

  当然了,心里想是这样想,但张振发走了三四个小时的路过来,总不能看一眼这令人震撼的房子就回去,怎么着也要找人打听一下情况,这样回去才好跟老婆孩子“交差”。

  正好,这个时候有个跟他年纪差不多的中年人拿着一把柴刀走向河边的竹林,张振发连忙迎上去问道:“亲戚,前面那些房子是谁家盖的?好气派啊!”

  柴刀中年人闻言停下脚步,满脸自豪的说道:“那是我九叔盖的房子。”

  张振发问道:“你这九叔是做什么的,竟然有本事盖这么漂亮的房子。”

  人都有一颗装逼的心,而装逼不一定非得自己牛逼才能装,亲戚朋友牛逼,或者认识的人牛逼,甚至是自己的家乡牛逼,都可以在其他人面前装一波。

  现在柴刀中年人便是这样一种情况,他忍不住吹嘘道:“我这九叔在咱们村,那可是了不得的人物,他是咱们邦杰大队公认技术最好的大缸师傅,那么多年来家里的经济条件在村里一直都不错。

  两三个月前,九叔跟人合伙把大队的缸瓦窑承包出来做,现在一个月到底能赚多少钱我不清楚,但听说缸瓦厂的大缸师傅一个月的工钱就有两百多,而九叔作为缸瓦厂的老板之一,应该是没少赚吧!

  他那个大儿子现在也挺有出息的,接了他的班在缸瓦厂当大缸师傅,父子俩一个月下来就算没有一千都有大几百收入,可以说是咱们村最厉害的人家了!”

  在此之前,张振发就知道他这个准亲家是缸瓦厂的老板之一,也知道他那个准女婿是缸瓦厂的大缸师傅,家里的收入应该是很不错,但真的万万没有想到收入竟然会高到如此地步。

  大缸师傅一个月就有两百多的工钱?

  这收入,真的把张振发给震撼到了!

  要知道,如今哪怕是县高官,一个月的工资也就159块而已,就别提是职务更低的干部了。

  如果再算上准亲家这个缸瓦厂老板,那他们家的收入真的如眼前这位所说的那样,没有一千都有好几百,难怪人家能盖这么漂亮的青砖大瓦房,难怪给他女儿一千身价钱的时候眉头都不皱一下,又另外给了三百八的压箱钱。

  这一刻,张振发在震撼之余,又忍不住心中狂喜。

  因为不出意外的话,这就是他的未来亲家啊,能攀上这么有实力的亲家,他们张家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接下来,张振发强忍着心中的喜悦,又旁敲侧击的询问了一番,结果对方所说的跟准亲家自己所说的基本没有太大出入,要说有出入,或许就是准亲家在提到自家的经济条件时,还稍微谦虚了一下。

  站在小河边跟柴刀中年人聊了几分钟,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后,张振发便找了个借口告辞离去。

  在走回家的路上,张振发的脚步比来时还要轻快,心情也是好得不得了。

  毕竟,用不了多久,他就要拥有一个月收入超过县高官的好女婿了,这搁谁身上不高兴啊!

第59章 出远门

  房间里,邓世荣从床底下拖出了一个旧木箱。

  打开旧木箱,里面赫然是一支保养得很好的五连发猎枪以及三十二发子弹。

  现在的中国还不像后世那样禁枪,想要弄把猎枪并不是什么难事。

  尤其是广西,去年才跟某交界国开战,目前虽然大规模的战事已经结束,但小规模的战斗却一直没有停止,要持续到1989年才真正结束这场战争。

  因此,现在的广西可以说是全民皆兵,仅博白县登记在册的民兵数量就高达252422人,可想而知整个广西拥有的民兵数量有多么惊人了。

  邓世荣作为那耶生产队最早的民兵之一,他手中有猎枪没什么好奇怪的。

  拿出猎枪仔细检查了一遍,然后再检查子弹的情况,发现一切正常之后,邓世荣才开始填装子弹,做到扣动扳机就能随时射击的状态后,他才把枪支与剩下的子弹一起收进系统空间。

  明天缸瓦厂的第二批货就可以出窑装车了,这次邓世荣打算跟邓允贵一起前往北海销售,等把缸瓦销售完之后,他再跑一趟灵山县,看看有没有机会弄到桂味荔枝的树苗。

  而出门在外,邓世荣是非常注重自身安全的,毕竟现在已经进入80年代了,社会上的乱象已经颇为严重,很多人已经开始无法无天了,所以国家才在三年后做出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

  虽然前世的他跟邓允贵跑合浦、北海、湛江、廉江等地,却从没遇到过车匪路霸之类的,但俗话说小心无大错,前世没遇到不代表这一世不会遇到,所以他才把自己的猎枪带上,要是真遇到紧急情况,这可是能救命的大宝贝。

  把猎枪收好后,邓世荣便去找队长开介绍信。

  这个年代出门,介绍信是必须要有的,要不然车票买不了,宾馆招待所之类的也住不了,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除了介绍信以外,邓世荣还通过关系找人弄了些全国粮票,虽说兜里有钱,在外面大概率也饿不着他,但凡事多做一手准备总是好的。

  ……

  吃过晚饭后,邓世荣便从口袋里掏出十张大团结,递给大女儿道:“我明天要去北海,然后再跑一趟灵山县,至少也要三天左右才回来,而家里的房子大概后天就能铺好瓦了,到时你记得多弄些好菜给大家吃。”

  邓允珍接过钱,点头道:“知道了爸。”

  ……

  次日。

  一大清早,货车就停在了缸瓦窑前,缸瓦厂的工人们便开始小心翼翼的装车。

  缸瓦都是易碎品,现在的公路可不是后世那种平平整整的高速路,而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凹凸不平的泥路,这货车跑起来摇晃得厉害,要是装车的时候没装好的话,那等拉到目的地,估计就只剩下一堆碎缸瓦了。

  为了避免这种没必要的损失,经验丰富的邓允贵便在现场指挥。

  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于把货车装得满满当当,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菜坛子都挤不下的那种。

  全程监督把车装好后,邓允贵才来到邓世荣面前,笑道:“九叔,没什么事的话,咱们就出发了!”

  邓世荣点头道:“嗯,那就出发吧!”

  于是,邓允贵跟货车师傅打了个招呼,然后就上车出发。

  从缸瓦厂到北海,大概有一百多公里的路,若是像后世那样走高速公路,也就一个多小时就能抵达目的地,但现在的公路比较难走,车速非常慢,花了足足三个多小时,才赶到了北海。

  此时,已经是中午时分了。

  “九叔,前面有家不需要粮票的粉店,我们先到那里吃碗粉,然后再把货拉到市场去卖给那些商店,距离我们上次过来已经有一个月了,上批货他们应该也卖完了。”邓允贵摸了摸有些饥饿的肚子,说道。

  邓世荣嗯了一声,笑道:“行,那就听你的安排,你上次来过,比我有经验。”

  说话的同时,邓世荣也在默默打量着周围那陌生的环境,哪怕他前世和邓允贵一起来过不少次北海,但毕竟相隔了三四十年的时间,再加上这个时期的北海又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标建筑”,所以他的记忆早就模糊了。

首节上一节27/3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