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年轻点的窃窃私语。
李颜往沙发一坐,示意其他人轻松点,“今天不是什么正经汇报,我知道你们做了很多工作,之前报来的材料我都看了,收集得还算齐全。不过想要把一个理想化的项目落地,还需要足够好的思路。聊聊吧,你们的思考成果。”
曹海斌深吸一口气,说道,“李总,根据我们这段时间的整理,流水线的分类呢,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按照工艺特点来分,生产流水线可以分为连续流水线、装配流水线和加工流水……”
李颜皱眉了。
曹海斌于是马上停下。
“就算是汇报,你对我说这些基础的东西,我是不满意的。”
“……我的问题。”
“时间宝贵,你们递交的研究报告我全都看了,你就当我也深度参与了所有内容,没必要重复说。挑重点。”
这一下给曹海斌整不会了。
“放松,海斌。”李颜开始给大家泡咖啡,“应该没有不喝咖啡的吧?”
大家摇摇头。
“不要怕错,我们是讨论。”
曹海斌于是硬着头皮把他对流水线智造项目的理解说了一遍。
李颜尽量控制自己不要皱眉,但是听到“最终目的是让流水线的效率更上一层楼”的时候,还是没绷住。
“你一开始就没搞明白一件事,海斌,流水线就是工业生产的通解吗?”
曹海斌本人所接触的产业,确实如此,但既然李颜这么问了……
“或许不是,但我认为只要是工业生产,机器肯定比人快,只是效率跟成本问题而已。”
“流水线做得到什么做不到什么,首先就要搞明白。”李颜喝了口咖啡,“高度定制的产品与流水线没有半毛钱关系,胚子倒是有可能。”
“但只要上了数量规模……”
“有成本问题,成本本来就是效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李颜说道,“我们不是在展望未来,你可以说未来的算法算力足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用很低的成本消化掉复杂的定制需求。但这是一个要落实的项目,我们必须立足现在。”
“因为您提到过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哪怕不计成本,难道全部用流水线就是提高效率?”
李颜已经尽量控制语速了,但压迫力还是拉满,曹海斌大冬天的鬓角却冒了汗。
“只要如您所说,流水线能做到足够的高定制性,或许就可以反过来解决高定制产品的流水线生产困难,从而提高社会工业生产效率。”
李颜摇了摇头,又喝了口咖啡,“你迷失在海量的流水线资料分析里了。我要的‘定制’流水线,是高度自动化的,模块化的。重点在于流水线本身这才是我们要生产的东西,‘因材施教’,我们甚至应该搞出来一套效率计算公式。精益化跟流水化也要拆分……海斌,你再想想,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曹海斌已经不自信了:“让……社会工业生产效率更上一层楼?”
“别站这么高,从我们落地的角度出发。”
“模块化……我们希望能把流水线这个工业生产的强大工具本身,变成可以自由定制的产品?”
“是这么个意思。但你方向不对,”李颜点头,“立伟,你说说,问题在哪里?”
刘立伟做足了被cue的准备,所以非常冷静:
“您想要的是高度概括的流水线模式,要的是低成本与高自由度,而不是解决当前流水线并不适配场景下的适配问题。”
“差不多。讲直接点,小规模的、人工效率更高的、产品定制度高的小作坊产品,本身就不适配流水线,没有必要硬凑上去。但一些加上了流水线就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却因为流水线设计制造的高额成本不敢下手的中等规模生产企业,有一套高效的流水线系统必然会带来生产力的提升。
李颜目光炯炯,“方向不是往高精尖走,我们是在解放一些生产力,让他们有做研究往高精尖走的空间。”
“讲这么高大上?”后边一个骨干侧过脸去小声吐槽。
曹海斌则是皱了眉。
“现在才知道难度?”李颜似笑非笑。
“嗯……”
“你之前的研究方向,搞着搞着往‘全覆盖流水线’去了,攻克难关是表面,钻牛角尖才是实际。说到底,有时候研究点状难题,也确实是躲起来的办法。”
李颜这话可以说是把曹海斌起底了,搞得他老脸一红。
“如你们报上来的内容所示,流水线光是分类标准都有很多。而且说到底是一个转化需求的过程,除了一些最基础的运作模式外,大部分功能需要结合具体生产需求定制。目前别说国内,国际上也不会对‘流水线’这个东西有什么好的归纳与总结。”
曹海斌连连点头,“我一开始思路应该没跑偏,有时候想回到原点,一分析,流水线正常有四个模块,分为安装模块,生产加工模块,送料模块,分拣模块……然后我就卡壳了。确实如您所说,本质上这东西就是靠需求的嘛,就说最简单的分拣,影响因素都多得列不完,完全就没有体系。”
“我要的就是这个体系。”
哑口无言了在场诸位。
“所以你要有取舍。在这种情况下去纠结高定制产品流水线如何提高效率,完全就是没必要没意义的,浪费时间。”李颜说道,“好在你们的资料收集与分析比较全面,还是有做出东西的基础。”
曹海斌可不觉得。
“代入一下,你是个小加工企业的老板,平时做一些简单的电子产品,例如电蚊拍。目前的生产模式是纯人力,除了搞条简单的传送带,其他一概由人来处理。然后突然有一个平台,告诉你可以填上自己工厂与产品的参数,就给你搞出来一条流水线。哪个地方人工哪个地方自动,决策权在你手上。流水线从设计到生产,成本比想象中要低很多,下了单,没多久就有人上门搞定安装,而你的生产效率几乎翻番,人工费用缺少了,还能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新产品研发上去……”
“那不是一堆工人没活干?”刘立伟提了个全新的问题。
李颜笑了笑,“我创造了另一条新流水线,从设计到生产,以及上门安装,售后服务,数据分析等等,全都要人。”
曹海斌愁眉不展。
李颜想要的这个结果,实在是太难了。
无从下手的那种难,曹海斌无论怎么想,都觉得自己撑死了做出来几个典型模板。
但不可能家家都做类似的产品,场地也不同、数量也不同,模板通用性很差。
他感受到了“智造”这个“智”字的恐怖之处。
“归纳与总结,”李颜说道,“其实很难。寻找五花八门需求里的共通点,寻找流水线花样百出实现方法的核心逻辑,然后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并应用,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一种抽象的能力,大道至简,昭示宇宙规律的公式往往拥有简洁美,这是我们在收集到足够数据,进行了大量分析后需要做的下一步。”
曹海斌深吸一口气,缓缓呼出来,然后只能点了点头。
“立伟,海斌,还有这四位同事,你们要尽量看到本质。就例如送料,这一步说到底就是让物品移动。移动的方式就是只有那么几种,在不同需求下衍生出了如今琳琅满目的类别。但你们完全没必要去在意一些特殊产品的子类别,你们先分类,每一种类别只提取一个关键词。有的需要摩擦力,有的需要平稳,有的需要精准,这些东西各自如何实现,整理做法,把所有相似的全部归类在一起,继续提取一个关键词……”
听着听着,站在最后边的两位骨干已经迷糊了。
“实现这一切之后,只要我们有一个能灵活匹配需求数据的算法,流水线智造平台就能搞定。”
“就?”曹海斌没忍住。
“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李颜说道,“无论如何,我们先把产品做出来,不需要面面俱到,不需要照顾所有人。找个机会测试一下,只要加入的人多起来,我们就能拥有宝贵的一手资料,同步完善信息库并推进优化。所以,先做出来,比什么都重要。这样吧,春节前,我们就算没有实体成果,也至少做个测试版的线上平台。”
会议就这么结束了。
曹海斌感觉走出门的时候脑子都嗡嗡的。
有个年纪比较大的骨干没忍住叹了口气,“曹总,虽然吧我是第一次见李总,但怎么说呢?这件事情上,他是不是有点太理想主义了?”
“你们不敢说,我来说。我是有点失望的,他说那么多话,最终根本没给什么建设性意见。想是美好的,但这东西根本就做不出来啊!还春节前……”另一个中年骨干说道。
“说啥呢辉哥?”年轻骨干不太乐意了。
“哟,你们小年轻,不要搞个人崇拜……”
“阿辉,”刘立伟回头瞪了一眼,“不该说的话别说。”
“好好好……我知道,这是未来科技的政治正确,一切都相信李总。”阿辉叹了口气,“谁让他是领导呢,有时候领导就是这样,只会高高在上地布置任务,根本不管这任务合不合理。说到底,让我们去摘月亮,我们不也得去?但是……”
絮絮叨叨还没结束,所有人的手机都响了一声。
曹海斌停下脚步打开,赫然是李颜发在工作群的压缩包。
随后便是一段文字:
“我根据你们给的报告与资料,整理了关键词,可以说把你们资料调研过的所有流水线类型进行了整理,合计14个一级关键词,78个二级关键词。同时写了个程序,大概把能满足这78个关键词需求的构件模型弄了进去,提供了调整数据的端口,拼接后会自动演算流水线,在相对统一的体系下,也姑且弄了条效率计算公式,算是搭了个骨架,各位先看看。”
站在楼梯口的六个人全都目瞪口呆。
曹海斌只觉得自己大脑里炸响了一地惊雷。
刚刚还在“合理吐槽”的阿辉立刻点开了关键词树状图,只看了几眼就将自己刚刚的发言定义为“大放厥词”。
随后李颜又发了条信息:
“具体的数据匹配与内容填充,还需要你们好好研究推进。效率公式目前的数据支撑还不够,也需要你们补充优化。”
难怪说春节前呢,合着是给自己提的要求啊……
曹海斌一时间大脑有点空,欲言又止,抬起手机老半天,回了句:
“收到,李总,我们抓紧,辛苦您了!是我们水平不足,没耽误您光刻机的研发进度吧?”
结果李颜秒回:“没有,光刻机那边还行,不然我这两天也没时间搞这个。”
“这两天?!”阿辉的声音非常尖锐。
曹海斌反而释怀了,“,立伟,我刚刚竟然还有点挫败感,还是不够成熟。”
刘立伟是所有人中最放松的一个,“不要把李总推进某项工作当做一种必然,而是当我们运气好,得到天神帮助,你就会好受很多。”
“我明白,千万不能有他一下就搞定还要我们干什么这种想法。”
“嗯,你清楚就好。”
其他四个骨干还处于被震撼状态,也没怎么听进去两位部长的心得体会。
“伟哥,我觉得,我膝盖有点软。”一个年轻人靠在刘立伟身上。
刘立伟只是笑了笑,“没事,多接触几次,你就跟我一样习惯了。”
而此时的李颜正伸着懒腰泡咖啡,“妈的,这咖啡金贵得很,一个个的也不喝一口……”
第495章 我已经完全理解了光刻机
“阿辉,别纠结了。”曹海斌对眉头紧皱的阿辉说道。
阿辉叹了口气,从电脑屏幕挪开视线,“好,领导,布置工作吧。”
“诚如大家所见,”曹海斌清了清嗓子,“流水线智造这个项目,李总已经打好了骨架,铺好了路。”
包括刘立伟在内,大家都眼巴巴看着。
“呃……大家也不用气馁……”
诶奇怪,为什么要用气馁这个词?
“也不是,反正你们知道我的意思。咱们可能成果出得慢了,但就像李总说的,我们的基础研究做得到位,后续我们还有不少工作。我想了想,关键词的归纳,具体模型的补充,效率公式的优化,大量数据的匹配,以及最终平台的搭建,工作量都不小。”
“对。”刘立伟捧场。
“待会召集大家开个工作研究会,各自领一下任务。回去都好好研究一下李总发来的模型、算法跟程序,过两天我们再碰个头,看看怎么具体推进工作。”
一番话下来,大家又点燃了些许激情,主要是捋清了一个简单逻辑:
李颜是他们老板,能力这么强还不因为他们做不出来感到不满,是大好事。
没有什么好气馁的。
于是重心又偏向了“完成”,近在眼前的目标与一步一脚印的推进效果,必然是令人兴奋的。
但大家散开后,阿辉还是对着电脑皱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