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年开始我在时代大潮里 第61节

  “我大哥和我姐都有出息也都离开你们走的远远的,现在就剩下我这个没有出息的在你们身边,看来将来照顾你们的重任就落在我身上,我现在正在为了那一天做准备。”欧小阳接着说。

  “听见你又在外经贸局下面成立了一个挂靠公司?”欧小阳的父亲问道。

  现在国家改变政策,下放外贸经营权,不再对外贸进行集中管理,所以黑省的外贸公司纷纷成立,欧小阳也成立了一家。

  “是,过半个月外经贸局就有一个培训班,我让王卫东和另外一个会俄语的大学退休老师经过学习以后就让他们去海参崴,出口豆粕换鳕鱼回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饭碗。”欧小阳答道。

  “其实我派你去也很合适,你以前也在那边待过几年,也会俄语。”欧小阳开玩笑说道。

  “跟你父亲在一起你也没有正经的!”欧小阳的父亲怒道。

  欧小阳的母亲坐在一起笑了起来,她和欧小阳的父亲四十年代都曾经在北方那个国家待过。

  现在和北方那个国家进行贸易就是记账式和换货。挂靠公司大部分都是采取换货的方式,不能进行简单的以货变钱的贸易。

  “你要小心一点,不要乱搞!”欧小阳的父亲最后警告道。

  “怎么会?这几年你们都看见了,我从来不敢赚快钱,多老实啊。”欧小阳话里有话的说道。

  “知道那么做是不对的就好!”欧小阳的父亲说道。

  欧小阳走后,欧小阳的母亲怕丈夫还在生气就劝道:“小阳已经不错了,比那些人家的孩子强多了。这些年从来没有给你找过麻烦。”

  欧小阳的父亲拿起报纸一边看一边嗯了一声,这一声嗯意味深长。

  王卫东带着陈季红和奶奶回到哈市的家里,他打开门时发现从门缝里掉下一个纸条。

  捡起纸条打开看见上面写着两行字,是欧小阳留下的让他十号到外经贸报到参加培训。

  这种培训对于要出国从事贸易的人来说是必须参加的,不参加培训就不能出去。

  王卫东想过要在家里安装一步电话,这样和欧小阳联系起来更方便,可也就是与欧小阳联系这一个用途。

  现在哈市个人安装电话的几乎没有,个人家里拥有电话的也都是由于工作需要单位出钱安装的。

  王卫东如果这时候花钱安装电话就是明明白白的告诉别人自己是有钱人,他可不想招摇。

  几十年后的人只想到有钱的好,他们想不到当一个有钱人在八九十年代也有很多麻烦甚至是

  和王卫东一起参加培训的还有一个大学退休老师,由于大学职称要求评定严格,他到退休的时候也只是一个讲师。

  在外经局大门口,欧小阳向王卫东介绍道:“卫东,这是黑大的姚启明姚老师,他三十年前曾经到北方大国留学过,俄语非常流利!”

  听见欧小阳对他的夸赞,姚老师扶了一下眼镜急忙自谦的说道:“哪里哪里,我的水平很一般,除了前两年教学我已经有二十年没有实际使用过了,语言的活的,这么多年那边的语言一点发生了很多变化,我到那里以后还要加强学习,加强学习!”

  人是不是成熟不是看年龄,有的人年纪轻轻就看透人世百态,有的人年纪一大把了依然很单纯。

  姚老师就是一个很单纯的人,戴眼镜的脸满是微笑对欧小阳和王卫东频频点头,谦卑的一塌糊涂。

  “姚老师,你就是学俄语教俄语的,就不用来参加学习了。”王卫东说道。

  “不行,每一个要出国的人都要参加学习,主要是进行思想学习。”欧小阳替姚老师回答道。

  王卫东和姚启明结伴走进外经贸局大门,经指点走进小会议厅。

  参加学习的一共有二十多人,基本上都是年轻人,所以五十多岁的姚启明在这些人里显得很出头。

  门外走进两个人,坐在最前面。

  两个人下意识的环视一圈,其中一个人看见姚启明的时候愣住了,缓过神后对姚启明微笑点头。

  姚启明也对他点头微笑,显然两个人认识。

  两个人中另外的那个人咳嗽一声说道:“咱们现在开始了,我是经贸局的许光辉,这位是黑大的冷强冷老师,他负责教你们日常的俄语会话。”

  王卫东现在明白为什么姚老师为什么和那个人点头了,两个人原来都是一个学校的。

  许光辉从口袋里掏出一叠稿纸开始做北方大国的形势报告。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出国之前要多加强思想学习,增强身体免疫力。

  “乘改革的东风,黑省的外贸事业全面恢复,蒸蒸日上,蓬勃发展!”许光辉说道。

  “八零年,贸易额只相当于三千万美元,可是八一年国家批准黑省自营进出口贸易权开始,当年就实现了一点六亿美元的交易额,这几年更是稳步提高!所以说同志们啊,你们算赶上好时候了,只要好好干,多为外贸做贡献,事业一定能取得大发展!”许光辉接着说道。

  接下来他又开始介绍北方大国现在的形势和情况,内容都是从收集来的北方大国的文字资料整理出来的,经济规模,工农业产量,一直到家庭生活,拉拉杂杂说了一大堆。

  “北方大国现在家家都有电话,小汽车的普及率也很高!很多人家不止有一处房子,城市里一套,乡下还有一套,休息的时候就全家住到乡下去,更好的休息为了更好的工作嘛。”许光辉说道。

  在场的二十多人,除了王卫东,其他道人眼睛都是亮晶晶的,美好幸福的生活谁不向往啊。

第120章 向着目标出发

  学习班的语言学习只教授一点日常用语,比如说怎么打招呼,对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的称呼,对于从事外贸活动的人来说这些内容根本不够用。

  其实这些并不重要,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下,在实际的环境里人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

  主要还是靠自己在北方大国那边做事的过程中学习。

  这就像是若干年后京城摆地摊的那些人能够熟练的用好几国语言和老外讲价一样,他们在学校的时候也不是什么好学生,也不愿意学习,可是在现实环境里却学的很快,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语言学习占用的时间并不算长,更主要的是思想学习,第一天由许光辉讲完北方大国的形势后,从第二天开始换其他人讲不同的内容。

  王卫东姚启明和其他所有的人都拿着钢笔一边听讲一边很认真的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下午学习语言课间休息时,冷强走过来坐在姚启明的旁边好奇的问道:“姚老师,你现在也开始做外贸了?”

  “不是不是,是这位王卫东同志,我这一次出去只是给他当翻译,当翻译!发挥余热,发挥余热!”姚启明急忙解释道。

  王卫东发现姚启明说话的一个特点,就是总喜欢重复。

  不过对于这个回答冷强也不太满意,一个大学退休教师怎么去给别人当翻译?

  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普遍都是很清高的,都羞于谈钱。

  “我以前在那边学习过,那时候组织上派我去学习俄语,现在我想过去看看,过去看看!”姚启明接着解释道。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和北方大国有非常友好的关系,像姚启明这个年纪的人很多人对那个国家有很美好的记忆。

  所以姚启明想借这一次机会再到那里看看,找一找年轻时的影子。

  学习班持续了半个月,并不是给马上就出去的人办的,就是那些将来有出去可能性的人也要参加学习班,现在做外贸的人并不多,总不能每一次都给两三个人开一个班吧?

  结束学习的时候就要到国庆节了,这个时候是东北最好的时候,天高云淡,秋高气爽,也是收获的季节。

  “你们回去休息半个月,豆饼收购的太少,今年下手太晚了。现在新豆刚刚开始收割,等到收割完再到榨油后已经是天寒地冻根本不能出口只能等到明年。”欧小阳遗憾的说道。

  不过这对于王卫东和姚启明来说去那边很短的一段时间就到了海参崴的冰冻期,捕鱼船只能回港,他们两个也就回来了。

  欧小阳挂靠在外经贸下面的公司做的就是用豆粕换鳕鱼的生意,没有了鳕鱼,生意只能停止。

  在东北大部分人管鳕鱼叫做明太鱼,属于中等鱼类,现在人民生活变好,明太鱼需求量很大。

  跟着欧小阳这样的人做生意的好处就是一些对别人很难办的事他可以很容易的办好,王卫东和姚启明两个人的出国手续办的很顺利,两个人很快就拿到了证件。

  欧小阳把自己准备好的两千卢布交给王卫东,其中有一半是最大面额一百卢布的,剩下的有五十,二十五和十卢布面额的。

  “既然是合伙做生意,就应该我出一半嘛,你怎么不声不响就换这么多钱?”王卫东不满的问道。

  “我正好遇到一个机会就把钱换好了,当时根本来不及告诉你。回来后你出一半的钱就行了。”欧小阳说道。

  现在官方公布的卢布比价很高,但是私下里远远没有这么高,不过现在北方大国那边平均工资在一个月二百卢布左右,两千卢布也是很大的一笔钱。

  “我给姚老师五百卢布,你拿两千,主要事情还是需要你去办。”欧小阳说道。

  这两年从那边回来的人也反应了不少那边的实际情况和那边人的做事风格。

  “我明白。”王卫东说道。

  回到家里,王卫东让陈季红在自己的大裤衩里缝了一个小口袋,他把两千卢布的大部分塞进口袋里。

  也许根本用不着这样,但是有备无患,用不着总比没有准备到时候措手不及好的多。

  国庆节期间王卫东就领着陈季红和奶奶在市里公园转了转,其余的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他抽出时间去大学里找了林义忠一次,嘱咐他过一段时间到家里去一次帮助陈季红把大白菜土豆等这些冬天吃的菜买回来。

  林义忠这样的农村孩子干这样的事应该很在行。

  十月五号欧小阳通知王卫东两天后出发,陈季红给他准备了很多东西,王卫东把准备的棉袄棉裤都从包里拿出来没有带,他打算只穿毛衣毛裤过去,冻的受不了的时候在那里再买。

  出行前的晚上,躺在被窝里陈季红紧紧的握住王卫东的手。

  “你放心,那些俄国娘们我看都不看她们一眼!”王卫东信誓旦旦的对根本听不见他说什么的陈季红说道。

  王卫东没有让陈季红到火车站送行,欧小阳陪着他和姚启明一起到芬河市。三个人坐上火车,最兴奋的人反而是年纪最大的姚启明。

  也许是当了几十年教师的缘故,养成了好为人师的性格,一路上说个不停。

  “磨刀石原来的名字是满语磨力石,或者叫墨力思,结果叫着叫着就变成了磨刀石!”姚启明指着车窗外的站牌说道。

  火车一路向东,历史知识丰富的姚启明给王卫东和欧小阳上了几个小时关于中东铁路的历史课。

  火车到了海林姚老师开讲,到了穆棱姚老师也开讲,到了马桥河姚老师继续开讲。

  “这里的火车站原来叫八站,芬河市是五站,都是沙俄那时候起的名字,把中国的火车站名与他们境内的站名连在一起,好像这里也是他们的地方。”姚老师叹息着说道。

  火车开了一夜,在清晨的时候抵达芬河市,国家对芬河口岸很重视,把芬河升格为市,现在由牡市代管,不过由于刚刚开放,贸易量很小,还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整个芬河市还是那个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的万人小城。

  带着行李的王卫东姚启明和欧小阳一起走出芬河火车站,在大喇叭的新闻广播声中走向主街。

第121章 不合时宜的小草

  几十年后的边境国门各个都是高大宏伟,而芬河市的第一代国门就建在一条通往边境的土路上。

  土路两边各有一个水泥墩,其中一个水泥墩上设置着一个铸铁挡杆,和铁路道口能够抬起来和放下的挡杆一模一样。

  王卫东姚启明和另外一个人在接受出境前的严格检查,三个人带的东西都不算多,很快就检查完了。

  这时候边境人员把三个人的证件交还到他们三个手里,示意他们出去向对面走。

  这幅场景像是电影里两个国家间在交换战俘或者是谍报人员。

  档杆缓缓抬起,三个人心情忐忑的走过档杆,在走到档杆下面的时候王卫东回头向几十米外的欧小阳挥了挥手。

  他们三个现在还有一关要过,那就是对面边境人员的检查,王卫东已经看见对面几个戴着绿色大盖帽的人正在十几米外看着他们。

  “你们这是去哪儿?”一同出境的中年人问道。

  “海参崴。”王卫东简短的答道。

  “我去双城子,我们用苹果换了一万公斤大马哈鱼。”中年人答道。

  即使过去了一百年,中国人还是习惯用中国名字称呼那边的地名。

  简单的交谈中就走完了十几米,站在对方边检内务人员的面前。

  听见一句急促的俄语,王卫东虽然听不懂说的是什么,可是他有一种马上举起双手的冲动。

  三个人被带进室内进行检查。

  有三个人负责检查王卫东,一个检查证件,一个检查身体,一个检查行李,王卫东一米七五感觉自己已经很高了,可是在三个人高马大的人面前还是显得又瘦又小。

  现在是一九八五年,不是几年后那个千军万马扛着大包过境的年代,如果现在王卫东身上套着两三件鸡毛羽绒服扛着一大包猪皮夹克,检查的人一定像是看怪物一样看着他然后把他按在地上摩擦。

  虽然开始恢复贸易,不过两个国家之间还保持着警惕,王卫东这一次来是做正规贸易的,他不想节外生枝,所以只带了一点点这边急需的物品。

  检查持续了七八分钟才结束。

  “符拉迪沃斯托克?”一个军官问王卫东。

首节上一节61/3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