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四合院:年代弄潮儿 第317节

  谁要是想来看戏,他们都礼貌的把人劝退,不识趣的话,稀稀拉拉的人手,立刻就聚拢过来了。

  因为以前人家戏院也交保护费,所以不好随便下手,只能这么文雅的来。

  几十条大汉就这么看着你,你还要不要看戏?

  看什么戏?有几十条大汉好看?

  社团分子们还分早晚班,几乎是一天24小时,将戏院围住了。

  戏院经理出来打招呼,压根不好使。

  戏院老板得知情况,赶了过来,好了,直接就被人跟上了。

  不管走到哪,都有辆面包车明目张胆的跟着,你回家,人家车就停你楼下。

  戏院老板哪里不知道,自己这是被人盯上了。

  但他完全摸不清头脑。

  戏院经营停滞,家人被监视跟踪,他只好跟盯梢的人传话,万事好商量,指条明路。

  14K立马来人传话了,想收购戏院。

  看在以往都按时缴纳保护费的份上,一口价20万。

  戏院老板也没有拒绝的权利,这些鬣狗盯上了,还愿意出钱,就谢天谢地吧。

  当初他前前后后可是投了两万英镑,才从约翰人手里接收过来的。一年不说多,十几二十万还是能赚到的。

  不过这几年地价房价也降的厉害,人家能给20万,也不算亏多少。

  生意人,还算拎得清。

  由此可见,吕乐当初的“地下皇帝”,是多么的潇洒。

  看上人家的家产了,人家还要乖乖的打折奉上,甚至白送。

  不然,社团分子有一百种法子,让你生意做不下去,甚至突遭横祸,家破人亡。

  你去找差佬?

  不好意思,吕乐就是差佬们的头头啊!

  你去找约翰人?

  不好意思,约翰人只管赚钱,不管牛马的死活的。

  也就67年的事件后,约翰人觉得,要关心一下牛马们了,不然没法好好的薅羊毛了。

  好在吕乐建立了一整套的秩序之后,商家们上交保护费,权当交税了,众所周知,香江当局的税率是很低的。

  有秩序,总比没秩序的好。

  王援朝算是比较平稳的继承了这种秩序,但他也需要维护这个秩序的长久啊,至少不能被廉政公署干趴下啊!

  等到廉政公署成立,嗯,正常商家的保护费,他会以物业费的形势来收取。

  他的安保团队,就是物业公司的雏形,只是现在嘛,社团更好使一些。

  其他不正常场所的保护费,社团们还是得继续上交的,谁敢不守规矩,下面想上位的社团、小弟,多得很。

  得益于14K的勤奋,只是三天,这家店就转到了王援朝旗下。

  王援朝坚持要给钱,他怎么会贻人口实呢?他又不差这三瓜两枣。

  最后,戏院以“经营不善,吐血转卖”为由,15万转了过来。

  能和“地下总统”搭上关系,14K送钱都愿意,奈何人家不收,只好说原价就是15万收来的。

  看在14K办事还算麻利的份上,之前的些许轻狂,“地下总统”就大人不记小人过了。

  王援朝松了口,何文昭也好、颜雄也好,自然会乖乖听话,不再刻意为难14K。

  14K之前瞎抢地盘一事,这会才终于落下帷幕。

  于是,新声戏院改名星光影院尖沙咀店,这名字一听就明白,王援朝是要设立星光院线了。

  过命交情的猛女施珍,又被王援朝叫来做院线负责人,带领一个财务团队,主要负责财务工作。具体下面的管理工作,不需要她来负责。

  院线目前只有星光影院一家,还是留用的原来新声戏院的管理团队。

  按照王援朝的要求,影院要进行内部重新装修改造,做成阶梯式观影座位布局,工程量稍大。

  空调也要安排上,电扇就有点太过闷热了,夏天谁要吹热风?

  装了空调,票价高个几角,不过分吧?

  不说电影怎么样,单单说大热天吹吹空调,就是最极致的享受,不是么?

  原来戏院的吃食,要换换,换成椒盐花生米、爆米花、可乐汽水等等方便携带不占空间的小吃,这些都是电影院利润最丰厚的地方,最好能让电影院自给自足。

  如此一来,这样的观影密度,比戏院的那种桌边边围一圈椅子的模式,边吃喝边看,位置多多了。一场电影下来,票房也要高多了。

  至于戏?

  有的是老片子可以重复播放。

  如果不是时间赶,他恨不得把这戏院扒了重新砌筑,弄个大Mall,上面是戏院,下面是商场,不得爽歪歪?

  但当下房地产卖不上价格,还是先囤着等以后慢慢开发吧。

  王援朝并不想太过超前。

  此间事了,王援朝便去北角看望儿子王晓。

  娄兴荣、娄兴耀哥俩也跑来小妹娄晓娥这蹭饭。

  王援朝设立的口罩厂,就是从娄兴荣的纺织厂进的原料,数量很大,算是照顾了大舅哥的生意。

  娄兴耀呢,在汇丰银行,小小的业务员一个,他大哥能帮他介绍进汇丰,已经是废了人情了,只能支持他一点基本业务,让他饿不死而已。

  王援朝过来是找他谈贷款的事,也算是照顾二舅哥的业绩。

  不能什么都依靠那么几家华人银行,是吧?

  王援朝准备把星光电影院1#,到银行抵押,贷款出来买2#,然后2#再贷款,出来再继续买3#,如此循环往复。

  主打一个用银行的钱,帮自己赚钱。

  王援朝自己的钱,都拿去买地、买楼、买股票了。

  买了楼,就能贷款,贷款再买楼,再贷款,他压根不需要多少启动资金,就能这么一直循环套路贷下去,只需要能按时归还银行利息就行了。

  香江楼市的这轮启动,明年开始上涨,一直涨到73年股市崩塌,才会回落。

  也就是说,他还有好几年的时间,攻城略地,而不用担心还不起利息。

  他现在购置的土地和房屋,购买价格在6000万港币左右,初始本金不足1000万,大部分都是贷款。

  最熟悉的华人银行,只贷款了不到1000万,人家规模有限,实在贷不动了。

  又有1000多万,则是去的东亚银行,四大华人家族之一李家的产业。

  有产业、有抵押物,加上周启邦介绍,东亚银行还给了比较优惠的利息,但也经不住王援朝这种大手笔。

  最后差不多3000来万,则是去了恒生银行。

  无他,中小银行已经吃不下他的业务了。

第297章 死样谁稀罕

  恒生银行的总经理叫利国伟。

  他的父亲,和四大家族的利家家主、利孝和的父亲,是堂兄弟。

  也就是说,利国伟、利孝和两人的爷爷,是亲兄弟。

  四大家族,都有投资银行。

  说明什么?

  没有一家银行,怎么算大家族,是吧?

  利国伟的前任,一手把他培养起来的大佬,恒生银行的上任总经理,何添,和九龙巴士董事局主席邓肇坚关系很好。

  邓肇坚还和王援朝、何佐芝联合成立了香江通讯,钱景很不错。

  所以,多方打招呼之后,鉴于王援朝又有良好的偿还能力,以及王援朝又拜托恒生银行帮忙购置股票,恒生银行不能跟赚钱过不去啊。

  恒生银行为什么还能贷这么多?

  因为王援朝通过他们家买股票啊。这也是王援朝实力的一种体现!

  这年头,全香江,只有一家股票交易所,且都是约翰人操持。也就是67年的风景线之后,约翰人开始有意识的抛售股票套现。

  王援朝做实业赚来的钱,就有一部分,是用来买“青州英泥”这支股票了。

  这是一家水泥厂,是恒生指数30支成分股之一(这会恒指还没出现)。

  最开始是华人在奥门创建,后来约翰人参股介入,20世纪30年代,搬迁到了九龙红,不论是原料还是产品,都离不开运输,所以工厂还有自己的小码头。

  二战后,九龙人口迅速增长,如此密集之地,一个水泥厂显然是不合适的。

  青州英泥别迁他出,但红9万平的地皮,却保留在这了。

  红是哪呢,红馆开唱,是每个香江艺人的梦想,就知道这个地方的价值了。

  别的人看不到这块地皮的价值么?

  港府以前曾经批复过大量的工业用地,那时候香江也是地广人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这些地皮很多都变成了黄金地段。

  但因为土地属性,很多地皮都无法发展,只能荒废在那边,而且港府那边也不松口,你想重新商业化土地就必须补足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差价,所以就这样形成了僵局。

  因此,在香江,很多老牌公司手握大批土地,就只能干巴巴的看着,以至于公司市值也不高,青州英泥如此,黄埔船坞、九龙仓等等也是如此。

  王援朝自然也是盯上了这块地皮,至于差价问题,拿到手再算账咯!

  大雁在天上飞,不用考虑怎么吃,先打下来再说。

  除了这块地皮,水泥厂在港岛坚尼地,还有一片库房,在港岛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拿来做库房,更是奢侈。

  说句不好听的,这两块地皮,比水泥厂本身的价值,要高得多。

  当然,除了这两块地皮,水泥厂本身的利润,也是王援朝看重的。

  马上开始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建设,水泥的需求,肯定大旺,即便是现在,水泥也是热销产品,供不应求,还要从外面进口呢。

  要不是精力顾不过来,王援朝甚至还想弄钢铁厂呢!

  房地产的两大原材料啊。

  全香江的开发商,都需要吧?

  他已经拿到了40%的青州英泥股票,只花了980万港币。一部分是想离开香江的人,抛售套现的,一部分是恒生帮忙联络收购的。

  但剩下的股票,恒生就没法帮忙了,得王援朝亲自去跟其他股东谈判收购。

  王援朝暂时还抽不出时间。

  不过无所谓,后面总有人会忍不住抛的。

  只是在恒生贷款了3000多万之后,恒生也开始谨慎了,贷款难度大幅度提升。

首节上一节317/54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