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启邦挑了挑眉毛,道:
“所以啊,我跟源潮老弟一起做电台,是为了以后积累经验啊。电台,嗯,跟影视娱乐,也沾点边的,是吧?”
谭月清道:
“电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确实只是沾点边。影视娱乐有大佬了,我们也没有资源,倒是服装和杂志,可以做做呢!”
周启邦道:
“那我们回去好好考虑考虑。”
王援朝笑道:
“不过我又发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啊,启邦兄要不要一起啊?”
看着王援朝这憨厚的笑容,周启邦发现,这位小老弟比他还激进,看上啥都想拿下。
又发现了发财的机会?
商台才刚刚拿下哎!
不像他,就一路买买买物业而已。
反正现在,香江的外国佬,不少都在跑路抛售物业,华人中的杰出人士,也跑了不少,只是有一些人捏着物业,在观望而已。
戴麟趾总督的回港,并没有让中上层人士放心,他们还是觉得当下的风险超出可控范围。
周家是支持周启邦买买买的,但一来也是有额度限制的,不然,他老爹周锡年直接亲自下场,不得扫货啊?二来嘛,一直买买买,没有成就感。
所以夫妻俩才想着要不要也搞点有意思的事。
周启邦还没开口,王援朝继续道:
“我准备搞个报社,成本不高,大概十来万就能启动。
如今万事疲敝,百业待兴,市民苦闷,亟需发泄,现在的报纸,通篇说教,连看个小说,都要教人道理。
他们教了我们这么多道理,我们日子有好过么?
所以,我准备做一份不一样的报纸。
让大家可以放松放松,不要太压抑,也不要对生活失去希望。
毕竟开心是一天,难过也是一天。做人呢,还是要开心一点的好。
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之前当局不是查封了好些报社么?我们去接手啊,怎么样?
可以用亚洲传媒来搞,启动资金我出了,启邦兄你的律所帮忙把报社张罗起来就行。”
王援朝并没有想要周启邦出钱,万把港币而已,还不如让周启邦律所直接卖脸支撑起报社节约的多呢。
他会算账的很,他也知道他的传媒帝国以后会很值钱。
一直带着周启邦玩,无非就是看中了人家的身份,香江四大家族啊,多好的虎皮!至少新四大家族没起来之前,用周启邦的旗号,省钱又省力。
一听,就这点事,周启邦爽朗起来,报社和杂志,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啊,就当取经了!
于是笑道:
“教了那么多道理,日子都不好过。
老弟这话,说的太有道理了!
哈哈哈!
做哥哥的,怎么能占小老弟的便宜?
该出的我一毫不少啊,哈哈。
不过经营我是不操心的,老弟你能者多劳!我让邱律师去找你,听你吩咐。”
周启邦对报纸没啥兴趣,虽然王源潮小老弟说的舌绽莲花。
毕竟报纸上连照片都是黑白的,拍的很丑,远远不如杂志的彩色照片。
万把块,零花钱都算不上,他老爹在这的这个包厢,一个月都要十万!当然,那是以前,所以他可以随时来定包厢。
他可不想占小老弟的这个便宜。
至于收购封存资产的事,安排个手下人去帮忙就好了。
他对王援朝这个小老弟十分看好,对方对大势的判断,目前为止,都比较准确,这对大家族来说,是很重要的能力。
他也因为这些判断,得到了父亲一定程度的认可,不然,他父亲不可能给他这些额外的支持。
虽然是有限度的支持,但跟之前的律师楼比起来,力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他并没有想和大哥争什么,家产都是平分的。
但哪个做儿子的,不想证明给老子看,自己很厉害?
也许不一定能赢,但不搏一搏,肯定比不过大哥,人家已经是华人银行的总经理了!
而谭月清却笑道:
“源潮兄弟说的太好了,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我和你启邦哥,就是想做一些开心的事啊!”
王援朝道:
“努力奋斗,及时行乐,无愧于心。
对了,启邦兄还要安排个财务过来,做大做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我不能占启邦兄你的便宜!
你都这么帮小弟我了。”
周启邦差点要笑喷,道:
“我总共就投了10万块,哦,马上11万了,要算什么账!”
王援朝道:
“规矩呢,一开始立了就最好。
现在,亚洲传媒还是一颗不起眼的鱼籽,还没一粒芝麻大,但以后,谁知道会不会长成两三米长的巨物蓝鳍金枪鱼呢?
启邦兄你乐意当甩手掌柜,是你的事,但让你放心啊,那就是我的事了,是不是这个理?”
周启邦哈哈大笑,虽然他真的不在乎这点钱,但他喜欢别人的尊重!
王援朝悠悠的又来了一句:
“其实,影院、夜总会,也不错。”
夜总会,这就有点说到周启邦两口子的心头上了,聚光灯,舞台,酒会……
周启邦默默的干了自己的杯中酒,道:
“等这波行情我大赚了,我们也搞个夜总会,全香江最大的夜总会,怎么样?”
第231章 夷州的咸湿书
香江的报业十分繁华,小小一隅,大大小小将近50份报纸,总销量近百万份。
各家报纸内容,也是五花八门。
有专门报道香江新闻的《香江日报》,有更关注国外新闻的《星岛日报》,也有专门报道马经的《马房日报》,还有以赛马和小说起来的《新报》,以及50年代领头羊《成报》,以经济报道为主的《香江商报》……
还有《香江文汇报》,致力于连载多篇武侠,散文,言情、科幻等文章,有著名的倪框、亦舒、林燕妮等人撰写供稿,销量也还不错;更不用提以小说而闻名全港的《明报》了。
最近势弱的《大公报》就不提了。
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香江作家报》《香江华文诗报》《香江文学报》《文学世界》《文艺报》……
所以王援朝不得不仔细思考,后来的《东方日报》,到底是怎么凭借马经狗经出位,继而雄踞香江报业第一宝座几十年的。
他甚至也在思考,这个时候,杀入竞争激烈的报业,是不是合适。
毕竟就算这个时候有了报业,对他事业的帮助又有多大?
慎重思考之后,还是决定杀入。
主要是,这会深蓝稳步扩张,不需要他操什么心。商台有成熟稳定的团队,他只需要给与一些指导和支持,商台也会自主发展。塑料厂还在研制玩具,一时半会也不会出成果。
至于买楼买地,有中介帮忙跑腿,他只需要确定可以跟进,以及最后买单。
柳启锦严防死守的,还要上学,他连谈情说爱都没有啊!
那么剩下的时间,拿来做什么?
就这么浪费吗?
他做不到。
不如找点事做做了。
成功了固然好,不成功,就当积累经验。
现在竞争激烈?以后竞争就不激烈了?
现在,他还有不少降维打法呢!
所以他决定,还是干了!
小说、赛马,大家基本都是这样的套路起家的,说明这个套路好使。
那还要拉着周启邦一起干?
因为王援朝也算是发现了,现在市面上各家报纸的马经,粗陋不堪,你抄我我抄你,不够专业。马经光说赛马,太过单调。跟马有关的小故事,也就是小故事,有趣味,没有刺激,有的甚至连趣味都没有。
那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让马经专业起来,标准起来。
彼时很多大奖赛、巡回赛,都没有建立完善的马匹往绩资料库、骑师资料库、评分资料库,导致马迷观赛犹如盲人摸象,普通观众更是一头雾水,严重阻碍了赛马的推广和普及。
王援朝要建立赛马的数据库!
别人拿得到的素材,王援朝能拿得到,别人拿不到的素材,王援朝也能拿得到。
说句不好听的,每匹马,马师,骑师,别人都能采访么?
就算能采访了,采访的够深刻么?
比赛前,他们关注过马匹和骑师的体重变化么?
他们会研究血统么?
不同血统的马匹,有的适合长途跑,有的适合短途跑,不一定准,但大数据,肯定是正态分布的,不然,非洲人怎么跑马拉松那么轻松?短跑他们也轻松,嗯。
甚至有的马匹从国外来,外面的成绩,大家知道么?除了马主主动宣传,大家基本是一抹黑的。
以上这些,王援朝统统都可以去了解,去探知。
因为周启邦老爹周锡年爵士,是赛马会董事啊!
王援朝甚至觉得,貌似给周启邦的股份都有点少了。
不过周二少志不在此,他算是占了人家的便宜,大不了以后周二少想做啥事业,他多多帮衬好了!
到时候第一批赛马比赛前,再推出当批次赛马的最新最详实的资料,能不受欢迎?
俗话说的额好,跟老人说长寿,跟孩子说益脑,跟女人说美容,跟男人说壮阳,跟所有人说发财!赌马,就是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