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98节

金彪讷讷一笑,这娃倒越活越憨厚。

嗯,成熟了。

李建昆拍拍他肩膀,道:“注意低调啊。”

这事不是头一回提醒他俩,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大家都穷得叮当响时,你一天的赚头,顶人一月。

便是原罪。

搁这年头,有人想搞,一搞一个准。

徐庆有整的那波,他真屁事没有?不照样付出了代价。

“我懂咧,我跟那小子说了,有人问起,我们一天最多赚十块,敢多说一个子,立马滚蛋!”

两人聊完一扎酒,门外天色黑透时,陈亚军姗姗来迟。

好家伙!

一礼拜未见,头发又长不少,已经有点伍佰内味儿。

白色两根筋,配同色的确凉衬衫,走路时衣角后扬,自有一股风流倜傥。

最潮的仿军绿裤子。

脚下是一双牛皮凉鞋,配白色袜子,嗯,这么穿倒是刚性搭配。

这年头走哪里不是最靓的仔?

金彪啧啧啧的,李建昆却微微蹙眉。

他的话是半点没听啊。

宁一个连工作都没落实的人,这身派头,好吗?

李建昆早已点好菜,无需招呼,服务员姑娘记着脸,瞅着三位到齐,这便走菜。

陈亚军大快朵颐,头也不抬,手往过一塞。

“建昆,这礼拜的,73块。”

李建昆还未开口,金彪诧异。

“这少?”

“害,点背,被红袖章盯上,成天撵着我跑。”

李建昆瞥了他一眼,啥也没说,钱揣进兜,吃饭。

六月份下旬的俩礼拜。

金彪送来的分成,越来越多。

陈亚军送来的,却越来越少,理由照旧,他们那一带查得越来越严,生意不好做。

乍一听,挺合理,毕竟是西城。

金彪每回还宽慰半天。

七月份的第一个周日。

傍晚,长征食堂。

仍是李建昆和金彪先到,边聊边等,陈亚军姗姗来迟。

“建昆,这礼拜的,56块。”

“嗯,以后不用送了。”

李建昆夹口凉拌黄瓜,咔次咔次,淡淡说。

陈亚军搭眼望来,想说点啥,但终究什么也没说出口。

“阿彪,你慢吃,我饱了,学校还有点事。”

“噢,我送你。”

金彪送完李建昆,抹身回来,死死盯着陈亚军。

“你怎么回事?”

“没事啊。”

“屁!我是没建昆聪明哈,但他刚才这么一说,我一下子反应过来,你小子是不是故意捣鬼?”

“没有的事。”

“陈亚军,你可别忘了,你有今天的好日子,仗着谁,人家才要一个小头!”

由于没车,显得倍儿宽的马路上,李建昆推着自行车,踏着夜色,徐步而行。

晚风吹在身上,冰冰凉凉,惬意舒爽。

他并未觉得难受。

高低有点郁闷是真的,就是那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感觉。

本以为是个纯真的年代啊。

坦白讲,他咂摸过这种可能。

主要这个合伙,凭的完全是诚信和自觉,没有任何管控。

太容易引起人的贪念了。

钱哪,有时候还真不是个玩意!

陈亚军的想法,他大抵能猜到,反正有俩模具在手,怎么干都成,钱一个人赚多得劲。

李建昆明白,这模具是不可能要回的,压根懒得开口。

随他去吧。

这点钱,自己可要可不要,丫根本不知道自己损失的是啥。

七月中旬。

西城,猫眼胡同。

“亚军哥,您吉祥!”

“哟,这小嘴甜的,来来,过来。”

胡同巷子里,半大小子屁颠屁颠凑上来,陈亚军叼根红塔山,手摸兜,掏出一摞厚厚的票子。

“嘶!”

半大小子惊得直咽口水,这辈子没见过这么些钱。

“喏,买汽水喝吧。”

陈亚军抽出两角毛票,拍过去。

“谢亚军哥!”

半大小子狂喜。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

一路哼着小曲,陈亚军回到大杂院。

南房屋檐下,张大爷正悠哉躺着,听评书,搭眼一瞅。

“哟,亚军,拎的啥呢?”

“大爷,我这玩意儿,可比您那稀罕。”

陈亚军扬扬手,拎一大编织袋。

“嘛好玩意儿啊,那我得瞅瞅。”

“得嘞,今儿给您上上眼。”

东西取出来,豁,好大一家伙事!

张大爷疑惑道:“不就一个好点的收音机吗?”

陈家现在今非昔比,亚军见天拎些好东西回,最疼的是他侄女,从头到脚一身新。

院里人见怪不怪。

但收音机这玩意,还唬不住人,他家也有。

档次是差点,也能听响儿。

“大爷,这可不是收音机,叫录音机,不是跟您吹,有钱都买不到!”

“呵,是吗?干嘛使的?”

“放磁带,想听啥放啥,我这里面有,要不给您放一段?您得迷!”

“是不是啊。”

陈亚军嘿嘿一笑,一手提把,一手摁过去。

“咔!”

“不知道为了什么,忧愁它围绕著我,我每天都在祈祷,快赶走爱的寂寞~”

张大爷双目睁圆,这啥啊这!

没见过这么唱歌的!

有伤风化啊,无耻!

“诶你这臭小子,拿你大爷开涮呢!”

“哈哈哈哈!”

第83章 陈家好日子到头

学校放暑假了。

虽然不能跟后世比,但也有四十天,从七月中旬到九月初。

吴英雄毕竟未成年,来京半年,家里人惦记得紧,寄来路费,昨儿上午走的。

今儿上午,强哥也颠了。

半月前,不声不响地,加入一社团,北大舞蹈社,乖乖!

一五大三粗的货,偏偏有这嗜好,还美其名曰锻炼身体,其实就是色!

跟着舞蹈社的姑娘小伙们,奔密云山区,扫盲助教去了。

那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效果可见一斑。

首节上一节98/38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