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817节

  “啥办法?”

  李建昆招招手。

  陈春仙抢着脚扑上去,递上耳朵。

  李建昆给出办法后,陈春仙思索了片刻,不确定问:“能行?”

  “必然行。”

  那么问题来了。

  陈春仙瞪眼问:“我知道你懂的多,但你又不是光学专家,这事儿显然全世界的光学专家都没尝试过,你咋这么确定它能成?”

  这就很尴尬……话说得太绝对了。

  然而,语气不肯定点,又怕没什么说服力……

  李建昆一阵头大。

  “我说我自己做过这个实验,你信不?”

  “我不信!没有顶级光学专家协助,你完成不了这个实验。”

  “那我就找了顶级光学专家协助,你知道的,我在特区有研究院。”

  我信你个鬼,纯属现编……陈春仙左右瞅瞅,想找小刀。

  李建昆见势不妙,哧溜遁走,闪到门外才说:“就按这个方法,赶紧去做实验,弄好后写个实验报告,交给你了。”

  “你别跑!”

  嗖嗖……

  肯定不能听这个科学狂人的。

  这事儿确实不好解释,不过无伤大雅,不是不能含糊过去。

  事实上,在很早之前,李建昆已经想过,当老陈带着团队遇到研发瓶颈时,他要靠前世键盘侠的经验,给些提点。

  反正不可能有人能往“重生”方面去想的小小暴露,却能换来大大的科研进步。

  划算。

  ……

  ……

  首都饭店。

  二楼餐厅的一间包厢里。

  阿麦斯的两名高管,和美、日,韩等国,这次过来的七八名科学界代表,相聚一桌。

  “所以我们几国顶尖的光学研究机构,再次确认的结果也一样,193nmArF激光光源,万无可能延伸到65nm的技术节点。”

  “那么,华夏硅谷公司和他们的科协,凭什么敢打这个赌?”

  “我认为很有必要防止他们使用诓骗的手段,各位或许有所不知道,原本这次活动,他们科协准备推荐两个项目,一个是第四代光刻机,一个是……水变油……”

  “啥玩意儿?”

  “水变油?哈哈!这群智障,都八十年代了,还有人信这个?”

  美日两国的人,相视而望,笑得前胸贴后背。

  水变油这个骗局,早在三十年代就在漂亮国出现过,当时有人向福特公司推销这项所谓的技术,时任总统威尔逊还观看过实验,不过很快被拆穿。

  在小日子,受二战时能源紧张的影响,这个骗局同样出现过。

  骗局被揭穿后,天皇震怒,杀了好一拨人。

  在包厢内的美日代表看来,这都是几十年前的愚昧年代,他们国家玩剩的东西,现在到八十年代了,仍然在这个国家出现。

  由此可见,这个国家有多么的愚昧和落后。

  “他们以为骗人的手段能糊弄我们?”

  “为了争个世界第一,脸都不要了。”

  “嘿嘿,真是迫不及待想参加下一场盛会,到时当场拆穿他们,看他们还有什么脸。”

  “作为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他们实在缺乏思想觉悟。”

  “总以为他们还能崛起呢,天天嚷嚷着什么复兴,简直可笑。”

  …

第868章 一个大逼兜

  科协的大礼堂内,人满为患。

  今天比上回来的外国人更多,一些国家的大使馆等相关机构人员,也跑过来凑热闹。

  科协是没有发过邀请的。

  这些人来得蹊跷。

  “凭什么不让我们进去,这次活动不是向全世界公开吗?”

  “科学无国界,更不应该隐藏在媒体的镜头之下!”

  “难不成今天的实验有猫腻,你们害怕让记者接触?”

  …

  礼堂入口处,噪杂一片。

  想要进门的人,有些是驻这个国家的外国记者,有些甚至是临时赶过来的。

  他们的不请自来,更是不怀好意。

  科协的周主任一个脑袋两个大,尽管华夏硅谷那边信誓旦旦保证过,不会出现纰漏。

  但是事情,真闹大了。

  远远超出了科协能够把控的范畴。

  “张老还没接完电话?”他冲旁边的下属问。

  说曹操曹操就到。

  白发老者大步流星从后台走出来,然而,任谁都能看出他步履之间的沉重。

  “让他们进来。”他说。

  “这……”

  “真要出了岔子,你以为不让他们拍几张照片,他们就不会发表文章了?”

  周主任长叹口气,只能下放行令。

  记者们拥入会场后,倒是颇有无冕之王的排面,在场不少外国人纷纷配合,给他们让出前排或更好的摄像位置。

  很快,一堆长枪短炮便架起来,对准了礼堂舞台。

  白发老者额头见汗,双手微微颤抖,为了不让人看出端倪,只好负向身后。

  “张老,请相信我们。”

  李建昆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

  “小李啊,千万,千万,不要出岔子。”白发老者无比严肃地说。

  李建昆完全能够想象这位老人家所承受的压力,就在刚刚,天上还有电话过来。

  “我晓得!”

  今天,是他的主场。

  他要给所有等着看华夏硅谷公司,看科协,看这个国家笑话的人,狠狠一大逼兜。

  ……

  ……

  上午九点。

  活动正式开始。

  在全场注视之中,李建昆和陈春仙,领着几名公司的研究员,还有几位特意从科院、从特区华电研究院,或请或调派来的技术大拿,一起登上舞台。

  在舞台中央,有一个临时搭盖的黑色大“帐篷”。

  里面放置着提前运送过来的设备仪器。

  这个布置是阿麦斯的人强烈要求的,他们的意思是,如果只是拿出来一个方案,类似这样的复杂技术,几乎不可能在现场确认真实性。

  所以他们要求现场做实验。

  科协的人找上门时,李建昆几乎没作迟疑,只是向老陈询问过现场实验的可操作性,得到“布置妥当,和实验室是一样的”回答后,当即同意了。

  有些人想硬邦得更彻底点,他干嘛不同意?

  李建昆走向演讲台时,陈春仙带着其他人,开始拆“帐篷”,里面的设备仪器也跃然于眼前。

  台下不少人从座位上起身眺望。

  “弄个鱼缸来做什么?”

  “搞笑了,还弄一缸水,养鱼吗?”

  “看着吧,现场实验,这儿汇聚着全世界最顶尖的光刻机专家,真的它假不了,假的它也真不了。”

  …

  大伙儿对于舞台中央,那堆精密仪器中间摆放着的一只玻璃鱼缸,都感觉很纳闷,也很好奇。

  “首先,欢迎各位百忙中出席今天的活动……”

  礼堂的音响里传出李建昆的声音。

  他是今天的演讲人。

  老陈带领技术团队现场搞实验,他来讲解这项技术。

  手上有份老陈写的实验报告。

  他准备拿这玩意儿当演讲指导稿。

  口才他不缺,英语也算流利,专业技术只能说略懂皮毛,没这份实验报告,有些光刻机领域的专有名词,他甚至都不知道……

  一番不走心的客套之后。

  李建昆直入正题。

  “关于193nmArF激光光源,怎么延伸、甚至是突破65nm的技术节点这个问题,我认为,当前的光学专家们,都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嚯!

  此言一出,底下顿时杂音四起。

  这句话相当于否定了,全世界的光学专家的业务能力。

首节上一节817/13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