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774节

  “电视你还没买?!”

  “你以为这么好买啊,今年和往年不同,连友谊商店都供不上货,现在是统一调配,预约购买。”

  王山河说着,从翻毛领的皮夹克里,摸出一张纸券拿给李建昆看。

  抬头上有七大字彩电预约购买券。

  内容是:凭此券可预约购买彩色电视机一台。

  上面有三道公章,市计划委的,区委的,还有个“机造二厂”的单位章。

  小王又从兜里摸出一本红皮儿工作证,解释说:“有券,还得凭工作证购买,单是办这么个事儿,花了我一千块。”

  李建昆也没埋怨他不早吱个声,整得有点唏嘘。

  他常在特区和港城两头跑,这年头的许多资源都不缺,没啥感觉,而生活在内陆地区的人,即使不差钱于小王,想搞个紧俏物资同样很不容易。

  小王让他把车开出胡同,等到大马路上再换手。

  正当两人驱车前往指定商场时,五道口的东郊民巷里,和王家门前差不多的景象,也在上演。

  沈家的小四合院外,停着一辆红色的“大头鞋”车。

  街坊邻居纷纷凑过来看热闹。

  沈壮戳在院门口,任他们看,也不管,不过谁如果重手重脚的,那他得说两句。小脸上不可避免的有股骄傲

  整片东交民巷里,他们家第一个有私家车。

  所以他爸说要还回去,先不提姐姐什么态度,他第一个不干。

  宅子里,和王家不同的是,却没什么喜悦氛围,沈红衣还因此摊上麻烦。

  “这么贵重的东西,你说收就收了?”沈学山坐在轮椅上,皱眉审视着女儿。

  街坊邻居知根知底,谁都清楚以他们家的收入,买不起汽车。人家问起怎么说?

  女儿的朋友给买的?

  普通人家送彩礼才花几个钱?

  那这女儿嫁是不嫁?

  沈红衣并不在乎这台车,在她心里,这也不是一台车,而是费尽周折从南方千里迢迢送到京城的心意,她不能还回去,那会伤他心。

  “爸,你到底现在还瞧不起他吗,你看看外面的社会。”她说。

  “我从没有瞧不起他,一直认为他有大本事,问题是他把本事用错了地方!”沈学山顿了顿,问,“你是大学生,你自己说说,这算不算有点心术不正?”

  沈红衣哑口无言,她清楚,在她爸心里,如果有选择的情况下,必须保家卫国才算心术正。

  而他的出发点,也是为自己好用他那套根深蒂固的观念,替唯一的女儿,觅一个又红又专的如意郎君。

  只是,他不懂她,也不懂他。

  说也说不清。

  “学山你能不能别这么犟,看看女儿的脸和手,都被刀子风刮皴了,你咋就不心疼呢。”沈母埋怨。

  “去去去,你懂什么。”

  “老顽固。”

  “爸,你甭说了,这车我是不会还的,早跟你说过,这辈子我只嫁他。”

  “你!”

  再说李建昆和王山河这边,开着大奔来到指定的百货商场,一路回头率百分之一万好多人驻足眺望,一直到再也看不见时,才收回目光。

  “太得劲了!”

  小王一趟溜下来,心潮澎湃,完全没过瘾。

  他最开始学的是解放车,真不好搞,后面想想以后也开不到,找门路弄来一辆吉普212学,以为已经算是蛮好开,也带劲。

  现在开了这辆大奔,才知道普吉212和手扶拖拉机没啥区别。

  “走了走了,以后慢慢摸吧,先把彩电搞回去。”李建昆拍掉他在车内四处抚摸的手。

  两人刚离开,停在马路牙子旁的大奔,便引来“大部队”的围观。

  这是海淀最大的一家商场,商品也最齐全,两人刚进门,便看见有一个区域人满为患,密密麻麻的人扑向柜台,拿着钱和券的手伸得老长,像极了李建昆印象中几个恐怖片里的场景

  一群人陷入某个绝境,灾祸降临时期盼救援。

  “卖啥的?”李建昆好奇问。

  “咖啡。”

  小王解释说,咖啡现在成为了最紧俏的饮品,条件稍好的人家,客人登门都要上咖啡,首都还开了好些家听歌的音乐场所,人们光顾时也总会点杯咖啡。

  这里售卖的咖啡全靠抢,晚点就没了。

  “能喝惯?”李建昆略显无语,咖啡这玩意儿,两辈子他还没怎么喝习惯。

  “难喝的要死!”小王吐槽,然后又说,“不过这重要吗?都在赶这个时髦,我也囤了一大堆,结婚、后面春节,要是不上咖啡,客人怕是以为我小气。”

  李建昆暗叹口气。

  卖家电的区域也在一楼,估计是整个商场内人最多的区域,乌泱泱一片,走路全靠挤,那一个个“蓝袄子”望向柜台内的眼神,无一不透露着炽热。

  李建昆本以为多半人只是过个眼瘾,靠近后才发现自己错了,周围十有八九的人还真带着钱。

  “看到了吧,以前金贵到不敢指望的物件儿,现在马路上随便拉个人好像都能买。”小王说。

  李建昆环顾四周,发现并不是每个人看起来都像不差钱的主儿,脑子里忽地冒出一个词儿浪潮式消费。

  或者叫攀比式消费。

  这年头,绝大多数家庭的收入还是差不多的,你敢掏干老底,甚至借钱买,我凭啥不敢?

  人们都比起来了。

  从经济的角度讲,自然是件好事。

  可是,李建昆也看到那种劳动人民身上的纯真和质朴,在慢慢流失。

  “建昆,这边!”小王挤到一个售卖电冰箱的区域。

  李建昆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看到几台摆放在一起的立式双开门冰箱,款式一样,冰箱上有品牌标识清溪牌。

  对于这款冰箱他自然不陌生,娘娘庙的四合院里有一台。

  “你和我爸的成果。”小王嘿嘿笑道,遂扯住一名爱答不理的售货员问,“同志,清溪牌电冰箱卖得怎么样?”

  “废话!你有券没券,没券别挤!”

  小王扭头看李建昆一眼,眉飞色舞。他肯定不缺冰箱用。

  许多老百姓买这些家电,钱还不是问题,主要是缺券。专用券的数量十分有限,很大一部分流通到黑市,一张券的价格或许能达到商品本身的一半。

  “你赶紧搞电视吧,我看快卖光了。”李建昆说。

  “他敢!我有预约的!”

  话是这么说,小王也不敢确定,火速杀往卖彩电的地方,他的结婚三大件,只差一台彩电,没有还真不行,风俗到这儿了。

  早些年的结婚三大件,也称老三件,分别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

  现在在大城市里,不太行得通了。

  变成新三件:彩电、电冰箱和洗衣机。

  结婚能配齐这三件,那才叫正儿八经有排场,男方女方家里都有面儿,亲朋好友和左邻右里保管要高看一眼。

  他们老王家自然不能丢这个份儿。

  “你叫刘胜利?”售货员拿着他递过去的预约券和工作证,眼神狐疑。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变白了点不行啊。”

  小王一巴掌拍在柜台上,气势十足,貌似是某种经验技巧。

  PS:这几天更新会有点不稳定,要出远门。

第830章 小王结婚(下)

  惠丰堂,位于海淀翠微路,被人评为首都十大饭店之一,也是海淀唯一的一个。

  始建于咸丰八年,迄今近两百年历史。

  相传慈禧年间,饭店的张老板和李莲英的干儿子私交甚笃,慈禧因此有机会品尝到了惠丰堂的菜肴,大加赞赏,并亲题匾额,同时赐予御用“圆笼扁担”作为可随时入宫的标志。

  每当慈禧想这口了,惠丰堂就会做好之后用圆笼扁担送进宫。

  不提其他,由此可见,惠丰堂的菜相当有些火候。

  李建昆今天充当司机,把新郎新娘接过来时,看见饭店门口立着一排红色纸板,生意不可谓不兴隆,什么“恭贺孔家乔迁大喜”、“热情欢迎外商考察团”等,却是奇了怪,不见老王家的喜牌。

  片刻后,他明白了。

  在二楼楼梯口处,立着一块大红纸板,上书大字:恭贺王山河先生和鲁娜女士新婚大吉!

  惠丰堂二楼有个豪华宴会厅,今儿被整个包下来,宴开三十六桌。

  王家的排场绝对到位。

  就亲戚而言,鲁家的人更多,不过王山河在首都混迹多年,人脉相当不俗,这三十六桌宾客中,有三分之二还是男方这边的客人。

  新郎新娘过来一阵闹腾后,鲁娜的家人,注意力立马落到李建昆身上。

  “别别别,我一个晚辈不适合。”他被鲁娜的父亲和二叔,左右架着,往首席上拉。

  这也引起现场其他宾客的好奇,他们大部分人并不认识李建昆。

  鲁娜自家的人,自然知道许多旁人不清楚的事,比如楼下的那辆大奔。

  而且,奔驰车只是一件礼物,甚至,不值一提。

  昨晚小王和鲁娜还收到此人送的,一件吓死人不偿命的礼物是一只大信封,里面只有一圈钥匙和一份房产资料。

  位于港城太平山的一套别墅庄园。

  已经装修好,拎包入住。

  问他多少钱,他说不算贵。

  后面一个姓陈和姓金的小伙子给透了底:打底港币三千万!

  且不提王家,消息传到鲁家,鲁娜的家人们脑门震得嗡嗡响,都不敢对外说……知情者仅限于他们家人,和鲁娜的亲二叔。

  他们十分好奇啊,小王的这个发小、小娜曾经的东家,现在到底是什么身份?

  一知半解的人说不出个所以然。

  知情人士三缄其口。

  此人浑身透着神秘。

  他不坐首席,鲁家老太太觉得自己也不够资格坐。

  “别拉了,真不合适,我妈在呢,我再坐上去乱了辈分。”李建昆搬出老母亲,才好容易给自己解了围。

首节上一节774/13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