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202节

“哦?那怎么还这么多人?”李建昆的思绪并没有完全拉回,随口搭话。

“有些年纪大的人吃苦惯了,不怕累,再说也找不到什么其他事干,没得办法。有些是在那边有熟人,双方商量好的,那边要什么,他们来搞。或者反着来。这样才有搞头。”

林海说到这里顿了顿,笑嘿嘿道:“我也有!”

李建昆心说听你哥讲过了,侧头看向他,饶有兴致问:“那不是挺好嘛,不提其他,你专门往过贩菜就行,对面接头的人拿去卖掉,赚头不老少啊,怎么没见饬?”

以内地现在的物价,再以港城对于农副产品的需求来看,即便真卖萝卜白菜也能发个小财。

内地萝卜白菜多少钱一斤?

两分。

港城怎么的不卖到折合人民币两毛的价格?

溢价十倍。

称得上是优质生意。

第197章 代言人目标

谈到这里,林海又无奈地叹了口气。

“我倒是想啊,关键这事得双方配合,我一个人又干不了,他们不常过来。”

“关系不好?”

“那倒不是,我那些亲戚都还行。尤其我有个堂哥,老娘走得早,老爹是渔民,小时候常寄养在我们家,跟我哥共一条裤子穿。问题是,他在港城那边混得……”

“太差了是吧。”小王插一嘴道。

林海摇摇头,“不是,是混得太好了。”

“啊?”

小王和鲁娜四人一脸懵逼。混得好,关系也好,那你家穷成这个鬼样子,怎么不帮着拉扯一把?

李建昆倒没有太大反应,你不能去指望一个屁股蛋上打两块补丁的穷小子,他幻想出的好,能有多好啊。

再说了,搁哪儿挣的钱,在哪儿消费,港城的消费水平可不低。

面对王山河四人的不解,林海解释道:“我这堂哥可是个牛人,早年在我们大队就是狠角色,游过去的第二天就拿到了合法居住身份……”

小王打断他,诧异道:“港城的合法居住身份这么好拿?”

“好拿!有个什么,什么政策,你只要……”

李建昆见他说得急死个人,插话道:“抵垒政策。”

“对对对!”林海竖起大拇指,“还是李老板懂得多。”

王山河忙向李建昆打听,鲁娜和小龙小虎也是一脸好奇,李建昆旋即娓娓道来。

抵垒政策是港城1974年出台的一项政策,到现在依然有效,内容简单来讲就是:

内地非法入境者进入港城后,必须抵达市区指定地点,至于怎么溜过去,全看的本事,但凡成功,就能申请港城合法居民身份。

但倘若在此过程中,被执法人员截获,那么不好意思,立刻遣返。

搞明白怎么回事后,王山河四人大眼瞪小眼。

小王道:“这样搞?整得跟猫抓老鼠一样。”

鲁娜附和说:“这么大的事,弄得像儿戏。”

李建昆耸了耸肩,谁又能说清楚,这里面一定没有上位者的儿戏心思呢?

但事实就是这样。

有时候现实比小说还要荒诞。

而且他还知道,抵垒政策在明年就会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即捕即解”政策,也就是说不给机会了,逮到立即遣返,没逮到的也是黑户。

所以就事论事地讲,接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将是游过去的最后时机。

当然了,他没兴趣。更不会把这个天机泄露出去。

“你接着说。”

李建昆望向林海道,他对林海的这个堂哥,产生了兴趣。

“他不是一过去就搞到合法身份了么,没几天又找到正式工作,在一家服装厂上班。”

林海顿了顿,眼中流露出深深的艳羡,看向小王四人道:“你们知道我堂哥的工资怎么算的么?按天结!多劳多得,一天能到手三四十港币咧!”

然而,小王四人对港币完全没概念。

王山河侧头问:“建昆,跟咱们多少汇率啊?”

“大约4:1吧。”李建昆含糊道,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70年代后人民币兑港币的汇率看似在不断增高,港币越来越不值钱

从50年代开始,100港币兑换42.7元人民币的这个固定汇率,持续很多年。

而70年代中后期,固定汇率取消了,现在你跑储蓄所去兑,100港币只能兑20元人民币,但是,还给相应金额的侨汇证。

侨汇证可是个好东西啊,米面粮油随便卖,包括二八大杠和黑白电视啥的。现在有些地区又将侨汇证升级成了外汇券,正在逐渐推广全国。

外汇券那就更不得了。

不仅能在友谊商店这些个地方,买到十分紧缺的物资。购买进口商品时,还有优惠,比如买进口家电时,能比凭票用人民币购买,便宜50%-80%不等;买进口香烟、饮料和生活用品时,更能便宜到100%-150%不等。

所以你说港币兑人民币是什么汇率?

钱加上证或券,你用法不同,那实际汇率价值就不同。

算不拎清的。

小王雾草一声,包括旁边鲁娜三人,同时瞪眼。

那岂不是一天的工资,能有十块钱?快抵得上内地一级工半个月的工资了。

乖乖!

难怪林海这么眼馋。

林海摊了摊手,苦笑道:“所以你们看哪,我堂哥上一天班就有这么多钱,还瞎折腾啥劲?再说也没时间啊,要是搞耽误了,把工作丢了,那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我其他几个亲戚也差不多,工作都不错,忙得很。还真是看我们家穷,偶尔休息的时候,才弄点港城的小玩意,让我拿到这边卖,他们也不要钱。”

王山河评价道:“你这些亲戚确实挺好的。”

“嗯,以前没开边境贸易的时候,过年时也会寄点钱回来,不过净给我哥贴学校了。”

林海瘪瘪嘴道。

口气虽然不爽,却也没太多埋怨劲。因为他的瞎子老娘说,他哥干的是造福一方的大好事,好人会有好报。

鲁娜感慨,“林老师真是个好人哪!”

岭南一带宗族意识很强,李建昆倒不奇怪林家的亲戚都这么好,这说明不了什么,但他对林海的这个堂哥,确实产生了浓厚兴趣。

通过林海无意识,可信度却很高的言谈,可以得知此人是个有勇有谋之辈。

没勇,他游不到对岸;没谋,他不能第二天就获得合法居住身份,甚至可以说十几小时之内,因为他肯定是晚上游过去的。后面很快找到工作,大抵也能印证这一点。

这样一个人,很符合李建昆脑中设想的港城代言人的角色。

胆量和智慧缺一不可,不然都难以成事。

同时他还从林海的话中,听出不少弦外之音,遂问道:“这么说,你要联系你这些港城的亲戚,比如你堂哥,其实很简单?”

林海点点头,指向铁丝网那边,回道:“对面总有些我们大队和周边游过去的人,他们在港城是抱团取暖的,好多人住在一起,熟得很,让他们捎个信就行。”

李建昆心中已有主意,比较遗憾的是,他没办法靠近铁丝网,不然就能和林海的堂哥当面谈谈。

“走吧,先回去,我写封信,你让人捎给你堂哥,我找他帮我办点事。”

“啥?找我堂哥办事?”

林海诧异,心说有事你不应该找我吗?

李建昆哪里不知道他心里的小九九,臭小子一门心思想从他身上薅小钱钱呢,遂解释一句道:“我要干的是件大事,港城那边要有个人配合,他配合好了,你这边才有事干,懂么?”

林海挠挠头,懂了。

这李老板还没搞到货源,想让他堂哥帮忙搞,等货源搞到后,他堂哥往过送,由他来接,李老板再拿去卖。

形成一条产业链!

那他必须促成此事啊,往后可就是长期饭票,赚不完的小钱钱。

他唯一担心的是,李老板能不能说服他堂哥,堂哥舍不舍得他制衣厂的好工作。

第198章 蛇口工业区

返回茶花大队的途中,李建昆一路想了不少事,有个重中之重的问题,他需要确实一下。

这年头,内陆地区很少有关于港城的新闻。而当下又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陆港两地间的许多政策都发生改变,单凭前世的所见所闻,他也把握不到具体。

因此一行人没有先返回林家,李建昆让林海领着,来到茶花大队的大队部。

他倒是问过林海啊,但这小子拎得清才有鬼。

这个重中之重的问题就是“回乡证”。

搁后世叫“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

他们运气不错,碰到了茶花大队的会计,一般来说,会计就是公社大队的军师,全大队数一数二的文化人,同时能接触到政策文件。

会计姓赖,四十来岁的瘦黑中年男人,李建昆派上一包华子,也便美滋滋地知无不言。

“回乡证现在简单啊,去年年底上面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后面这个对外开放,主要说的就是我们省,要开放肯定先开放港澳同胞嘛。

“我们省积极落实,今年8月1号,公布了新的回乡制度,港澳同胞只要凭当地签发的有效身份证,到罗湖口岸或者拱北口岸申请就行。

“现在申请成功,一张回乡证可以用三年咧。”

漂亮!

李建昆心头大喜,这样一来事情不就简单了吗?

他以往道听途说,一张回乡证没个三两年都申请不下来。

按赖会计有理有据的说法,现在是直接在通关口岸即时申请,当场办理,当场放行。

李建昆道谢离开,回到林家后,找出信纸和钢笔,开始给林海的堂哥,林新甲写信。

本来想好的七七八八,他全部没写,洋洋洒洒两千来字,只阐述了一个作用画大饼!

诱惑林新甲马上回来一趟。

既然能当面交流,还咬文爵字个啥,未来的正经人谁写信啊。

信纸塞进黄信封,吐一抹口水黏好,李建昆唤来林海,给了他一张大团结跑路费,让他立马去边境贸易地,托熟人把信尽快捎给林新甲。

“建昆,不是我说,一封信你就想把那个林新甲搞回来?”

小王摸进屋,对此事并不看好,“人家一天挣三十四块港币咧,在那边吃香的喝辣的,你这边还根本搞不准的事。”

“吃香的喝辣的?”

首节上一节202/38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