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98节

“你大概有什么误解,港城也不是所有人都富得流油。”

“那也比咱们有钱吧!”

李建昆瞥了他一眼,小王改口道:“不是,我说我,不包括你。”

那你也太看不起你自己了,古玩大业有你一半,你丫的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富。

李建昆摇了摇头,“那可不一定。”

接下来的这段旅程,不出意外的话,他会彻底改变小王对于港城的认知。

他已经初略想好了,该去哪里找这个用以和慧阳机械局电子科合作、作为他代言人的港城人。

等物色到人后,怎样把控对方的问题,再从长计议。

小王懒得跟他争论,问道:“那你准备上哪找?”

“鹏城。”

“能找到?”

“不要太多。”

“嘁,你可别忽悠我啊,什么时候港城人这么好见了?”

“到时你就知道。”

鹏城这会应该有些港商在晃荡,寻找改革开放的商机,但那不是李建昆的目标。

“对啦。”

小王忽然想到什么,又问:“你不是说想搞磁带,要满足三个条件吗,除了空白磁带,还有什么机子和母带,这两样东西怕只有港台那边有吧,你又准备怎么搞?”

王山河的聪明劲,这会就显露出来了,这事李建昆可没跟他讲过,纯粹他自己琢磨的。

你想啊,市面上的热门歌曲,都是港台歌星唱的,好多在内地还被称为靡靡之音,那原始的磁带,肯定也是在港台造出来的呗。

母带是啥玩意王山河是不懂了,但想来必然也是在港台造的。

还有什么刻录机,听名字就知道是一套的家伙事。

小王倒也不疑惑建昆为啥懂这么多,人家毕竟是研究生啊。

“也是鹏城。”

小王差点没啐他一口,没好气道:“你真当我什么都不知道啊,我也偶尔看报纸的好不,鹏城不就是个穷沟沟么,开发现在也才开发一点,还刚开始搞。”

这番话的潜台词是:怎么可能有这么高端的玩意!

李建昆笑呵呵望着他,一副“看把你能的”的模样,“那你知不知道,咱们国家有个地方,私人已经能合法的做边境贸易了,就是跟港城人做买卖。”

小王惊讶,闻所未闻哪,那也太吉尔爽了吧!是个人都知道港城的玩意新鲜、稀罕。

“卧槽,哪里啊?”

小王忙问,“要真是的话,我特么也去!”

“你不行,你不是当地人。”

“你就说哪里吧,老子去掌掌眼行吧,咱们啥时候开放到这种程度了?”

李建昆笑了笑道:“鹏城,十三大队。”

隔日上午。

李建昆五人在慧州客运站乘上车,这回是大巴,再次开启晃悠模式,从慧州到鹏城,比到羊城更近,只有几十公里,俩隔壁。

慧阳过去就是鹏城龙岗。

这趟大巴的终点站是罗湖客运站,李建昆打算坐到底,无论是十三大队,还是他想去看看的蛇口,都在那一片。

所以旅程还算漫长。

一直晃悠到下午两点多,可算抵达目的地。

“建昆,港城离这边还有多远?”

一下车,还未走出客运站,小王便迫不及待打听,脸上有股激动之色。

鲁娜和小龙小虎也差不离。

咱们国家真的很大,对于这年头的绝大多数老百姓而言,一辈子也生不出走到头的宏愿,然而他们,今天似乎非常接近祖国的南方门户了。

李建昆在四人脸上逐一扫过,偷偷含笑,也不回话,招了招手,遂一马当先,往客运站前门走去。

来到门外,李建昆顿住脚,指向不老远的一栋建筑,道:“喏,过了这个门,就是港城。”

“啥?!”

小王四人震惊当场。

这个“门”可就在眼前,哧溜一下就能跑过去。

李建昆手指的地方,正是罗湖口岸,周遭算是一个交通枢纽,除他们刚刚走出的客运站外,眼前一侧堤坝上铺就着铁轨,不远处还有个火车站。

小王四人踮脚打量,一个个双眼瞪圆,想到他们应该距离国门不远,却也没想到竟然近在咫尺啊,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

说来好笑,四人明明稀罕不得了,此时却好似脚下生根,一步不敢向前,仿佛踏出一步就出了国门,再也回不来。

李建昆同样瞅着罗湖口岸,心头一阵唏嘘。

前世他曾从这里去过港城,那时的罗湖口岸是一栋中式风格、十二层高的楼宇,何等气派?来往人流络绎不绝,繁忙异常。

如今呢?

1979年的罗湖口岸属实寒酸了点,所以他先前才用“门”来形容。

建筑只有一层,并且多半区域,只是一个钢结构的油布棚子。

正值下午黄金时段,通关路过的人,一只手都能数过来。

不过,快了,随着鹏城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这里会很快繁华起来。

据说80年代初,罗湖口岸每天进出境的人流,便会破万。

第192章 茶花大队 青年老师

在1979年3月之前,鹏城还不叫鹏城,只是一个县,叫作宝鞍县。

今年3月5日,上面批复宝鞍撤县为市。

自古以来,这里便是一片鱼泽之乡,老百姓世代主要以打渔为生,生活艰苦。

而它的地理位置又极其特殊。众所周知,这个年代有“亚洲四小龙”的说法,代表着亚洲最富庶的四个地区。

港城,便是其中之一。

鹏城的前身宝鞍,与港城山脉相连,溪水相通,浑为一体。

宝鞍最高峰叫作梧桐山,海拔将近1000米,这个年代山上骷髅遍地,极度荒凉恐怖,因为什么不言而喻。

明明生活在一片土地上,一边穷困潦倒,一边则灯红酒绿、纸醉金迷,那是何等诱惑?

所以哪怕无数惨痛教训摆在眼前,当地人仍然前赴后继。

当然了,成功的也不少。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2年至1979年间,宝鞍的三十万人中,有八万多人越了过去。

而在去年,宝鞍还经历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

1978年夏天,一场超强台风的中心肆掠过宝鞍,造成40万亩农田被淹,500多间房屋倒塌,许多人不幸罹难,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生出越过去的想法。

溺死海上的不计其数。

为解决此事,1979年,深港线上的13支生产大队,被划做先富区,允许当地人和港城进行小额边境贸易。

这就是李建昆口中的“十三大队”。

这件事也是后面成立特区的肇始。

没错,这会特区还没成立,要到明年,目前鹏城开发仅限于蛇口地区。

“突突突!”

一辆拖拉机缓慢行驶在乡间土路上,李建昆花十块钱雇的,本来不顺路。

鹏城这年头是真穷啊,别说城市,连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他们从罗湖客运站摸出来,一路寻人打听,走出几里地,说是前面有个小镇,可谓望山跑死马啊。

所幸不到小镇时,迎面驶来一辆拖拉机,李建昆赶忙拦下来。

让驾车的大叔送他们去十三大队。

他虽然知道不少信息,但十三大队怎么走,也是两眼一抹黑。这年头出门在外,首先得找个落脚的地方,不然等天黑可能真的要露宿街头,哦不,在这边是露宿荒野。

至于他们这样去十三大队,会不会显得突兀,李建昆并不担心。

有些事虽然没经历过,但用脑子分析一下就知道:目前这个国家唯一的私人可交易的边境贸易区,岂会没有嗅觉敏锐的商人瞄中?

里头的操作空间很大。

什么小额边境贸易,一次交易不了多少,积少成多不就变大了?

外来人没资格交易,不会找本地社员代劳?

从驾车的大叔一句话没问中,也能看出些端倪。

十三大队显然常有客商过去,当地人已经见怪不怪。

日头开始西斜,这趟行程硬是经历一整天。

前面路埂子下,出现一条蜿蜒的小河,司机大叔操着蹩脚的普通话道:“呐,这里其实已经到了,边上这个叫茶花大队。”

花茶?

李建昆心想,倒是个美丽的名字。

鹏城是一个拥有客家、广府和潮汕三大民系的岭南地区,语系复杂,有客家语、粤语、潮汕话和大鹏话,李建昆到这里后,也懒得摆弄他那点浅薄的粤语。

不过这并不算什么,他们江浙话那才叫搞死个人,相邻的两隔壁地区,方言都完全不同,听着一脸懵逼。

所以普通话推广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在这些穷乡僻壤、方言繁杂的地区,反而更具成效。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使得人们走出去,具备了沟通技能。

“你们去茶花大队不?去的话从这边最近,就是没路。”

“师傅,停吧。”

李建昆五人的视线,都落在前方不远的一段窄河上,那里用并排的两根圆木,搭起一座简易小桥。

这会桥上桥下都有人。

桥上是一个个穿着脏兮兮衣服、挎着自制小书包的萝卜头们,正小心翼翼有序地通过小桥。

孩子们都脱了鞋,拎在手上,使得脚掌更有抓地力。

桥下没过膝盖的河水中,有个青年男人,裤腿挽得老高,白白净净,戴一副黑框眼镜,挨个护送孩子们过河。

“应该是老师。”小王道。

五人跳下拖拉机,眼里都多了抹尊敬。仿佛看到孩童时的自己,老师也是这样呵护他们的。

首节上一节198/38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