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40节

这特重要。

这年头,干活的人不难寻,但能带出门的那种,真不好找。要不然就是愣子,要不然就是彪子。

他的买卖想要做大,急需招揽些机灵,又好忽悠的后生仔。

眼看快要到站,廖开敏不想再等,招呼道:“三位老弟,说实话,你们空有一腔热情,但啥玩意没搞懂,这样走一遭啊,大抵是白跑,啥也捞不着。”

“啊?”

王山河和陈亚军同时变脸,仿佛正兴奋时,被人当头浇下一盆冰水。

陈亚军摸出香烟呈上,忙道:“那还得依仗廖老哥,给指条明路啊!”

“好说好说。”

廖开敏叼着烟,挥斥方遒,一副春风得意的成功人士派头,道:“要不然这样吧,三位先跟着我干,我保你们吃香的喝辣的。”

“这……”

陈亚军和王山河下意识扭头,看向李建昆。

李建昆嘴唇微张,蹦出一个字,“滚。”

廖开敏脸上的笑容僵住,气恼道:“这位老弟,可不及你这二位兄弟啊,贵人当面都不识!”

“吱呀!”

李建昆手撑床面,坐起来。

廖开敏吓一大跳,抄起手提包,一下窜出门外,反正快到站了。

“嘿,还耍横,你就是个天生的穷鬼命!这么不上道,还想搞货源,鸟毛你都捞不着一根!”

李建昆白眼一翻,丫有种别跑啊。

“建昆,你这……”

王山河略显无语,聊这么久,好歹把货源套出来啊,不然不白聊了?

陈亚军悻悻而笑。

“行啦,就他那点货源,送我都瞧不上。”

“你知道去哪搞货?”

“多新鲜,不然我能来?”

“卧槽,那你不早说?”

“这还要说,哥们是那种办事不靠谱的人吗?”

王山河被怼得没话说,不过想想也是,建昆何时办事不靠谱过?

尤其这两年,许多事简直神机妙算样。

话这么一说开,他跟陈亚军都多了抹期待,也不打听建昆是怎么知道这些信息的,大学生嘛,还是研究生,鬼知道平时研究啥。

羊城火车站。

这年头,国内最气派的建筑之一。

从50年代大跃进时期,便开始筹划,期间因为各种原因,历经整整十六年,才于1974年落成,并投入使用。

当下,它可以说是所有羊城人的骄傲,向亲朋友好、外来旅客炫耀的资本。

它坐拥2.86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可同时容纳一万人候车,有七个站台,66股轨道。

火车站外,是一方五万平方米的花园式喷泉广场。

主楼上安装了本地最大的时钟,4×4.4米,与其说是为了免去旅客看手表的麻烦,不如说是为了,体现这座城市的动态

正不分昼夜地向前行进。

“乖乖!都说南方富,今儿可算见识到了。”

“这大广场,咱首都站也没有啊。”

出站后,王山河和陈亚军左顾右盼,啧啧不止。

李建昆的心思正好相反:真特么荒凉啊!

这俩货要是几年之后再过来,就会明白什么叫真正的繁华。

前世80和90年代,他都曾光顾过这座火车站,那家伙!人流如织,比肩接踵,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人如浪潮,一拨接一拨。

这年头呢?

偌大的广场上,旅客三三两两,跟他们家堂屋地上的几只蚂蚁似的。

周边,日后的火车站商圈,诸如流花、红棉和天马等批发市场,一个没得,大片荒芜的黄土地。

萧条得一批。

整一个蔓草荒烟的郊野地带。

不过,倒也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出租车。

要知道,这年头首都也见不着几辆出租,有也在涉外宾馆外面候着,普通人别说坐不起,想坐也找不到。

羊城出租车相对比较多,这与广交会有直接关系。

过往许多年,小轿车被认为是资本阶级的产物,除必要的公车需求外,多半城市都取消了出租车,1956年,随着广交会召开,上面才批准羊城拥有出租车的权利。

“嚯嚯!建昆,咱真坐这车啊?”

“昆哥,能给咱们坐不?”

听说要坐小轿车,陈亚军和王山河全颠了。

一辈子没体验过这待遇。

羊城这边的出租车,基本为日系品牌,首都那边多为苏式,李建昆瞄中的,还是辆皇冠。

搁这年头,你就说唬不唬?

司机师傅是个衣着体面的青年,不是一般人,必须是高干子弟。

看出三人是外地人,用广普询问目的地。

“BJ路。”李建昆道。

王山河好奇问:“师傅,咋收费的?”

“我这系甲等车啦,三公里起步鸭块3毛5,喏,你们探清我这公里数啦,后面鸭公里加细毛5。”

你他娘的在说啥呀?

所幸捋捋也能懂。

陈亚军紧张兮兮看向李建昆,问:“昆哥,不远吧?”

这要搞个几十公里,坐趟车,普通人一个月工资都不够。

“不远。”

羊城火车站在越秀,BJ路也在,一个区。

第123章 个体户第一街

临近四月,羊城气温已达到20摄氏度。

站在著名的BJ路步行街上,李建昆三人皆是一手拎包,一手挽着外套的造型。

这样还是热得不行,裤子太厚了。

所幸李建昆一早提醒过,都带着京城初夏的衣裳。

当下首要问题是,得找个落脚的地方。

“建昆,咱住哪啊?”

“咱也没介绍信啊。”

李建昆笑道:“到这边,你们还怕没地方住。”

羊城,是这个国家几千年历史上,唯一没有封埠过的城市,包括清朝闭关自守时期。

自古以来商贸发达,外来人员络绎不绝。

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特殊身份,或者介绍信、回乡证这类玩意的。

需求决定市场。

BJ路步行街这边,四通八达,属于羊城建城时的始建之地,李建昆领着二人挨个巷子寻找。

“你们看头上,这天线是真他娘的多啊!”

“这边人真这么有钱,家家户户都有电视?”

小王和陈亚军昂着脑壳,头顶密密麻麻的鱼骨天线,在他们眼中充满科技感。

“能住这地界的人,钱嘛肯定是有些的,不过主要还是能收好多台。”

李建昆随口解释一句。

70年代末,在内陆地区,电视机还是绝对的稀罕玩意,一般只有事业单位有,作学习之用。

老百姓虽然稀罕,但购买需求并不是很高。

没几个台啊,见天放新闻。

但羊城这边可不同,港城就这么近,鱼骨天线撑起来,能收到老多特得劲的节目,有些一言不合就抱着啃……

想想看,这得是多大的诱惑?

攒钱买电视,成为各家的头等家庭计划。

欲望决定购买意向值。

“建昆,看,住宿!”

小王伸手一指。

这不就找到了吗?

在一栋民宅的最底下,有个台阶下去,约莫是地下室,一扇小门,旁边支一木牌匾。

李建昆也不挑,能住就行,他倒是想去住白云宾馆啊,但光有钱还真没用。

三人拾阶而下,进门便是柜台,左右各有一条廊道。

服务员是个胖脸姑娘,二十几岁,还挺热情,忙起身迎接。

开口便是普通话,“三位住宿?”

“我们没介绍信。”

李建昆直截了当道。

首节上一节140/38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