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01节

如果是职工家属,则须支付50%。

“我家不达标啊!”

陈亚军一把鼻涕一把泪,道:“我家就我大哥一人有编制,还是个很小的单位,我大嫂在街道劳动处做手工,不满足双职工条件,连50%都报不了。

“说要换瓣,换块肉啊,天知道要花多少钱!”

傻缺一个!

有肉给你换啊,肯定是换个什么人工瓣,类似心脏支架。

得亏地方生得好。

这就有点超出李建昆认知了。

毕竟前世这个年代,家里人身体倍儿棒,医院都很少进。

李建昆沉默少许,转身,摸过挂在床档子上的解放包。

摸出一物,扔过去。

“啪!”

陈亚军搭眼一瞅,浑身似遭雷击,猛地颤抖一下。

这辈子所有震撼加一起,都抵不上这一刻。

那是,一沓崭新大团结,拿根橡皮筋箍着。

看厚度,错不了,整整……一千元!

天哪!

这人!

自己明明刚背叛他……他还……

此刻在陈亚军眼中,对面那个帅气小伙,全身似在散发光芒。

神圣不可亵渎。

悔!

悔到肠子都青了。

泪水不自觉再次噙满眼眶。

“拿去给孩子治病。”

李建昆无喜无悲道。

以前聊天时,陈亚军跟他讲过,一个十来岁的可爱姑娘。

“建昆,我陈亚军这辈子命都给你!”

陈亚军钢牙紧咬,泪如雨落,在心中立下一个永不敢毁的毒誓

全家死绝!

“我要你命干鸟,自个留着吧,这跟你没关系,为孩子,麻溜走人。”

“我……”

“滚!”

第85章 我有一策,东风自来

八月份,最后一天。

李建昆照例到菜门营鸽子市交货,收单,完了奔五道口商业区,老样子,找牛师傅买报纸,遂骑车颠回燕园。

哎,业务量下滑严重啊。

今儿才接到十来张照片。

并非他李老师活儿不好,主要市场接近饱和。

这年头,哪怕是城镇居民,还得是年轻人,一年能拍一张照片就算不错。

五道口一带的市场,就那么大。

得,总不至于没有,小钱也是钱。

心态老的好处,便在于此。

这叫豁达。

回到宿舍,泡上一杯茶,电风扇打开,热风混合着热汗,却能催化出舒爽凉意。

李建昆悠哉坐在窗边,阅起报纸。

“咦?”

人报副版上的一个标题,使得他虎躯一震

《外资香洲毛巾厂,在朱海落户》!

李建昆手捧报纸,眸中流光溢彩。

来了,终于来了!

香山澳的商人曹光彪,在朱海建起了我国第一个外资项目,香洲毛巾厂。

朱海相关单位,与香山澳纺织品有限公司,签订了毛纺来料加工协议。

这是啥?

日后大名鼎鼎的“三来一补”!

而这整个事件意味着啥?

改革开放的大门,已然推开一道缝隙!

“唰唰!”

李建昆找来小本本,做笔记,这是他每日坚持阅报后,养成的一个习惯。

遂指尖跳动,转着英雄笔,托腮沉思。

片刻后,又在本子上写下几段话:

“改革开放临近!”

“南方先行!”

“我在北方,首都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新业态的出现,指日可待!”

“两个大势!我该如何借?”

借势,经济学中的重要一环。

众所周知,老犹子做生意厉害,就是……嗯,懂的都懂。

犹太经济学家威廉立格逊说:

“一切都可以靠借,这个世界已为你准备好所需的一切资源,你要做的,仅仅是收集,运用智慧有机的组合”。

唰唰唰!

“现阶段,我没办法做正经生意,但我身边有知青,能向他们借资质!”

“南方的资源,有钱就能借!”

“我还缺,缺……一个经营场所!”

撂笔。

一个特前瞻性的商业企划,在李建昆脑子里初步成型。

嗯,提前筹备,没有任何坏处。

当下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两个大势,借到极致。

开个小门店?

浪费啊!

时代带来诸多制约,李建昆再次陷入沉思。

九月初。

胡自强和吴英雄陆续归来,燕园复苏,重新洋溢起青春的活力,且越来越浓郁。

1978年新生入学季,正式开始。

“建昆,一起不?接学弟学妹去!”

这个大眼贼,去密云山区待一个暑期,没晒黑,还白一圈。

毕竟年轻,瞅着隐隐有点小白脸的感觉,忒不习惯。

也是越发骚了。

“你确定是去接学弟?”

“要不接?我接学妹,嘿嘿!”

瞧,都不掩饰了。

“英雄啊,别瞅了,你八成需要一位大姐姐的关怀。”

胡自强夺过吴英雄手中的报纸。

最近还有一件大事发生。

全国几个重点城市,将于9月15日,举行出国留学生公开外语选拔考试。

截至报名没两天。

此事将掀开这个国家留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后面整个80年代,出国留学,大抵成了几乎所有大学生的共同目标和愿望。

比较遗憾的是,一部分人,从此却没再回。

小吴同学显然有想法,可他年龄是个问题。

“不就留学嘛,有啥稀罕的。”

胡自强满不在乎,道:“人生地不熟,歪果佬八成还看不起咱,哥们才不去受那窝囊气!”

乖乖!

我强哥实非常人也!

“强子,这话你可别出去说,这是大方针,少惹是非!”

高进喜老成谋事,好心嘱咐。

“咋的?老高你也有兴趣?”

首节上一节101/38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