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叛国 第190节

最后,他们一个个的却成了大唐的掘墓人,合伙把大唐挖坑埋了。

粟特人安禄山,掀起的安史之乱,直接把大唐干的只剩下半口气,差点就背过气去。

沙陀人李克用,几度飞扬跋扈,虽然干死了黄巢,但为了与朱温抢地盘,也把关中、河南搅的天翻地覆,大唐最后半口气也没了。

党项人被排在灵州、庆州一带,本来被大唐赐汉姓,用汉语,着汉服,大唐兴盛时,以唐人为荣。

大唐虚弱,他们便趁势自己建立了党项政权,西夏国,然后禁止用汉姓,禁说汉语,禁着汉服,还硬凑出一套西夏文字。更有甚者,阻断了中原与西域联系数百年。

这一切,说到底,还是没有做好人才的使用造成的,埋下了隐患。

既然李恪从后世的史书中,清晰的看到了这一点,

那么,防止以后的帝国分崩离析,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当然要提前做些安排了。

李恪既然要“委托”李二去开疆拓土,那么就不能让他再无慷慨无度的任用胡将,为叛乱埋下祸根。

李恪把长安城中的官员将领驱赶到天竺去,也更好填补了李二在那边的“用工荒”。

况且,这里面很多人都是李二创业团队的人,秦王府旧人,用着也顺手。

于是,包括在长安养病的房玄龄、魏征、尉迟敬德、张士贵等在内的高中低各阶层文武官员,都被迫开始西迁。

“王上,关于吐蕃该怎么应对?”苏定方问道。

“吐蕃先不急。如今的吐蕃已经处于大唐和宁国的包围中,吐蕃人又杀了魏王,这就让两者不可能再走到一起了。”

“等大唐腾出手来,必定会去给魏王报仇的,到时候,我们趁机从另一侧突袭即可!”

“再说了,如今进入秋天,高原上气温更低,天气多变,我们的兵士也难以适应。年前只要把吐蕃军赶出剑南道就行了。”

随着唐军西迁,天宁军紧随其后,逐渐拿下了县、武功、县、虢县、陈仓,继而占领了整个关中。

而后,天宁军一路向西,占据了河西走廊。

截止贞观十四年三月,唐军已经西出葱岭,而天宁军也追到了葱岭。

至此,葱岭以东,除吐蕃外,全都归入宁国的版图。

而此时的李二,已经拿下了整个南亚半岛,开始磨刀霍霍向拂林!

第283章 新大唐

李二在南亚半岛的军事行动,如虎入羊群一般,扫平了一众小国。

他不仅迎来了世家大族,继而迎来了自己的皇后与皇子皇孙。

如今,又迎来了妃嫔、宗室、官员、将领。

更让他感到振奋的是,二十多万千锤百炼的唐军也来了!

但陆续带来的大唐本土的消息,却让他窝了一肚子火。

对长孙无忌、高士廉、房玄龄、杨师道、岑文本没能辅佐好两个监国皇子十分气愤。

对太子的死痛心疾首,对魏王引狼入室有些埋怨,吐蕃趁火打劫十分愤怒,对他们杀了他儿子更是怒不可遏!

同时,对李恪明知自己弟弟被吐蕃害死,而不去攻打吐蕃复仇颇有微词。

无论如何,兄弟相争那都是自家的事,可外人插进来一脚,那就另当别论了。

自从皇后到了后,李二一闲下来就与皇后两人一起回忆两个儿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经历。

免不了一阵阵悲痛、伤怀。

“娘子,你说当时老三安排人在后面一路护送?”李二问向皇后。

稍稍点头后,皇后忆起往事。

“妾身边的清允,夫君记得吗?那是三郎的人。”

“什么!那逆子的人都安排到后宫去了!”李二“噌”的一下坐起。

皇后无奈的摇了摇头,“嗯,妾很早就知道她是三郎的人,也没有挑明,她似乎也没有刻意隐瞒。妾明白,三郎只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在淑妃妹妹身上动什么坏心思。”

“逆子!胆子也太大了!不知道我身边有没有他的人?”李二听到这里,有点郁闷了。

皇后继续道,

“当时青雀封锁了皇宫,妾提醒清允,让她把淑妃妹妹送出去,担心青雀情急之下伤了她。”

“清允当时就表示,已经送出宫了。还说三郎已经吩咐过,只要妾愿意,开始随时设法送妾出宫。”

“妾本以为不需要离开的,没想到……,后来担心被三郎扣留,就没有通过清允的渠道出宫,不过她却安排人一直护送扬州。”

“到了扬州后,又莫名其妙的有人送来大量海上航行所需的物资,想必也是三郎安排的。”

李二听后,点了点头。

良久,“那逆子还算有点良心!不过他把一个皇子、一个皇太孙安全护送来,怕是目的不那么单纯啊!”

“他是在太子与魏王争斗中尝到了甜头,想继续坐山观虎斗,得渔翁之利!”

“妾自然知道,可毕竟是我们的子孙,就算看明白他的用意也不能不带来啊。”

皇后说着,长叹一声,继续道,“其实,太子妃在洛阳时,就不愿意来这里了。她想退出,说要带着孩子隐姓埋名,过平淡日子。”

“后来是妾一番恐吓、利诱,她才算是勉强愿意来。估计以后她也会教导小孙子远离储位。”

李二沉默了许久没有说话。

“现在说为时尚早,等他们成长起来再说吧,如果确实没那个本事,就允许他们做个逍遥藩王。”

“但若有一定的天赋,那就由不得他们了!生在皇家,享受尊崇的同时,就得有披荆斩棘的勇气,就得耐得住如履薄冰的煎熬!”

李二说这话的时候,有点怒其不争的语气在里面了。

皇后在谈话中,总是有意无意的提到李恪的所作所为,乍听是简单的述说,实则是对李恪的肯定。

而另一方面,故意提到太子妃在洛阳不愿跟随她前来的事。

说这些,或许皇后是怕了,怕将来的争斗,再失去最后一个嫡子,失去嫡孙。在这种情况下,不由自主的说话就有了退缩的意味。

她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远离储位。

历史上,她经历了一次争夺皇位、你死我活的争斗,但后来病重,没能活到自己儿子们激烈争斗就早早病故。

而这一生,她被李恪救下,健康生活的她,反而又经历了一次凶残的、你死我活的皇位争夺。

参与争斗的又是她的至亲之人。

连续经历两次,连续两次煎熬,或许她真的怕了,也想让自己仅存的儿子远离这吃人的皇位!

本来还想再说什么的,听到李二这语气,皇后欲言又止。

痛失两个宠溺的儿子,李二伤心消沉好长一段时间。

好在有皇后在旁,两人互相安慰。

不过,看看自己如今朝堂上的将领,李二顿时雄心又起!

跟随自己西征的将领有:刘宏基、李大亮、徐世绩、薛万均、程知节、阿史那社尔、契何力、李道宗、薛万彻、张亮。

这次撤来的将领:李孝恭、尉迟敬德、张士贵、段志玄、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等。

这一下子可谓是悍将如云!

特别是尉迟敬德、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几人,连同已经亡故的侯君集、张公瑾,

当初就是带着他们几人一起,杀进玄武门,砍了建成、元吉,夺得皇位!

如今又看到这一群人,李二又斗志昂扬!

虽然在大唐本土干不过自己那个逆子,但以后在天竺这边,就可以彻底硬气起来了!

那些不开心的事,就不再提了,想想西征至今大唐新拓展的国土吧!

不亚于重建了一个新的大唐,国土面积比原来的那个大唐更大!耕地面积也比以前更多!

大量的耕地,就意味着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也就意味着可以征收更多的税赋,也就意味着可以供养更强大的军队!

李二当然明白,那个狗儿子挖空心思把各种紧要的人员都赶过来,就是为了让自己在这边安生,别再操家里的心了!

这明显就是,老子被儿子赶出家门了啊!连铺盖卷都给扔出来那种!

看明白又能怎么样,打又打不过!

当然了,李二不是个死脑筋的人。

嫔妃到位,宗室到位,各部文武官员到位,大唐军队到位。

于是,机灵的李二顺势宣布:

这一波陆续迁移,是朕本来就计划好的,主要就是为了把国都迁来天竺。

担心众官民不愿意迁移,才特意费尽心思,与宁国一起设局逼大家迁来。既然已经来了,那就踏实在这里生活吧!

所有人:……

接着,李二召开了迁移后的第一次大朝会。

正式昭告天下,迁移京都,重建宗庙,调整国策,整改吏制,任命官员,兴修水利,开荒垦田,广建校舍等。

开始了新大唐的建设。

第284章 宁国新都

当李二在天竺如火如荼的开展大建设时,李恪君臣却在长安展开了关于新都城位置的大讨论。

管茂心:“臣认还是把都城迁来长安比较合适,毕竟在民众的心目中,长安也以意味着国都,这样也更能说明我们是名正言顺的新政权。”

班昌:“臣不同意选择长安。如今宁国的国土无论是人口还是税收,重心都在崤山以东,我们的国都,更应该放在人口集中区域,这样才更便于治理。”

毛秋慈:“国都在人口集中地区才方便治理的说法,某不敢苟同。地方治理在于官员的选拔,在于律法的严格执行,而不在于国都的远近!”

温明轩:“臣认为,皇族宗庙在长安,王上把新都放在长安,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宋万里:“臣建议把新都放在洛阳,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的交通,都十分便捷。但这一点,就优于长安。”

康广民:“也不尽然!洛阳的劣势,也正是水路交通便捷。四方通达,则四方皆可来敌,很不利于防守。反观长安,就没有这一劣势。”

范淅川:“不不不!如今国家四方咸宁,正是全力发展工商业的时候,而这就需要一个信息信息快速传达、物资快速运送的位置,洛阳悄悄是最佳位置!”

……

贺连丰:“为什么一定要迁到长安或者洛阳?臣以为,在宁城挺好!宁城以北适合发展牧业,宁城以南适合耕作业。一边产粮,一边产肉,把国都放在宁城,必定能发展好农业,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宋万里:“不妥。如今宁国国土已经拓展至南洋,宁城位置稍显偏僻了,交通也很不方便。”

毛秋慈:“这样说来,扬州或者金陵也不错,从这两个地方可以直接出海,而且也可以通过大运河与内地相连!”

李恪:……

众官员:……

隋炀帝的江都?

陈后主的建康?

还是算了吧!

首节上一节190/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