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创作人接受的教育、学习的内容,都让他们不可避免地用上一些传统的写作技法,
这样在读起来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文绉绉的感觉。
不像几十年后,网络文学发达,写作也都变得非常通俗直白,谁要是在文章里加点通假、反讽之类的修辞手法,可能就有一些人看不懂了,
那时候的写作也是最容易被直观理解的。
但是现在么,
陈建国就要找那种“文绉绉”的感觉,
别以为小学生就不会文绉绉,什么样的教育养出什么样的文风,现在的小学生写作文和日记是硬性要求,而且老师每天都会认真批改,纠正不好的写作习惯,
其中就有太过白话,
直白和白话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
白话文也需要文学性,这是目前文学家的共识,不能什么样的大白话都往纸上写,
另外写作的时候,要尽量用浅显的词语表达清楚意思,
若是谁能够用文言文写一篇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文章,那才是写作的最高境界,
比如韩愈!
陈建国当然不敢跟韩大先生比,甚至不敢跟别的专业文学创作者比较,但是要写一篇能够发表的文章,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文笔,
除了精雕细琢,别无他法,
那就慢慢磨吧!
第127章 怎么办?
历时3天,陈建国同学的第一篇原创文学作品终于成稿。
稿件去向无需选择,地委日报便是最佳去处。
没别的,正好这天地委日报的记者过来采访一个小学生设计了踏板打谷机的先进事迹,在县政府干部的带领下,直接找到了家里,
陈建国懒得跟他编瞎话,直接把自己写的稿件拍给他,
这年头可供投稿的报社、杂志社不多,除了光明报、军报、工人报、大公报、青年报、少年报等少数耳熟能详的大报社,以及诸如连环画报、科学画报这类专门性的报刊杂志,就是各个地方的日报,
别的地区性报刊、杂志基本上很难接触到,能接触到的也只有这些大报或本地的日报,
所以他要投稿,除了那几个大报社、杂志社,就只有本地的日报可供选择,
但大报社和杂志社也是会挑稿件的,数来数去,他的这篇文章还是最适合在本地的日报上发表。
那位记者看完稿件,认为关于踏板打谷机的来龙去脉里面都有详细叙述,写得也很生动,觉得符合发表条件,便直接带回去交给主编审核,
没过两天,陈建国就收到了人生的第一笔稿费,
共计8元!
一张小白纸印制的“汇费单”,汇款金额8元,手续费就要0.2元。
两千多字的文章,才换来8块钱,
而且钱还不属于他。
大爷爷拿着汇费单到邮局取了钱,回来的路上顺手买个相框,
到了家里,满脸严肃地将八张1元的钞票和折叠好的报纸一起装进相框,又亲手钉了一颗钉子,将相框挂在墙上。
如此,陈建国人生的第一笔稿费,就只能看不能摸,更不能花了!
晚上吃饭的时候,大爷爷和爷爷两人谈笑风生,
哎呀,陈家祖坟冒青烟了啊,八辈儿贫农终于出了个书生,9岁写文章就能刊登到地委日报上面,
平日里他们只在地委日报看别人写的文章,几时想到过会在上面看到自家孙子的笔墨?!
造化啊!
造孽啊!
陈建国有气无力地抱着饭碗吃饭,心里就在滴血,
如果不是发表到地委日报,还让人将稿费寄到家里,自己的私房钱应该就能突破三十大关了吧!
又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年纪太小,不太适合写诸如小说、散文、诗歌这些需要积累和阅历的东西,也不至于只能写这种应景的时文,最后只能往日报投稿。
失误,大失误,
必须引以为鉴!
不行,需要改变策略,第一要写更赚钱的文章,小说最合适,字数多也方便灌水,要是受欢迎还能再多一笔“印数稿费”,
第二联系地址必须得更换,万万不能写家里!
可是不写家里,又能写哪里呢?
就在陈建国心里默默流泪的时候,忽然听见大爷爷说道,
“这段时间,县里的各个公社都建起了公共食堂,大家的反响还是挺热烈的,
县里就在讨论,既然公社能建食堂,那城镇是不是也可以建?
就以街道或单位为主体,分别建不同的食堂,大家都到食堂去吃饭,这样就可以解放更多的劳动力,加入到国家的生产建设中来。”
听到这话,奶奶忍不住抬起头,怔怔地说道,“吃食堂我倒是没意见,还省了做饭的功夫,就是让我去搞生产的话,难道我去棉纺厂上班?”
奶奶以前也在棉纺厂工作过,但不算正式职工,只是职工家属帮忙的性质,后来棉纺厂走上正轨之后,她就再也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班,
听大爷爷那意思,似乎连她也要发光发热?
大爷爷放下筷子,笑着便准备说话,
这时陈建国突然抬起头,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说道,“大爷爷,我有个问题。”
大爷爷愣了愣,转头看向他,笑道,“什么问题呀?”
陈建国咽下嘴里的饭,一本正经地说道,“就是那个公共食堂,前些天我们在梅林大队的时候,我就看他们吃饭每个人都吃好多,……”
话还没说完,大爷爷就昂起头笑道,“你这孩子尽说傻话,敞开了肚皮吃能不吃多吗,能吃是福,那是好事啊。”
陈建国眨了眨眼,“可是,我看他们食堂里面每天的饭都没有吃完,剩下的都倒掉喂猪了。”
“这个,”
大爷爷眨眨眼,笑道,“喂猪了也不算浪费粮食,等猪长大还可以吃肉嘛,你不就最爱吃肉吗。”
陈建国又说道,“还有上次在卢家湾,我听梅映雪说过,他们大队食堂吃饭也是这样,敞开了吃,每天都有剩的,也倒掉喂猪了。”
听到这里,大爷爷不禁眉头微皱,身体微微侧过来,看着他轻声问道,“小国,你是想说什么?”
陈建国放下碗筷,伸出两个巴掌,掰起了手指,“我给他们算过一笔账,他们一个大人一餐能吃半斤米,小孩也能吃三两,一日三餐一天一个人平均最少也要一斤多的米,
稻田的产出是一亩地两百斤到四百斤,这几年收成好,都在三、四百斤的样子,这样一亩地刚好够一个人一年的口粮,
可能还稍微差了一点点,
我看过报纸,去年全国的耕地数量是16.77亿亩,然后人口超过6亿,大概在6亿到7亿之间,54年以后也没具体统计过,那就按6亿5千万计算,人均耕地面积只有2.5亩左右,
看上去产出的粮食比口粮多,
但是,每年人口数量都在增加,这些耕地还要供养一亿两千万的城镇人口,还要用粮食和油还苏联借的钱,”
陈建国看着脸色不觉沉下来的大爷爷,轻声问道,“要是哪一年遭了灾荒,粮食减产了,怎么办?”.
一句话,问得整个屋子都安静下来。
大爷爷茫然地眨了眨眼,昂起头看着屋顶,似乎在复盘大孙子的话,
爷爷看了看大爷爷,再看向陈建国,突然咧嘴笑道,“小国,虽然你写了一篇文章,但种地的事你就不懂了,咱们现在是在搞大生产,人定胜天,这粮食啊,也肯定会越来越多。”
陈建国转头看向他,故作疑惑地问道,“如果人定胜天的话,要是那天我没有发现管涌,卢家湾是不是也不会被淹呢?”
爷爷脸色一僵,顿时说不出话来。
第128章 开源
看着说不出话来的爷爷,陈建国又小声嘀咕了一句,
“是您说的嘛,晴带雨伞饱带干粮,不能只管今天不管明天。”
听到这话,爷爷顿时更说不出话来了。
屋子里面,一家人围着饭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除了大妹陈瑛还坐在她的专用小餐椅上吃得正欢,其他人都不觉放下了碗筷。
良久之后,大爷爷才缓声说道,“去年全国的粮食产量约3900亿斤,按小国说的,全国有6亿5千万人口,一个人就是600斤的额度,
可是小国说的有道理,这里面要拿出一部分还苏联,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钱不能不还,能拿来抵债的也只有粮油,这剩下的,也有一部分要做其他用处,真正能用作口粮的,大概也就3、4百斤的样子,
这3、4百斤,还包括了所有的细粮、粗粮。
农民种地是看天吃饭,虽说是人定胜天,但偶尔也有倒春寒的时候,万一要是哪年出现灾荒,库里又没有存储粮,那可就……”
大爷爷茫然地抬起头来,看了看爷爷,“难道,办食堂错啦?”
爷爷一听赶紧摆手,压低声音说道,“这话可不能说,”
然后又指了一圈众人,满脸严厉地小声说道,“谁都不许出去说,尤其是小国,听见没有?!”
陈建国抿抿嘴,立刻举起双手,“放心吧爷爷,我又不傻。”
其他人也赶紧点头。新笔趣阁
爷爷这才缓缓呼出一口气,伸手按在大爷爷的腿上,压低声音说道,“大哥,这事儿咱们掺和不起,你有意见也得憋着,否则咱们全部都得完蛋。”
大爷爷低着头,对着他轻轻摆摆手,良久不语,爷爷则满脸担心地看着他,其他人也都脸色沉重。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抬起头来,对着爷爷小声说道,“我心里有数,蛮干要不得,无非是鸡蛋碰石头,自己摔个稀巴烂,也起不到半点作用,
斗争还得讲究方法呢。”
听到这话,爷爷心里才松了口气。
这时大爷爷又说道,“但是咱们也不能坐吃干等,总得想个什么法子才行啊!”
陈建国重新抱着饭碗,拿起筷子说道,“我能想到的就是开荒种地了。”
不能节流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开源。
“这孩子又说傻话,”
大爷爷强笑两声,叹口气说道,“县里能开的地都开完了,连一些小坡地也没放过,还哪来的地方开荒哦。”
陈阳眨眨眼,笑着说道,“开荒不一定要种稻子啊,我看农村里面有好多不能种田的土坡,还有像上次民兵拉练的那种山林,把杂草、灌木清理一下,种点土豆、红薯这些容易长活的,不占地方,也能产粮食,
再就是水渠旁边的堤坝上,也能种大南瓜,长江和内河的大堤上不能种东西,小水沟旁边总可以吧,
这些地方都是没人要的位置,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菜园,种菜也不会去那些地方,
您可以用民兵的名义要过来,就说是给民兵做训练粮食补贴的,让当地的民兵连把这些地方都利用起来,种土豆、种红薯,然后做成红薯干和粉条,晒枯一点吊起来,保存三五年也不会坏,
万一要是哪年粮食不够吃,这些东西就可以当做救命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