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第50节

然后边吃边逛,边逛边买,边买边吃,

什么糖饼、锅盔、包子、馒头、糖画、吹糖人、糖葫芦、小麻花、米糕……

其实这些小吃摊就一张脏不拉几的长条桌子,上面摆着锅或者蒸笼,有的连桌子都没有,就跟卖糖葫芦的一样,拿根竹竿扛着,要是在后世,可能都没人去买,

有没有卫生合格证啊喂?!

可现在的人却毫不在意,买的人是络绎不绝,生意好得很,

而且这些人大多都是周围农村的农民,自己做了吃食出来卖,还不用粮票,这买的人就更多了,

一场庙会逛下来,王婉茹一摸肚子,

糟糕,吃饱了!

再看看两个小家伙,陈建国拿着一串烤小鱼干在打饱嗝,王巧巧也吃成了小花猫,

得,看来待会儿回去是不用吃午饭了!

整个庙会里面,可能最正规的就是两个卖东西的大摊子,那是县百货公司和县供销社,特意为了这次庙会而组织货源提供的特别版,

两个大摊位一个在东头一个在西头,用长条桌围成一个正方形,里面是堆积如山的货物,来逛庙会的人们纷纷挥舞着钞票和票证,嚷嚷着我要这个、我要那个,营业员们卖货、收钱、补货,忙而不乱,

不过王婉茹和陈建国他们都不缺什么,便没有去凑那个热闹,只是远远地看了几眼,发现都是些平常的日用品,就直接忽略过去。

小县城的庙会毕竟不大,一个多小时下来,就整个都逛了一遍,这还算上了看戏的时间,

看也看了,玩也玩了,吃也吃了,那就回家。

可王巧巧乐不思蜀,蹲在地上不肯走,

这小丫头平时整天被关在家里,虽说王家的院子不小,她可以死劲折腾,却毕竟冷清,没有外面的热闹,今天好不容易出来,怎么舍得这么快就回去!

但现在时间也不早了,眼看着就要到中午,

虽说他们三个是吃得饱饱的,可去别人家里拜年,总不能让人家等他们吃中饭吧,

王婉茹便蹲下来,双手捧着妹妹的小脸蛋,嘿嘿笑道,“巧儿乖,你好好听话,姐姐下次一定再带你出来玩,我们还看庙会,好不好。”

王巧巧这才抬起头,不情不愿地说道,“那好吧。”

陈建国在一旁,挤出一个笑脸,

就算他再不了解这个年代,也知道这个庙会,恐怕是没有下次了。

明年还是后年,就该迈开大步谋生产了吧?

和初一去别人家走马观花似的拜年不同,今天周阿姨和王婉茹过来,可以算是以拜年为名的朋友拜访,不管是平时还是年节,都要在这里玩一整天,新笔趣阁

于是这一天,陈建国都是跟王婉茹和王巧巧在一起,跟王婉茹还好,毕竟上学的时候天天见面的,还跑去她宿舍里翻东西吃,完全没拿自己当外人,

倒是跟王巧巧,又比以前更近了几分,在陈建国新奇玩法的诱惑下,就一个翻花线,便让这小丫头颇有不要姐姐只要哥哥的势头。

还好只有一个下午,否则这丫头真不肯走了。

这也跟她平时没有玩伴有关,

不过,眼下三大改造已经落定,王大户那边也暂时安定下来,听王婉茹跟母亲聊天透露出来的意思,等今年下半年,王巧巧也会进学校读书,那时候也不会这么闷了。

第82章 回乡

大年初三,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

当然,是大爷爷他们的假期,陈建国小朋友还有得熬呢,他要正月十六才开学。

这天一大清早,才六点左右,天还没有亮,陈建国就被母亲拉了起来,

迷迷糊糊地穿好衣服洗脸刷牙,又吃了两个红糖鸡蛋,被母亲拉着上了一辆马拉板车,离开宿舍区上了大马路,冷风一吹,这才彻底醒来。

马车上,大爷爷、爷爷和父亲三人都穿着很厚的军大衣,手上戴着手套,头上戴着冬帽,再将军大衣的衣领竖起来,全身上下只有一双眼睛露在外头,

父亲坐在前面赶车,大爷爷和爷爷坐在两边板车挡板上,头看着前方,后面则是奶奶和母亲,

奶奶和母亲直接倒坐在车板里,身上除了棉袄冬帽,还裹了一床小棉被,在她们身后堆了好大几袋子东西。

至于陈建国,此刻全副武装地被母亲搂在怀里,瞪着眼睛左张右望,“我们这是要去哪儿啊?”

奶奶裹紧被子弯下腰,笑着说道,“我们回陈家湾呐,那里有好多哥哥姐姐,还有好多好吃的,喜不喜欢啊?”

回陈家湾?

陈建国眨眨眼,好家伙,那距离可不近呐,

可再想想,大过年的,又放了假,不回一趟老家祭祖也说不过去。

陈家湾距离县城约四十多公里,按照后世的速度,不过是一个小时不到的车程,

而在这个老百姓还习惯用“里”做距离计量单位的年代,却是一段很长的路。

就算坐着马车,马的时速一般在20到60公里,能达到60公里的那是快马,就棉纺厂运输队的这些驽马,顶了天也就是20多30公里的样子,然后还要拉着车,这就得打个折扣,算它20公里吧,

再加上现在的路可不好走,

嗯,这条路倒也不能算是土路,但也不是什么沥青路、水泥路,那种路只有大城市才有,整个小县城,也只有以前的龙王庙街,就是现在的长江路有一段青石板路,建设路和胜利大街都还是土路呢,

这条县城通往下面乡镇的主要干道,也是在两年前,县里响应上级号召,发动群众、就地取材铺设的泥结碎石路面,

虽说比土路强了不少,但也有限,马车走起来凹凸不平摇摇晃晃,尤其是有坑洼的地方,能把人隔夜饭都颠出来,

马车在这种路上,能跑出十五公里以上的时速就算厉害,

得亏陈速羽也是赶车的好手,将马车赶得稳稳当当,看见有大坑的地方就提前避开,小坑那没办法,满路都是,避也没地方避,

但速度也不可避免地降下来,

难怪这么早就要起床赶路,要不然,恐怕今天一家人都赶不回来,

明天还要上班的呢!

马车一路向前奔驰,天色也渐渐大亮起来,

陈建国躲在母亲的被子里,转动脑袋看风景,

哪来的风景?

道路两旁的白杨树都已经只剩下枯枝,路基两旁的水沟里只有杂草和残雪,远处的田野早已收割完毕,连稻谷茬也倒成一片,烂在了泥土里,前天下的雪没有融化干净,白的雪映着黑的泥土,放眼望去,尽是一片萧瑟,..

在更远处,或是十几户,或是几十户人家聚集在一起,也不知道是一个村,还是不一个村的,

这些房子也基本上都是茅草房或土墙屋,

所谓的茅草房,就是用茅草混着泥土进行发酵,形成一种带叶片的黑泥,建房子的时候,先用竹子或木板***地基做成墙架,江南多竹,而且竹子更耐用,这里也就以竹子居多,

然后将那种混有茅草的黑泥涂抹到墙架上,这样一层又一层,要抹到有十公分以上的厚度,才能形成稳固的茅草墙,遮风避雨、防寒保暖,

至于后面,便是架梁、用稻草做屋顶,和土墙屋区别不大。

这种茅草房一般都不大,扛风雨的能力也比较弱,前年寒灾大风雪那一次,梅映雪家的茅草房就垮塌了,

相比茅草房,土墙屋就要结实很多,就是将土坯打成砖,晒干后用来砌墙做屋,墙体比茅草屋要厚两三倍,

早些年的时候,连不少地主家庭都是住的土墙屋。

像王伯伯家的那种青砖大瓦房院子,真不是一般的地主能住得起的。

看了一会儿,陈建国便觉得没趣,靠在母亲怀里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

等他再次醒来,马车已经快要到陈家湾,

临近陈家湾的时候,陈速羽嘴里发出一声长“吁”,那马儿也不用拉缰绳,便缓步停了下来,

随后,大家便开始变装,

大爷爷他们将帽子的两只大耳朵往上拢,在头顶打了个绳结系紧,又整理好衣服,互相拍拍身上不存在的尘土,显得更整洁,

奶奶和母亲则将棉被叠好,用一块大布包上,又给陈建国整理好衣服,

一家人这才重新坐上马车,往陈家湾赶去。

马车驶上一座不到五米宽的石桥,越过底下没有水的河沟,便看到路边竖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陈家湾”三个大字。

就在这时,村口老樟树底下坐着的几个老人,看到有马车过来,立刻便有人起身往这边查看,

才刚走了几步,便高声喊道,“是大爷不?”

大爷爷咧着嘴大声回道,“是老五家的铁军吧?”

那个叫铁军的立刻喊道,“是我是我,”

随后转身便高声大喊,“大爷、四爷回来啦。”

这时刚才跟他一起的几个人,早就站了起来,等大爷爷一声喊,他们立马分成两拨,一拨回村里报信,一拨跟那个叫铁军的人一起迎了上来。

陈速羽也赶着马车过去,等快要相遇时才停下,

紧接着,大爷爷和爷爷从马车上跳下来,在那些人的簇拥下,拉着手笑个不停,

父亲母亲和奶奶也下了马车,跟着那些人往村里走,

就剩下陈建国呆呆地坐在车上,被那位叫铁军的叔叔揉了把脑袋,随后看着他拉过马的缰绳,牵着马车跟在后面,

看他们好熟悉的流程,恐怕每年过年的时候,大爷爷他们都会回来的吧?!

第83章 豁然开朗

“来,这是你叔叔。”

“这是你姑姑。”

在母亲的带领下,陈建国看着两个被……

应该是要喊叔婆的吧?

也就是叔爷的妻子,跟奶奶一辈的意思!

咳咳,

总之,陈建国看着那两个跟母亲一般大的叔婆,怀里抱着的两个娃娃,那声“叔叔”、“姑姑”,怎么都喊不出口,

太搞了吧?!

来的路上,奶奶还在说这里有好多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有很多是没错的啦,但是!!!

叔叔、伯伯和姑姑更多好吗!

而且好多都是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小孩子,以及比自己更小的孩子。

他现在才想起来,之前二爷爷去家里送粮食的时候,就说起过,他们那一辈有个老十九,老十九的父亲是十一叔,

当时他还以为,爷爷辈就是十九个,太爷爷辈就是十一个,

是他太天真了!

陈家湾三百多户人家,就有两百多户沾亲带故,太爷爷那一辈的本来有二十多个,因为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还剩下五个,可去世的那些,不少也是有子女传下来的,

到了爷爷这一辈,十九个男丁,一个不落地全部都在,姑奶奶也是差不多的数,

然后这十九个人开枝散叶,到了陈速羽这一辈,就有五十多个人了,

首节上一节50/2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