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第128节

大楼占地5196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匚字形,砖混结构,地下1层,地上5层,局部6层,高22米,木门窗,内部水泥地面,安装有一部电梯,

对,就是50年代的电梯楼,

大楼外墙是青砖清水墙面,底部是水刷石。

怎么说呢,

如果将小县城的文联办公室比作乡下地主老财的土墙屋,地委的文联小楼就是小富人家的红砖青瓦房,而省里的文联大楼便是上了档次的大老板的小别墅,

但是再好的别墅跟眼前的文联大楼比起来,

啧啧,货比货得扔!

这才叫高门大阀。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作协的前身,也就是文协,他们的办公室不在这里,

49年建国前夕,2月份中央下达“关于召开文协筹备会的通知”,筹委会响应号召很快成立,先后在中国旅行社、北宸宫办公,5月8日,迁至东总布胡同22号(现为53号),

那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三进院落,院内有琉璃瓦庑殿,北洋军阀时期是北宁铁路局局长的私宅,日占期成为日本宪兵司令部,抗战胜利后又成为国党“励志社”所在地。

当时这座四合院成为作家、艺术家的大本营,茅盾、艾青、冰心、梅兰芳、徐悲鸿、老舍、赵树理、刘白羽、周立波、张天翼等名家大师经常出入,其中一些人甚至还在这里生活和创作。

但是环境再好也只是一座四合院,面积有限、房子更少,各个协会只能分散到外部办公,对于工作交流很不方便,

后来北京各个单位大兴土木,建造办公场所,文联也不例外,便想办法在王府井大街申请了一块地,在1956年建成了现在的文联大楼,将旗下所有机构都搬了进来,其中自然也包括作协。

三人在文联大楼门口下了出租车,沈部长前去门卫室接洽,

陈建国和欧德丰跟在他后面,同时打量周围的街景,

不得不说首都就是首都,气势就是不一样啊,连街道都比省城的宽一些,楼房也高不少,虽然跟后世的京城不能比,但在当下却是数一数二的城市,

不是说后来就不数一数二了,而是跟其他城市的差距没有现在那么大。

等沈部长通报完,过了一会儿,便有一个人快步走了出来,先打量了三人两眼,才对着陈建国笑道,“这位就是耳东先生吧。”

跟地委和省城相比,在这里的待遇瞬间从天降到地,

但这样反而让陈建国更心安,要是现在也涌出一群人来接待他,那可就真是站都站不稳了!

陈建国赶紧上前,毕恭毕敬地说道,“不敢称先生,您好,我就是陈建国,耳东是我的笔名,”

然后给他介绍另外两位,“这位是我们县的宣传部长,也是县文联主席沈利群沈部长,这位是县武装部的欧德丰连长,他们是送我来北京的。”

“你们好,我叫王雷,是沈主席的秘书,”

那人笑着跟两人打招呼,随后伸手往里引,说道,“请进吧,沈主席已经等候多时了。”

陈建国自然知道,他说的沈主席,便是鼎鼎大名的茅盾先生,沈是本姓,茅盾是他的笔名之一,也是最出名的一个。

在他的带领下,三人一起走进文联大楼,

然后,陈建国就开始两眼放光,

这里真是星光灿烂啊!

王雷在前面领路,顺便给他介绍,“这里是这里是戏剧家协会,那里是音乐家协会,这边是美术家协会,那层楼就是我们作家协会的了,

呀,看见那两位了吗,那是冰心先生和老舍先生,他们应该是在讨论创作,我们小声一点,不要打扰到他们,”

陈建国立刻蹑手蹑脚,小心翼翼绕道而行,而在讨论中的两人完全没有发现,

然后王雷又小声说道,“那边是文艺俱乐部,郭先生、田汉先生、周扬先生、夏衍先生、刘白羽先生他们经常会在这里参加俱乐部的活动,现在这几位先生就在里面,

还有赵树理先生和周立波先生,他们回到北京的时候,也会在这里参加俱乐部的活动,”

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从王雷嘴里轻飘飘的说出来,却炸得陈建国头晕脑胀,

这些都是上辈子课本上的名字,如今却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他要是还能淡定才怪。

王雷领着他们到了一间会议室,说道,“两位先在这里休息一下,耳东先生,你跟我去沈主席办公室。”

沈部长和欧德丰自然只有听话的份,便乖乖在这里等着,

陈建国整理一下衣服,跟在王雷身后继续往里走,不一会儿,王雷就在一间办公室门口停下,轻轻敲了敲门,

里面很快响起一个声音,“进来。”

王雷推门而入,示意陈建国跟着一起进去,

等走到跟前,他才说道,“沈主席,作家耳东先生到了。”

直到这时,一直在埋头书写的茅盾才抬起头来,

陈建国也看到了他的模样,

面容有些清瘦,头发全部往后梳,整整齐齐地贴在脑袋上,带着一副大框眼镜,上嘴唇留着一抹泛白的胡须,也修剪得很整齐,

看得出来,老人家非常重视自己的形象。

茅盾先生是1896年生人,算一算,现在已经是67岁,却依然坚持每天写作,真是我辈楷模!

陈建国心里暗暗佩服,此时茅盾先生已经站了起来,从书桌后面走出来,先打量了他几眼,才笑着说道,

“本来当时几个作家推荐你加入全国作协,我是不打算同意的,觉得你年纪太小,过早成名不好,而且容易分心,不利于搞创作,

可是后来考虑了一下,最后还是同意了,你猜猜是为什么?”

陈建国眨眨眼,么?原来当时还有这么一出吗?

然后呆呆地摇头,“我猜不到啊。”

“哈哈哈哈,”

矛盾先生仰头大笑,等缓过气来,才笑着说道,“因为我看过你的所有资料以后,突然发现,你除了写作、发表文章,没有接受过任何报纸的采访,没有空喊口号,更没有去干那些出风头的事情,

当年李先生亲笔给你题词,说你是“打谷小英雄”,换成一般的孩子,估计早就飘到天上去咯,但是你却没有,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你成为全国会员以后,也还能继续坚持本心,踏踏实实地学习、创作,

现在看来,我的眼光还是没有错的嘛!”

第220章 礼物

茅盾先生说这番话是有原因的,

因为许多作家成名以后,忙于各种琐事,就忽略了创作,或者是被分散了精力,再也写不出好的作品,

尤其是许多各级地方作协的领导,如果去看他们的资料,就会发现很多人一生只有一本代表作,那还是成名前的作品,与专职搞创作的作家的高产、高质量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此可见出名和高位对于作家来说,不一定是纯粹的好事,至少对创作有不小的负面影响,除非是有很高自我约束力的大作家,才能将这种影响降到最低。

不过茅盾先生是全国作协主席,这话他可以说,陈建国却连话都不能接,便站在原地呵呵傻笑。

结果先生看到他这个样子,竟然更满意了,懂人情知进退,却又能谨守本分,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只要不长歪,一定可堪大用。

陈建国在先生的招呼下落座,王雷奉上两杯茶,便走了出去。

先生又打量了他两眼,笑着问道,“我看你的资料,是与国同龄?”

陈建国笑道,“对,是49年9月24日生人,今年9月份就正好满14岁。”

先生点了点头,笑道,“好,按虚岁算,说15、16岁也可以的,况且你身体长得真结实,好多成年人都没有你高,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已经18岁了。”

陈建国又呵呵笑着不说话了,

他总不能说,我是顿顿吃肉营养好、天天习武素质高吧,

未免有炫耀的嫌疑!

先生又拉着他问了家庭情况,听说家里大爷爷是29年参加红军的老兵,爷爷是抗战胜利后,从农村带着全家到当时还是解放区的小县城参加工厂建设,后来才在县里落户,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保卫工厂也带着保卫科的战士上过战场,不禁连连点头,

“好,满门忠烈,难怪能写出这种立场坚定的作品!”

聊了几句家常,先生又问道,“听说你已经在县、地、省三级作协做了讲座,你的演讲稿能否给我看看?”

“正要请先生指正,”

陈建国立刻从一直背着的挎包里翻出演讲稿,摊开后倒过来,双手递了过去。

先生也双手接过,先对着他笑了笑,伸手示意他喝茶,这才看演讲稿,

他看得很仔细,脸上也没有过多的表情,

陈建国一边喝着茶,一边忐忑地等待,也不知道先生会不会提出什么意见。

四张稿纸看完,先生闭着眼睛想了想,竟然又重头开始看,

这次看得更仔细,几乎是逐字逐句地看,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看完这篇不过两千多字的演讲稿。

看完之后,先生靠在沙发背上,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过了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睛,眼神复杂地看着陈建国,“这是你自己写的?”

陈建国双腿并拢腰背挺直,轻轻点了两下头,“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写的,”

顿了一下,又说道,“有不合适的地方,请先生指正。”

先生摇摇头,将稿纸放在一旁的茶几上,想了想说道,“在遣词造句方面,确实有一些瑕疵,但是,瑕不掩瑜,你这篇演讲稿,最重要的地方,不是写作心得,而是对李先生理论的运用,”

他说着抬起头看向陈建国,好奇地问道,“你是怎么想到,将李先生的理论运用到写作当中去的?”

陈建国不假思索地说道,“最开始我也没有刻意去运用李先生的理论,是后来搞创作的时候,自己没办法找到思路和创作结构,有一次阅读李先生的著作,里面提到要将人民群众和敌人划分清楚,敌人的类别也要分清楚,就想到要给人物划分立场,在划分立场之后,再根据他们各自的立场去勾勒性格、语言、行为习惯等特征,

就这样,慢慢的,我觉得创作似乎变得比较容易了,

再写新书的时候,就习惯先看一看李先生的理论,从里面汲取营养,再运用到创作里面去,就可以很快写完。”

听着他的话,先生不禁连连点头,随后笑道,“你这个办法很有借鉴意义,也算丰富了创作的方法,很值得推广。”

陈建国抿着嘴微微笑了笑,心里默默想着,等推广之后,您可别骂人就好,那时候已经不是丰富创作方法的问题,而是直接将其他创作方式逼死的问题,

但是现在,从上到下,一个看到这种结果的人都没有,他们都只看到李先生理论对创作的指导价值,

这时候谁又能猜到,一把刀用歪以后,会造成那么惨烈的结果呢。

茅盾先生举起手里的发言稿,说道,“这份稿纸能不能先放在我这里?我让人抄录一份以后,再给你送过去。”

陈建国回过神来,立刻说道,“如果您不嫌弃,可以留着,我自己抄了两份备用稿。”

先生顿时哈哈大笑,“你倒是小心谨慎,一点都没有少年郎的马虎大意,好,那我就厚着脸皮,收下你这份礼物。”..

说着站起来走到办公桌后面,先将稿纸用镇纸压住,又走到旁边的书柜前看了几眼,再将柜门打开,从里面抽出好些书,

然后到办公桌后坐下,在书上写着什么。

陈建国坐在位置上,看着先生的动作,心里有几分小小的期待。

过了好一会儿,先生才抱着书走过来,将书放在茶几上,坐到沙发上之后,才笑着说道,“你送我一份礼物,我也送你一份礼物,”

随后指着那摞书说道,“这是我的文集,从58年开始出版第一卷,到现在还没有出完,不过也算你运气好,恰好昨天的时候,人民文学出版社把最后的第十卷样书给我送了过来,十卷书也算凑齐了,

我就将这第一套完整的《茅盾文集》送给你,另外我在书的扉页写了几句赠言,也算做个纪念吧。”

陈建国赶紧起立鞠躬,“多谢先生厚爱,长者赐不敢辞,我就愧领了!”

几张破草稿纸,换一套,而且是第一套完整的签名版《茅盾文集》,爆赚了有没有!

先生笑着摆摆手,示意陈建国坐下,随后说道,

“你的讲座安排在后天下午,主要是我们作协的会员和部分干部参加,另外,我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你的演讲稿,我想出一期特刊,发送给全国的会员,并允许他们在各自本地的会刊上转发,你的意见如何?”

陈建国自无不可,赶紧说道,“全听先生安排。”

首节上一节128/2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