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5:东北往事 第319节

“老二!”

“……”

牛素钢、三秃子、拴柱……七八个人都纷纷过来打招呼,这些人都是冯嘎子雇的,不然他一个人可忙活不过来。

大伙聊了一会儿,冯嘎子让大伙都干活去,他带着周东北参观起来。

两个人蹲在还只有一指长的小葱前,周东北笑道:“长的还不错!”

冯嘎子点了点头:“咱们的天然肥就是好!”

周东北也说:“就是要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绝对不要上化肥!”

两个人起身往前走,他见矮墙边有好多铁皮小桶,走过去看了看,里面都是清水。

他抬手抹了一把拱形棚,一手雾水。

“这个怎么解决的?”

冯嘎子摇了摇头,“不好解决,除非以后能有防止结雾滴水的薄膜,否则就得靠笨方法,一是常擦,二是指望着它能导流下来……”

“咱们的拱形顶已经很科学了,完全是按照书本上做的,为了加强防寒保温,提高棚里夜间的温度,采用的也是两层薄膜覆盖,你看看这边……”

两个人往前走,看到好大一片空着的地。

冯嘎子说:“这里的柿子和黄瓜挨的太近,再加上滴水等原因,全都死掉了!”

周东北蹲了下来,他说的柿子就是西红柿,兴安人都这么叫。

“我也是在书里找到了原因,柿子和黄瓜的根系在土壤里会相互抑制对方的生长和发育,同样会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导致产量减少……”

“另外还有这边,”他起身往北侧走,“咱们北侧是地火笼,上面是暖墙……”

周东北看着好长一垄蔫头耷脑的小白菜,奇怪道:“这一趟靠近暖墙,不是应该长的更好吗?”

冯嘎子苦笑起来,“我一开始以为也是这样的,北墙这边虽然暖和,但这种温暖分布在这一行的各种蔬菜上以后,其他蔬菜在大棚的生长就会因为低温而受到影响!”

“而这边又因为太热,导致它缺水……”

周东北叹了口气,“看来我们要学习的还很多呀!”

冯嘎子点了点头,“是,我又有了一些想法,例如在棚内筑阳畦,加设小拱棚和中棚,还可以覆盖地膜……”

周东北听的频频点头,人就得放对地方,例如老嫖,还有他冯嘎子。

两个人往回走,他继续说着:

“现在太废了,不管是人力物力,这些菜都快比黄金贵了!”

“不怕!这都是经验,成本一定会慢慢降下来的!”

冯嘎子又说:“还有一个事儿,这种聚氯乙烯农用薄膜受冻或暴晒就会促进老化,我觉得起码得一年一换,成本太高了!”

“……”

两个人边走边说,又去另一个棚里走了一圈,临走时,周东北让他晚上到家里喝酒。

往家走,他绕到了李红河家,站在杖子外往里看,院子里的雪厚厚一层,再看旁边邻居田玉成家,院子里也都是雪,明显很久没人住了。

看来他们搬家了,没听说他家盖房子,估计是借住谁家的房子。

想想也不奇怪,换成谁都没法继续住下去了。

溜溜达达往回走,遇到了两个乡亲,都亲热地和他打招呼。

离老远,他就听到了劈柴的声音,推开院门,“爸”

周旺穿着棉马甲,一头汗,直起腰就笑了,“臭小子,你还知道回家呀?”

“儿子!!”赵玉芳棉袄都没穿就跑了出来,“啥时候回来的?”

周东北也没进屋,脱了大衣和父亲一起劈柴,直到西侧一溜板杖子垛起了一米多高,爷俩这才停手。

“爸,你进屋吧,我扫扫院子!”

“行!”

把院子扫干净后,天都已经黑透了。

第417章 有了媳妇忘了姐

儿子回来了,赵玉芳切了好大一块五花肉,炖了一锅酸菜,又用另一口锅炖了条大鲤鱼。

酸菜和鱼都在锅里炖着,厨房里雾气腾腾香气四溢,一家三口坐在热乎乎的火炕上聊着天。

刚说了一会儿话,又停电了。

赵玉芳下地找出一根蜡点着,滴几滴蜡油粘在了炕沿上。

周东北见缝插针,“爸,妈,进城里住吧,这边太远了,我姐上班也远,我回来一趟更费劲儿……”

赵玉芳上了炕,没接他的话茬,“我和你爸商量,你姐和小郝他俩都处这么长时间了,是不是该考虑婚事了?”

周东北想了想说:“海哥今年25,我姐23,如果明年结也行了!”

周旺说:“有时间你探探小郝的底,看看他啥意思,这种事儿总不能咱家提出来。”

“嗯呐,我知道了!”

“儿子,还有个事儿,我和你爸也聊过……”赵玉芳有些犹豫。

周东北身子一歪,脑袋枕在了她腿上,“妈,给我抓抓虱子!”

赵玉芳打了他一下,“这点儿光亮,你妈就算是火眼金睛的孙猴子,也瞅不着虱子!”

“刺挠,帮我挠挠!”

其实他不痒,就是喜欢躺在老娘的腿上,抠抠耳朵,摆弄几下头发,又或者听着她“咔咔”夹死虱子的声音,十分解压。

他闭上了眼睛,赵玉芳见儿子还像小时候一样的耍赖,只好笑着轻轻抓弄着他的头发,偶尔两个指甲相互用力挤压一下,发出“咔”一声,听着很像消灭虱子的声音。

“妈,等来电了,你给我掏掏耳朵……”

“嗯,”赵玉芳答应了一声,接着说:“我那天和盛夏她妈聊天,觉得她说的挺有道理,后来又和你爸唠,也不知道我们想的对不对……但是吧,又觉得不是个事儿……”

周东北有些奇怪,盛夏她妈说什么了?

“妈,有啥你就直说呗,咋还吞吞吐吐的?”

“我觉得吧,饭店毕竟是咱家的,是不是不能这么大撒把什么都不管……”

周东北暗叹了口气,就知道早晚得有这一出戏。

赵玉芳怕他不高兴,赶快说:“你和满囤从小一起长大的,爸妈不是信不着他,可毕竟这么大的投入,每天又要面对着那么多的钱财,还是要有个自己家里人看着点,这样也安心……”

周东北并没有插嘴,又把眼睛闭上了,听母亲说着。

“……”

周旺盘腿抽着烟,说:“你妈和盛夏她妈有顾虑也正常,这事儿我也想过,这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习惯,这时候不管咱家谁去,满囤心里肯定都不会舒服……不过你现在这种放任不管,是不是也不太妥?”

赵玉芳又说:“我听的出来,素芬想让她弟去,我没同意……这是你自己的事儿,爸妈不能替你做主,可又觉得人家说的也有一些道理。”

“你姐有工作,不然她去其实更合适……”

“……”

夫妻俩终于说完了,周东北翻身坐了起来,恰好这时候来电了。

赵玉芳探头吹灭了蜡烛,蜡烛燃烧的味道钻进了周东北的鼻孔里,闻着有股怀旧的味道,让人不由恍惚。

“爸,妈,”他早就想过,知道这件事情必须得解释,不然两口子肯定会惦记,“你们也肯定听过这句话: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满囤身上毛病虽然不少,但他绝对不是爱小的人!”

“而且饭店有财务,所有进货、出库以及销售、损耗都有记录!”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说水太干净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朋友!”

“我们对人或事情不能要求太高,总之一句话:难得糊涂!”

“当然了,这个糊涂,不是你们想的那种稀里糊涂,而是什么事情心里要有数,但表现出来的应该是一副高高挂起的样子……”

“很多时候,一个饭店也好,一家公司也罢,就是让家里人或者亲戚给折腾黄的!”

“实话实说,爸,妈,我从来就没想过要靠饭店发财,对于我来说,它就是我的一个社交平台!”

“人脉就是金钱!未来这十年赚钱靠的是什么?就是人脉!而本身这个平台是否赚钱并不重要,甚至往里搭点钱我都不在乎……”

赵玉芳听了个稀里糊涂,什么平台,不搭钱就行?有这样做生意的吗?

周旺还能明白一些,儿子这是想靠高端的饭店认识高端的人,所以并不在乎它是否能赚多少钱。

周东北继续说:

“当然了,现在看应该不会搭钱,所以我也会时常给满囤一点儿压力!”

“总之一句话,爸,妈,你们都不用管,更别掺和!”

“想吃什么了,你老两口就去吃!想请谁也去,随便吃喝,那是你儿子的,对不对?”

“别人说啥你们就听着,至于说老盛家那边,咱们不用管,小夏肯定有办法对付她妈,如果不行,我再去和她爸妈聊……”

赵玉芳担心起来,“儿子,人家也是好心,可千万别因为这点事儿吵起来,让外人笑话……”

周东北笑了,他对小丫头信心十足。

这时,院子里传来声音,是闺女回来了,赵玉芳连忙下地。

郝忠海和周东南、盛夏进了屋,带进了好大一股凉气。

盘腿坐在炕上的周东北拍了拍炕席,朝盛夏喊:“丫头,上炕啊!”

这就是东北话的特色,无论你喊谁上炕,肯定不唐突,不信你换个叫法?

例如:姑娘,上床啊?

你看挨不挨揍!

周东南正在帮郝忠海脱大衣,笑道:“人家是有了媳妇忘了娘,我老弟是有了媳妇忘了姐,白瞎我对你那么好了!”

几个人都大笑起来。

不一会儿,冯嘎子也来了,带了一把小葱和小白菜,大冬天能吃上蘸酱菜,赵玉芳很开心,赶快把大锅里的酸菜盛了出来,又炸了个鸡蛋酱。

在东北,什么时候姑爷来了都是且,进屋就脱鞋上炕,香烟、毛嗑、茶水、水果糖伺候着,不干活不说,喝酒的时候还必须得坐主位!

此时,周东北望着老神在在的郝忠海,又见父母不停给他夹菜,不由都嫉妒起来。

喝完酒吃完饭,眼不见不烦,他拉着盛夏就走,走到门口又返回来说:“海哥,一会儿咱俩一起走,你等我!”

赵玉芳不高兴了:“咋还走?在家住一宿呗,炕都给你烧好了!”

“公司有事儿,过两天我再回来!”

话音儿还没落地,他已经拉着盛夏跑了出去。

急呀,跑出去这么多天了,能不急嘛!

两个人进了他的小屋,插好门就开始脱衣服,冬天穿的多,折腾到小炕上的时候还都穿着秋衣秋裤……

第418章 别惦记

冯嘎子走了,郝忠海已经喝了一肚子茶水,可这个疯子竟然还没出来,还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有啥聊的呢?

看了一眼手表,已经九点了,电视里演着12集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周东南靠着火墙看的入迷。

首节上一节319/5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