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875节

近地轨道激光器的缺点是体积重量都受到比较大的限制,不过随着太阳能电池板效率提高、电容效率提高,还有激光器的小型化改进,未来这个问题肯定可以克服。

唐华的信基本上把美国的战略防御倡议——俗称的“星球大战”计划里面的天基定向能武器给抖搂了出来。

美国天基定向能武器的几大系统是在70年代提出的,6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能把概念机搞出来吗?

6626基地还真搞出来了一个。

在ЛА-1的“天文台”西边500米,有一座六角形的深绿色天文台,在这里唐华看到了ЛА-2的样机。

一个直径3米、长8米的圆柱体。

“火箭军建议ЛА-2发射到280公里高的轨道,离地近一点,在拦截导弹时激光飞行的距离就近一点,”普罗霍罗夫说,“但是我们倾向于让激光器在300或者320公里高的轨道运行,这样的轨道,激光器的在轨寿命会长一些。在280公里轨道上,激光器呆6个月就要坠落;在320公里高的轨道,激光器的轨道可以维持3年。”

唐华:“激光器自身可以携带轨道维持用的发动机和推进剂,每隔一段时间把掉下来的高度再补回去。甚至还可以让其他的航天器和它对接补充燃料。不过,320公里的轨道高度是明智的,否则维持轨道消耗的燃料也太多了。”

……

ЛА-2的功率比ЛА-1小,7个80千瓦激光器捆一捆,但是体积也比ЛА-1小。

预定发射上天的ЛА-2样炮总重不能超过20吨,这20吨也不是小数字了,按科罗廖夫的计划,要等1965年“质子”火箭发射,苏联才能有运送20吨的东西上近地轨道的能力。

ЛА-2其实也只是个小尺寸缩比的验证模型,主要是试试看能不能在太空跟踪和聚焦,另外就是或许它可以烧毁敌国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光学成像系统。

全尺寸全功率的那个叫ЛА-3,总重可能会达到80~100吨,能把ЛА-3发射上天的只有N-1这样的登月火箭了。

“因为ЛА-2的功率小,它在地面做测试的时候,只能让靶机飞到10公里的距离内才可被击落,”普罗霍罗夫说,“不过这也是好事,这样我们可以用肉眼看见那架图-4。”

唐华和普罗霍罗夫都拿着望远镜,旁边一名基地的上校负责用对讲机和主控制中心联系,搞清楚靶机什么时候飞到、靶机出现在哪个方向。

在上校的提示下,唐华不一会儿就看见了天边飞来的图-4。

“基地雷达跟踪到了靶机。目标锁定,进入预跟踪模式。激光器准备就绪,发射倒计时……5、4、3、2、1,照射。”

上校说完照射之后,天边的那架图-4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不过这是正常现象。

激光器永远不可能像科幻小说里那样“biu”的一下就把飞机和导弹打炸,只能让聚焦的光束照在靶机的某个部位,通过精密的跟踪系统,让激光持续固定照射靶机上的某一点。

十几秒或几十秒后,靶机表面烧毁,然后可能因气动外形剧变当场坠落,也可能是靶机表面烧毁后激光继续烧灼机壳里面的设备,把靶机彻底打爆。

唐华心里默念到了“30”,靶机的飞行轨迹似乎发生了一点点变化。再默念了5秒,效果出现了。图-4靶机身上冒出浓烟,然后整个飞机在空中翻滚。

“干得不错。”唐华和普罗霍罗夫握手。

“接下来,我们要解决小型化储能装置、光学-红外探测瞄准系统、姿态微控制、变轨技术、大功率太阳能电池板、卫星通信系统、……一连串的技术难关横在眼前。”普罗霍罗夫长叹,“我这一生如果能把它做出来,大概也就够了。”

唐华:“但这个东西的意义很大。激光、或者无论什么其他的方式,只要能够有效击落洲际导弹的弹头,就会引起一场技术革命,甚至会改变美国和苏联的战略态势。”

……

8月12日。柏林。

由于赫鲁晓夫和肯尼迪都发出了战争威胁,东柏林和西柏林之间的矛盾已势同水火。

在东西交界处,苏联驻柏林坦克部队和美军的坦克部队在马路两头虎视眈眈,一边是T-55A,一边是“巴顿”式。在北约的“巴顿”式大阵中,还夹杂着几辆英国坦克。

所有坦克的炮口对对着对面的军队,其中过半数坦克瞄准的是对面的坦克,其余坦克主炮则瞄向步兵、通信站、卡车、特工情报站等等地方。

在明面上的对峙后面,东德政府已经在行动。

柏林墙——隔绝东柏林和西柏林的大型障碍物。

和1948年的柏林危机不同,柏林墙不阻挡西柏林从外界获得生活物资,只是限制东西柏林的人员交流。

其实,在一个月前,东德的总书记乌布利希还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没有人想要建造一堵墙。”

柏林墙毕竟是违背了二战结束后,关于保证柏林市内通行自由的四国协定,所以东德只能悄悄摸摸地做,为修建柏林墙要订购大量的铁丝网,东德是借用了5个物资公司做马甲,每个公司订购一点铁丝网,凑起来能拉出一条100多公里长的隔离带就行。

8月12日深夜,乌布利希在开完德国统一社会党的高层会议后,马上签字发出“修建柏林墙”的指令。

这天午夜,柏林和柏林周围前来支援的东德警察、边防军倾巢而出,先封锁东西柏林的边界线,然后各种工程机械轰隆而至,打桩、拉倒刺铁丝、放置防车撞的混凝土墩。

8月13日早上,柏林市民一睁眼,市区出现了一道43公里的铁丝网,在市区外面,柏林西侧外围还有156公里长的铁丝网。

“为了防范西方的潜在侵略威胁,以及阻挡西方间谍前往东欧,我们修建了‘反法西斯防卫墙’。柏林市民在办理许可证之后仍可以在东西德之间流动……”

怎么回事?柏林分家了?

西柏林里驻屯的美军茫然地看着铁丝网,以及铁丝网下面巡逻的东德边防警察和工人阶级战斗队。指挥官想了一会儿,让部队把所有的坦克都开了出来,在铁丝网边巡逻,这是怕苏联强行出兵进攻英美占领区。

40个小时后,英美向柏林的苏军指挥官递交了抗议书。

不过肯尼迪并没觉得特别生气。当然对外还是谴责苏联,但在白宫,肯尼迪说的就是另外一套:

“不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但一堵墙比战争好得多。”

柏林墙虽然不是赫鲁晓夫要建的,但东德把它建起来了,那就只能理解为这是社会主义阵营采取的措施。

按这样子发展下去,赫鲁晓夫的战争威胁,过段时间也会消退了吧。

第五十三章,你们的氢弹才1千万吨呀

6626基地。唐华考察的第5天。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激光之城”,一座小而全的城市,不像乌梁素海那种单纯的武器测试基地。6626基地不但有激光武器测试中心,还有装配生产工厂、研发中心,其中包括非常基础的激光物理研究室。

可能是因为激光本来就是中苏高度机密的研究项目,激光武器又是机密中的机密,建6626基地时,苏联干脆就把科学家也送到这里来了,一百公里内除了6626,连个像样的村镇都没有,安全而且保密。

基地的常驻人数两千出头,包括护卫部队400人(一个摩托化营)、900多工程/操作/维修等技术兵种。基地里的军人符合苏军5、60年代的性别配置惯例,有不少女兵,目测超过三位数,而且这些女兵非常主动。

咳……好像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

但这可是6626基地,一个地图上都不存在的地方,无论唐华在这里做了什么都不会传出去。

基地其他几百人都是科学家:院士、研究员、高工、各种工艺工程师,这些穿常服的基地驻扎人员里,博士就有近百个。

……

“Kosmos-84的核电池功率这么小吗?都不到100瓦?”

首节上一节875/8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