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874节

苏联不打算用火星-1探测器直接砸火星,而是把火星-1飞过去,之后被火星引力捕获,成为火星的卫星,向地球持续回传信息。

在1961年,人类对火星的面貌其实还搞不太清楚。如果唐华开口就说“火星没有磁场,没有辐射带,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0.7%,除了少部分地区有一点点过饱和盐溶液之外全球无水,也没有火星人”,听众绝对会一脸的问号“唐老师,您怎么知道的啊?”

现在的火星还是科幻作品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尤其是高倍天文望远镜观察到了火星上的河流状痕迹,这可不得了,绝对是火星人。

虽然这两年人类会用光谱仪来观察火星了,没有观察到地表有大量水分子的光谱,说明火星上那些痕迹可能不是河流,但接着又有更离谱的科幻设定,有的说这是干涸的河流(这还真不一定错),有的说这是火星人为了保护水资源,把地上河改成了地下河……

直到1965年以后,各种火星探测器开始陆续成功抵达火星进行观测,这才知道火星的真正面目,失望,这地方住不了人。 到21世纪,对火星的探测又更加仔细了一点,发现之前的判断有误,火星真的有液态水,虽然就一点点。当然这是后话了。

……

科罗廖夫听唐华说火星-1太小,他点点头:“六百多公斤的重量已经是7K8系列火箭目前的上限了,要加速到摆脱地月系统的引力,整个火箭已经包含了四级发动机,这还使得系统特别复杂。”

唐华:“下一阶段的火星探测应该不再用7K8系列火箭了吧。”

“我正在说服领导层支持将火星车送上火星车的计划,而且初步规划了一种重型行星际飞船,以及配套的超重型运载火箭。这是比登月难度更高、耗资更大的工程,计划已经送上去一年了,但还没有回应。”

嗯……超重型运载火箭。

这后来发展成了N1火箭。这种被苏联拿来赌博载人登月的超重型火箭,本来是科罗廖夫设计来送飞船在火星上着陆的。

注:科罗廖夫想往火星上送的是载人飞船!

载人飞船在火星着陆,50年代末科罗廖夫制定过概略的设计方案,1970年和71年,苏联又非常认真地考虑过一次。——玛德,载人登月被美国抢先了,我看看载人登陆火星能不能搞。

因为飞往火星要飞大半年时间,每年10月或11月发射飞船,在太空飞半年多的时间,到了来年7月刚好进入火星轨道。这是无人探测器还好,载人飞船就得考虑如何让宇航员在飞船里生存至少14个月。

所以科罗廖夫给这艘飞船设计了生命支持系统,舱内要有氧气再生循环,甚至可能还需要微型生态系统维持,充足的粮食供应,要能屏蔽太阳耀斑和宇宙辐射的屏蔽层,甚至还要解决长期航行时宇航员在飞船上的心理问题。

唐华:“科罗廖夫同志,我们还是回到无人探测器的话题上来吧……既然火星系列探测器可靠性不高,不如每个窗口周期发射的频率加倍,一直持续,60年10月、1962年10月,都发射两枚探测器而不是一枚,说不定其中某一次就成功了呢。”

第五十二章,6626基地

唐华上火车,专列顺着西伯利亚铁路往回走。

不过现在唐华并不是回国,这才刚到8月,在苏联还有个挺耗时间的日程安排呢。

过彼尔姆站再东行几个小时,铁路边一座白色方尖碑由远至近出现在眼前,这块碑标记的地方是欧亚边界。专列继续往东。

开过新西伯利亚,此地和莫斯科的时差已增加到了4个时区,但列车还在奔跑。快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时,专列终于离开铁路大干线,走了一条支线,一头钻入了茫茫松涛中。

“在这条铁路的终点站,我们兴建了一座伐木小镇,但这是假的,住宅是假的,商店是假的,街道也是假的,镇上没有一个伐木工人,所有的建筑设施都只是为了掩人耳目。”

“在铁路线的东面不远是叶尼塞河的支流,1954年到1956年,电力部在河上新建了一座水电站,这座水电站是真的,但它没有接入新西伯利亚电网。”

“三百公里的单线铁路,路线故意修成非常单调的曲线,铁路两旁的松林也经过特意的修剪,所有森林片区的面积长宽都一样,让人无法分清火车到底走了多远。实际上我也不是特别清楚目的地的具体位置,从来没在地图上找到过它。”

唐华第一次走这条路线,但同行的苏联科学院院士米哈伊洛维奇·普罗霍罗夫已经来过很多次了,他对唐华介绍沿途的情况。

“从伐木镇终点站,铁路还向前延伸了7公里,我们的列车停下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目的地,‘激光之城’。”

唐华走下火车,西伯利亚的夏风从林海掠过,发出低啸。松涛不只是视觉的效果,也是听觉的:茫茫林海看上去如墨绿的海洋,听起来也如海涛翻滚。

在激光之城’的车站,迎接唐华、普罗霍罗夫的是基地指挥官尤里·科尼洛夫少将。

“唐委员,欢迎来到6626基地。”

……

1951年2月,唐华在苏联军方高层的见证下,在苏联科学院小范围公布了激光原理、激光器基本设计,另外展示了几种激光器的样机。

苏联国防部立刻对高能激光器产生了兴趣,在清华大学的元旦晚会上,激光器摧毁(灼烧)卡车的场面实在是太让他们印象深刻了。

由此苏联包干高能激光硬杀伤武器的研制,开始自点一条科技树的工作。

唐华把激光硬杀伤武器武器交给苏联当然不是坑他们,只是这项工程投资巨大,中国承受不起,而且研制周期偏长,当时中国最需要的是激光制导炸弹/导弹、工业光刻系统、光纤,这些都是要尽快研制出来的。

苏联高能激光器的研制摊子铺开后,1954年,唐华又写信给苏联激光委员会,指出二氧化碳激光器或氟化氢化学激光器是搞激光硬杀伤武器最有可能成功的路子。

苏联激光组在实验室做原理验证,证明唐华说的没错。1954年底,苏联就在新西伯利亚-叶尼塞河的密林中,平地建起了6626基地,在基地官兵和科学家口中又被俗称为“激光之城”。

6626基地这个数字不是顺序排列“苏联军方的第6626个军事基地”的意思,它是随手起的,6626数字的来源是——普朗克常数。

普朗克常数前四位数字是6.626乘10的-34次方,这是宇宙的终极可分尺度,此外量子力学也是激光的基本理论依托,用来做激光之城的序号挺合适(比那个3141基地好)。

……

“唐,这是你的城市。”

“不,这座城市是属于你的,你是高能激光器项目的总负责人。”

唐华和普罗霍罗夫在6626基地这座不大的“城市”漫步。它不像是正常的城市,所有地面上的建筑都十分低矮——从空中看,还是一个伐木小城,真正的大型建筑——科研机构、测试中心、激光器的辅助设备全都建在地下。

小城边缘是一个很大的半球状建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一个天文台的样子。

这其实是6626基地建成的第一部可击落飞机的激光武器ЛА-1,天文台的圆形顶盖可打开一条缝,里面露出7具150千瓦激光器,呈梅花桩排列,7束光会在激光器前方的某一点聚焦在一起。

1958年建成后,ЛА-1先是测试射击地面静止目标,然后射击空中飞行靶标。1960年,ЛА-1击落了一架从20公里外飞过、高度6600米的图-4改装无人靶机。

“ЛА-1的跟踪系统完成最近的升级了吗?”唐华问。

“6月份完成的,从Л-1B升级到Л-1C,”普罗霍罗夫说,“理论上讲,它的光斑聚焦会更加准确,跟踪精度也提高了。现在击落图-4所需的照射时间应该不是30秒,而是25秒甚至更短。”

唐华:“地面激光器的光束跟踪系统,其实没有太空平台方便。要一套庞大复杂的旋转和俯仰机构,旋转的角度误差允许度极低。”

普罗霍罗夫:“所以就诞生了ЛА-2计划。”

……

1958年,ЛА-1建成后,唐华又写信建议重订高能激光器的发展方向。

写信的时候,中美苏都发射了人造卫星,太空竞赛如火如荼,美苏都试射了自己的洲际导弹,在苏联军方内部,已经逐渐有不少人认识到洲际导弹才是未来核弹头的主要投射手段。

唐华建议的主要内容是:高能激光器如果发射到近地轨道,它拦截洲际导弹时,光路经过的地方都是太空,不会因大气而衰减和发散,因此可以从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外击毁洲际导弹。

弹道导弹虽然飞行速度比轰炸机快得多,但在火箭发动机关机、脱离之后,导弹弹头是依惯性按抛物线飞行,它的飞行轨迹是有章可循的。

所以,近地轨道的高能激光器也能比较方便地让光束聚焦在导弹弹头上,一直持续十几秒或几十秒。

首节上一节874/8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