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764节

“三年前刚刚会造歼-5,现在就要跨入超音速战斗机的时代了,而且一步跳到两倍音速,各位感觉如何?”

赫鲁晓夫在米格-21的生产线厂房参观,唐华去了沈阳飞机设计所。

黄志千:“图纸和技术资料拿到以后,包括我在内,设计所的大部分人又把航空的基础知识体系重刷新了一遍。”

唐华:“我有一个问题,55、56年你们把米格-17的资料看完之后,有没有想过:‘如果我就是这套图纸的原创者,我是怎么设想米格-17的下一代飞机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从什么地方着手改变,去提高战斗机的关键技战术性能?’”

在座的几名设计所的骨干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

有一两位想开口说话,但又觉得无法组织语言。

冷场了一会儿,黄志千先说了:

“熟悉了米格-17的设计之后,我自己想过一些新战斗机的方案,以实现超音速为主要设计目的。其中有一种设计方案,自我感觉很好。但是,57年我们看到了米格-19的简要资料,又去苏联看到了实机,于是就觉得自己的那个方案也没必要提了。”

“是配用推力更大的发动机,主机翼加大后掠角以适应超音速飞行的气动外形?”黄志千说见到米格-19之后就缩了,唐华猜到大概是什么设计了。

黄志千点点头。

“那很可以,说明你已经把自己代入一个设计者的角度去思考了,而不是模仿者或者逆向工程师。”

黄志千:“但是想到加大后掠角之后我就停了。哎,其实小宋搞过一个方案,放进风洞吹过,大致上是可以飞起来的,但后来没下文了。”

唐华看看,是宋文聪。

“我……我设计的战斗机也不是三角翼,没能和米格-21同步。”宋文聪说话时略有些紧张。

唐华:“大概描述一下是什么样的。”

“也采用后掠翼,后掠角没有特别地加大,就是加宽加厚机翼,增加强度便于跨过音障实现超音速。但是这样设计出来的机翼风阻比较大,我又用了两侧进气,更大了,现在的发动机没法支持这种战斗机设计。”

咦,这说的难道是F-105?

“听你的描述,这有点像美国的那个F-105“雷公”啊。”唐华说。

“正因为像F-105,所以我就没继续往下做了。58年的时候我们搞到了F-105的照片,然后描绘出了它的三视图。”

唐华:“F-105在美国空军里算是战斗轰炸机,但作为战斗机它可能不太合格。你设计的飞机方案最大起飞重量是多少?”

宋文聪:“15,6吨。”

“F-105有24吨,而且是单台发动机,”唐华说,“可能这就是发动机的差距了,我们口袋里可任意选择的发动机型号不多,如果限定于技术水平还跟得上时代的发动机,那型号就更少了。”

黄志千:“看到米格-21的图纸资料之后,我们几个人也明白了,以前我们的思路太窄了,人家眼观六路,我们就只透过一条小缝隙看前方。我们设计所在跟进米格-21项目落实的同时,也重新捡起了以前的头脑风暴体制,钻研战斗机的基本气动设计方案。”

唐华点点头:“在这里我要提前说一个事,这事很快就要通过工信委下发通知给你们。米格-21是我们全套引进的最后一型战斗机了。”

黄志千:……

“今后再也不直接引进战斗机的全套图纸技术资料。下一代、下下一代飞机,你们自己研制。研制不出来,空军急了就十几辆大卡车包围研究所打你们屁股,我在一旁看热闹,”唐华笑着说,“但我相信沈飞能形成自己的设计能力,在下一个10年能自主设计出比米格-21更强的战斗机。”

……

沈阳兵工厂。

刘鼐、一机局邱创成局长、一机局的轻武器设计论证小组、军队代表聚集一堂,讨论下一代步枪弹药的选型。

这会唐华就不参加了,唐华只负责抓发射药和底火,这两个东西1959年搞定,具体设计就由他们先定。

这一会议室的人虽然有军队代表、设计人员、领导,但其实都一样:都是老兵油子。

军队代表不用说,轻武器的设计人员全是战争年代过来的,邱局长和刘鼐部长是根据地军工厂起家的。

“根据刘部长“初速大于950米每秒、重量不大于7.62中间型步枪弹”的两个基本要求,我们搞出了这六种候选弹药,都用改造的50半和55步做过基本测试,”枪弹研究小组组长说,“都能满足基本的性能要求。”

“这是口径5.8毫米的枪弹系列,有5.8X39毫米、5.8X42毫米、5.8X45毫米三种长度的弹壳制式。这是6.0毫米的枪弹系列,有6X39毫米、6X43毫米、6X47毫米三种制式。”

第237章,我们的零号怪兽

刘鼐把弹药选型会放在了沈阳兵工厂靶场的招待所。

会议开了不到一小时,邱创成就提议,不要在屋里讨论了,出去搂两匣子。这十几个人就兴高采烈地走出会议室,从招待所颠儿去靶场了。

“哒哒,哒哒,哒哒,”刘贵福手中的55式是发射5.8X39弹药的,打完一个弹匣,接着走两步,到下一个位置,拿起5.8X42弹药的55式,短点射打了一个弹匣。

“刘部长,要是我们陕甘宁边区机器厂有现在这些好家伙,日本鬼子那还不被打得屁滚尿流啊,”刘贵福说,“想想在边区,在黄崖洞,过的是手工拉膛线大锅煮炸药的日子”

“枪算什么啊,我们那时候要是有火箭筒火箭炮,华北的炮楼根本就树不起来。”邱创成说。

“当年八路要是有108火箭炮,县城都能给扬了。”

刘鼐看着这些从八路军兵工时代就认识的老同事老部下,“都不要摆老资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很快的,不但飞机大炮导弹在发展,枪也是一样。就说步枪吧,我们抗战加解放战争,十几年见过的缴获过的枪,哪一支能有八一式狙击那么准?”

……

1949年到79年,共和国的兵工行业是老八路老军工们在做。这些都是战争里真刀真枪打出来的一辈人,对武器评价都是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做基础,一支枪到底好不好用,带去靶场打就行了。

如果说对轻武器各项指标有什么重点排序的话,这一代人对枪的要求很简单:打得远,打得准;能拼刺。

前三十年的轻兵器设计师们退休之后,共和国新一代设计师对轻武器的首要指标要求就变成了……变成了……,嗨,很难形容,但是正经地说,他们也有自己的设计目标和优先重点。

所以,唐华推动研制的八一式狙击步枪对这一代老军工的震撼是巨大的。原来一支枪“打得准”是可以打得这样准;原来不是把枪搞得瘦瘦长长,再加瘦瘦长长的实木护木就打得准;原来一支枪打得准的背后有这么多理念、技术和精密工艺在支撑。

“你们之前一直说55式的点射精度有问题,”邱创成说,“正巧了,三个月前一机局从捷克拿到了他们的新自动步枪,你们可以对比试验一下。”

刘贵福带着轻武器设计论证小组的成员看靶场上的4支VZ.58。

“这枪看上去有点像AK-47,但是……”刘贵福拿起一支VZ.58,拉了一下枪栓,自己仔细看看机匣,“有名堂,有大名堂。”

“短行程活塞自动方式,”邱创成说,“AK-47是活塞长行程。”

“我就感觉两发点射的时候,55式有异常震动,相比之下50半自动的震动就小得多。”

“那当然了,50式半自动和这个VZ.58一样,都是短行程活塞自动方式。”

刘贵福继续研究手中的VZ.58,“捷克斯洛伐克真是有意思,自动方式不一样,这枪和AK-47可就完全不一样了,……还真没错,零件全都不一样,连弹匣都不一样,搞什么鬼,不都是用7.62x39的子弹吗?”

刘鼐:“捷克斯洛伐克爱面子,毕竟是轻武器小强国,以前独立设计过这么多成功的枪械,所以偏就要搞出一种和AK-47不一样的,但又按照华约的规定采用同种弹药的步枪。”

首节上一节764/8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