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686节

在艾森豪威尔的推动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就要挂牌成立了,总部大楼已经到位,各个有航天器设计能力的研究单位陆续从陆军、海军、空军下面独立出来,只等NASA正式挂牌成立。

挂牌成立容易,成立之后做点儿什么,这才是关键。

现在的情况是,美国在航天领域明显落后于苏联,苏联从去年到现在,发射卫星全用的是大型运载火箭,美国已经有研究机构做过估算,这种火箭的运力,足以把一个能载人的球型舱送入太空,而且苏联第二次航天发射就是送狗上太空进行试验。

甚至美国现阶段的航天发射能力还略逊于中国——现在美国人搞清楚了,中国的运载火箭重约40~45吨,而美国的朱诺-1重只有29吨。所以中国能发射50多公斤的卫星,美国只能发射小柚子。

虽然正在测试的阿特拉斯洲际导弹/运载火箭能一下把中国甩开,让美国的运载火箭重量级提高到苏联的水准,可美国在发展,苏联和中国也不会停止进步啊。

追上苏联、反超苏联,给美国挣回面子,这就是NASA成立之后的第一个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必须看得远一点。

“格伦南先生,您好。”在巨大的花体字工厂logo——“Rocketdyne”下面,洛克达因的CEO阿特伍德欢迎这位未来的NASA局长。

“你们公司曾承接了陆军红石弹道导弹的制造?”哥伦南开门见山。

“是的,除了红石导弹,陆军朱诺-1和木星-C火箭我们也提供了部分零部件,”阿特伍德说,“此外,正在进行的阿特拉斯计划,洛克达因也是排名前5的零件供货商之一。”

哥伦南:“朱诺、木星、阿特拉斯,这些可见的东西已经不是航天的前沿了,我需要一些现在还看不见的东西,能决定人类航天未来的物品。”

阿特伍德:“我们已准备好向您展示了。”

洛克达因的车间,工程师塞缪尔·霍夫曼向来访者展示了一个巨大的、直径看起来有4米的金属圆环。

“现在就这些吗?”哥伦南问。

“实际造出来的就这些,但是我们可以看设计图纸,”霍夫曼说,“我十分确定,这就是您要的‘决定性的物品’,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型火箭发动机,单机推力700吨。”

第183章,有事打我手机

“赵忠尧老师,没想到是您的电话。”

回到北京第二天,赵忠尧打电话给唐华。

“唐华啊,我先想问问你最近忙不忙。”

唐华:“最近一个月都不会出去了,一直到下个月,7月初才大概去趟长春沈阳。有什么事要我做吗?”

赵忠尧:“还记得物理系51届的孙良方吗?”

“嗯……记得,激光三组的组长。”

“对,他这个激光三组啊,总算出成果了,小孙这娃这几年挺不容易的,要是你有空,就过来看看他吧。”

……

1951年1月,突破激光技术之后,唐华给51届物理系的保研硕士生们分配了8个任务,组成8个课题小组。分配的任务做出来就拿学位证毕业。

一晃都七年多过去了诶。

现在这8个组的情况是这样的:

激光一组,做激光照射器。这个太容易,半年就搞定了。然后激光一组分成了两个方向,一个是梁桂明带着继续搞激光照射,现在正在磕激光驾束制导,梁桂明55年挂上了中校的军衔;一个由诸国祯带领搞激光陀螺仪,这个就比较难了,1954年在钱学森的帮助下略有突破,现在正做产品技术迭代提高精度。

激光二组,周光召的激光通信小组,用了刚好一年实现空气传输的激光数字通信,三年之后也就是1954年,光纤开铺,现在国内已经修了7条光纤通信干线,苏联修了3条。直线和局域高速线就更不用说了。激光通信小组组长周光召已经失联了,小组成员并入了长春光电所,靠着光纤厂,专门研究光纤通信技术。

激光四组是激光测量组,组长杨桢,1952年研发成功激光测距仪,达到毕业标准。他们小组接着干,1953年研发成功激光校准仪,1954年研发成功激光平面干涉测量仪,现在在做激光雷达。

激光五组,工业激光,组长李庆忠,这个组做的东西就多了,到现在为止做了七八种激光切割机、焊接机、打标机,正在研究激光增材制造。激光五组不断有新研究生进来,清华物理系现在开玩笑说都可以成立一个工业激光专业了。

激光六组,激光对抗组,1956年做出来激光模拟对抗系统,同年解-放-军总军训部验收通过。

激光七组,唐华自己带队的激光全息技术组,手下的几个助手也顺利拿到学位了。

激光八组是激光硬杀伤武器小组,这个小组……不指望他们做出产品,三年硕士毕业之后派去苏联,和苏联的激光武器设计局一起干活。

唯独这个激光三组,光存储研究小组,卡了。

……

清华物理系,实验楼。

两间教室打通做成的超大号实验室,里面密密麻麻塞满各种实验器材、资料、桌椅,以至于在里面某些地方走路都要缩头猫腰。

人头攒动的试验台,激光三组组长孙良方、副组长姚言奇打开一个扁盒子,小心地从里面取出一张圆形的亮闪闪的塑料片。

塑料盘直径20厘米,比巴掌大一点,说是塑料材质,但表面看上去是镀了层银色的金属膜,塑料盘表面又极其平整,拿在眼前可以当镜子照。试验台前的六双眼睛都紧紧盯着塑料盘和托着塑料盘的手,就像在看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

孙良方按动面前的一台仪器,仪器弹出一个小抽屉,孙良方把盘片轻轻放到抽屉上,再关上抽屉。

“头顶一个天 脚踏一方土 风雨中你昂起头 冰雪压不服,”

“好大一棵树 任你狂风呼 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 有乐也有苦。”

……

“成功了!”“成功了!”“成功了!”

整个激光三组的6名成员惊喜地叫起来。

周璇唱的《好大一棵树》声音在整个实验室里回荡,音箱品质不差,音质自然是极好的。

在歌声中,孙良方和姚言奇抱头痛哭。“七年啊,延期四年了啊!我们终于可以拿到学位了!”

“这七年都不知道怎么过来的!”

……

1951年,激光三组成立。9月开学的时候,三组讨论了大半年,认为用一束极细小的激光,照射一个有凹槽或凸缘的平面,激光反射回来就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就可以代表0和1。

唐华给了肯定的回复,认为这个研究方向是正确的。然后激光三组就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获取波长780纳米的小型超细激光器。超细激光器研制成功的时候,存储载体也确定了,中间有轴可以旋转的圆形金属盘。

啃圆形金属盘啃了半年,最后认为生产不易,裸露的金属盘上的凹槽会很快损坏,覆盖透明塑料层,和金属的粘结又很不牢固。1953年3月,激光三组放弃金属圆盘,转攻硬塑料盘。

1954年,激光三组终于在苏州找到可以生产硬塑料圆盘的厂家。54年底,实验室中首次在硬塑料圆盘上压出2048个二进制数,读盘机以2秒一转的转速度,读取这2Kb的数据进计算机硬盘里。数据是写在光盘的一个圆圈上的,循环读取。

眼看成功就在眼前,激光三组和赵忠尧向唐华报告进展,唐华回:光盘必须以高度拟真的音质,装下你们师母的一整张密纹唱片专辑,做不到这个不算结题;光盘的数据读取速度也不够,不是每分钟30转,而是每分钟500转,这还只是最低的基准速度。

当然唐华也不是一点忙没帮,很快发来对声音的44.1KHz的采样收集程序、编码标准、再加一个双重自动修正的编码纠错体制。另外他们可以在整个电子信息工业局的工厂和研究所寻求技术和产品支援。

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了。

首节上一节686/8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