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585节

到60年代以后,经互会就是这样,进行着“虚假”的国际贸易,苏联拿回一堆自己用不着的莫名其妙的商品。喀尔巴阡虽然质量差但也能小亏一点转给中国用,算不错的了。越南曾为了还债给了苏联两百万顶藤编斗笠,你说苏联那种地方斗笠能卖得出去吗。

苏联在亏着钱支持东欧国家的建设和维持产业平衡。东欧国家也不满意,因为苏联在经互会中占主导地位,干涉其他国家的建设方向,尤其是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

最后苏联亏不起钱了,东欧国家的怒气值满了,经互会就散伙了。

在现在的苏联眼里,中苏贸易的重要性是比经互会的贸易高一个档次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商品苏联是真正需要的。

计算机,不用说了,好用。军用计算机和电子系统,把整个苏军的装备作战水平提高了不少。消费电子产品,好用,就是不太够。

苏联向中国出口的设备,无非是机床厂机械厂编制生产计划时多排一些,这是苏联产业的优势区也是舒适区,工人造这些都很熟练了。而这些产品中国也同样急需。

……

“关于消费电子产品,我国国内也在努力扩大产量,以及提高技术水平,”叶继壮说,“但众所周知的原因,电子元器件的产能优先供应军用和科研所用的计算机系统,只能分流出一部分到消费电子产品的厂家。但我们已有扩产的计划,未来会逐年提高产量,到时候中苏贸易的进出口量都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苏联贸易部副部长帕托利切夫:“有足够的民用商品向市民出售,对未来几年的苏联经济至关重要,我们对这方面的需求其实高于你们之前的想像。”

总会计师:“对此我深表同意。国家手中掌握的农产品和轻工业品越多,回笼货币的幅度就越大,最终是有利于国家建设的加速的。”

唐华:“关于中苏特种商品贸易方面,去年我们接收到的反应堆已经正式运转,接下来我们打算自行建造一个反应堆,进口的反应堆也需要在三年之后换料。所以,现在我们可能要进口一些丰度为4%的浓缩铀,另外就是去年和前年我们都提到的,中国建立原子能工业的计划。”

帕托利切夫:“嗯……”

这方面只能由在座的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来谈了:“马林科夫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的时候,并不赞同中国建造核武器。出于民用和科研的目的,1954年我们出售了一座反应堆,这对于民用来说已经足够了,以它为蓝本,你们可以设计出民用核电站反应堆和船舶核动力系统。”

“但是,在发展核武器方面,布尔加宁主席认为这仍然很敏感,而且核武器的耗资很巨大,对中国来说可能难以承受。”

唐华:“上一次我们商谈的时候,我是这么说的,对于美国部署在日本、韩国、菲律宾的军事基地尤其是轰炸机基地,最好的打击办法就是由中国出手,使用轰炸机或弹道导弹对其投放核武器。如果中国没有核武器,你们就需要在远东部署不少的核弹头,即便这样,也只是能够应对日本和韩国,难以打击菲律宾、关岛。”

米高扬:“这种情况,最高主席团已经注意到了。总参谋部也在做相应的推演,可能已经得出了一些推断和结论。”

唐华:“另外,我认为,即使中国只进行民用核研究,现在也需要继续加强核工业的建设。就目前而言,我们需要的是铀浓缩设施,比如一座气体扩散厂,以及对浓缩铀进行加工的核燃料元件厂。有了这些基本的设施,我们才可以生产浓缩铀,用于大规模的民用核设施建设。”

米高扬叹了口气,摸摸脑袋:“这个问题,你们不妨在列席参加苏共二十大的时候,直接与赫鲁晓夫总书记和布尔加宁主席商谈。如果他们中有一个同意,那么我想接下来的事情难度就不大。”

第115章,1956激光物理年会

1880年,亚历山大?贝尔将太阳光聚成一道狭窄的光束,照射在可随声强而振动的薄镜面上,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光通信。”

“贝尔在实验日志中写道:‘我听到光线的笑声和歌唱声。’它的试验虽然粗糙,但的确是光通信的第一次萌芽。”

“激光,让光通信从一种实验室的玩具变成可工程实用的技术。1951年12月,在首次发明激光一年之后,清华大学物理系激光物理中心,赵忠尧、年轻的研究生周光召,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两台设备之间的、由空气传播的激光通信,通信距离是10米。”

1956年2月,苏联科学院激光物理会议。

唐华、钱三强、赵忠尧三人参加会议,但光纤通信的论文,钱赵二人还是坚持让唐华上台讲第一番。

介绍完激光通信的第一个小突破,唐华在幻灯片上放出了赵忠尧和周光召的照片,在两人旁边,还有王大衍的大头照。

“科学进步和技术进步,往往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成就。激光通信正是如此。赵忠尧老师是激光通信项目的实际主持人,周光召同学首次实现了激光数据通信,而王大衍教授的技术突破,我们一会儿就会谈到。”

“实现了激光载体的数据通信后,横亘在我们面前的还有另一个难题:激光在什么介质中传播。”

“在空气中传播的激光会因距离而剧烈衰减,而且两个通信终端之间往往并不能直视。我们需要一种介质,让激光在其中以极低的损耗传播,而且还能随着介质的弯曲而改变传播方向。”

“玻璃,作为激光传输介质有先天的优势:细小的玻璃纤维可以弯曲而不会断裂;玻璃纤维易于制造,使用不同折射率的玻璃纤维制成通信线路的表层和芯层可以让激光在其中全反射不断前进。不过,常见的玻璃不能直接用于激光通信,它的损耗率仍然过大。”

“如何降低玻璃纤维对激光的损耗率,要解决这一工程问题,就必须从它的源头,研究光损耗的科学本质。”

“讲了一些故事和发散性的话题,下面我终于要宣读论文了,”唐华笑道,“我的论文主要研究的是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实际上它发表于1952年3月,但为了验证它的技术究竟是否可行,王大衍和长春光电子研究所进行了两年多的探索和试验。今天,终于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个理论经受了考验。”

……

现在都1956年了,不但造出来了光纤,损耗率从20db/公里降低到10dB再进一步降低到3.3dB/公里,光纤通信线路都已经铺开了。细细的一根光纤,从长春拉到北京,就可以满足500路电话和3路电报通信,通话质量还明显高于铜电缆。如果没有光纤,那就要拉一条连芯带皮鸡蛋粗细的同轴电缆。

唐华的论文开头说的是最实际的三个问题:介质的介电损耗、弯曲损耗和辐射损耗。为了搞清楚这三种损耗的源头,就得把表面现象往深了挖,一直挖到固体分子的吸收带理论,差不多了。然后总结出猜想或者说预言:只要提高石英玻璃的纯度,就可以将石英玻璃纤维的散射损耗从200dB/公里改善到1dB/公里。

论文宣读完,唐华下来,接着是赵忠尧的论文,他的就是激光通信/光纤通信如何实现的过程了。激光通信组的助理还有周光召、王大衍,但王大衍在长春还有科研任务,周光召在苏联,但被派到这边的核物理研究所进修,现在不知道在哪个核基地里跟着学东西。

“果然不出所料,你所谓的论文最后都变成了产品原理介绍书。”

唐华下台坐在朗道旁边,朗道对唐华说。

台上赵忠尧在讲光纤通信系统的架构,光纤线路、信号增强、调制解调,最后讲到了怎么和城市电话网络和程控交换机连接……

唐华嘿嘿笑了一下。

搞物理理论哪有搞发明有意思……我这是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工程实现-产业铺开一体化,又好看又好用,还能顺便混几块勋章。

说到勋章,赫鲁晓夫改了苏联勋章体系中“劳动英雄只授予苏联公民”的授予规则,唐华现在除了英雄金星,还挂着劳动金星,是挺不错的。

但关键是,偏应用的科技它不难啊,搞量子力学凝聚态物理,那些理论和一整页一整页的公式推导,看了都头疼。

“能将产品原理介绍书上升到理论高度,也挺好的,不是吗?”唐华对朗道说。

……

不只是唐华和赵忠尧宣读论文,苏联这边念念不忘的高能激光,现在也有了进展。

赵忠尧之后,苏联科学家上台宣布了最近几年高能激光器的研制进展,现在他们制造出了稳定输出的50千瓦激光器。而且,让唐华刮目相看的是,他们想出了多激光器聚焦照射的点子,这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ABL系统才应用的。

苏联高能激光组构想了一个七激光器合射系统,七个“大灯”合在一起功率有350千瓦,已经具备战场杀伤力了。

他们下一步的构想也用蓝图画了出来:一辆履带式激光发射车和一辆电源车配组,激光发射车能在几公里范围内摧毁地堡和坦克类目标。

但这只是个构想——高能激光要制成硬杀伤武器系统,还差很多关键系统。

……

“同志们,关于高能激光武器的未来,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论文之后的讨论,唐华先说。

“如果激光硬杀伤系统能安装在陆地或舰艇的机动平台上,那当然很好。不过,从刚才亚历山大·莫洛同志的论文,我们发现它距离实用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其实,激光武器的应用不只是在地面上,甚至也不应当被限制在空中,我想,激光武器的部署位置,还可以更高一点。”

唐华画了个地球再在地球外画一道人造卫星的轨道,“太空。太空中没有空气,激光武器射出的光束不会在空气中衰减,也不会因空气而导致光速发散。更有意义的是,由于激光器架设在几百公里的高度,因此它的拦截范围很广。”

首节上一节585/8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