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257节

大冶有全国第四大铜矿,储量650万吨。大冶隔壁的黄石也有规模不小的铜矿,21世纪中国的10大铜矿里面,第四是大冶,第五是黄石。

说起来,这次应该把有色金属工业局的人也拉上几个一起来的……

……

从长江码头骑马到大冶铁山,再骑到隔壁的黄石县,在这里有接应的吉普车。不能再骑马玩了,钢铁局的鲁达大叔快撑不住了。

“从苏联引进的钢铁设备会在1953年到1954年运到,”唐华说,“我们有大概两年的时间,做该做的准备。”

鲁达:“厂址从23个勘探地址最后挑选出的三个备选地点,钢铁工业局的专家、苏联的专家大多数赞同在武汉青山新建钢铁厂的方案。”

唐华:“我的意见和专家们一样,那就以青山新建钢铁厂为第一方案,上报总理和陈副总理批准。现在讨论一下,以青山为址可以立即开工做哪些准备工作。”

华中钢铁公司的经理、315厂筹备处主任高云深先说:“首先的准备工作是拆迁和搬迁。”

唐华:……

鲁达:“我看到的资料,青山区有4个自然村,在未来1到2年,这些村子以及他们的耕地全部要占用。村民我们会尽量吸收到武钢的职工中,但要留出搬家的时间和盖新房子的时间。工厂简称以后从他们村里招工,工种不同也就是补偿的不同,村民原有土地的面积、等级、人口、成分、劳动力、青苗、树木、粪坑,这些都要统计。不过我估计困难最大的事情,是四座村子的坟墓。”

高云深:“是啊,坟墓这个问题是最难的。要迁移千百年的坟墓和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故土,有的社员思想上可能一时想不通。这就特别需要依靠党,依靠群众,正确地执行党的政策,向群众讲清道理。”

看来这事儿不大,高云深这么说,说明给村民的经济补偿不会有问题——所有劳动力从农民升为工人,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反倒是祖坟迁移得做工作。

搬迁的问题讨论完,就是先期建设的配套工程了。最先修的肯定得有长江码头,钢铁设备要用船运过来。然后要修很多个砖瓦厂——得盖厂房和车间。厂区地皮平整、修筑道路。

“郝列布尼可夫部长走了之后,现在是哪些苏联的钢铁专家在武汉?”鲁达问。

高云深:“现在是巴杜洛夫带领的专家团在在这儿。昨天我刚和和马洛歇夫沙什科夫、克料沃诺索夫、克罗特基、匹列卡茨这几个人开过短会。他们之前协助过429勘探组,在大冶象鼻山和龙洞之间的巨大铁矿体就是他们发现的。”

唐华:“既然巴杜洛夫在的话,不如明天我们请他们过来,一起规划一下,在苏联的钢铁设备运到武汉之前,我们应该做什么建设。”

……

唐华于是先宣布今天会开到这儿,其他事宜等苏联专家过来了再一起谈。

在朝鲜战争结束、一五计划启动之前,能用于工业建设的资源并不算太多。除了和兵工相关的配套厂子,纯工业企业得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和交通这三方面。

而武钢又是初期的钢铁企业中非常微妙的一个。

主席说的“钢铁要过江”,武钢确实在长江以南。而且这是长江流域的第一个大型钢铁企业。

武钢建成后,冶炼出来的钢材偏重于轧制成钢板。这些钢板会走水路沿长江顺流而下到上海一带。

这些钢板是造船的……

也就是说,武钢早投产一天,长江口的造船企业就可以早复兴一天。

除了轧钢,武钢还能供应很多钢铁制品。如果想把长江流域建立成一个与东北并列的工业体系的话,武汉的煤铁复合体就是长三角工业企业的硬支撑点,武汉的钢铁可以把重庆到上海都撑起来并且保持至少10年。当长江流域的钢铁需求突破天际的时候,就再弄一个新的钢铁企业。

而且……造船业不只是长江口有。这次唐华来武汉,在拍板武钢的同时,其实是在等一拨人来武汉,商讨如何在武汉建一个造船厂。

第206章,南朝鲜军的崛起

“粟参谋长,徐参谋长,好久不见了。”

五台带通信模块(网卡)的T52计算机运进了战情中心,唐华带着总参通信部的几个参谋将原来的T51挪走,T52推到位置上,麻溜地将显示器和主机接起来,连接电源、通信电缆。

这里是世界第一个计算机局域网的诞生地,在去年也就是1951年6月,战情中心出现了5台联机的始祖级局域网。这个5机局域网中还有一台计算机用调制解调器通过有线电报外联,与50中心、志司形成“铁三角”的架构。现在是1952年3月底,T52替换T51只不过是局域网计算机升级,不算是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如果说有什么变化,那就是显示器能让战情中心进行参谋作业更快,通信也更快。

唐华:“粟参谋长,不看看新计算机的显示器?不用翻页,直接就可以看一屏幕的数据……”

“现在志司和粟司令员都在生67军的气呢。”徐帅说,“昨天刚打完大名溪谷430、437高地反击战,我们亏了。”

唐华:……

徐帅:“67军是载在南朝鲜军手里,所以彭老总已经骂了三天娘了。”

唐华:……

1952年1月,19兵团轮换回国,20兵团67军接替64军的防御阵地,也就是从华岳山、镰人山、大名溪谷一直到华川以西的这段防线。

67军前身是华北军区二纵,再之前是115师独立团、120师雁北纵队、晋察冀的几个军分区。再溯源的话67军是有红一军团的老底子的。

67军接过64军的防御阵地时,64军已经在华岳山以及周边的十几个山头构筑了坑道工事,盾构机还没轮到这里,但志愿军用雷管炸药和镐头也挖出了不少洞,一直顶到距离加平10公里左右的地方。

也正由于64/67军的防御阵地顶在了美军占据的加平郡眼皮底下,所以这个突出部美军十分想削平它。

但志愿军把守的地形也十分有利。大名溪谷谷底一条小公路,溪谷东边华岳山,西边镰人山,这俩都不是单独的山尖而是一个主峰加上十几个山头构成。第五次战役中,范佛里特就曾想强行打通大名溪谷,冲到涟川救援美步24师,结果虽然把15军炸得很伤,但最后还是没突出山区。

志司和战情中心不知道的是,1952年1月,李奇微和范佛里特有过密会,两人对朝鲜下一步的战斗取得了一致:目前联合国军和中国军队之间战线已经静止下来,想用一场战役来让联合国军“一步到位”拿到想要的土地不太现实,但可以在局部集中优势炮火和精锐步兵,一点一点地蚕食中国军队的防线。每场战斗以攻占两三个山头为目的,慢慢把亏了的地方吃回来。

毫无疑问,联合国军目前的炮火还是有三比一到四比一的优势,而用来冲在一线的精锐步兵,当然是南朝鲜陆军。

1952年3月2日,在北海道训练的南朝鲜军第1、第4、第6师完成了全部科目的训练考核,海运回到南朝鲜。这三个师各自编制已充实到21000人(未整编过的其他南朝鲜军一个师只有15000人),不但武器装备和美军步兵师基本一致(除了缺“潘兴”中型坦克),士兵训练和军官养成也由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一手调教。

“粟总参谋长,我记得我去年底就发现了3个南朝鲜师在日本进行长期训练的情报。”唐华说。

粟峪:“你整理出情报之后,我们提醒过志司,志司在20兵团入朝换防时也提醒过他们。看来67军还是输在了大意上。”

在3月13日,南朝鲜第4师运动到加平周边,与美步25师汇合。

从3月中旬起,志愿军的侦测站收听到了久违的联合国军大量密集的无线电报,王永俊在50中心破译解读出这是新来的南朝鲜第4师,志司令67军做好准备,同时把志愿军炮8师调到华岳山后面待命。

3月22日,美军和南朝鲜军调集了8个重榴弹炮营和3个75毫米轻榴弹炮营,开始轰击志愿军占领的华岳山前的430和437高地。这两个高地的阵地其实不算宽阔,67军199师在每个山头布置了1个加强连守备。在美军优势炮火的轰击下,两个连留三五个观察哨在地表,其余部队进入反斜面的坑道工事。

进攻的南朝鲜军人数也不多,是南4师8团1营的A连和D连,各加强一个战斗工兵排。联合国军的重炮一直持续支援到南朝鲜军距离志愿军阵地500米时才停火,75毫米榴弹炮则一直持续炮击到双方距离350米。

硝烟散过之后,199师的两个连从坑道上到地表战壕、掩体,看到的是200多个油桶在从半山腰往上拱……

南朝鲜军除了枪支弹药炸药包,还每个人推着一个空的汽油桶,油桶里虽然没油,但塞着湿棉被、枯草、树枝。山头的志愿军全力开火时,很难打到爬山的南朝鲜士兵。眼看油桶越推越近,距离几十米,志愿军准备手榴弹和刺刀近战时,南朝鲜军的油桶后面先扔出了手雷……

总之这仗打得是莫名其妙,在199师师长的指挥下,430和437高地的连队从山顶撤下来,撤到山脊棱线后面的坑道。在67军前指的指挥下,炮8师的两个炮团、67军的三个炮兵营立即开火,用炮弹覆盖表面阵地刚刚丢失的430和437高地。

而就在这段时间,攻到山顶的南朝鲜第4师士兵已经把油桶中的湿棉被、枯草、树枝掏了出来,然后人钻了进去……

油桶外壳可以免疫大部分的炮弹弹片杀伤,除非炮弹直接命中油桶,否则南朝鲜士兵是死不了的。有的南朝鲜士兵还把空油桶架在战壕里面,那样防弹效果更好。

首节上一节257/8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