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115节

东京。

美国远东司令部情报处长威洛比对着面前的资料看了很久。

这些资料,有第8集团军上报的战情,有辗转从中国境内获得的报纸报道,还有中国的广播报道记录,以及一些民用无线电的笔录。也有从台湾国府要过来的、由国府特务系统获得的北京的信息。

在靠近中朝边境线后,南朝鲜军队连续几次遭到不明军队的袭击。根据这些南朝鲜人的报告,袭击他们的军队很多人讲中国话。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11月3日,美骑一师第8团遭到毁灭性打击——这是第8集团军的报告,在威洛比看来,第8团基本上是被消灭了。美骑一师报告,至少有3万名士兵包围了第8团。威洛比认为这个数字没有夸大,而且肯定是中国人和朝鲜人民军联手组成的军队。

腹稿打定之后,威洛比提笔写下了今天的《每日情报综述》。

“中国人之所以把派往朝鲜的部队称为志愿部队,是为了宣称在朝鲜没有中国正规军,避免‘入侵’的名声,而且一旦遭到失败,也不会损害中国军队的声誉。”

“……远东情报处判断,进入朝鲜的中国部队数量为3~4万人,其中有1.6万人左右已与美军发生了交战。因此可以下一个结论,目前进入朝鲜作战的中国人是零星部队。”

“但必须注意到,中国在满洲集结了44个师,其中有29个师在鸭绿江北岸集结,可以马上投入朝鲜的作战。中国有巨大的军队潜力,这是至关重要的。”

威洛比的电报写完就立即发出。华盛顿收到电报后,对这个情报综述的研判,却陷入了混乱之中。

因为国务院中国事务署署长柯乐卜和中央情报局局长比德尔的看法相左。柯乐卜认为中国聚集在边境的部队(其实早就入朝了)有可能在未来全部进入朝鲜,而比局长不这么认为。

“中国没有也不会大规模参战。”刚上任不到一个月的比局长有着印第安纳州土著的固执,“在朝鲜作战的中国人至多属于特遣队的形式行动的正规军部队,人数在1.5到2万人之间,中国人的主力仍在满洲。中国最合理也是最明智的选择是向朝鲜提供物资支持,以及向朝鲜输送一些满洲的朝鲜族兵员。”

比局长和柯乐卜谁也说服不了谁,艾奇逊和杜鲁门无法表态,布雷德利在康涅狄格州打猎,要一直休假到11月6日。现在只好让在东京的麦克阿瑟先做决断。

麦克阿瑟的意见?当然是让第8集团军直接碾压过去,把这三四万中国军队直接消灭了事。

北京,两天前。

“目前还是不宜以志愿军、朝鲜人民军联合司令部的名义发表战报,而应以人民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发表战报,但在战报中应当有几句话提到此次作战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参加,并且打得很勇敢。”总理说。

“我们既需要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获得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又要迷惑敌人,隐蔽战略企图,为志愿军下一步作战创造条件。”

志愿军入朝不久就发起了连续进攻战斗,几场胜利让主席也感到高兴,但下一阶段的战斗如果能在情报保密的条件下打,无疑会更为有利,因此现在还不宜完全公布志愿军的情况。

“用公开信息来分析出真实战略动向这一招,唐华会用,搞不好美国人也会用。我们要学会从战略上隐藏动向,而且尽可能欺骗他们。”主席又补充了一句。

“说起这个啊,”总理停下正在写批示的手,“上次预估麦克阿瑟的元山登陆,唐华就不是从报纸头版看来的消息,他说那报纸头版是麦克阿瑟放的烟雾弹,后面二三四版的小豆腐块才是事实的真相。”

“……”

蛟河,50中心。

下午五点。下午六点。下午七点……

“滴滴滴!”

“报告,有匹配了!”

王永俊走到2号操作台前,和操作员一起在段码屏上翻看预览。

11月4日,因美骑一师出现整团被歼,美军启动应急程序更换密钥。密钥仅仅维持了13小时20分,就再次被50中心破解。

第七十八章,麦克阿瑟疯了

总理担心美国也有人盯着我国的报纸分析,其实这有些过虑了。远东司令部情报处确实综合他收集到的国内情报做了一个汇报,但这汇报抵达华盛顿之后,引起的争论与汇报本身无关,全是华府大佬们凭借自己头脑中的对中国的主观印象在吵架。一直觉得美国的军事行动要更激进的,看到这个汇报就把其中“中国军队(只有)3~4万人”当作最重大论据。认为美国用兵不能太激进的,那无论看到什么样的情报,都认为美国军事行动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在华盛顿争吵不休时,沃克已在11月4号初步完成了部署的再调整。折损了一个整团的美骑一师被他撤回了清川江南岸。美步24师、美步25师顶了上来,也在清川江南岸扎营。沃克还让美步25师在清川江北岸修筑工事,建立了一个桥头堡。这样进攻的时候第8集团军可以快速过江向中朝边境进发,防御的时候这个桥头堡可以得到清川江南部队的紧密支援。

沃克打算,等美步2师和英军27旅就位之后,就由守转攻,慢慢往前推进。四个美军师(其中美骑一师缺一个团)加一个英国旅,侧翼还有3个南朝鲜师和一个土耳其旅,应该是没啥问题了吧。

沃克的作战部署在美军将帅中已经算保守的了,麦克阿瑟现在已处于疯狂状态。

“我建议,远东空军动用全部空军力量,包括90架B-29轰炸机,先摧毁鸭绿江上的所有国际桥梁,切断中国人进入朝鲜的任何通道,然后对朝鲜北部进行持续两周的空中打击,直到彻底削弱该地区的中国军队和朝鲜军队的力量为止。然后,第8集团军向前推进,直达中朝边境。”

布雷德利(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兼北约主席,官比麦克阿瑟大)打猎回来,在办公室看到这封电报气得鼻子都要冒烟,他立即回电,要他取消对鸭绿江大桥的轰炸并且立即一份对当前局势的新评估。

作为连总统杜鲁门都敢不鸟的人,麦克阿瑟看到布雷德利的电报,当然是怼回去了。

“我已有确切的情报,大队的人马和物资正利用鸭绿江上的所有桥梁,源源不断地从满洲运到朝鲜。这种行动不仅使我麾下的第8集团军陷入风险,而且有可能对我们在清川江建立的防线构成威胁。行动每迟延一个小时,都将多付出大量的美国人及其他联合国成员国军人的宝贵鲜血。唯一阻止敌军威胁的办法,就是摧毁这些桥梁。为确保这些桥梁不可恢复,我还要同时轰炸桥梁左右10公里左右的地域,直到桥梁延伸出来的公路和附近的建筑也被彻底摧毁为止。……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命令将导致严重的后果,除非总统亲自和直接了解到当前的朝鲜局势,否则我是不会对此承担责任的!”

麦克阿瑟的电报不仅是发给布雷德利的,还@了一下杜鲁门。然后美国高层就炸锅了。经过一番争论,杜鲁门最后不得不同意麦克阿瑟的计划。

“批准轰炸鸭绿江大桥的计划,美国飞机可以进入中国陆地上空,但深入的距离应不超过6~8英里。”

大榆洞,志司。

麦克阿瑟和布雷德利吵完架已经是11月5日。吵赢了的麦克阿瑟马上给第8集团军发作战纲要。沃克接到纲要,又向前线的联合国军几个师、旅发调整作战计划的指令。收到沃克的作战计划调整方案,志司和总参情报中心立即各自召开了作战和后援会议。

“美国人现在暂时收缩,他是没安好心,”彭总说,“美国人的计划,是先收缩到清川江以南,重新调整部队,同时等他的后续部队上来。现在我们已经发现美军24、25师已经到了清川江南,另一个师,美步2师也快到了,还有一个缺了条胳膊的美骑一师。当他全部调整完毕之后,就会一起过江,四个师齐头推进。”

参谋长谢方和朝方的副司令员朴一宇并不知道彭总情报来源。不过刚才彭总说的信息有相当一部分是前线侦察回报确证过的,比如美步24、25师北上的信息。彭总对美军动向的推测,也很符合美国人的用兵原则。

“美军现在在清川江以北有一个桥头堡,如果将这个桥头堡打回去,就可以让美军不那么容易越过清川江向前推进。”朴一宇说。

朴一宇的建议显然和志司其他指挥员们的想法格格不入。

“打桥头堡?不,不打。相反,我要再后撤一点,”彭总指着地图,“主力部队暂时后撤,等美军过江,他们和南朝鲜军队拉开距离之后,我们就先从侧翼穿插,再寻找任何他们推进的空隙穿插分割。”

“正好,一线部队的弹药到现在也没有补充齐全,39军今天还在嚷嚷弹药不够。”谢方说,“主力后撤一段距离,与后勤中心的距离就近一点,更容易补充粮食弹药。”

北京。

“虽然没有截获麦克阿瑟发给驻日空军的电报,但从沃克发给一线美军的电报,已可大致勾勒出美军的下一步行动计划,”徐帅说,“麦克阿瑟要摧毁鸭绿江上的所有桥梁,为确保这些桥梁短时间内修复不了,可能还要炸连接桥梁的公路。在桥梁全部被炸断之后,联合国军的空军会转而轰炸朝鲜北部。当他们确认朝鲜北部的军队被轰炸重创之后,地面部队就会向前推进。很可惜现在已经是11月初,鸭绿江就快封冻了,麦克阿瑟脑子里究竟在想什么?”

主席、总司令、总理都发出轻笑。“这位美国的五星上将从小生活优越,大概没有想到冰面用稻草垫一垫也能走汽车吧。”

刘业楼:“我们的空军飞行员还在训练。苏联空军目前已担负起了中朝边境我方一侧的空中防御任务。前两天,苏联空军还悄悄越过国境,飞到朝鲜上空驱赶美军飞机。但越过国境可能无法成为苏联空军的常态,苏联现在绝对不能让自己的飞行员被俘。如果美军有备而来,以大量战斗机掩护轰炸机强行对鸭绿江大桥进行轰炸,苏联空军未必能防御得住。毕竟联合国军现在手里有近千架飞机。因此,鸭绿江大桥要做好防空准备,以及附近的居民点,可能要作一些疏散。”

“疏散,是需要疏散。”总司令长长叹了口气,和美国打仗没有空中优势,现在是够憋屈的。“不仅鸭绿江的桥梁和我们这一边靠近边境的村庄,朝鲜那一侧的村庄,志愿军最好也动员里面的朝鲜群众疏散。”

“除了预防美军的战略轰炸,前线下一阶段的作战部署也要做出调整。”徐帅说。

前一天的电报,彭总表示部队已连续作战10天,不少部队已很疲劳。现在已是初冬,部队长时间野外露营,有的部队连续啃了10天炒面,病号已开始增多。彭总的建议是一方面组织部队在朝鲜北部山区隐蔽休整、总结第一次战役的经验,恢复体力,另一方面改善交通状况,储存粮弹。不过,此时此刻,志司应该也在开作战讨论会。

“这里特别重要。”主席伸手指向德川。

首节上一节115/8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