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文华 第487节

一面墙上挂着一个相框,相框里的中年男人穿着五十年代初的军帽军服,显然,这是李沧海的父亲李成道。

相框下有个桌子,也摆了一个相框,李沧海一家三口和李母四个人,李母坐着,小男孩站在一旁,两个大人站在后面,从照片质量看是在相馆拍的,灯光效果明显。照片应该是多年前拍的,因为照片中的小男孩估计不到10岁。

李沧海给他端来一杯水,再搬来一个木凳坐在他对面。

“刚才你说你姓什么?”李沧海的眉头仍皱着。

“姓杨,家住荣城,昨天坐卧铺车过来,今天早上才到。”杨云起回答,知道后面还有问题,干脆多回答一些。

“工作了?”

“是的,刚参加工作,暂时在当教师。”

“好,杨老师,你继续说刚才那事。”李沧海说道,身子扭动着,显得有些紧张。

“好吧,黄葛树下土里埋了一个箱子,里面装了点东西,我就是来取那个东西的。本来用不着找你,但那棵树不见了,只好找你问问情况。”杨云起说完停顿下来,等着李沧海发问。

“你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李沧海冷静地问道。

“这件事只有两个人知道,既然不是从你这儿知道,那肯定是从另一个人那里了。”杨云起神态自若地说道。

“邓……叔?他亲口对你说的?”李沧海抬头问道。

“不是亲口跟我说的,具体情况你也不用知道。我是想问一下,那棵黄葛树被哪个单位弄走了,他们当时发现那个箱子没有?”杨云起说道。

“市粮食局弄走的,现在那棵树在他们大院里,我们这边修水库,这种大树要移栽,不能随便砍掉,市里各单位认领了一些。”李沧海解释道。

杨云起点点头:“人算不如天算,当年哪里会想到修水库的事。”

“小杨……杨老师,我问个问题,是邓叔让你去取那个箱子?”李沧海盯着杨云起问道,看来没心情和他闲聊。

“是他留给我的。最后几根十两金,可惜啊,就是没想到修水库的事。”杨云起微笑着说道。

“你说是邓叔留给你的,手里有没有什么证据?”李沧海追问道。

“没有,邓明乡当时还不知道我的名字,不然他会告诉你的。我只有一段话,你要信就信,不信,那我也没办法。”杨云起说完,两手一摊。

“你说。”李沧海坐正身子,脑袋向前伸。

“箱子里的东西,他叫你不要动。但如果家里有急用,也可以用它。你说你不会动它,就当没去过那地方。”杨云起看着李沧海,一字一句说道。话就说到这个份上,要是李沧海不信,他就准备告辞。

李沧海直盯盯看着杨云起,良久,伸出两手捂着脸,抹了两把,鼻涕也出来了,又起身去卫生间,在里面忙活了一阵,走出来坐在凳子上,又在脸上抹了两下,眼睛红红的,望着地面,楞了好一阵,才说道:

“小杨……杨老师,你的话,我信。”说完,他起身朝一个房间走去,杨云起看过去,那是厨房。

当时,邓明乡考虑的是金条不能留在市里,市里变化大,选择放在羊角沱是因为以前坐船时,对那棵黄葛树有印象,很少有人到那儿去,以为是绝佳的选择,没想到出了这种状况。罢了,还是靠今生努力吧,只是时间会耽搁一阵,母亲调动的事也办不成。

突然,门口传来钥匙转动的声音,门开了,一个老太太走进来,杨云起站起来,朝老太太点点头。

他认出来,这是李沧海的母亲,已经70多岁,头发全白,颇有点超然的感觉。老太太看见杨云起,微微点头,双手合十,作了个揖,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慢慢走到一个房间里去了。

老太太刚进屋,李沧海从厨房出来,手里拎着一个白色袋子,放在茶几上,把袋口的线绳解开,一只手伸进去,捞出一个白色的布袋,上面沾着一些面粉,他把布袋打开,从里面拿出几个塑料袋,每个袋子包着一根金条。

“一共5根。”李沧海抬头对杨云起说道,和刚才比起来,表情放松多了。杨云起点点头,看着李沧海,不知道他下一步怎么做。

“拿去吧,这些是你的了。”李沧海把一堆金条往杨云起这边推了一下。

“你确定吗?”杨云起问道。

“我相信你的话,邓叔做事是这样的,嘿嘿。你拿去,我就轻松了,放在这,心里不踏实。”李沧海说道。

“好吧,那我就不客气了。”杨云起拿过双肩包,把5根金条放进背里,放好后,和李沧海聊了会化工厂和金条的事。

李沧海说,修水库是个超级大工程,水位将上涨很多,沿江的变化很大,移民多达百万,为了安置移民,发展库区经济,外来资金进入本地,修建了一些大型工厂,化工厂就是这个背景下投资立项的。

听说化工厂选址羊角沱,李沧海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到实地看了看,感觉离江边有一段距离,指望不会影响到黄葛树,后来听说要修专用码头,知道黄葛树保不住了,再后来知道市粮食局要移栽那棵树,就和儿子一起去把箱子挖出带回来,半年后,黄葛树也移栽到市里。

“本来我说过不动它的,结果还是把它挖回来了。我这是一楼,屋里经常没有人,我妈70多岁了,每天下午都要出去打麻将,5点半才回来。我想来想去,把它藏在面粉袋里,放在厨房的橱柜,但是心里老不踏实,也不光担心小偷,这几根条子不该放我这里的。”李沧海情绪激动地说道。

“多亏你动了它,不然我这次就白来了。”杨云起笑着说道,看了看时间,马上到6点,他提出告辞。

李沧海留杨云起吃晚饭,住一晚再走,杨云起说他要坐晚上的轮船到重庆,再坐火车回荣城,李沧海见他态度坚决,没有再挽留。

杨云起站起来,朝墙上的照片看了一眼,对李沧海说,中午到汽车队找过你,听人说你父亲平反了,你调动了工作。李沧海说,他父亲以前的一些同事,向组织反映了此案,派人到重庆查找档案,找到一些证据,证明他父亲不是叛徒,而是被他一个当高官的堂叔找关系放出来的,于是给他平反,李沧海也调动到国土局,现在是一个科长。

“不错,不错,总算熬过来了。”杨云起笑着说道,说完又觉得这样说显得太老成。“沧海,这次的事情,谢谢你。我走了,你忙吧。”杨云起说完,朝门口走去。

直呼沧海,在外人听来确实有点别扭,毕竟李沧海已经五十岁出头。不过,对邓明乡来说,李沧海始终是那个在屋子里阴影处呆呆站着,朝院子里张望的小男孩。杨云起没想过要给他喊“沧海叔叔”或者“李伯伯”,罢了,就这样吧。

李沧海跟上来,非要送杨云起到码头,杨云起推脱一阵,李沧海执意要送,给他母亲打了声招呼,送杨云起出门,看得出来,他的情绪仍然处于激动中。

在人行道上走了一段,杨云起突然停住脚步,转头对李沧海说道:“沧海,别送了,留步吧。”

“好。”李沧海答道,也停住脚步,眼睛朝杨云起怯生生望了一眼。

杨云起背着沉甸甸的双肩包朝前走了几步,又停下脚步,转过身望向李沧海,李沧海一动不动站着,也看着他,半张着嘴,眼里有一层晶莹的东西。

“沧海,保重。”杨云起说道。

“好。”李沧海的嘴唇蠕动着,吐出一个字。

杨云起转过身,大步朝前走去。

第574章 确定目的地

晚上8点40分,图书馆社科阅览室一个靠窗的角落,徐畅然坐在桌前,低着头,右手在两眼抹了几下。手放下去了,头仍然低着,脸色凝重,当然,其他人不会注意到这一点。

此时写到杨云起在李沧海那里拿到金条,告别沧海,转身大步朝前走去,徐畅然突然感到鼻子发酸,眼睛里的液体不断涌出,他赶紧低头用手遮住,以免被其他人看见。

杨云起是幸运的,他活在历史上一个相对平和的时刻,作为一个从鸦片战争活到现在的三生人,他对国人的生活状况感受特别深刻,好日子不会总有,既然遇到这个时代,就好好活吧。

活了三世,两世坎坷,到邓明乡的后半辈子,一直都是夹着尾巴做人,到杨云起这一世,好像能过点好日子了。三分之一,徐畅然脑海里浮现出这个数字,似乎蕴含着历史的某种规律,据统计,历史上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战乱,三分之一的时间休养生息,也就是所谓好日子。还有个学者说过,国人生孩子三个是标配,一个死于战争,一个死于饥荒疾病,只能活一个下来到老,这也是三分之一。

看来,三生的人物设定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从1840年国门被打开,激发出新的活力和精神,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投身为国为民族的奋战,终于换来一段好日子,这是历史的馈赠,就像杨云起拿到的那无根金条一样。

在徐畅然的设想中,杨云起再也不会受人蛊惑,他要为自己而活,有尊严地活着,像一个现代人那样活着,而不会按照以往社会中主子与奴才、统治与剥削的二元关系活着,实现这些,对国人来说并不容易,中生留下的金条,以及政府正在提倡的市场经济,让他有了实现梦想的可能。

首节上一节487/114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