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第459节

 被王渊定名为冰星或雾星的星体,正是天王星。

 哥白尼去年病死在北京,死前身份为大明钦天监五官司历,只是一个从九品的小官。但他结合大明天文学成果,修补完善自己的《天体运行论》,这本书也被王渊录入《物理·天文篇》,大明阴阳师皆称哥白尼为“哥司历”。

 朱载堻拿到书稿之后,只看每篇的绪论,有的能看懂,有的能看懵。

 但不论看懂还是看懵,朱载堻都对老师更加敬畏,感觉老师好像世间之事无所不知。

 朱载堻吩咐太监说:“交予司礼监和礼部,刻版印刷这些书稿。司礼监所印刻本,藏于文渊阁;礼部所印刻本,送去六部及各省布政司。还有,《绍丰大字典》、《武皇帝实录》已编撰完毕,等太师回京之后再刻版印刷。”

 这是朱载堻给王渊继续抬升威望政绩,把王渊捧得越高,就越是逼着王渊离开。

 王渊才走到湖广地界,《宏观经济学》和《物理学》就已经印出来,可见小皇帝已经迫不及待了,召集数百工匠连轴转的刻制雕版。

 文渊阁,不仅是内阁办公所在,更是大明皇家图书馆。

 今年新出炉的探花吴情,被安排在内阁观政,很快就要外放地方为官。

 吴情这名字是真好记,历史上还有一段趣谈。说他本来考中状元,结果嘉靖皇帝听到名字,直接来一句:“天下岂有无情状元?”于是,状元没了,改为探花。

 同时传为趣谈的还有秦雷鸣,说当时全国大旱。嘉靖把吴情的状元整没了,转而把秦雷鸣点为状元,只因这名字一听就要下雨。

 今年的状元是谁?

 郑王朱厚烷!

 虽然早已自动放弃郑王爵位,但大家还是喜欢称他为王爷。这是一种尊重,因为朱厚烷的经历太离奇,谁都没想到他能考中状元,甚至没想到他能考中进士。

 吴情听说王太师的新书到了,立即摸鱼去文渊阁找书。他是没资格在文渊阁阅览藏书的,还请一个中书舍人开了证明,以工作需要为由跑去藏书阁。

 刚一进去,吴情就惊道:“你们都在啊!”

 却是今年的一榜进士,以及二十多个庶吉士,只要被分配在内阁、制敕房观政的,全都跑来围观王渊的新书。

 状元朱厚烷也在。

 司礼监一共印了四套,瞿景淳爬梯子上去,秦雷鸣在下边接着,一本又一本的传下来。

 李逊抢到一本《物理·光学篇》,刚开始还能读懂,渐渐就变得迷惑,因为书中还排列了光谱。书中客观记述了两种理论,一些物理弟子认为光由微粒组成,另一些则认为光是一种波动,王渊对此不作任何评价,只让后来者慢慢验证。

 “皇甫兄在看什么?”李逊凑过脑袋。

 皇甫濂说道:“《宏观经济学》,此真经世济民之书也,为官执政者不可不读。”

 李逊又走了几步,偷看朱厚烷手里的书,却是《物理·化学篇》。

 朱厚烷早就研究过数学、天文、力学,但还未接触化学,此时正看得津津有味,恨不得立即对照书本做实验。以他的性格,估计会放弃下基层深造,选择留在翰林院搞研究。

 王阳明再传弟子周士佐感慨:“太师真乃千古奇才,早已通彻天地至理。这些学问,我读起来都困难,竟是太师一手开创。”

 众人纷纷附和,皆有此感。

 其实吧,王渊哪有那么多闲功夫搞研究,除了经济学之外,其他书稿全是汇编而成,内容早就刊载于《物理学报》和《物理学刊》。

 当然,能读懂那么多研究成果,部分内容还进行批注或纠正,这就已经很吓人了——多亏黄峨打下手,有些最新研究成果,就连王渊都得慢慢理解。

 这些家伙看着看着,便各自拿出纸笔抄书,一人抄一本,回家之后再交换。

 礼部刻版还没印出来,手抄本就已经开始传播,甚至有书商买稿盗印。盗印的都属于活字版,质量稍微欠佳,但迅速传播至南方,甚至被海商带去日本和朝鲜。

 天下士子慕名拜读,九成以上看得头晕目眩,只有不足一成读书人如获至宝。

 朝鲜大儒柳湄,专门派遣族人来北京,手抄一套带回去,成为朝鲜柳氏的传家之宝。

第713章.711【洞庭风月,抄家杀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描写洞庭君山的诗句,唐时的八百里洞庭,至明朝已经水域面积锐减,但君山的风光却依旧秀丽。

 八月中秋。

 王渊带着黄峨、宋灵儿泛舟湖上,他们半个月前就到龙阳县了,一直逗留等着过完中秋佳节再走。

 顺便,查看洞庭湖治理情况!

 “咚咚咚咚!”

 远处画舫传来琵琶声,不知又是哪来的游子,带着姑娘在中秋之夜泛舟洞庭。

 君山似乎也很热闹,一群文人雅士,正在对月唱和。

 宋灵儿嘴里嚼着月饼,腮帮子鼓鼓的,仿佛一只护食的仓鼠。她一手拿着酒壶,一手抓着月饼,四仰八叉躺在船上,哪有半点一品诰命的样子?

 “夫君,为佳节贺!”黄峨笑着举起酒杯。

 王渊笑道:“少喝点,已经有一个在耍酒疯了。”

 宋灵儿咽下嘴里月饼,噌的坐起来说:“谁喝醉了?我没醉!”

 王渊指着旁边的官船:“我说那些锦衣卫呢。”

 “哼!”宋灵儿表达不满。

 圆月高悬,倒影湖面。一阵清风吹来,闪动着微微波纹,也吹得人儿神清气爽。

 王渊感慨:“好山好水,好年好月,正是杀人抄家的好时候。”

 黄峨啐道:“真是煞风景。”

 中秋之夜,洞庭湖边真在抄家,至于起因嘛,不过是王渊给湖广总督写了一封信。

 人类不断围湖造田,导致洞庭湖日趋狭窄,蓄洪功能难以扛住长江大水。从明初以来,都是在江边筑堤防洪,一旦洪水过大,就倒灌进洞庭湖内,淹没湖边万千百姓。

 历史上,由于嘉靖朝廷没钱治水,对洞庭湖的态度简直丧心病狂。朝廷把江北闸口全部堵上,人为的让洪水灌入洞庭湖,完全不顾南岸百姓的死活。而南岸士绅大族,等洪水退去之后,继续围湖造田,导致洪水一次比一次猛烈。

 朝廷省事,士绅得利,百姓横死。

 嘉靖一朝,灾害奇多,那是怎么来的?

 一半天灾,一半人祸。

 相较于明朝,清朝也不遑多让。朝廷打着治水的幌子,官方鼓励围湖造田,甚至高喊“湖广熟,天下足”,只为缓解巨大的粮食缺口,洪水淹死多少百姓才懒得管呢。

 在王渊丁忧之前,已经下令治理洞庭湖。

 先是修缮长江两岸的堤坝,接着划定洞庭湖禁耕区。根据现场勘查,洞庭湖周边两里到十里不等,不准任何百姓耕种土地,已经圩出的良田也必须废弃!

 平头百姓受影响很小,士绅豪族则损失惨重。因为圩出的湖边良田,皆为大地主所有,升斗小民哪争得过?

 另外,王渊还颁布了配套政策,免除全国终端市场的“渔盐税”。

 渔盐税,是盐税的一种,渔盐就是用来腌咸鱼的盐,每年朝廷专门制定了各省配额。

 每逢渔汛期,需要大量用盐,私盐贩子自然不会放过好机会。有时候一船咸鱼,其实就是一船私盐,一条咸鱼身上刮下的盐,足够三口之家吃一个月。

 朝廷对此很难治理,那咋办呢?

 征收渔盐税呗。

 小民挑着自家腌制的咸鱼,甚至是挑着咸菜,前往城里贩卖,都得额外征一笔渔盐税。其实进行渔盐配额时,已经征收了一回,市场贩卖再征属于重复纳税,王渊免除的就是重复部分。

 另外,洞庭湖沿岸州县,渔课钞、渔船税、芦课……全部减半。

 如此种种,洞庭湖周边百姓,靠打渔、卖鱼也能勉强为生。

 可总有人不听话啊,王渊在回京的半路上,发现洞庭湖的禁耕区域,再次出现大量农田。而且继续围湖造田,一圩就是好几里地,小民绝对没那能力,肯定是附近士绅合力搞出来的。

 中秋节后,王渊来到岳州府。

 正好看到一串犯人,被官差押送着去府衙大牢。那些犯人有男有女,一路哭天抢地,嘴里大喊着冤枉。

 皆为沿岸富户大族,主宗被连根拔起,等待他们的将是流放老挝。

 谁让他们不遵守王渊的政令?

 至于老挝,这是近两年的主要流放地。

 由于朱载堻迫切想以战争立威,在准备不充足的情况下,非常仓促对老挝用兵。刚开始连战连捷,打到一半就各种非战斗减员。那破地方比交趾更原始落后,瘴气遍地,蛇虫密布,就连云南兵都扛不住。

 在全军拉肚子的情况下,大明士卒遭到敌人伏击。

 黔国公沐绍勋奋起反击,指挥火铳部队结阵齐射。虽然成功打退敌人,但友军阵型却被冲垮,溃逃时有好多都落水而亡。

 沐绍勋本人,也在途中染病,此战之后就病死了。

 老挝宣慰司的诸多土司,虽然被迫投降大明,同意大明在老挝设立卫所。但是,大明损失一位国公,损失士兵八千余人,其中还包括两千多精锐火铳部队。

 虽然朝廷宣扬说是大胜,但文武官员都认为,这是一场损兵折将的大败。

 换作其他皇帝当政,这确实属于大捷。

 毕竟砍死几十个蒙古牧民,杀死几十个倭寇海盗,统兵官员都能加官进爵。

 但没办法,王渊已把大家的阈值拉满,不取得辉煌胜利就根本不算胜利。当初收复河套才死多少人?打一个老挝而已,伤亡必须控制在三千以下,更何况还死了一位国公!

 如果王渊在朝,老挝确实该打,但绝对不会现在去打,而是等消化交趾之后再动手。

 老挝,只在面对大明时,叫做“大明老挝宣慰司”。

 其实他们私底下自称“南掌国”、“澜沧国”,这些家伙背着大明君臣,早就已经悄悄建国。期间还被安南入侵,被迫沦为安南属国,相当于大明的属国的属国,同时又是大明的羁縻领土。

 另外,在老挝宣慰司境内,还有一个兰纳国,即后世泰国东北部。现任兰纳国的国王,正是澜沧国的王子。

 朱载堻选了一个最不好的时候开战,澜沧国(老挝)正处于数百年来的黄金时期。

 如果啥都不做,再晚几年出兵,那个时候就瓜熟蒂落了。

 到时候,澜沧老国王病逝,兰纳国王以澜沧王子的身份,带着军队回来跟兄弟们争位,内战瞬间打得是一塌糊涂。

 可惜没有如果,直到战争结束,大明君臣方才知道,原来老挝宣慰司早已经暗中建国。

 皇帝震怒,百官愤懑。

 这意味着啥?

 相当于明初之时,贵州宣慰使阳奉阴违,悄悄建立起一个“黔国”。

 小皇帝为了挽回颜面,下令长江以南的流放犯人,全部发配到老挝充实汉人数量。他打算花二十年时间,向老挝“移民”五十万人,到时候把澜沧国给灭了,非得在老挝建立行省不可。

 如今,大明在老挝驻兵三万五千,以卫所形式耕种开拓,把澜沧国王恶心得够呛。

 但是澜沧国王年老多病,腾不出太多精力反抗,只能捏着鼻子允许大明驻军。等他死后,肯定会有儿子向大明借兵,到时候内战将打得更加精彩,说不定可以把澜沧提前灭国。

 眼前这些被流放的士绅大族,都是儒家文化的种子,他们将在老挝传播语言和文字,或许百年之后才能开花结果。

第714章.712【三请三辞】

 文渊阁。

 汪鋐终于辞职成功,内阁只剩下三位大臣:罗钦顺、田秋、严嵩。

 首辅罗钦顺的孙女,嫁给王渊的长子,双方乃是儿女亲家。虽然罗钦顺并无政治立场,但早就被视为“王党核心”。

 次辅田秋,更是王渊的同乡兼乡试同年,板上钉钉的未来首辅。

 阁臣严嵩,小皇帝还没生出来,就已经投靠王渊。朱厚照离京期间,严嵩又靠拢当时的顾贵妃,也算是半个顾太后的人。

 很明显,内阁仍在王渊掌控当中。

 但是,翰林院和制敕房,现由帝党夏言掌控。户部尚书,由杨廷和留下的宋沧担任。礼部尚书、左都御史、吏部左侍郎,全部换成积极支持出兵老挝的帝党——小皇帝大概掌握四分之一的朝堂势力。

 “三位阁老,太师急递!”

 一个中书舍人,快步跑过来,罗钦顺、田秋、严嵩立即聚拢。

首节上一节459/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