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第372节

 “臣亦弹劾王敞和张聪,二人曾逼迫、收受蒙古使节贿赂,僭越批复蒙古称臣之拟票!”

 “臣弹劾张聪之兄沈巍,鱼肉京郊百姓,霸占良田无数!”

 “臣弹劾王敞之侄王禄,因争抢西山煤矿,纵家奴杖杀矿工八人。”

 “臣弹劾……”

 开始了,开始了。

 夏言只是开个头,不管是杨党还是王党,又或者是中间派,纷纷对准司礼监的两位太监开火。

 朱载堻本来也不爽这两人,但面对汹涌的舆情,还是显得有些无措。

 从小跟朱载堻长大的伴当,都是朱厚照精心挑选的。虽然品行都还不错,但年龄最大者,也不过才十七岁而已。若把王敞、张聪这些太监撸掉,朱载堻都不知该让谁顶上……或许,可以回去问圣母皇太后(先皇贵妃)。

 朱载堻说道:“东厂、锦衣卫,会同三法司联手查案。”

 “陛下圣明!”群臣大呼。

 朱载堻又说:“司礼监掌印人选,由圣母皇太后决定。至于秉笔太监,今后额定为九人,秉笔不得兼任提督!”

 百官皆惊,随即大呼圣明。

 秉笔太监这玩意儿,以前虽没有正式名称,但早在正统年间,就已经有秉笔太监出现。因为内阁票拟数量太多,皇帝一个人玩不转,至少得有将近十个太监帮忙批红。

 如果只是帮忙批红,那相当于内廷秘书,这根本不算什么。

 真正的问题在于,首席秉笔太监,同时还提督东厂、诏狱,其余秉笔太监也在提督各种机构。说得直白一些,即让秘书获得了实权。

 正是有了这些实权,搞得首席秉笔越来越厉害,最后甚至凌驾于司礼监掌印之上。

 朱载堻又说:“内廷十二监,各司其职,掌印太监不得兼任!九大秉笔太监,归属司礼监管辖,但独立于司礼监掌印之外!”

 群臣都傻了,王渊、杨廷和也愣了,他们都还没来得及改革呢,刚即位的小皇帝就自己在改了。

 而且是想当然的改革,朱载堻自以为可行,但真正实践起来,批红大权还是被司礼监掌印控制。倒是掌印不得兼任,这个还算不错,就拿张永来说,曾经一人兼掌数监大印。

 只不过嘛,朱载堻还是太嫩了,他只看到太监的坏处,没有看到太监真正的作用!

 司礼监拥有一半相权,内阁拥有一半相权,皇帝居中加以制衡,这才是明代皇帝们的用意所在。

 甚至,后来秉笔太监独揽大权,也多半是皇帝故意而为之。

 因为自张居正之后,六科被内阁吞掉,内阁在外朝没了制约。既然内阁权威提升,那么司礼监的权威,就必须跟着提升,否则就难以制衡内阁。

 崇祯皇帝就玩崩了,先弄掉太监,再砸翻内阁。

 当时,内阁成员被攻击为“奸辅”,全部辞职滚蛋,全部换上新人。崇祯又对大臣没啥了解,于是庭推出十个阁臣候选人,皇帝用占卜抽签的方式选定四人。群臣又说四位阁臣太少,崇祯又抽签选用两个,六大阁臣都曾反对魏忠贤。

 这一系列举动,在政治上堪称幼稚可笑。

 崇祯朝的第一届内阁,可称为“反魏内阁”,阁员质量参差不齐。问题是,魏忠贤已经倒台了,“反魏内阁”选出来有啥用?

 这些阁臣唯一的共性,就是反对魏忠贤,魏忠贤已死,他们便再无共性。再加上崇祯打压太监势力,阁臣们不但没有共性,就连共同的新敌人都没了,那就只剩疯狂内耗内斗,从而给整个崇祯朝的政局奠定了基调。

 内阁斗到崇祯晚期,皇帝觉得这些老臣没屁用,整天只知道吵来吵去弹劾甩锅。于是,崇祯不再搞廷推,让官员考试竞聘内阁,倒是考出几个贤臣,但更多的却是嘴上放炮之辈!

 这是必然出现的情况,考试无非策论和面试,牛逼吹得越响亮,自然越能得到崇祯的认可。真正有本事的大臣,文章反而更老沉稳妥,不会胡乱吹牛逼放炮。

 因此,崇祯越贤明、越勤政,明末局势就糜烂得越快,他把整个中枢搞得一塌糊涂!

 此时的朱载堻,就有些少年崇祯的味道,痛恨太监且励精图治。若没有杨廷和、王渊引导,都不知会搞成什么样子,皇帝太想治理天下也让人头疼。

 再说清末的光绪,同样有崇祯味道。慈禧当时是真的还政了,至少在维新变法期间,慈禧并没有插手阻拦。可康有为实在太能折腾,把守旧派和洋务派全部得罪,除了维新派在座的都是垃圾。甚至想聘请伊藤博文当宰相,搞什么中日并邦,吓得慈禧太后连忙出来踩刹车。

 此时此刻,杨廷和与王渊对视一眼,都明白彼此之间绝不能斗,必须好生引导这个小皇帝才行。

 弹劾太监,只是拉开序幕。

 紧接着,杨党开始疯狂上疏,请求裁撤锦衣卫和东厂。不是说直接废掉厂卫,而是清理冗余,把那些吃闲饭的赶走。

 王渊突然站出来,请求皇帝定下规矩,文官子嗣不得荫封锦衣卫,封出去的全部都要收回来——这事儿杨廷和不敢做,因为会得罪文官,王渊不介意当恶人。

 这一波清理,在锦衣卫和东厂吃闲饭的,直接清查出一万多人。按照王渊给官员加俸后的标准,每年可为朝廷节省40多万石的工资开支!

 朱厚照留下的烂摊子很多,这才刚开始收拾呢。

 (今天只有一更。)

第577章.575【贤相与盛世?】

 文渊阁。

 王渊斩钉截铁道:“豹房新军,不得裁撤!”

 毛纪问道:“豹房之军,本就不合规制,难道一直摆在那里?”

 王渊说道:“豹房新军乃天下精锐,可改而不可裁。其一,籍贯仍旧在边镇者,改为京卫军籍;其二,可裁撤豹房中军营(皆由太监组成),军中太监由陛下发配;其三,豹房新军不得在内校场操练,当全部移往城外军营。”

 “就依若虚所言。”杨廷和对此表示赞同。

 这个时空的豹房新军,可跟历史上不一样,全都是装备精良、久经沙场的劲卒,也就中军营那几千太监兵是样子货。

 杨廷和若敢执意裁撤,恐怕最后难以收场,因为还有一万多人留在边镇,防止蒙古入寇和边疆叛乱呢。

 让毛纪提出裁撤豹房军队,纯属漫天要价,是为了落地还钱。

 杨廷和说:“南北两京,冗余京卫、旗军、勇士、力士、军匠,必须全部裁撤掉!”

 这些冗兵冗将,一半是历朝积弊,一半得朱厚照负责。

 因为王渊的出现,大明多打了许多胜仗。而每次遇到大捷,朱厚照宠幸近臣的亲友,以及送钱跑关系的奸妄,就会滥领功赏被提拔为将校,全部挂靠在南北两京卫所当中。另外,两京因为出现大量武官,这些武官又役使军士,把大量无籍游民转为军役分子。

 王渊想了想说:“豹房勇士当中,多有骁勇之辈,拣选之后补入新军。其余无籍将校、军士,杨阁老便随意安排吧。”

 这一次裁撤,估计在十万人以上,每年可节省开支160万石以上,加上裁撤厂卫就是节省200多万石。

 杨廷和又说:“裁撤皇庄、皇店,还需若虚相助。”

 王渊说道:“陛下贤明,自会答应。”

 皇庄是皇室成员的农庄,又称“宫庄”。皇店是皇室私设的收税机构,不属于正常税收系统,严重扰乱了市场商业秩序,不但巨富大贾苦不堪言,就连勉强糊口的小商贩都难以为继。

 这两个玩意儿,虽然早已出现,却是在弘治朝愈演愈烈的。

 皇庄与皇店,皆委派太监管理,不但养了大量吃闲饭的太监,而且这些太监还暗中盘剥贪污。更严重的是,太监打着皇室旗号,私自霸占百姓土地,抢夺正常税收机构的商税,导致底层百姓困苦、国家税收减少,弄来钱粮却进了太监们的腰包。

 据统计,仅在京畿地区,弘治朝就有皇庄1.28万顷,正德九年猛增至3.75万顷,如今可能已经超过4万顷,也即京畿的皇室田庄超过400万亩。

 若再加上太监假托皇庄私占的土地,至少也在500万亩以上,而且这还只是京畿地区!

 此事,王渊不想插手,让杨廷和慢慢搞去。

 第一,裁撤皇庄皇店,朱载堻就算再贤明,心里多少也有些不高兴。其二,杨党官员裁撤皇庄之时,必然趁机中饱私囊,王渊今后能够以此切入,干翻一批不听话的杨党,彻底掌握对朝廷的控制权。

 当然,王渊派系的官员,肯定也要参与其中。

 毕竟工程量太大,只靠杨廷和来搞,不知得弄到猴年马月去。杨党为主,王党为辅,清理皇庄皇店,王党趁机搜罗杨党中饱私囊的证据。

 若有互相勾结、狼狈为奸者,就算是王党自己人,王渊也会毫不手软的秋后算账!

 投靠王渊的夏言,转任顺天府巡按御史,专门负责全程监督此事。

 历史上的夏言喜欢兼并土地?

 呵呵,至少在京畿地区,夏言必须做清官,半亩田他都不敢贪污!

 清理厂卫、清理冗兵、清理皇庄皇店的同时,杨廷和还在主持对太监的清理。正德年间,取佛、买办、制造、烧造……等差事的太监,还有腹里、地方、边镇、钞关、海关的太监,不符合祖制的,超过法定数额的,全部予以召回,接到诏书必须立即回京。

 担任镇守、副总兵的太监,不得再干预地方事务,若有违抗者予以法办!

 另外,还有不经吏部同意,由皇帝直接任命的传奉官,同样全部被裁撤掉。这不是正德朝独有现象,从朱厚照的爷爷开始,传奉官数量就一直增加,到了朱厚照手里直接翻倍,这些传奉官论罪皆可杀,没一个敢说自己是清白的。

 整个朝廷都运转起来,官员们忙得昏天暗地,包括太监在内,总共裁撤超过二十万人!

 也来不及详细审理,除了吃闲饭的,但凡拥有职务者,就必定有犯罪行为。太监全部扔去遵化挖矿,冗余无籍军士移民实边。南京那边由于路途遥远,也不用去北方实边了,一部分运往殷州,一部分运往南洋,一部分运往印度。

 同时,恶名昭著又无靠山的勋贵,也被各种抄家法办。朱厚照的两个舅舅,被抄没大量田产和店铺,并剥夺他们的侯爵,只剩少数财产让他们留用——毕竟太皇太后还没死,多少得给皇室留点面子。

 如此执行三月,国库丰盈,赋税增加,百姓安定,海晏河清,一派盛世富足之景象。

 国库银钱,可供十年开销!

 朱载堻这皇帝当得很幸福,有王渊、杨廷和操办政务,他垂拱而治便可,而且干啥都不缺钱。

 唯独,粮食有点缺。

 土豆已经引进了,加上红薯和玉米,新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也扛不住那连年灾害。

 杨廷和搞改革创收不行,但消解冗员搞节流挺厉害,只可惜不敢对真正的权贵下手。比如那些国公们,同样罪恶滔天,杨廷和却选择视而不见。

 清流官员开始吹捧起来,写诗作赋、编词唱曲,把杨廷和奉为一代贤相,甚至有人在吹嘘什么“绍丰盛世”。

 渐渐的,一些改革派官员,都觉得不用再改革了。

 边疆安定,奸佞伏法,阉宦低头,国库银钱多得用不完,那还要瞎折腾干啥?

 只要继续保持现状,就必定是一个盛世!

 甚至有激进派,叫嚣着收复交趾布政司,把(豹房)新军精锐拖去南边打仗,大明故土不能一直落到安南蛮子手中。

 而且很有意思,这些新涌现出的激进派,以前有许多都是厌恶战事的守旧派。他们思想的剧烈转变,一是来自朝堂稳定,一是来自国库丰盈,一是来自历次大捷,整个文官集团的心气儿都不一样了。

 传统文臣,就算只知吟诗唱词,但谁还没想过开疆拓土,辅佐君王达成万世景仰的文治武功?

 王渊非常无语的发现,他以前搞那么许多事情,竟然大大增加了改革阻力!

 穷则思变,富强之时谁愿改革?

第578章.576【大BOSS王渊】

 “臣劾武定侯郭勋,总督两广期间,无故杖杀指挥、千户四人,贪污银钱数万两,平息龚福全叛乱时杀良冒功。又结交白莲教妖人,侵占京郊良田,役使军士修缮自家宅院。于西山盗挖煤矿,役使军户、流民为矿工……”

 朝堂之上,右都御史姚镆声震屋顶,历数武定侯郭勋的累累罪行。

 一般而言,右都御史定额一人,但经常会有两人以上担任,如今陈雍和姚镆皆为右都御史。

 杨廷和惩治勋贵及太监,总有无数漏网之鱼,郭勋就是那一条最大的鱼。

 历史爱好者们,知道武定侯郭勋,多半源于李福达妖人案。但他有更让人熟悉的东西,“地坛”就是郭勋负责督建的,那玩意儿是为了修来支持大礼议。

 既然没有嘉靖,那就没有地坛。

 后世的“天坛”,如今叫做“天地坛”,天与地合在一起进行祭祀。

 历史上的郭勋,嘉靖朝会时排在武臣第一。因为是他迎接嘉靖进京,是他支持嘉靖大礼议,也是他支持张璁、桂萼改革,最后终究被夏言给搞翻了。同样是这个人,正德在位时结交江彬,同时大量结交文臣,诗词歌赋、书法音乐、兵法术数,样样精通。

 而在这个时空,郭勋直接加入物理学院,顺利成为物理学社成员,还是个小有名气的数学家。

 说白了,郭勋就是一个才华横溢、左右逢源,还比较会打仗的勋贵武将。

 这种人,杨廷和不会出手清查,王渊更懒得查自己的物理学社成员。

 但是,姚镆跳出来了!

 姚镆、梁材,在院部大佬当中,并列为天下闻名的清官,姚镆出手弹劾的分量可不一般。

 朱载堻问道:“武定侯可要自辩?”

 郭勋不慌不忙的出列:“臣在两广做总兵时,确实杖杀了几个军将,那是因为他们不遵军法……”

 姚镆立即反驳:“又非行军打仗,便是要执行军法,也不该总兵来动用私刑,此举乃视朝廷法度为无物!”

 郭勋沉着道:“说我在两广贪污数万银钱,还杀良冒功,姚先生请拿出证据来,捕风捉影的事情我可不怕。还有那白莲教妖人,确实是我疏忽了,但我事前又不知情,而且此案已结,妖人已经伏法,姚先生为何又翻出来?其他乱七八糟的罪责,我都不承认,且让三法司联合查案!”

首节上一节372/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