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第335节

 朱厚照只瞟了一眼,便递给林俊:“林先生且看。”

 林俊拱手道:“臣已致仕,不当再过问朝堂机要。”

 “无妨,你且参详参详。”朱厚照笑道。

 林俊仔细看了一遍,表情颇为惊讶,说道:“此法必定出自王若虚之手。”

 朱厚照笑着说:“除了他,谁敢给天下官员加俸?”

 王渊利用余盐私卖,扶持散户跟囤户斗,以此来保证新盐法顺利推行。但是,新盐法还有一个内容,那就是“盐政版摊丁入亩”,这是得罪所有地方官的事情,不给好处怎么可能推行得了?

 正巧,王渊觉得官员工资太低,那便一石二鸟全都解决了。

 即,改按丁纳盐课,为按斤纳盐课。县中所征盐课,四成上交户部,两成留在县里,两成上交州府,两成上交布政司。

 留在各级官府的六成盐课,专门用来给地方官员涨工资,若有剩余也归地方小金库所有。上交户部的四成盐课,则用来给京官涨工资,剩下的收入国库。

 油水足的官员,早就贪污致富了,确实看不上那点工资。但总有清廉之官,也总有清水衙门,这类官员必然支持新盐法,他们会帮着王渊冲锋陷阵。

 另外,涨工资剩下的盐课,全都归地方小金库所有。

 嘿嘿,知县、知州、知府、布政使们,直接就能跟地方盐税衙门干起来。这是老子的钱,你们这些盐税官别想拿走!什么,像以前那样分点给我?分个屁,这些全都是老子的,就算只能拿到两成,那也是合法收入,跟贪污的能一样吗?更何况,老子以前也分不到两成!

 一个县里的流品官员能有多少?再涨能涨多少工资?只这盐课改革一项,就能为大县创收几千两,小县也能捞到好几百两。说是进地方府库,怎么使用还不是知县说了算?

 贪官就尽管贪,清官可以拿着这些银子做正事!

 林俊只看了一眼,就感觉这招太厉害了。一可让新盐法顺利推行全国,二可增加地方和中央财政收入,三可提高全国官员的工资待遇。

 当王渊把最后这一招抛出时,杨廷和彻底妥协。他是首辅,他给全国官员涨工资,这尼玛绝对青史留名,绝对让全天下的官员都记他好,他杨家子孙今后可以横着走,只要不干抄家灭族的事就没人会招惹!

 王渊打算给官员涨多少工资?

 整体提升三级,也就是说,正七品的官员,可领到以前从五品的俸禄。虽然肯定不够迎来送往、蓄养奴仆的开销,但至少能让清官过得好些,不至于让清官过生日买肉都买不起。

 别人是收买民心,王渊直接收买官心,只看皇帝敢不敢答应。

第519章.517【新盐法】

 冬至,午门。

 百官早就候在那里,光禄寺官员扯开嗓门大喊:“为厉行节俭,陛下免赐冬至宴,改赐群臣干辣椒半斤、花生两斤、红薯十斤!”

 花生、红薯、玉米,已在京畿逐步推广,但想彻底普及还得再等两三年。

 其中花生最受城中居民欢迎,这玩意儿可以做下酒菜,一盘油炒花生米能喝两大壶。但价格相对还有点贵,去年只有富豪之家吃得起,今年越来越多农户种花生,小康之家偶尔也能买来佐酒。

 至于辣椒,刚开始属于皇庄特产,王渊的庄田也种了一些。

 传播两三年之后,种植范围依旧很小,喜欢的爱到骨子里,不喜欢的根本不屑一顾。

 直至今年初,太常寺右少卿田秋,在王尚书家吃了一盘凉菜,当时差点把舌头都吞下去。田秋立即索要这道菜的做法,然后高价购买干辣椒,数次请客之后,“油辣子”已然传遍北京官场。

 勋贵们纷纷让佃农种植辣椒,“油辣子”成为贵族调料,辣椒价格一度堪比香料!

 光禄寺的杂官,带领仆役抬来赏赐物品,文武百官排队认领辣椒、花生和红薯。小官们特别高兴,他们大都在京城没有田地,想吃辣椒必须高价购买,这次皇帝可是足足赏赐了半斤。

 甚至还能分出一些辣椒籽卖掉,因为市面上有人求购种子。估计明年就会价格猛跌,因为种植辣椒的越来越多,“油辣子”出现在酒楼食肆也指日可待。

 “仲元,你又有口福了。”郑一鹏逗趣道。

 汤训说道:“口福还得等明年,从元旦之日起,天下官员皆涨俸三级。到时候种辣椒的也多,说不定每日吃饭,都能放一大勺油辣子。”

 郑一鹏大笑:“哈哈哈哈,仲元志向高远矣。”

 汤训和郑一鹏,同科进士,同科庶吉士,而且还是舍友。虽然一个是王渊的好友,一个是杨慎的好友,但他们的私交一直都不错。

 汤训莞尔道:“若是全国百姓,都能每日吃到油辣子,则天下必定大治矣。”

 两人如今都租住民房,请不起丫鬟仆役,但跟班总还是有的。

 把赏赐之物扔给跟班背着,郑一鹏低声说道:“开春之后,我可能会被外放。”

 “巡按御史?”汤训问。

 郑一鹏点头说:“八九不离十。”

 汤训抱拳笑道:“恭喜九万兄!”

 郑一鹏道:“别急着恭喜我,仲元兄也多半要外放的。”

 “新盐法?”汤训问道。

 郑一鹏道:“朝中六成的御史,都要下派到地方做巡按,专查新盐务的推行。”

 “盐政版摊丁入亩”不是那么好搞的,即便弄出以官斗官的法子,但依旧有无数漏洞可以钻。

 正德时期,是没有“官盐店”的,整个销售过程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内商拿到盐引之后,到都转盐运司购买食盐,通过水商转运到各省盐运司,盐商们的合法贩盐活动就此结束。

 第二部分:州县填报辖内户籍人数,按人口获得食盐定额,自己组织人手,把食盐从省级盐运司运回去。

 第三部分:里甲长官,组织人手去州县运盐,带回各自里甲分售给百姓。

 最后的交税,也按人口缴纳,里甲长官负责催课,上交到州县一级,知州、知县再上交到省级盐税衙门。这种按人口计盐税的税种,名叫“盐钞课”、“盐钞银”,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还在使用,乾隆末年才改为论斤收税。

 糙不糙?太糙了!

 居然让里甲长官分销官盐,而且还按人口给定额,不是逼着老百姓买私盐吗?如果不买私盐,官盐定额根本不够吃!

 在明朝中后期,全国老百姓吃的食盐,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私盐,都是不用给朝廷交税的。

 朝廷官员自然知道里甲长官不靠谱,于是在万历年间,又出现“官盐店”。

 全县老百姓,只能在官盐店购买食盐,一是造成百姓买盐不方便,因为很多农民一辈子不进城;二是把利润转给官盐商,里甲长官好歹还悠着点,商人可不管百姓死活。官盐店的官盐商们以次充好、哄抬盐价,逼得老百姓只能买私盐,清末甚至出现官盐店逼得百姓造反的情况。

 但是,官盐店不设又不行,里甲长官太难管理了,王渊这次还得被迫设置。

 为了避免垄断现象,每个州县,至少要有十家官盐店,各店铺老板不允许有五服之内的亲戚,三代以内不得有做官之人。巡按御史,这次主要巡查的就是这个,弄虚作假者一旦被查出,直接打入贱籍,有功名的还要被剥夺功名!

 官盐店经营执照,十年更换一次,由巡按御史统一组织换牌。若被查出一次问题,所涉及的巡按御史降级一等;若被查出两次问题,所涉及的巡按御史直接罢官!

 至于“盐钞银”,不再让皂吏逼催百姓上交。

 州县去省级盐运司拿货,今后没有定额限制,给钱就能买到。提多少货,省级盐课司就计多少税,“盐钞银”直接计算在盐价当中。省级盐运司、省级盐课司、州县官员,三个方面互相监督,各自有各自的利益,想要三方勾结是很难的。

 怕就怕,省级盐运司有货不发,悄悄当私盐卖掉——这是最重要的关节点,一旦省级盐运司限制供货,王渊的改革就彻底失败。

 因此,巡按御史还得死盯着盐运司,州县长官就是御史的眼线。因为知州、知县有利益在其中,如果盐运司有货不发、悄悄私卖,他们肯定主动给巡按御史报信。

 今后,巡按御史的政绩,以巡查地方盐务为主。

 王渊甚至想设立专管盐务的巡按御史,这跟巡盐部院的职责并不重叠。前者巡查州县盐务,盯着的是终端;后者巡查盐场盐务,盯着的是起点。

 没有什么制度是完美无缺的,王渊只能尽量分化利益群体,让他们为了利益互相监督。同时又加强中央巡查,时时刻刻高悬利剑,把各方面的贪腐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另外,为了方便百姓到城里买盐,携带五斤以内的食盐不算走私——你想钻漏子也可以,组织两百人运一千斤私盐,这是完全合理合法的,就看你能不能回本!

 又紧锣密鼓商量几天,内阁接受王渊的建议,跟吏部一起设立巡盐道。

 巡盐道,秩比提学道,由一位按察副使担任,专门管理州县盐务。

 巡盐道只有办事机构,没有巡查机构,巡查事务由中央派专职巡按御史进行。一旦发现问题,巡盐道就上报各省按察司,并组织人手前往调查。若按察司不能妥善处置,巡按御史可直接禀报中央,由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组织三司共同办案。

 反正,王渊疯狂分化地方利益集团,疯狂往这些人脖子上套绳子。

 只这个改革内容,每年至少能为中央创收四五十万两。为全国的州县、府、布政司,加起来创收至少二百万两——州县、府、布政司以前没银子可拿,今后分到多少都是白捡的,而中央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增加税收。

 这还只是食盐终端销售的税银,没把余盐私卖的税银算在其中。以前余盐必须卖给官府,其实大部分都走私掉了,中央根本没法收税,这部分税收至少好几百万两。就算依旧有走私现象,就算依旧联手贪腐,怎么也还能给中央剩下二三百万两。

 以上两个改革,甚至都还没对正盐出货时的税收下手,那玩意儿得等皇帝死了以后才能改。

 冬季,朝廷颁发新盐法,宣布提高官员俸禄。

 天下为之震动!

第520章.518【转角爱情】

 新盐法已经颁布,接着讨论的便是新棉法。

 文渊阁。

 毛纪双手拢在袖子里,沉吟道:“这是祖制,若加改动,是否要经过廷议?”

 王渊说道:“太祖之时,怎知地方会出现棉田多于粮田的状况?廷议可以,但我言改,不说二话。”

 “那就改吧。”杨廷和从善如流。

 棉纺织业发展太快,朝中大佬们,还未参与太深。而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就是王渊,王渊自己都说改,其他人怎么会反对?

 至于毛纪所说的“祖制”,是朱元璋亲自定的劝桑、劝棉、劝麻法令。

 朱元璋为了推广经济作物,曾经亲自制定如下规定:农民若有五到十亩地,必须种植桑、麻、棉花各半亩。有十亩以上的翻倍,有二十亩以上的依此累加。改种这三类经济作物的田地,开始四年不用收税。如果不种桑树,罚绢一匹;不种麻的,罚麻布一匹;不种棉花,罚棉布一匹。”

 这个规定,直接造成蒸汽机推出之后,地主和农民疯狂把粮田改为棉田。因为按照朱元璋祖制,改种棉花的田地(有时限,不能改来改去),可以正大光明免税四年!

 新棉法,首先就要取消棉田政策优惠!

 杨一清说道:“棉田之田赋如何加,棉花、棉纱、棉布之过税如何加,这些才是应该商议的重点。”

 王渊笑道:“这些都不必加。”

 “不加还议论什么新棉法?”蒋冕有些不高兴。

 王渊解释道:“棉田的田赋,士绅豪右可以偷逃,小民农户则逃不掉。若加棉田田赋,大地主无所顾忌,全摊在小民农户的头上,新棉法就成了害民之法!”

 王琼点头说:“是这个道理,棉田的田赋动不得,只需把新种棉田免赋四年的祖制取消即可。”

 王渊继续解释:“棉花、棉纱、棉布的过税,也不能随意增加。这会导致国内棉布涨价,最终还是算在购布百姓头上,不若直接提高棉布的出海关税。”

 “王尚书何必徇私?”毛纪讥讽。

 “我如何就徇私了?”王渊冷笑,“天津、江阴之工厂,都离港口近得很,甚至不用经过内河钞关,直接就能装船运走。提不提高过税,与我何干?便是棉花因此涨价,我的棉布跟着涨价便是,照样不愁任何销路。反而是提高出海关税,才是真正于我有损,我建议提高出海税还徇私了?”

 毛纪哑口无言,因为王渊确实在拿自己开刀,只不过在保护其他环节的商贾。

 杨廷和说道:“王尚书,国内棉布价格实在太低,小门小户的织妇难以为继,过税应该翻倍才对。”

 “那便翻倍吧。”王渊立即答应,无非漫天要价,落地还钱而已。

 棉布属于日常消费品,这类商品在明代税率最低,是标准的三十税一。书籍、笔墨、农具、果蔬、牲畜、婚丧嫁娶物更有意思,直接可以免税——以上说的都是钞关过路费,不含商铺、货栈的经营税。

 木材就很可怕,10%的过路费。

 柴禾、茅草的过路费高达33%,这可能是为了限制外运,因为柴禾关系本地民生,而茅草属于战略物资。

 棉花、棉纱、棉布的过路费翻倍,也才三十抽二而已,贸易商人勉强也能扛住。

 为啥说勉强能扛住?

 因为钞关乱收税,经常一物二税,一份上交财政,一份留在小金库。

 还有勋贵、宗室和太监,往往私设关卡,一路把商贾坑得欲仙欲死。这种现象,在弘治、正德两朝很严重,嘉靖朝则好了许多,到了万历朝又急转直下,万历朝属于商人的噩梦。

 王渊又说:“各地海关,棉纱、棉布的出海税,可提高到六抽一。不能再高了,否则走私横行,朝廷连税都收不起来。”

 “如此能减少棉田数量?”毛纪质疑道。

 “不能,天下人皆逐利也,除非禁止蒸汽机,否则棉田不会减少,”王渊说道,“过税翻倍,海税增至六抽一,已经大大降低棉布利润。至少,农户不会一窝蜂种棉花,粮田数量不会迅速减少。诸公真欲利济万民,不若摊丁入亩。”

 “就过税翻倍,海税六抽一。”杨廷和不敢再议,生怕稀里糊涂又转到摊丁入亩上。

 新棉法就这样议定,取消优惠、提高税率而已,比新盐法简单无数倍。

首节上一节335/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