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第317节

 也就李自成读书少,打下北京城之后,居然在武英殿宣布登基,他以为武英殿是专门论武的地方呢。多尔衮也有些拎不清,诸多大殿都不选,偏偏要在武英殿摄政(也有李自成烧皇宫的原因,武英殿正好没被烧着)。

 这是文官们的傲娇和鄙夷,虽然同意大开武举,却把武举殿试设在武英殿。

 一百九十八位武举人,除了十四个文化水平实在不堪,其余一百八十四人全部录取为武进士。而没考上武进士的那十四个,由于武艺不错,也被朱厚照招到豹房听用。

 来到武英殿,考生见到皇帝激动不已,皇帝见到考生同样非常高兴。

 朱厚照喜欢武人,眼前都是勇士,天下英雄尽入吾榖也!

 殿试为策论,扯了一堆圣人之言,皇帝让武举考生讨论为将之根本。

 俞大猷的军事思想承自《孙子兵法》,写策论自也是《孙子兵法》那套,谈天时、地利、人和,谈后勤,谈国力,谈谋略。不过笔锋一转,他认为如今军制糜烂,为将者首先该清廉,不能克扣士卒粮饷,否则说什么都没用,士兵们根本不愿打仗。

 接着,俞大猷又说,粮饷不缺,则有士气。但还应军纪严明,地方卫所不知军纪为何物,这样的军队是没法上战场的。

 反正都是些非常实际的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王渊没有参与殿试阅卷,全都是兵部官员评判。

 朱厚照把排名前三十的答卷,让官员念给他听,最后选了俞大猷为武状元。

 武状元诞生,同样没有热闹可言,文官们根本不在乎,倒是五军都督府给他们举办了庆祝宴席。

 豹房。

 朱厚照指着眼前六人说:“二郎,此皆为械斗甲上者。”

 “见过王侍郎!”

 六人颇为激动,王渊可是大明战神。

 王渊微笑拱手,问道:“你便是俞大猷?”

 俞大猷见礼道:“正是!”

 “果然勇壮之士。”王渊赞许说。

 俞龙戚虎嘛,俞大猷和戚继光,那名头可大得很,便是王渊这历史小白都知道。

 说实话,俞大猷的人生经历,更适合拍武侠片,而不是军事战争片。

 独闯少林寺的逸闻且不提,他在广东平乱也特别神奇。

 当时,俞大猷在广东担任都指挥佥事,总督让他带兵去平定叛乱。

 俞大猷手里没几个兵,地方卫所又都是窝囊废。他干脆让这些士兵各自防守,只带几个随从,跑去拜会叛军首领。

 俞大猷自带一股江湖草莽气息,跟叛军首领都交上朋友,还教导他们学习高明剑术。有个号称能伏虎的首领叫苏青蛇,不服俞大猷的武艺,被俞大猷提剑斩杀。就这样,叛军首领皆服,就差拜俞大猷为带头大哥。

 一兵未发,叛乱平息。

 如此做派,不似军官,更像侠客。

 就是有些倒霉,总莫名其妙牵扯进文官政斗,立下的军功也有好多被侵占。

 太监送来酒食,朱厚照给众人赐座,一起喝酒吃肉谈兵。

 笑谈片刻,朱厚照指着一人说:“二郎,武举会试科目是否该改动一二,如郑虎这般猛士居然落榜了。”

 王渊摇头道:“臣以为不必更改,郑武举不是入豹房了吗?”

 郑虎,山东人,普通民户。

 随着商业兴盛,如今已有镖局诞生,郑虎因为身强力壮,便被聘为镖师。听说武举大兴,郑虎就去报名,这厮根本没读过兵书,也就识得几个大字而已。

 但是,郑虎武力太强了。即便不会写文章,他还是一路考到京城,各级主考官都舍不得将他刷掉。

 直至武举会试落榜,被皇帝招进豹房听用。

 这货也不知吃什么长大的,身高接近两米,而且膀大腰圆,胳膊有常人大腿粗,坐那儿就跟一门神似的。

 王渊见郑虎瞪着他,颇觉好笑:“怎么,你有些不服?”

 郑虎愣头愣脑说:“俺在山东,早听过王二郎威名,都传王二郎有三头六臂。见了真人,不觉得有多厉害,俺想跟你比试比试。”

 这话太放肆了,不但直呼王二郎,还想跟王渊切磋武艺。

 朱厚照却只是笑,并未出言呵斥。

 王渊只当啥也没听见,以他现在的身份,犯得着理睬一浑人?

 郑虎居然还追问:“你敢不敢比?”

 王渊笑着对俞大猷说:“俞状元,我是文状元,你是武状元。你来代我教训这厮如何?”

 俞大猷立即起身:“不敢辞也。”

 皇帝立即移驾内校场,那里的训练都停下来,士卒们纷纷围拢观看比武。

 郑虎使一把四尺大砍刀,俞大猷讨了一把双手大剑。

 三十多斤的大砍刀,纯粹用来练武,根本无法上战场,因为砍不了几个敌人,就会把自己给累趴下。可在郑虎手中,却犹如抡稻草一般,舞得虎虎生风逮着俞大猷连砍。

 俞大猷郁闷得想要吐血,他有无数精妙剑招,可面对四尺大砍刀,根本就使不出来——除非拼着自己受伤,也要把郑虎给刺死,但那就不好收场了。

 “当!”

 避无可避之下,俞大猷挥剑格挡,双手大剑竟被砍断了,余威把俞大猷震得手臂发麻。

 “不打了!”俞大猷弃剑认输。

 郑虎朝王渊笑道:“我赢了。”

 朱厚照哈哈大笑。

 其实,俞大猷能够获胜,但必须拼死搏命,豹房校场可不是拼命的地方。

 俞大猷也不为自己辩解,抱拳对王渊说:“王侍郎,在下有辱使命。”

 王渊笑道:“你从头到尾,身形脚步都稳得很,一直留有余力未施,输得不算很难看。郑虎的刀法是野路子,你的剑法却是战阵之术,从哪里学来的?”

 俞大猷说:“随泉州赵师习得,据说传自少林寺。”

 王渊摇头道:“和尚们哪会战阵剑术?多半为讹传。”

 “此事,在下也不清楚。”俞大猷只能如此回答。

 随后,朱厚照亲自上阵,提着一把剑打架,所向披靡,无人可挡,气得这位皇帝兴致全无。

 “不打了,说正事,”朱厚照突然问,“你们谁愿做大宁武将,武状元、武榜眼和武探花,可立即实授指挥使,其余武进士至少能做千户。”

 “臣愿往!”众人纷纷跪地。

 王渊笑道:“你们若去全宁,便不可做世袭武官。可想清楚了?”

 众人发愣,难以决断。

 大明武官系统,有世官和流官之分。

 世官有九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直到千户、百户、试百户,基本上都属于世袭的。

 流官有八等,都督、都督同知,一直到地方留守,都需要论功升迁,无法世袭。

 另外镇戍系统,即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把总等职,明初基本由勋贵担任,现在也基本变成了武职流官,不可以世袭。

 除此之外,还一直有道口子,那就是卫所系统,也能让流官去担任。

 这是朱元璋故意留的口子,也是王渊改革军制的突破口!

 明朝初年,不管是指挥使,还是千户、百户,只要有闲缺,优先提拔流官担任,这是在保持军队的活力。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那些流官也渐渐世袭。

 如今依旧可以让流官担任千户、百户,只不过按照潜规则,当了多年之后也该赐予世袭。武举制度就是这么被破坏的,武进士、武举人被授予流官,本身不能世袭,当着当着就又世袭了。

 朱元璋既然留着口子,王渊怎会不用?

 可以渐渐指定规矩,今后武进士、武举人受职,只能担任流官,不得获赐世袭,除非立下泼天大功。

 如此,武状元、武举人越来越多,武职流官也越来越多。地方世袭武官,总有绝嗣的时候,总有获罪的时候,一旦腾出位子,立即让武举出身的去担任,长久推行就能形成新的武官集团。

 这些新式武官无法世袭,就必须靠立功升迁,给子孙捞到更多好处。他们也会自发的,跟世袭武官争利,同时提拔有相同出身的人。

 或许,今后武将都会叙年份:“哎呀,你也是某某年的武举,咱们还是同年啊!”

 当然,得一步步来,现在不能大规模推广。

 俞大猷只稍微愣神,便隐约猜到皇帝想改革,顿时大呼:“臣愿往大宁做流职武将!”

 朱厚照高兴道:“好,朕便任你为大宁卫指挥使!”

第493章.491【王二郎造阵图】

 武举考试还未结束,大宁都司就已在纸面上创立,级别跟万全都司大致相同,同时与蓟镇属于互相依存的关系。

 蓟镇,营兵制,隶属于兵部,主征伐作战。

 大宁都司,卫所制,隶属于后军都督府,兵部只有调兵之权。主要职责,是管理军户、保证屯田、训练士卒、供给兵员,不得绕过兵部直接打仗。

 大宁都司之地,属于蓟镇范围。

 蓟镇多个卫所,以及辽东广宁前屯卫,划归大宁都司管辖。

 官员任免如下——

 大宁都指挥使:马永。

 大宁都指挥同知:萧滓、郑康。

 都指挥佥事、经历、都事、断事若干,不做详述。

 大宁前卫指挥使:俞大猷。

 大宁中卫指挥使:周君佑。

 另有二十多个卫所,主官皆由武进士、武举人担任。他们都是非世袭武官,今后升迁速度会更快,有可能会被调去其他地方掺沙子,一步步侵蚀大明的世袭武将制度。

 这次武举殿试,俞大猷是武状元,周君佑是武榜眼。

 周君佑不但在考生中骑射第一,而且策论文章仅次于俞大猷,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文武全才。

 至于周君佑为啥在历史上名声不显,是因为他爹周尚文卷入政斗,周君佑作为牺牲品被流放。

 其父周尚文,如今还默默无闻,同样文武双全,但是性格耿介,经常跟文官起冲突。于是,文官督抚凭借周尚文打胜仗,事后却故意无视周尚文的战功,包括皇帝和王渊在内,都不知道边疆还有这么一号猛人。

 历史上,周尚文声名鹊起,还是嘉靖年间的事儿。

 右翼蒙古副汗吉囊崛起,多次犯边,每次都被周尚文痛揍,基本上打两三次就死一个儿子。吉囊的儿子,被周尚文阵斩好几个,从此意志消沉、纵情享乐,大权渐渐落入弟弟俺答汗手中——若非有周尚文存在,俺答汗根本不能上位。

 可惜周尚文得罪了权臣严嵩,三个猛将儿子,都被严嵩定罪流放。周尚文苦苦哀求,嘉靖有些心软,同意释放其长子和幼子,但次子必须流放海南岛。他的三个儿子,也全是骁勇之辈啊,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

 顺便一提,周尚文是明朝唯一位列三公的武将。

 嘉靖朝简直将星如云,戚继光、俞大猷就不说了。还有马永、梁震、周尚文、沈希仪四大名将,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猛人。就拿梁震来说,吉囊、俺答兄弟联手犯边,被梁震轻松击破。这兄弟俩大怒,尽起骑兵十万,倾巢而出报仇,又被梁震给杀回去了。

 当时的吉囊和俺答真是好绝望,他们坐拥河套之地,有控弦之士逾十万。可入侵宁夏被梁震干翻,入侵延绥、大同又被周尚文干翻,走哪里都只有挨揍的份儿,只能缩回草原吊打周边部落。

 右翼蒙古如此,左翼蒙古和朵颜三卫也差不多。刚开始有马永顶在那里,接着又是俞大猷和戚继光,打得那些蒙古部落再不敢南犯。

 至于沈希仪,则为西南军神,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到处平叛,最后甚至被调去海南岛平叛。

 只能说,嘉靖命好!

 ……

首节上一节317/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