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第196节

 王渊问道:“最新式的纺纱机也泄露了?”

 “可不是?”常兴慨叹道,“泄密的是一个工厂文书,他浑家在厂里做女工。两口子照着纺纱机瞎琢磨,愣是画出了机器图纸,一千两银子卖给南边来的商贾。这两口子把图纸卖掉之后,打着回家探亲幌子跑了。估计不小心露财,在静海县被人劫道。女的死了,男的重伤,没撑几天也死了。”

 王渊问道:“也就是说,现在咱们的纺纱机,跟别家的纺纱机一样?”

 常兴点头道:“纺纱机一样,但咱们的新式织布机,却是不容易被仿造的。零件太多,只要不拆开,工人根本看不懂。”

 “那还好。”王渊点头说。

 王渊在天津的工厂,纺织女工已超过五千人。另有数千男工,做着搬运等苦力活,还建起了五百人规模的护厂队。

 护厂队是必须的,因为附近有倭寇出没。

 倭寇经常去长芦盐场抢劫,工厂这边发展起来,也可能有小股倭寇流窜至此,反正必须提前准备着,顺便防一下本地的小偷和盗贼。

 王渊指着客栈旁边的建筑,说道:“这家店生意不好啊,大白天都没几个人。”

 常兴笑着解释:“此为妓馆,天津那边一个指挥使开的,到了晚上可热闹得很呢。”

 王渊问道:“粮食不缺了吧?”

 常兴说:“粮食倒是不缺,就是菜价贵得很,这边很多土地都不能种菜,只能从天津卫运过来。不过盐价便宜……嗯,您知道的。”

 盐价便宜,是因为盐场那边的盐,运输时必须从工厂门口经过。

 随便卸一船卖掉,够工厂吃好久呢,但这玩意儿没在盐课司报备,实质上属于官方盐场贩卖的走私盐。

 这种脏事,不需工厂经手,自然有神通广大者,在码头设置贩盐的店面。

 王渊来到厂里,场面热火朝天,纺织发出的机杼声无比悦耳。

 王晹带人研发的大型织布机,实在太给力了,自家生产的棉纱根本不够,必须从附近的棉纱作坊采购补充。就这样都还供不应求,甚至要从百姓家中收购棉纱,现在天津家家户户都在纺纱。

 也就是说,王渊开办的这个工厂,非但没有破坏传统家庭式的手工业,反而带动了家庭手工纺织(仅限天津)。

 所生产的棉布,主要销往北直隶和山东,偶尔也间接拿些户部的单子。

 户部要定期采购棉衣,运往北方边镇。自有棉衣商人,从王渊的工厂批量购买棉布,做成棉衣送到户部赚取暴利。

 在工厂视察一圈,王渊问道:“在不影响工厂运转的情况下,你能拿出多少银子?”

 常兴想了想说:“按照老爷的意思,工厂一直在扩产。去年底还修了厂房,又订做了三百台大型织布机,现在只能拿出五千两银子。”

 “五千两,有点少啊,”王渊说,“全部搬船上去吧,我有急用。”

 王渊自然是要做海贸,无论是造船买船,还是采购货物,都需要一笔启动资金。

 既然工厂只能拿出五千两,那就去浙江空手套白狼呗。

 朝廷没船,自家没船,可民间有的是船,而且是可以搞远洋运输的海船!

 不但有船,还有炮!

 据《福建通志》记载,正德五年,海盗杨昆仑攻打仙游县城,海商魏升协助知县守城,居然拿出一百多门佛郎机炮!

 真他娘的胆大包天,做海商本来就犯法,还能私藏百余门火炮,而当地知县事后还不敢上报朝廷。

 这样的海商,多多益善。

 王渊勉为其难,可以代朝廷,接受海商的馈赠。

第293章.293【杭州】

 路过南京的时候,王渊终于见到了大报恩寺。

 在西方,大报恩寺的知名度,一度远远超过长城和故宫。这是朱棣为父母修建的,历时十九年,耗费二百五十万两白银建成。

 殿阁三十余座,经房三十八间,僧院一百余间,廊坊一百余间。寺塔通体琉璃烧制,塔高将近八十米,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

 明朝时候的欧洲人,来到南京看见报恩塔,瞬间就会进入一种懵逼状态。

 可惜,这座旷世杰作,后来毁于太平天国。

 王渊在南京没有停留,南京官员也不会主动见他,各自之间,相安无事。

 从南京一路行至杭州,如果只看城镇,确实繁华无比,将北方城市甩出几条街。甚至,有些城中小民,居然也穿着丝绸衣物,江南之富庶名不虚传。

 朱元璋那会儿,南京人口至少七八十万。

 朱棣迁都北京,大量强制移民,导致南京人口只剩四五十万。经过百年发展,南京人口已经反超北京,如果算上附城而居的百姓,正德时期就很可能已经接近百万。

 而杭州的人口,跟南京差不多,这里是南直隶和浙江的海上走私集散地!

 嘉靖年间,走私现象最严重的地区是福建。

 但在正德中期,浙江才是海上走私大省。因为此时佛郎机人未至,主要海贸对象是日本,南直隶海禁严厉,浙江就成了走私最便利的地方。

 特别是舟山群岛,一堆海商海盗。

 整个南直隶和浙江北部的走私货物,都通过杭州进行集散,然后悄然运至宁波,或者直接运到舟山出海!

 王渊乘船抵达杭州时,已经天色尽黑,但杭州北城门外却灯火通明。

 就连小摊小贩,都还没有收工,打着灯笼吆喝叫卖。

 河道之上,密密麻麻全是商船;码头之内,贩夫走卒不绝如缕。甚至,杭州居然没有宵禁,夜间可以随意出入,城内比城外还要繁华。

 王渊乘坐的官船,在杭州钞关被拦下。

 这座钞关,全名叫做“浙江北关户部分司”,是全国仅有的五个户部分司之一。户部专门在此设立分司,户曹主事还必须一年一任,可见杭州的商税油水有多么丰厚。

 一个吏员跑上船来,赔笑道:“敢问是何司官属?”

 袁达拿着文书过去验查:“兵部右侍郎兼浙江总督王渊,你等可要登船搜检?”

 “自是不必。”吏员连忙说。

 过了钞关,众人上岸。

 因为带着一千火铳兵,王渊不便直接进城,于是前往杭州前卫的军营借宿。

 听说浙江总督来了,而且还带着一千标兵,杭州前卫指挥使冯确连忙来见。嗯,是从城内妓院而来,骑着快马回到卫所驻地。

 “王总制,卑职有失远迎,还请赎罪!”冯确直接单膝跪地。

 王渊说:“无妨,我带着一千多人,你帮忙安置一下。所需钱粮,日后会给你,不是来白吃白喝的。”

 冯确赔笑道:“卑职这就去安排。”

 一夜无事。

 第二天大清早,浙江都指挥使李隆,也从城内跑出来拜见。

 岳飞墓前的秦桧跪像,换了好几个版本。

 第一代跪像,出自成化朝的浙江布政使周木,到了正德年间已成破铜烂铁。

 三年前,便是眼前这个李隆,命人用铜铸造了第二代秦桧跪像。

 李隆自负武勇,崇拜英雄豪杰。他见到王渊,抱拳拜道:“王总制平乱京畿、灭国西域,在下佩服之至,只恨不能牵马坠蹬,常随左右!”

 这姿态放得很低,李隆可是浙江三司主官之一,也可能是武将遇到当红文官在拍马屁。

 王渊连忙扶住:“李指挥客气了,都是为国效力而已。”

 李隆笑道:“王总制一路劳顿,今日不如在下做东,去品尝一番杭州美味。”

 王渊说:“我的随员有一千余人,待安置妥当之后,再与李指挥共饮不迟。”

 “应该的,且让在下带王总制进城。”李隆笑道。

 王渊在杭州开府,需要杭州知府配合,当即跟随李隆进入城中。

 杭州知府名叫梁材,著名的清官。嘉靖之初,有句话这样说的:“天下布政使以廉名著者,惟梁材与姚镆二人而已。”不过嘛,嘉靖皇帝对梁材的评价是:“沽名误事,似忠实诈。”

 具体如何,谁都说不清楚。

 但是,梁材能从杭州知府,后来升为浙江按察使,在富庶的杭州为官近十年,却没有闹出丝毫的麻烦,也对杭州一代的走私视而不见。恐怕,没有传说中那么清廉。

 “王总制!”梁材礼节性作揖,没给啥好脸色。

 清官嘛,架子肯定很大。

 王渊自然不会热脸贴冷屁股,一脸严肃道:“吾奉陛下之命,总督浙江,有开府之权。烦请梁知府寻处地方,作为总督府衙所在。”

 梁材说:“杭州富庶,人口众多,城内并无闲置居所。王总制若要开府,不如开在城外。”

 李隆在旁边等着看笑话,因为梁材实在太无礼了,居然让堂堂的总督住城外。

 王渊笑道:“无妨,还请梁知府安排。”

 梁材依旧不给好脸色:“此事应该找知县,钱塘、仁和二知县,日前皆已离任,新任知县又未至。恐怕,还得等些日子。”

 王渊等的就是这句话:“既如此,告辞!”

 “不送。”梁材说道。

 钱塘知县,不就是常伦吗?一路跟在王渊身边呢,如今正在县衙办理交接手续。

 可惜,桂萼还未到,正在从江西往浙江赶路。

 李隆跟着王渊离开府衙,随口问道:“王总制,不先召见布政使和按察使吗?”

 王渊说:“等安顿好了再说。”

 李隆又问:“听闻王总制欲在杭州开海?”

 王渊说道:“开海之事,还要多多借助李指挥,钱塘水军也该多造几艘船了。”

 “造海船耗资不菲,王总制带足银子了吗?地方上恐怕难以支撑。”李隆打听道。

 王渊糊弄道:“吾欲挪用南关工曹钞银造船。”

 “原来如此。”李隆恍然大悟。

 随后几日,王渊要造船的消息,就传遍了浙江三司衙门。

 众人暗中发笑,等着王渊慢慢造船,海船那玩意儿没有一年半载根本造不成。

 王渊在干什么呢?

 在杭州城外选了个土地庙,作为临时总督府,一千火铳兵围着土地庙扎营操练。

 同时,借助官方驿员传文全省:王总督开府建牙啦,还请省内高士踊跃报名。不拘出身,不拘职位,只要有才的都可以来。而且还不耽误科举,乡试、会试可提前三月带薪休假!

 (今天只有一更,查了很多资料。另外,更正一下,在明末江流改道以前,杭州都可以建深水港,今天查资料才知道的。所以,王渊会直接在杭州建港开海。)

第294章.294【跃跃欲试】

 总督开府,招揽贤才,还不拘出身。

 这个消息迅速在浙江炸开,屡试不中的书生,纵横江湖的侠客,偷鸡摸狗的帮闲,得知情况都跃跃欲试——万一被选上了呢,落选了就当去杭州旅游,那可是浙江总督兼兵部右侍郎!

 甚至,招聘信息传到了隔壁的南直隶。

 紧挨着浙江的吴县,知县叫做李经。他上任之后,也没啥别的作为,主要狠抓教育工作。一来,地方官的本职工作中,教育排在第一;二来,他也对其他领域不了解。

 什么耕种啊,诉讼啊,缉盗啊,扔给属官佐吏去办。

 李知县自己则跟读书人玩,他跟县学教谕是朋友,经常去县学视察,偶尔还给县学拨款,资助一下贫寒士子。如此,只用一年时间,李经就在吴县风评甚好,读书人提起李知县必定赞誉有加。

 “县尊,唐寅求见。”仆人进来禀报。

 李经正在跟师爷吟诗作对,立即说:“快快有请!”

首节上一节196/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