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变 第631节

“不敢,不敢。家严西去,为人子者五内俱焚,往来应请之事,全仗老兄了。”

彼此客气了几句,听这个行赵的提调说,按照规矩,装殓入棺,在京中停灵三天,然后起运江苏,到常熟翁氏祖坟下葬——翁心存的一生之事,就此完结。但在这之前,千种礼仪,万般忙碌,都是可以把人活活折腾死的,特别是这一次到翁府来吊唁的丧客,没有一个是没有来头的,特别是听人说,连留京的恭亲王和大阿哥也要来,更加让赵提调加上三分小心。

一夜无话,到了第二天的巳时,水獭胡同外面先有御前侍卫、内务府前来静街,随即是八匹高大雪白的顶马压道,最后跟着一辆蓝呢子后挡车到了翁府门前,是奕陪着载澧到了。

翁氏兄弟请安行礼之后,叔侄两个灵前进香,载澧十三四岁的年纪,兀自不大懂事,眼睛胡乱扫视,这种灵前祭拜的差事他还是第一次做,不觉悲痛,反大感有趣,好在此行之前,得瑾贵妃教训过,凡事听六叔指点,自己不可乱言乱动,才没有闹出什么笑话来。

奕走到香案前,打开开缘薄,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和银数,最上面的一份是来自宫中,是御赐的奠银三千两;他拿起笔,写上自己的名字,底下缀上一句:奠银两千两。

灵前行完了礼,翁氏兄弟两个把王爷和大阿哥迎进一旁的礼堂中陪坐说话,先到的倭仁、周祖培、陈孚恩、宝鋆等人也都在坐,彼此推让一番,终于还是让倭仁坐了首位,又传人奉上茶水,落座说话,“铭公一生,正色立朝,胸怀坦荡,不愧君子二字。如今一朝崩殂,不但是我等这些当年为翁师傅训教的,就是皇上……”奕说,“在京中看到行在发来的邸抄,皇上已经降旨,缀朝三日,以尽哀荣。”

“是。”这件事是翁同龢离开热河之后的事情,回京之后忙于乃父的丧事,无暇他顾,听奕提起才知道,“皇上推恩如此,真令臣等常有感怀之念,想来家父身在九泉,亦当含笑。”

“是了,老人家的身后事,可已经做过安排了?”

“承王爷动问,都已经准备停当了。只等先父灵柩回归故里,就可以入土为安了。”

“那,路上 如何运送文端公的灵柩呢?”

“这件事,”翁同龢说道,“我刚才和家兄商议过,以从运河走为第一选择。既省时又省力,而且,免去这样那样的迎请之事。”

旁人在说着话,载澧眨着眼睛,半懂不懂的听着,他于这样的事情丝毫不感兴趣,还是觉得在府中和小太监一起斗蛐蛐来得有意思,听他们说得差不多了,拉一拉奕的衣袖,“六叔,我们回吧?”

“好。我们回去。”

看他作势欲起,宝鋆几个心中很感诧异。他本来想在这样的机会和翁同龢几个人说说话,不为其他,前几天见到邸抄,皇上命奕誴做了海军大臣,总管新建海军一切应办事物,反而将恭王闲置在一旁,在他来说尚能安于寂寞,但在其他人看来,就殊觉不平了。其中就以宝鋆为首。

在宝鋆几个人看来,奕不论德行还是才能,都是宗室之中第一号的人物,比之皇上或者略有不如,但和奕誴、奕譞,以及逐渐长大的奕詥、奕譓等人,或者无才、或者顽皮,比较起来,却是高下分明,贤愚立辩。但偏偏皇帝置之于不理,反而任命惯来荒唐的奕誴为海军大臣,谁知道这个荒唐王爷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来了?万一办砸了差事,浪费国家的银子还在其次,耽误到海军建设的一大盘棋局,就后悔嫌迟了但这样的话不能直接上书给皇帝——自咸丰九年之后,奕办理徙居一事,几乎得罪了全天下的旗人,这固然是皇帝有意为之,让他退身无门,但正因如此,在办理这样大的政务之时,不是正好让奕有展布之机吗?怎么居然弃用呢?

奕自己却多少能够悟到一些:皇弟领用国事,是非所宜,特别是自己这样,有心振作的,更是逢君之恶,可以说,越是要想为祖宗基业尽一份心力,就越是不为皇上所喜——像七弟之事,不就是明证吗?至于奕誴,皇帝启用他,正是因为他秉性荒疏,即便将来办差有成,也根本不会有什么拥兵自重的心思,故而能得皇上放手使用。

他不是不明白宝鋆几个人为自己抱屈枉,但这样的事情只能凭一己意会,就是亲近如宝鋆者,也是断断不能诉诸口舌的。因此不等宝鋆几个人说话,起身拉着载澧的小手,叔侄两个登车而去。

第120节纲举目张

第120节纲举目张

五月十九日,皇帝将奕誴招到如意洲,兄弟君臣两个并军机处几个人在御前谈及创办海军之事,首先要谈及的,就是海军人员的组成。

“奴才想,此事毋庸上劳圣虑。”文祥第一个说道,“自从咸丰九年之后,皇上锐意行以新政,旗人徙居之后,更使关外凭空而出百万丁户,若是从中寻得一些精干强壮之士,编旗入军,填补海军初建所成的人员亏空,一则可缓解旗下人家因不善耕种,而至衣食无着之苦,二来可以使朝廷多出数万兵员,可谓一举而多得。奴才这点小见识,请皇上体察。”

“阎敬铭、许乃钊,你们以为文祥的话怎么样?”皇帝含笑问道,“还有老五,既然你已经接下了海军大臣的差事,总不好只是听他们说话,也拿出你的主张来嘛”

“臣弟不敢。臣弟胸中无物,皇上早有所知,不如还是由皇上和列位大人拿出办法来,由臣弟去办——臣弟旁的没有,这份为皇上效劳的心思,自问却是不落人后的。”

这番话说得不能说不得体,奈何皇帝心中有所定见,根本不理他这番推脱的奏答,摇头说道,“不行,朕今儿个一定要让着你说点什么出来。朕就不相信,领了差事有半个月了,你就一点打算也没有?”

“这,皇上让臣弟怎么说呢?”奕誴自知躲不过去了,只好说道,“行军海上,和陆上不同,不提兵士会不会操舟之法,也不提能不能受得风波之苦,臣弟想,最起码都得选一些会凫水的人来充盈其间吧?若说水手却不会水,传扬出去,岂不是要给人家笑话?”

奕誴为人粗豪,当年在京中的时候,多与贩夫走卒之辈往来,故而思考的角度和说话的方式总带着一股‘混不吝’的感觉,他说,“臣弟请教过别人,都说关外之地,水系纵横,行舟江河上的鱼人大有。但散居各地,不服王道久矣——这是在圣祖朝时,就有人上书过朝廷,请康熙爷决断过的,不过因为地旷人稀,难以梳理,而暂时作罢。臣弟想,若是将这些人组织起来,编入军中,未免难度太大,倒不如就在关内选拔一些行舟操船的汉家子弟,北上入军,壮大海疆。”

“你这话说得很对,但朕想,只是从关内选择、捡拔会水面技巧的汉子出关去,充盈海军尚不够圆满——与其如此,倒不如从关内直接发遣百姓出关,一则充盈关外人口;二来也好收巩固东北之用;至于第三嘛,朕想,俄国人图谋我东北之地的贼心不死,总也要抢在俄国人的前面,将东北之地打造得固若金汤,方好断了俄国人的念想。”

“臣弟附议。关外之地,乃我朝龙兴基业,绝对不能容外人插手。”

皇帝真诚的笑了,“朕就说嘛,老五是个聪明人。这下见到颜色了吧?许乃钊,你说说,老五的话有没有道理?”

“王爷的话,诚然是至理名言。但臣想,汉家百姓,重土思迁,祖宗坟茔,前任邱垅,均在关内,若说要将他们发遣到关外,只恐百姓心中不甘,而至有所怨怼之声。请皇上明察。”

“笑话东北龙兴之地,当年为圣祖皇帝下令禁边之时,多有汉人越界出关,只为当地物产富有,可供一家人果腹之需,朝廷禁无可禁,也只有听之任之。怎么到了朕这里,想大开边禁,自由允许这些人出关,倒和朕说什么故土难离了?”

“这,”许乃钊心想,汉人出关求生,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多是因为故乡有水旱灾荒,日子过不下去,才走上这样一条道路,一旦关内情况转好,无不回奔故里,又怎么能说不会有‘故土难离’之心呢?转念一想,回忆起一件旧事——这是咸丰十一年的时候,皇帝召见骆秉章、曾国藩、奕和左宗棠时说到的,在旗人徙居之后,就要开始对汉人动手了这样说来的话,当年旧事,就要印在今日了?

“奕、左宗棠等办理旗务差事,总算差强人意,把京、外各省的闲散旗丁,发解出关,但就玉明所奏,人丁到达之后,多聚于盛京城内,根本不肯到城外镇甸居住,更不必提什么耕作之事。他派人打探一番,听那些发遣而来的旗人说,这不过是朝廷心血来潮的一番举动,等到皇上念及旗人的好处,一道诏旨,又会将他们请回关内。故而这等田间劳作之事,根本也是不必做的。否则,不但浪费了力气,更会在日后入关之后,荒芜了田土,还不如从开始就不做呢”

他说了一番,脸上满是苦笑,“朕真是搞不懂,是朕的谕旨写得不清不楚,还是这些人白日做梦?意图还会回到京中,安享那任事不做,混吃等死的寄生虫般的日子?”

“臣想,此事不劳皇上忧虑。先头之日,这些人多有侥幸之心,日子长了,眼见回转无门,家中生计无筹之下,也只好放下身段,自谋出路了。”

“朕不是担心这个,就如你所说的,这些人吃不上饭,自然会放下身段,转而行以苦力。年年而下,也便成为了习惯。当年皇阿玛在世的时候,曾经和我说过,人这种动物,从来只有享不到的福分,而不会有吃不下的罪的用于这些人身上,再贴切、恰当也没有了”

他说,“朕所挂念的,是另外一件事:东北新建三省,地广人稀,而人烟的缺失,也使朝廷的种种政令,完全起不到作用。远的不必提,只是说针对俄国人图谋之心,朝廷难道只能够在俄国人进攻之后,才会想办法施以补救之道吗?还是得靠关外有我大清铁骑驻守,才能断绝俄人的狼子野心。”

“这一次在旅顺、库页岛等地布置海军,也具有同样的战略意义。若说只凭旗人充盈海军,一来根本不敷使用,二来,咱们这些旗下大爷,若说到军中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朕是不以为然的。”他从软座上站起来,在如意洲的正殿中来回踱着步子,“要想保家卫国,抗击外侮,还是得靠绿营兵士那样的汉人不可——这一次关外对俄国作战,固然有胜保、僧格林沁那般的国士无双,但更多的,不还是靠着朱洪章、胡大毛、林文察、张运兰、鲍超等一群的汉人忠贞之士,才得以建功的吗?”

“所以朕说啊,移民关外,势在必行不但要迁移汉人出关,而且要大批量的迁移,朕想,用五年时间,使关外百姓总数超过一千万,才算将差仿佛。少于这个数字,关外三省的开发、建设、巩固边防等政务,提也不要提”

众人无不骇然。一千万人?这不会太多一些了吗?况且说,这么多人涌出关外,吃饭的问题要如何解决?民事、治安又要如何料理、没有一个统筹的计划,是万万不能动手的

阎敬铭第一个躬身奏答,“皇上所言,正是臣心中所想,但一千万人,数目过于巨大,这些人出关之后,生计何从,总要朝廷为他们事先想在前面,方好以政令之法,颁行全国,在这之前,还是请皇上缓决吧。”

“朕知道,这只是朕的一个未来规划,距离正式实施,还有一段路要走。正如你说的那样,总不能让百姓出关之后,生计无着,到时候给人振臂一呼,而成乱民,就是天下大乱了。”

“皇上圣明。”

“但这件事也不能因为这样那样的缘故而停止运作,朕不管你们怎么做,总之要拿出一个妥帖的办法来,就先从如何解决百姓出关之后生计的问题着手。这件事有了着落,朕就即刻降旨——在六月底之前,要拿出办法来。都明白了吗?”

文祥一愣,他打着的盘算就是将这件事无休止的拖下去,一直到放得凉了,皇帝想不起来了,才是最好。不料皇帝要在六月底之前拿出办法了,这就是推车撞壁,无路可进了,“这,奴才想,一月之期,时限太短,请皇上再宽容几天吧?”

“不行今天不过五月中旬,还有四十几天的时间呢,说什么时间太短?”皇帝忽然冷笑着说道,“还是你们根本就不想办这件差事,有意拖后处置?”

“奴才不敢,奴才不敢”

“你最好不要敢。朕告诉你们,六月三十日之前拿不出办法来,朕就一个一个全部撤换了你们。就不相信,没有张屠户,就吃带毛猪?”

听皇帝以罢相而威胁,文祥几个无言以对,心中更不敢有旁的胡乱想法,恭恭敬敬的跪倒行礼,碰头而出。

“啐”皇帝轻啐了一口,“这些做老了官职的混账,成天就没有一个是心里想着国事,只知道为自己的利禄打算”

“皇上,臣弟想,您也不必为一时未能尽臻圆满而恼怒。国事总是要一天一天来做,一件一件来做的嘛。”奕誴赔笑劝说道,“远的不说,只说臣弟当年奉旨出行,到欧洲列国去走一圈,所到之处,不论中外,热情之踊跃、迎请之端庄,都可见我大清国势日上,四海臣服之景。这还是几年之前,若是能够得皇上降旨,由臣弟再走一遭,不知道是如何荣光之至呢”

第121节知人之明

第121节知人之明

等到文祥几个出去,皇帝对奕誴展颜一笑,“这些人啊,做官做得久了,都学得一肚皮的油滑。对他们而言,没有不能办的差事,有的只是会不会得罪人,会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名声的差事。凡是有的,就抢先踊跃;没有的,就避之唯恐不及。你说说,朝堂中都是这样一群人,朕就是有再大的胆识、再多的才学,又能如何?”

首节上一节631/99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