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哑然,心中必定在想,这小子的动作还很快啊。
所以,李世民看了一眼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只好道:“高明以一人之力要力挽狂澜,那压力自然不小,而其他大臣能为他所提供的帮助也是有限,毕竟他们也是需要为国出力,还有自己的份内事,所以,他招募上官仪倒也在情理之中。”
长孙皇后可谓是十分懂人心啊,连李承乾想什么,她都知道,人家说母子连心,果然是如此。
经过长孙皇后的这么一解释,就证明了李承乾没有异心,更多的是为了教育而行。
李世民只好说道:“说来也是,让上官仪辅助高明,不失为一件好事。朕还想招募他入我朝常之中出力,现在看来,只好等以后了。”
以后,那上官仪势必会被李承乾给洗了脑,那个时候李世民再委之以高任,那么他一切还是得听李承乾的。
所以李承乾并不怕,只要现在上官仪答应即可。
上官仪迟疑了,毕竟他不是为官之人,也不必为这朝政之事而烦扰。
但李承乾既然提议了,那么他就得好好的思考,是去还是不去。
不料李承乾早知道这家伙的迟疑定有因,于是便说道:“本王略懂一些佛法,或许可以讨论一二!”
这下魏征直言道:“当时,太子殿下还曾让高僧玄奘信服,那时的佛者可让人听了十分信服啊!”
魏征的话,引得上官仪的注意力。
因为上官仪出过一段时间的家,对于佛法也略有研究,这算是碰上知音了。于是道:
“好!那小人恭敬不如从命!小人愿意辅助太子殿下!”
李承乾兴致很高。
“好好好!往后你就是我东宫之人了!”
以后等在东宫之中立个功什么的,那么进入朝廷之中也是十分容易的事。
“不知小人最近可有何事可为?”
面对着这个八岁的孩子,众人有说不出的感觉。
感觉他就像是一个大人一般,让人们是觉得十分怪异,可又说不上哪里怪。
上官仪的问题倒提醒了李承乾,他接着又道:
“前期你可以先帮着欧阳学士!对了,你的俸禄本王想给你五品大员相仿,不知你认为如何?”
反正是大唐国库出钱,他也无所谓,能给多少就是多少。
“是!小人遵命!”
都现在了,不给钱,他又能怎么样?
况且还是一个五品大员相仿的钱,这俸禄自然也是不少了。
众人欢呼,他们在看向李承乾的眼神之中充满了大量的崇拜,但是这种崇拜还没有到达顶端,李承乾还要加把劲才是。
于是李承乾想了一会之后,又道:“陛下,儿臣对于教育还有一个想法。”
这下众人再次安定下来,他们都想知道,这想法是什么。
他们知道,这一定又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想法。
第355章 改革科举(第六更)
“陛下,儿臣对于教育还有一个想法。一个能改变大唐之未来的想法!”
李承乾的声音十分响亮,让全场所有人都听得明明白白的。那么他对于教育是有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呢?和大唐未来又是有相关的想法?
在场的二百来人同时也觉得十分神奇,同时又是好奇得很,要知道他们经常在外面听说太子的能力十分之强,是一个不甘于现有状况的存在,是一个改革者。
从之前的种咱表现上来看,李承乾的所做所为,得了民心又让万民崇拜。
“高明的想法一定是十分独特的存在,妾身想听听。”
长孙皇后如此说道。
一边的李孝常直接停下了侍奉这二百来人,也在那里专心的听着,甚至走出了人群。
“朕也想听听高明对于教育有何看法。”
教育是为国之本,为整个国家提供可用之才,让整个国家运转起来。教育做得好,那么国家就可能好。
李承乾要做就要惊天动地的去做,所以当他说出两个字时,众人轰然。
“儿臣要对科举进行大改革!”
科举!二字一出,果然,所有人都为之沸腾,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李承乾的敢做敢为,让所有人都敬佩,但这次却要拿科举下手,可谓是胆子十分之大啊。
当然,他敢这么做一定是有他的道理存在。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2、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