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开工厂 第211节

“因为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在科学中,凡是用不上数学的地方,凡是和数学没有联系的地方,都是不可靠的,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学好了数学,你才能够学好物理、化学、工程学……”

看着徐光启,施奕文神情严肃的说道。

“为师让你研究数学,目的就是为了让你打好基础。以后好研究物理、化学、工程学……”

其实施奕文倒是挺庆幸能够收徐光启作为自己的学生,别看他只有十五六岁,可却极为聪明,凭着施奕文给的教材自学,不过只是两个月的功夫,就把《新式数学》里的内容全都学习掌握了,这也是拿出另外两本书的原因,现在是时候让他接触一下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了。

学生聪明学习起来自然是事半功倍,而另一方面,图书馆里丰富的藏书,也为他大开方便之门,尤其是晚清直到解放前的那些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工程学等各学科的电子书,无疑更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那一时期翻译的各学科基础类书籍,更是带有“扫盲”的性质,在这个时代来说,这些基础书目反而更为重要。

“回头把那些书,全都打印出来,然后再让人抄写一份吧。”

在徐光启离开之后,施奕文自言自语道。

有那一瞬间,施奕文甚至想到了在京城创办一家书院,然后以书院为基础向外传播新学,但是旋即他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毕竟,现在张居正可是为了控制舆论,正在那里查禁天下的私立书院,虽说因为受到地方官吏等势力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彻底执行。但这里是京城,没有必要自己给自己找那个麻烦。甚至也就正因为想要避开目前因为改革掀起的舆论风波,施奕文才会把办报纸的事情一直搁置到现在。

不过现在,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随着书坊学徒掌握了石印机操作和制版技巧之后,经过了几轮试印后,正式刊印的事情也摆到了日程上,作为主编的汪明可原本是城中抄报行管事,选他作为主编是因为他熟悉抄报业。不过抄报行和报纸总归还是有所不同的,

“抄报行的消息它都是通过通政司——六科——提塘层层步骤,然后经过抄报房的刊印最终得以面世的,所以它的消息来源主要是六科或提塘,这些消息都是不触及朝廷的“安全”的信息……”

听着汪明可的解释着民间报房的新闻渠道是“正规合法”的,甚至是“合法纳税单位”时,施奕文拿着手中的几份抄报行抄报,一边看一边说道。

“这些官方新闻,肯定是在发行的,但是咱们的报纸,肯定不只印这些东西,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是什么?不仅仅是国家大事,朝中的人事任免,更重要的是身边人、身边事,甚至就是像某处的大蜘蛛怎么成了精,受到雷击这样荒唐的事情,咱们当然也要写,当然要写,就是要辟谣,告诉大家这是谎言。”

解释着报纸的新闻类型,施奕文又提到了记者。

“这些百姓身边的事情怎么采集?这就要有记者,记者干什么?就是到城中各地打听消息,什么飞贼、大盗,什么家长里短,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越新鲜、越奇怪越好。”

施奕文的话刚说完,汪明可立即笑道。

“嘿,公子英明,大抵上百姓也就爱这口,喜欢听着新闻,我瞧着这事肯定能成,而且这事也稳当,毕竟探子们从衙门里探得消息,万一要是沾着密事,不定就把自己给搁进去了,咱们报上登的这些……官府那里在乎。”

“官府那边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读者喜欢看什么!”

听汪明可这么说,施奕文直接了当的说道。

“办报纸最重要是什么?就是要吸引读者,读者越多,报纸越好卖,报纸卖的越好,广告就卖的越多,归还结底,还是要看销量!”

“广告?”

汪明可这边话音刚落,施奕文就解释道。

“对,就是广告,广尔告之的意思,就是给店铺作宣传,这是书坊、车马行和铁工厂的广告,你再看看拉一些酒楼什么的各种广告,到时候,把这些都印到报纸上……”

在图书馆里的老报纸上施奕文看过满版的广告,在排版上可以借鉴解放前的那些报纸,当然也可以借鉴他们把头版当成广告的“先进经验”。

尽管对于办报纸,施奕文是个外行,可是凭借领先时代的先进经验,说起办报纸,他倒也是一副极为精通的模样,在向汪明可介绍完全广告的重要性之后,他思索片刻后,反问道,

“你觉得,靠什么能吸引住读者?除了新闻之外,毕竟不一定每天都有新鲜事。平常怎么让读者定阅咱们的报纸呢?”

第174章 西游记(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粘性!”

看到汪明可皱眉不语,吐出两字后,施奕文解释道。

“要增加报纸的粘性,让他们看了还想看,这可就不仅仅只是靠着新闻的趣味性来增加的了,”

“那东家觉得如何增加这个粘性?”

面对汪明可的诚心请教,施奕文直接答道。

“也许可以连载小说!”

“对,就是连载小说。在报纸上设立一个版块,专门连载小说,一天发个两三千字,只要他们读上了,自然会主动买咱们的报纸。”

其实,从最初决定建书坊,尤其是决定办报纸之后,施奕文的心里就差不多已经打定主意,就是通过连载小说来增加报纸的“粘性”。

而这种连载小说的方式,恰恰是晚清尤其是解放前报纸增加销量的一种手段,到了后来香港,金庸更是靠着连载自己的小说办起了报纸。

“东家,您的意思是说,咱们把别人的小说,印到咱们报纸上?”

东家的话,让汪明可的眼前一亮,他甚至激动的难以控制的大声说道。

“哎呀、哎呀,瞧我这脑子,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出,人家不敢在报纸上多印,是因为字大,咱们的报纸字小啊,能印的东西海了去了!”

看着汪明可激动的模样,施奕文微颓一笑,现在的书都是大字书,这个时代的书大抵上都是一页十行,行二十二字,一页最多两百多个字,大字书是书价高昂的根本原因。而这一问题的根源是手工刻版刻小字成本太高,且小字容易损耗。但是,在石印制版的面前,这根本就不是问题。

“东家,咱们试印的石版书,一页二十行,行四十六字,即便是一页四十行,行八十字,字也能印得极为清楚,咱们把小说直接印在报纸,字小点没关系,反正只要引着他们买就行,东家……”

话声一顿,汪明可说道。

“要不然咱们就把这阵子最时兴的《封神演义》(1)给印在报上?那一部书二十册,可是卖二两银子哪(2),咱们的报纸一天印两千字,一百天印完,顶多也就是花一两银子……”

在汪明可提到《封神演义》时,施奕文微微一愣,诧异道。

“《封神演义》出来了?”

“是啊,过完年刚从南直隶传过来的新书,写的是武王伐纣,可内容新鲜,现在京城卖的最多的就是这个书。”

尽管诧异于《封神演义》似乎早出来了几年,但同样也让施奕文的眼前一亮。

其实,原本他根本就没考虑过在报纸上印别的书,因为眼下的好书太少,报纸想要一鸣惊人必须要用好书打开销量。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出版业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尤其是以小说为最,在出版业中一直有“卖古书不如卖时文,印时文不如印小说”的说法,市场的巨大需求,促进着出版业的繁荣,而早在嘉靖年间,稿荒和对新书的渴求就已经到巅峰。各地书商无不是绞尽脑汁,想到弄出新鲜的小说来。可此事却没那么容易,士林中人往往视小说为小道,有水平的都不愿意写,愿意写的往往水平有限,写不出真正引人入盛的好书。

好书难书,正是眼下的普遍现象。像《金瓶梅》、《西游记》这样的名著还没有写出来。毕竟,明朝小说的巅峰还要再过几十年。不过,对于施奕文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问题,毕竟,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他有着太多的小说可供“抄袭”,甚至就是在图书馆里头,还有许多明清小说以及各时期的小说,只要愿意,随时可以打印出来几千部,甚至上万部出来。

说起来,这个年代的小说业虽然繁荣,但是小说的种类、内容却有限的很,所以施奕文对于这个一片空白的大市场考虑了许多,想了很多,除了明清的小说之外,他甚至还有考虑过武侠以至于科幻小说。

想靠一本小说打响报纸的名气,必定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作品,这个作品选择就有些困难,而现在汪明可的话,倒是帮施奕文解决的问题,原本还寻思着要“写”什么书的他,立即作出了决定。

“人家的畅销归畅销,咱们要是在报纸上印了《封神演义》,别人的书还怎么卖?同行是冤家,一上来就得罪人,到最后吃亏的是咱们,这么说,他们出了《封神演义》,那我就写本《西游记》吧。”

《封神演义》堪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启蒙读物。作为小说来说它奠定了华夏的神话体系。而《西游记》里面的诸神写的极为模糊,虽然小说重点是唐僧孙悟空他们,可神仙鬼怪的也是重要的配角啊。冒然写出来,看着也糊涂,不一定能理解……

如果想弄懂《西游记》当中的神仙关系,还要参照《封神演义》。《封神演义》就像一本神话字典,如果不参考《封神演义》根本弄不清《西游记》当中那些神话人物的关系,甚至弄不清楚这个“体系”。

首节上一节211/42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