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第909节

孙元化的家就在距离杭州不远的嘉兴。他在嘉兴为传教士们准备了一所安静舒适的别墅。郭居静曾经在那里避居著述过一个阶段,两人之间有着很好的私谊。

没有费多大的力气,他就得到了郭居静为他们撰写给孙元化的介绍信的许诺。赵引弓要求见孙元化的理由倒也充分――他想向这位当时对西方军事理论和技术浸淫最深的地方大员出售军火。

从郭居静那里他得到了想要的所有支持。因而在随后赵引弓拜会杭州教会的主要士绅教徒的时候,他得到了殷勤的招待。李、杨两家的家主均设家宴宴请这位“慕道者”。

赵引弓知道靠耶稣会的介绍信、郭居静的介绍就能得到杭州教会主要人员的信任。但是必要的人情礼节也要尽到。因而早就备下了大量的礼物馈赠。

考虑到新受洗不久的教徒和教会组织总是比较原教旨,过于奢华的享用物件不宜馈赠,以免造成对方的反感。所以礼物的大宗是宗教书籍。因而他让江南考察团出发的时候从临高携来一大箱临高印刷的汉文版宗教书籍。这些汉文版书籍大多是的原本大多来自旧时空天主教三自编撰的宗教小册子,包括《教义问道》、《要经总汇》之类的常用书籍。这对非常缺少高质量的汉语天主教书籍的教徒们来说不啻于雪中送炭。同时他还向教会捐赠了三百两银子――用得是德隆的票子,同时还许诺将会运来平板玻璃装修教堂的窗户。

他另外赠送了一批朴素实用的“澳洲货”:火柴、小刀、带玻璃灯罩的防风油灯等分别馈赠给教会中的头面人物和普通教徒。这些东西其实最近已经在市面上少量的出现了,但是因为价格高昂,一般人不敢问津。

这份礼物果然赢得了杭州教会的极大好感。郭居静自不去说,就是普通的教徒也为这远道而来的“慕道者”的慷慨大方所折服。赵引弓在言谈中颇为谦和,不时又流露出“仰慕圣教”的意思来。愈发博得教会实权人物的好感。

而有一位新的教士的到来也让平静的教会产生了一丝涟漪――大家总是比较喜欢新鲜的事物。金立阁到达杭州教会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给众人做了一场弥散。因为听说有新得传教士到来,杭州的天主教徒来了很多人,小小的教堂里居然来了四五百人。金立阁在讲道的时候激动的热泪盈眶。赵引弓却觉得索然无味――但是为了博取当地教会的好感,他还是作出毕恭毕敬的摸样。

最终他的行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赵引弓虽然不是教徒,但是他的“慕道者”的身份却得到了杭州教会的认可。很容易的他就得到了教会中若干缙绅――特别是李、杨两家的支持。收获了若干份拜帖和郭居静写给孙元化的介绍信。

第一百节 传统印刷(科技文)

第一百节 传统印刷(科技文)

陪同的掌柜很是热心的指点着整个印刷过程。一间厅堂里,印刷工人们正在印刷,雕好的书板是按照千字文编号的,一块一块的搁在架子上。学徒们按照师傅喊出的序号,将一块块书版搬运到专门的大案桌上。厅堂中央,是几座大型的水缸,里面装满了墨汁。学徒们用木桶打墨,提到每个印刷师傅旁边,舀到墨盘里。

印刷时,印刷师傅用一种特制的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匀刷于板面上,再小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刷纸,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将纸从印板上揭起,铺在架子上阴干,印制过程就完成了。掌柜的告诉周洞天:一个熟练的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张。一块好得印板可连印万次。

在周洞天看来,雕版印刷术的刻板过程有点象刻印章的过程,只不过刻的字多了。印的过程与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纸在下。雕版印刷印刷的过程更类似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阳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阴文正字。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纸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雕版印刷既继承了印章、拓 印、印染等的技术,在中国被发明出来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

印刷出来得书好卖,那么书坊对印书的投资是一次性的,后面的除去纸张、墨水和劳动力成本之外就是净赚了。如果不好卖,投入雕版的钱就等于赔了,刻好得版要么铲平再用,要么就只能存在库房里睡大觉。一旦时局动荡或者书坊倒闭,大批的刻板就会沦为烧火的劈柴。书坊老板对开刻一部书籍都很慎重,以确保每一本书都能销售出去。

所以拥有多少版片就成为一个书坊的重要资本――特别是那些保证能够印了就能销售出去的书籍的版片。掌柜颇为自得的告诉周洞天,他的书坊里存着一万多片“常年可印”的版片,在南京城的书坊里也算是首屈一指的。

周洞天却对此不以为然――南宋时代的行在国子监所藏的刻板据说有二十多万片,就实物来说是个很了不起的数字,二十多万块刻版堆叠起来需要的场地就很惊人。更不用说将其雕成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了。但是从蕴含的信息量来说,二十万片不过二十万页书籍而已,按照一本书二百到三百页计算,不过1000本书。考虑到刻板书籍每页上的字数一般都比现代印刷品要少,信息量还要少一些。只不过是个单位图书室的规模。清末杭州的官书局,所存的版片也不过十六万片而已。

一部四库全书,收书种类4000种,勉强够得上一个中小城市的街道图书馆的规模。周洞天知道手工业时代的任何的事物规模都是非常小得。即使采用19世纪的技术,本时空的印刷产业也是完败的命。

周洞天看着院子里堆积如山的板片,心中很是感慨。中国的印刷术,大规模运用自始自终停留在昂贵的雕版印刷上,著作出版困难,书籍稀少昂贵。许多著作因为得不到出版或者再版的机会就此失传湮没。这不能不说是逐步落后于西方的一个原因。

他漫步而行,走到第二个厅堂里,此处让他一下来了兴趣――原来这里雕的版是图像。掌柜的说着是现在雕得是在小说里用得“绣像”。书坊里正在新刻一部《水浒传》。

“这是小老苦心搜罗来得‘繁本’,可不是外面的‘简本’。”掌柜的面露得意之色,“带‘三征’的!”

周洞天对水浒的版本学不是很了解,闹不清什么叫“简本”“繁本”,只嗯嗯啊啊了几声附和了几句。梅林忽然问了一句:“你这里印《金瓶梅》嘛?”问了这话他有点后悔了――这不影响形象么!

“有有,”掌柜的并不以为异,“小老这里有同业刻印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代销,不但刻印精良,书里还有二百幅绣像图。是难得之物。”

一问价钱,这部书要一两银子。价钱相当的不便宜。梅林决定买了下来。

“这书可是繁体的,连个句读都没有。你真心要买了看?”周洞天乘着掌柜的走开片刻问道。

“我当然是看不明白,但是收藏一部以后就是珍贵的资料,善本啊!”

过了一会,掌柜的屁颠屁颠的取了书过来,这部书装在在四个书函内。沉甸甸的颇有分量。周洞天随手抽出一本翻了几页,只觉得一股墨香扑鼻而来,纸张之地细腻。刻工印工都在中上水准。因为用得是水性墨,书页不是双面印刷,所以装订出来的书册特别多,居然有三十六册。

每一章节都配有二幅绣像。刻工比周洞天在外面看到的年画的水平要好多了。其中不免有些诲淫诲盗的画面,雕琢精细,极其露骨。很有h小说的感觉。

要是我们来出得话,肯定比它的画工好一百倍。别得不说,光人体就比这个强。周洞天想,出个《金瓶梅》的h漫应该是大有市场?只是原创的话太费事,不知道***那边有没有出过这个题材的漫画,又有没有人带来。

他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问道:“此书的作者是何许人也?”不知道在距离作品问世不久的本时空能不能弄清楚这一历史疑案?

“书上署名兰陵笑笑生,不过大伙都说是凤洲先生的手笔。”

凤洲先生就是王世贞。书问世后不久就有人如此传说,一直到近代这一说法都是最有市场的,这对周洞天来说不是什么新闻――他略微有些失望。

“亦有人说着是某老公儿的手笔。”掌柜的压低了声音说道,“这就不好说了。”

周洞天点点头,显然在本时空一样得不到明确的答案。

明末的风气堪称开放,声色男女之事不算“耻事”。掌柜的见两位老爷对此很有兴趣,当即又搬来了一堆此类小说供他们选购,从大名鼎鼎的《***》,到不怎么出名的《痴婆子传》,拉拉杂杂,林林总总有二三十种之多。有些在旧时空已经失传了。听掌柜的说这些书卖得都不坏,属于常年可销的品种。周洞天翻了几本,觉得这个商机也很不错。当下掏了十两银子,把这些书全买了下来。

书坊的掌柜又做了一笔好买卖,对他们愈发殷勤。一问十答。周洞天把兴趣又转向雕版工场,看到雕刻绣像的工人和刚才的不同,似乎是在雕刻某种不完整的图案,思索片刻他忽然明白了,这是在雕刻套版印刷的画板。

走到下一个厅堂内证实了他的想法。这是在搞“套版彩色印刷。”

雕版印刷一般只用单色印刷。五代开始有人尝试进行彩色印刷,工艺是将几种不同的色料,同时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然后一次印于纸上印出彩色印张。这种方法称为“单版复色印刷法”。著名的天津杨柳青版画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生产。

这种做法成本低,速度快,但是印刷色料容易混杂渗透,而且色块界限分明,显得图案呆板。

从元代开始,有了所谓的“多版复色印刷”,也就是所谓的“套版印刷”。大致就是要用多少种颜色就雕刻多少块版,每一块印板上涂上不同的色料,分次印刷在同一张纸张上。套版彩色印刷的工艺延续了很久,除了印刷厂之外,在印染厂一直用到20世纪。

南京在明代已经成为了彩色套印的中心,一般的书坊都有彩色套印的能力。

因为套色印刷的成本大得多――有多少种颜色就得准备多少块同样的雕板,所以明清时期书籍的彩色套印一般只用朱墨两色,只有年画印刷才用比较多的颜色。

此刻正在书坊中印刷的绣像也只用了三种颜色。不过掌柜的已经很得意了,表示他这次是“不惜工价,唯求尽善尽美”。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周洞天从掌柜的口中知道打听到整个南京,能够印刷的书籍大约有一千种。分为九个类别。靠这个吃饭的工匠、伙计、商贩有好几万人。买卖很是红火。书籍不但远销各省,还有大量的出口――特别是向***和朝鲜的输出。

不过最好卖得还是“时文集”,也就是“公务员考试辅导书”。尽管年年都要编刻新书,这类书依然畅销不衰。周、梅二人不免又唏嘘了一番。

蔡宜邦揣摩这二位首长对书坊如此感兴趣,十之***是要开办书坊。他是南京本地的土著,颇有几个吃这碗饭的穷亲戚,他赶紧抓住这个机会向周洞天推荐。

周洞天觉得这亦无不可,毕竟雕版师傅还是需要得――原本他到南京来就有为临高的印刷厂招揽一批高手雕版工人的用意在内,再者杭州印刷厂也有需要。当下便满口答应下来,还要他尽量多招募些印刷工人来。

第一百零一节 庆云观

第一百零一节 庆云观

庆云观是杭州涌金门外一座很小的道观,对于习惯了旧时空寺庙道观宏大规模的人来说,庆云观简直有点“泯然众人矣”。它的门脸很不起眼,占地面积亦不广阔,孤零零的矗立的在涌金门外的西湖湖岸旁。

涌金门外便是西湖的湖岸,这一带风光虽然宜人,却不是闹市,连住家亦极少。张应宸对庆云观的位置不是很满意――这地方实在荒僻了些。但是胜在清静,倒是很符合“清修”的形象。

庆云观小虽小,该有的规模也还算齐整。全观以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展开。第一进就是三清殿,左右是文昌殿和灵官殿。

三清殿之后的第二进院子,设有一座戏台,这里是打醮唱戏的地方。二进院子两侧,各有偏院,布置的十分雅致,专供有钱的香客休息住宿只用。二进之后是三进便是道士们生活起居的“静室”了。第四进是后院,后院打开门出去尚有菜园,有火居道人种菜养鸡,除了供应道观内诸人的伙食,还可以出售换取些收入补贴道观。

首节上一节909/20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