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第1844节

胡子明又上书进言:莫荣幸等人把持书院多年,院中凡杂役、厨子、管事、账房无不引用私人,个个都以自肥为能事,建议逐一追赃,彻查到底。

刘翔深以为然,所谓打虎拍蝇,苍蝇的聚敛亦不见得少。当下命令警察局将书院一干人等全部拘起来,要他们“主动退赃”,据说轻而易举便弄到了纹银数万,房产几十处,田地无算。胡子明又为元老院立一功。

这样的积极分子,刘翔自然不愿放过,有意将他招录到体制内。但是林佰光提醒他说这样与干部录用程序不符。既然广州已经有了公务员考试制度,就应该让他走这条路进来。

“这样于我们于他都好,不然一个‘悻进’的帽子他就要戴一辈子了。”

“其实我觉得我们需要更多的‘投机分子’。”

“投机分子之所以被人贬抑为‘投机’,就是因为他们缺少信念,纯粹是利益的考量。”林佰光说,“胡子明两次作为看似坚决果断,实际上却有哗众取宠的成分在内。出风头很大,冒得风险极小。虽然起了正面作用,但是他的动机是要打个问号的。再说他在文澜书院多年,从来没有起来抗争过什么,我们杀了莫容新他就突然来这套,我是很怀疑他的动机的。”

刘翔虽然认同他的看法,但是又有些犹豫:“但是也不能冷了人心……”

“吸收他进入我们的体制我不反对,但是最好还是让他走公考的路线进来。”

刘翔便授意人和胡子明私下沟通,要他去参加公务员考试。

胡子明得了首长的示意,自然不会放过。今日也眼巴巴的来到考场了。胡子明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也善于打听消息。尽管来告诉他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归化民干部并没有指明他应该考哪个岗位,但是他还是报考了市政府综合办办事员这个位置。因为他听说这个部门是由刘府尹和林府二直接指挥的。

曾卷见他脸有得色,大约是暗中已经得了首长的内定,羡慕之余也不由得暗暗鄙夷。

到了报名处曾卷很快完成了报名,可是到袁舒知这就出问题了。归化民干部一看袁舒知提供的户籍材料上年龄是40岁,可是看着这家伙起码有50出头。这次招考对对年龄是有具体要求的――必须在40周岁以下。

报考处的归化民办事员不耐烦的对袁舒知说:“你老都一把年纪了,还想什么呢!回家抱孙子去吧,瞎凑什么热闹!”

这一说袁舒知炸了,他极其害怕自己不能考这公务员,如果不能考那自己这几个月努力都付诸东流了,自己将来再无翻身余地。他忙大声喊着:“为大宋出力合分老幼?!某自认有几分本事立志为元老院效力,为何尔等不能成全我等权权报效之心?!难道元老院治下还不如伪明?伪明那就是耄耋者亦可科考,奈何我元老院却要以年岁断人进身之阶乎?!”

他这一攘攘旁边不少书生特别是年纪大的书生都起了共鸣,纷纷附和,有的干脆在报名处吵闹起来,执勤的警察动手要来驱赶,便有几个老头躺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一时间报名处混乱不堪。归化民办事员满脑门的汗――这一个个虽然都染了头发,涂了胭脂,但是看着就知道是年高有德的,真要闹出个好歹来岂不是有损元老院的威名?

眼看事情就要闹大了。原芳草地负责行政总务的元老董亦直出现了。他是教育口派来广州筹办教育机构的。教育口在广州有很大野心,不但想搞基础教育,还准备大干快上的建中学什么的。当然,建什么学校另当别论,先把广州城里几块风水宝地圈占下来才是正经。

因为他是教育口的元老,这主持公务员考试的事情就不得不也请他出马帮忙一下。刘翔钦点的公考主考官是广州干部管理学校的校长张允幂。但是张允幂对如何组织考试一窍不通,只能请人帮忙了。

自然,董亦直这个忙不是白帮的。刘翔许诺在教育口的用地方面给予充分的“便利”。

此刻他在里边听见外边的骚动就出来看个究竟。他一出来归化民马上让开了一条道,书生们也顿时消声。

“出什么事了?”董亦直问道。

招考处的归化民干部赶紧将情况一一说明了。

“章程上说好是四十周岁以下,他户籍上的年龄明显是有问题的。”这干部为难道,“他们的心情我是懂得,可是这章程都定了……”

董亦直看了看眼前这几个染黑了头发,脸上不自然的泛红的老人,看着他们颤巍巍的样子还要出来考这个公务员,心想他们都是些一辈子不得意的穷读书人,来参加考公大约是他们最后一次为扭转命运的努力了。就这么剥夺了的确有些残忍。

低头沉思了下,说了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我这里就做个主:既然有志为我元老院出力,只要60岁以下身体健康的都可以报考,就这样了。”

这真是金口定乾坤,袁舒知立马高声喊着:“大宋万岁!元老院万岁!”紧接着所有的人跟着喊了起来,整个报名处山呼海啸,万岁声响成一片。

二百八十五节 公务员考试(四)

董亦直有些得意,颇有为民做主的感觉。然而下午就有沈睿明便来提意见,认为他是“依闹治国”,“随意践踏规则”,“有法不依”……闹得董亦直老大一个没趣――因为这年龄限制本省也是他这自己订出来的。还有人置疑派出所的户籍登记工作到底是怎么做得,随心所欲的让他们自己报年龄,弄得慕敏脸色很不好看。

最后还是林佰光出来打圆场,说这也算是“招揽民心”之举。几个老头也是有“拳拳报销”之心,和一般的闹事不同。这种“心向元老院”的热情不宜打击。再者这旧社会识字人口本身就少,再用年龄一拦就更少了。

最后他拿出了一个折衷方案,立刻出一个公示,大意就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踊跃为元老院和人民服务的需求,取消本次公考的年龄限制,只要年满十八周岁,身体健康无残疾,均可报考。至于有谎报户籍年龄来报名的,限在报考前自行在派出所改正,否则一律取消考试资格,还要追究法律责任。至于要不要追究某些考生在报考地点吵闹喧哗的问题,林佰光觉得:“……眼下民气可用,有些事宜宽不宜苛,否则就失去了立法为政之意了。”

考试那天,袁舒知和曾卷起了一个大早。曾卷的母亲早已备好两份考篮。自古要进场考试的举子都要预备这一套。不论是院试、乡试还是会试,都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说是三天,实则是第一天的晚上才进场,翌日子正(即零时)发试卷,到第三天早晨交卷。

考生在考场里不但要考试作文,还要吃喝拉撒,所以一应吃喝拉撒所需物件乃至铺盖所都要预备齐整。只不过考生有贫有富,这考篮和里面的物件也有着天差地别。

曾卷家过去从无读书人,曾卷也未曾应过院试。这两份考篮是曾卷的母亲从老街坊那里借来的,都是读了一辈子书考了一辈子的老秀才的物件。竹编的考篮经了几十年的雨打风吹,烟熏火燎,都黑黄黯淡的看不出地儿来了,东西倒还结实。

要备的物件曾卷的母亲都已备妥:文房四宝,铜铫、号顶、门帘、火炉、烛台、烛剪、卷袋、炉炭;又有场食:点心、莲子、干龙眼、炒米、酱瓜、生姜、阿魏……

这许多东西一个篮子里装不下,还要被行礼卷。有钱人家,自然是有仆役背着送到门口,进了门,花几个钱便可以叫场内的夫役老军代劳;普通人家就只有自己劳力了;再等而下之的,连凑齐考篮里的米菜都不够,勉强凑些需用的东西带进去。

曾卷哭笑不得,因为报纸和报名处早就说了:此次公考,分笔试面试。笔试合格才进面试。而笔试只考一天,午饭也由政府统一预备,用不着备下这许多物件。

和母亲好说歹说,才算是免了带这几十斤重的考篮。只将考试须带的物件包了个包袱带着。曾卷道:“我看澳洲人干部和当兵的都有个布带挎包,又能带东西,背着又方便。只可惜没出买去。”

正说着话,忽然见张毓带着伙计,拿着食盒来了。原来他知道今天是曾卷公考的日子,特意将店铺里的点心装了一食盒送来。

“阿卷,我祝你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张毓说道。

一对朋友的手紧紧的握在一起,曾卷的心中说不出的温暖。这半年多来,正是张毓为他的公考事业修桥铺路,花钱又费力,完全出于计回报的友情,有友如此,夫复何求?他激动地点了点头。

“子玉还没从临高回来。他若是在广州亦是要来为你壮行的!”张毓说道。说罢又对袁舒知说了些勉励的话,最后,连明女也出来说了几句吉利话,祝贺舅舅和“阿公”“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说得袁舒之双眼湿润――他是个无亲无眷之人,何曾有过天伦之乐,如今得这小女孩子一句关切的吉利话,心里亦是异常激动,对明女说:“好丫头,阿公一定飞上天!”说得大家都笑了

别过亲朋好友,曾卷和袁舒知便踏上了公考的征程。

公务员考试的地点设在原来的大明广东贡院。因为这次招考岗位多,这次报考人数激增。仅发出去的准考证就有2000份以上。广州也没有这般大的学校可以用作考场。留用的原广州府通判现在综合办参事魏必福便建议沿用原来的广东贡院。这所位于大石街的贡院有5000个号棚,足够应付全部考生了。

这贡院即使对来自21世纪的元老们来说也堪称建筑奇迹。屋舍连绵,气象恢宏。包括刘翔在内,元老们凡到广州的,必然要来此地一游。

此时,本次公务员考试的主考官张允幂正在明远楼上,眺望着这连绵不绝黑压压的屋瓦。这座建筑是监考官监察全场的制高点。此次公考也就作了监考办公室的所在。

因为这是元老院第一次组织大规模统考,各方面都很重视,刘翔原想派国民军来维持周边秩序,自己亲自担任主考官。还是林佰光建议说不宜搞得太隆重。

“虽然公务员考试是脱胎于科举考试,但是我们毕竟不是搞科举制度。最好不要给市民留下这样的印象。维持秩序,多派些警察去就是。至于考官,现成的广州干部学校的校长张允幂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他看刘翔还有些恋恋不舍的意思,又悄声道:“这班考生传统思维甚重,考取了,以后多半会视主考的元老为‘座师’――张允幂这样的小女孩子不要紧,换成其他元老可就……”

这番话惊得刘翔出了一声冷汗,暗骂自己怎么忘了这茬!于是便点了张允幂当主考官。

张允幂对自己的各种临时职务也处变不惊了――她开始适应自己的角色了。

“这地方真大!”张允幂站在明远楼上,赞叹道。

要说这明远楼,其实并不高。但是在几乎没有楼房的17世纪广州城里,二层楼就是制高点了,足以俯瞰整个贡院。

这所贡院院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呈现左右对称的长方形格局。四周高墙环绕,四角另有瞭望的更楼,竟似一座小城一般。

建筑的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是头门、仪门、龙门、明远楼、“天开文运”牌楼、至公堂、戒慎堂、聚奎堂及后门。

首节上一节1844/20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