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第147节

“什么事?”

“你的力气这么大,帮老人家背背东西。”

“!”林功劳刚想发火,脑袋上火辣辣的痛楚提醒他今非昔比,只好过去帮王三狗拿起个篓子,王三狗直摇手。

“饭都吃到狗肚子里了?”汉子的话恶毒而刻薄,“小伙子就拿这点?”

林功劳默不作声的又拿起了两个包裹,心里把这群髡贼的祖辈十八代都操了一遍。

他闷着头走过去的时候,周围忽然爆发出一阵笑声,不用抬头他也知道,这不是林家的人,肯定都是些长短工之类的人物。平日里看见他满脸堆笑,头都不敢抬的人,现在敢笑他!

满心怨毒的随着人流走到栈桥旁,这里堆着许多个草编包,走过一个就发一个。他拿到打开一看,里面是个竹筒,塞着塞子,似乎是水。一包用厚纸包着的东西,撕开一点,是饼饵。

想得倒挺周到。林功劳心里嘀咕着,抚了下自己脑袋上的肿包,以后的日子会怎么样呢?他心里有点害怕,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世界并不是只有百图村那么大。

周洞天得意洋洋的回到了船楼上,李海平嘿嘿的笑了笑:“你倒蛮有正义感的么,”

“这种小崽子,不打掉点他的傲气,以后还有得折腾。这天下可是俺们的!”周洞天把手里的棍子轮得飞快,“我还手下留情了,要不然让外面一点伤都看不出,里面五劳七伤――”

“别,你打出一废物出来有啥用。”李海平心里嘀咕,执委会怎么把搞印刷的周老猫也給调来了,闹半天不会是来搞审讯的吧?他和周洞天住一个宿舍,以前经常看他半夜才回来,问他去干吗也不说,只笑嘻嘻的,后来才知道每次审俘治安组都要调他去干活。

文德嗣送走了第一批船队,自己带人去各处察看了下这笔横财。木材很多,包括樟木、杉木和松木,足有五百多根;各种硬木:海南檀木、广东荔枝木和铁力木也有百十来根,上千根的粗细竹材。还有生铁、桐油、黄麻、白麻、棕毛、蛎壳等各种材料。

在仓库里,他还看到了各种船用的配件,包括锻好的几副四爪铁锚。大量的帆篷、绳索、铁钉。还有许多武器。文德嗣察看之后发觉村里拥有的十多门火炮都是英国制造的,确切的说是东印度公司铸造,属于24磅舰炮――一种英国特有的短管加农炮。至于俘虏所说不好用的火枪,就是英国产的火绳枪。看来英国人在这一带很活跃么。

根据张船匠说:红毛人有时候会到这里来补充淡水,修理下船损。他们会用火药、武器和洋银付款。

“你们会修红毛船?”文德嗣问。

“红毛船形制与我国不同,但是船总是船,”张船匠恭恭敬敬的说。他不过四十出头,不但手艺最好,会造大船而且“多有巧思”。

“要你造红毛船行不行?”

“船帆――”他犹豫了下,“没有这许多的布。”想了下,“还有帆上的绳索,十分繁杂,操纵却有巧妙之处,其中的门道没有洋匠怕是做不出来。”

“这些我都知道――”

张机器吃惊的看了一眼眼前的“髡人”,这么一个养尊处优模样的老爷也会搞这个?

“那小的愿意一试。”

“你叫什么名字?”

“小的贱名张机器。”

文德嗣楞了一下,笑道:“好好,看来你到了我们那里才能名副其实。”

第一百二十八节 400料广船

第一百二十八节 400料广船

文德嗣跟着张机器去看船。西洋船模文总造过不少,中国海船出于兴趣也稍微涉猎过。令文德嗣比较不满的一点就是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远不如国外多、不如国外专业,甚至中国古船的模型也是国外收藏较多。能看到的资料非常少。

船场没有干船坞,是直接放在船架上的。文德嗣知道干船坞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熙宁年间修理龙舟就是这个方法,但是后来使用的人似乎并不多,基本算是孤例。要不是沈括的记载,恐怕多数人都不知道有过这事情。”

“这船如何下水?”文德嗣对古代没有滑船道没有船坞的情况下如何下水很有兴趣。

“用稀泥涂满滩头,再用绳索牵拉就可以了。”

真是简单。文德嗣点点头,所谓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并不是一句空话。

这艘船的进度已经差不多完成了七成,船体已经成型,不过没安装甲板。凭借他有限的一点古船知识,文总看得出这是一艘所谓的“广船”。它在中国古代海船中属于大型船,船体上宽下窄,船尾有虚稍。最大的特点是有在中线面处有深过龙骨的插板。这块插板起到了减缓摇摆和横漂的作用,是广船的一大特色。尺寸上大约属于四百料船,这是明政府允许民间建造的最大船只了。虽然中国的船工毫无疑问有能力造千吨级的大船,但是船只过大操作起来很困难,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文德嗣目测下长度,船长大约27米,宽5米多,粗略估计了下排水量是70吨。这和他们手中掌握的其他400料船几乎一样。可见400料船已经有了一定的标准。文德嗣问张机器,他造船是不是用的船书,张机器满面尴尬,红着脸说:“没有船书”。

文德嗣知道他要保守自己的技术秘密,心想不把你震服帖了,怕是以后躲躲藏藏的还有许多啰嗦,清了下喉咙,用广东话报出了一连串数字:

“400料战座船,长8丈6尺9寸,宽1丈7尺,用工2487,……”

话音未落,张机器已经普通一声跪倒在地,满脸惶恐:“大……大……人……”

文德嗣说:“起来吧,怕什么?!”

“大人原来都知道――”

“待你到了博铺,看了我们的大小铁船,才知世间的机巧之物的精深。一本船书算得了什么!”文德嗣心想这不过古船爱好者们最基本的资料读物《南船记》上的东西。

“是,是。”张机器知道这位老爷是大内行,又听说有完全不一样的铁船可看,心里早就按奈不住,介绍起船只来也变得痛快多了。

这艘即将完工的船只是双桅船,船体使用的杉木,这个和文德嗣记忆中的资料不同,他记得书上说到广船的特点就是“铁力木”为之,他们缴获的伏波号也是广船,虽然没用铁力木,也用了同属硬木的荔枝木。

面对文德嗣的询问,张机器说这完全是成本问题,铁力木的价格高,杉木又多又便宜,强度也还过得去。据他说这是广东那边的一家海商订购的,每次去南洋贸易都买艘新船,不求船好,只要能安全到达就可以,到了那里就连船带货全部卖掉,再搭其他船回来。所以船差不多就是一次性的,用料能省就省,只要便宜就是。

“这样一艘船要多少银子?”

“行价八百两,若用好木材,再加二百两。”

这么说一艘船的价格就在一千两了。看来海军果然自古以来就是烧钱大户。造船的事情,还是要引入民间资本比较好。

这艘船从结构来看,全船由12道舱壁将船体分隔成13个船舱,舱壁板是用大的樟木板制成,厚度在10厘米以上。这就是中国古帆船最领先世界水平的结构:水密舱。水密舱壁与船体外板交界处都有抱梁肋骨并用铁钉固定。在舱壁和抱梁肋骨在靠近船底的地方开有两个流水孔,这让文德嗣有点惊讶――开了流水孔,这个水密舱还怎么防水呢?

张机器解释说这些水空是为了便于排出舱内的积水,航行的时候用特殊的木塞堵上就可以。

船板全部是杉木,底板的厚度超过20厘米,船舷板15厘米,板列宽度8~20厘米,船中部最宽,首尾逐渐变窄。船板的横向连接采用平接式,纵向连接使用平面同口连接,板缝里用捻料填塞。这是用麻丝、桐油和蛎壳灰混合成的,桐油的成分是桐油酸甘油酯,易起氧化、聚合反应,形成的漆膜坚韧耐水,蛎壳灰的碳酸钙含量在90%以上,高温烧成的石灰最适合调和桐油,石灰本身有很强的粘结性,石灰和桐油混合,能促进桐油的聚合干结,形成桐油酸钙,防水性极好。在这些船板之间还使用了铁钉进行钉联,有钉眼的地方用油灰捻料封盖。

第三、第七舱壁前设有首桅和主桅座。桅座是一块固定在舱壁和船壳上的大樟木,上面有两个方孔,方孔内插入桅夹柱,再通过桅夹柱就可以固定桅杆了。中国式帆船的一个特点是桅杆可以眠倒和拆卸的,桅杆座上设置了转轴并在舱壁上留下了搁置桅杆的方孔。

压舱物是海滩上随处可见的卵石,张机器说主要放在第三、第四舱下。两舷有龙筋木,用来铺设底舱甲板,货物和人员起居就是在这层甲板上。

船舵是用硬木制成的,虽然是一次性船只,关键部位还是不含糊的。船舵是一种原始的可升降的平衡舵,舵板上还开了不少孔,据张机器说这样能让舵操作起来省力一些,也是广船上所独有的设计。

最让文德嗣感兴趣的还是工棚里堆积的许多造船原料。特别是铁件。中国船从战国起就开始使用铁钉连接船板,到唐宋时已经完全成熟,现在亲眼看到这些东西岂不是让他兴奋不已。这里光铁钉的种类就有六七种:铲钉、方钉、枣核钉、爬头钉、扁头钉,形式各异,有不同的用处。还有一种奇特的尺形铁构件,长大概50厘米,宽5厘米,厚0.6厘米,一段摺成直角形,尺上还有四个小孔。张机器介绍说这是钉连接船板用的锔钉,作用是将外板连在舱壁上。做法是先在舱壁上预开锔槽,在外板上开孔缝,把锔钉由外向内打进并就位在舱壁的锔槽内。再用钉将锔钉固定在舱壁上。

文德嗣在船上转悠了一圈,看着这艘真正的明船,心里琢磨着,能不能把这艘船变成一艘风帆巡洋舰。但是仔细一想觉得这船还是太小,400料船的载重吨不过30~40吨,做战船最多也就6~8门大炮,其运输量对工业化所需要的海量原料来说也是太可怜。做探险船速度又太慢,看来还是要搞他最熟悉也最喜欢的双桅纵帆船。

“老张,”文德嗣说,“你觉得红毛的船怎么样?”

首节上一节147/20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