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382节

“光是这样还不够,我们必须用一种精确的方法,区分原算子B和构造的双线性算子B'。”

费弗曼教授叹了口气:“你说的这个我知道。但相比起重新开辟一条新的思路,我还是觉得在原有的研究成果上继续走下去更合适。至少在我看来,抽象证明的方法依然具有潜力。”

沉默了一会儿,他最终做出了决定。

“既然我们都是适合独立研究的人,那么就分别独立进行好了。”

虽然同样看好陆舟提供的新思路,但抽象证明的方法他同样不打算就这么轻易放弃。

既然如此的话,两个人就同时从两个方向出发就好。

那么多条路,总归有一条是通往罗马的。

陆舟点了点头,也认同了费弗曼教授的提议。

“这是最好的选择。”

数学命题的研究可以在讨论中进行,但讨论研究永远不是唯一的选择。

晚上,晚跑之后回到了家中,陆舟洗过澡之后,径直来到书房,打开了笔记本电脑,继续对“L流形”论文的电子档进行最后的修改。

关于L流形的研究,其实已经是一个相当出色的研究成果了。

就好像费弗曼教授构造的双线性算子B',即便不能直接解决NS方程解的存在性问题,也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成果在顶刊上进行发表。

甚至于,即便是拿到八月份的国际数学家(IMU)大会上进行报告,也是绰绰有余。

至于它具体有什么用?

研究NS方程的解肯定是最主要的,除此之外它还能像其他微分流形那样,对于一些复杂的非线性微分结构进行“拓扑手术”,让那些复杂的问题变得看起来没那么复杂。

至于其它领域的用处,那就是其他研究人员的事情了。

或许有一天它的研究成果在理论物理或者是工程学领域绽放出意想不到的光彩,这些也都是说不好的。

盯着电脑屏幕,陆舟沉默了很久,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将关于L流形的论文投稿在了《数学年刊》上。

至于八月份的IMU大会……

他依然决定将NS方程,作为献给国际数学界的礼物。

即便这个决定,看起来充满了挑战。

毕竟到目前为止,他对于NS方程的研究,也仅仅只有一个模糊的把握而已。

任何思路在走到最后之前,正确与否都是说不好的。

就在陆舟上传了稿件不久,关于L流形的论文刚刚通过学术编辑的检查,进入同行评审的环节,关于角谷猜想的论文,便随着新一期的《数学年刊》,与整个国际数学界见面了。

也正如陆舟此前预料之中的那样。

这篇论文一经发表,便引发了不小范围的轰动……

……

湳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摊开在桌上的,正是最新一期的《数学年刊》

将论文从头读到尾,张玮平院士轻叹了一口气,感慨道。

“不愧是陆教授,没想到他不只是研究上有一套,教出来的学生也不简单……”

秦岳那个学生,张院士是知道,甚至于给他写推荐信,推荐他去普林斯顿攻读硕士学位的人,正是自己。

说实话,当初鼓励他报陆教授的硕士,张院长并没有抱很大希望。

因为赶上哥德巴赫猜想证明那个特殊的时间点,整个数学界恐怕没有一个教授,比普林斯顿的陆教授更“热门”。

毕竟那可是哥德巴赫猜想。

曾经难住了高斯、欧拉,备受人们瞩目的数论皇冠。

以至于与学术界相隔十万八千里的《人物》杂志,都向数学界投来了关注的视线。

站在张院士旁边的,是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的所长付磊教授。

相比起张院士,这位所长稍显年轻一点,不过在华国数学界也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大牛。

与研究微分几何的张院士一样,这位付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同样不是数论领域,而是群论,但这并不妨碍他理解这篇论文的学术价值。

沉默了好一会儿,付教授问道。

“你说这论文……真的是他的学生写出来的吗?”

张院士是笑了笑,“不然呢?还有谁这么大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送给学生?”

关于研究成果的认定,这涉及到学术道德的问题。

一般而言,不抢夺学生的研究成果,已经是相当有节操的导师了。

至于不诚实的夸大学生在研究中的工作,反过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送给学生……

但凡正常人,都不会这么做。

虽然明白这一点,但付教授还是忍不住说道:“可是我有一点想不明白,你说既然他的学生都能做出来,为什么他不自己做?”

“这东西你也别想太多,对于那种天才,你不能用正常人的逻辑去揣测,”张院士笑了笑,继续说,“也许对于他来说,这种问题只是单纯地无法引起他的兴趣,于是便交给学生去做了。”

付所长一脸不相信,因为这听起来太匪夷所思了点。

角谷猜想可不是别的东西。

虽然真正研究它的人不多,但关注它的人却不少。

他扪心自问,换做是自己,完全不动心是不可能的。毕竟有了这份成绩,只要年龄和资历都够了,稍加运作的话,混个长江学者、乃至院士的头衔完全不成问题。

首节上一节382/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