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127节

即便是现在,他也是如此认为。

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线索,但这条线索是否真的意味着一个重大的发现,还有待实验的检验。

严新觉继续问:“可是如果在750GeV的位置真的存在特征峰,从量子色动力学的角度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卢院士摇了摇头:“解释不了,这个现象已经超出了标准模型之外。”

“那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打断了这位博士生的话,高院士笑了笑,继续说道,“物理学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让我们看到的一切都如我们所愿,相反,它存在的意义,正是为了去寻找那些出乎我们意料的东西,然后我们才会得到新的拼图,去完善我们的理论。”

任何物理学结论都是不完善的,这取决于人类观测手段的进步。

所以,即便爱因斯坦证明了相对论,也没有哪个物理学家跳出来说自己“反牛顿”,或者说牛顿运动定理是错的。

同样的,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人们踏上了更遥远的星系,发现在宇宙的某一个角落相对论不再适用了,也一定不会有物理学家说,相对论是错的,只是还有待完善。

而标准模型,也是一样。

屏住了呼吸,严新觉用激动到有些颤抖的语气问道:“也就是说,陆舟的发现,意味着新的物理?”

高院士想了想,给出了一个模糊的回答:“只是也许。”

是的,只是也许。

但即便只是也许,对于一名硕士生来说,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了。

……

从5月初踏上欧洲大地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两个半月的时间。

看着床头柜上挂着的日历,陆舟不禁感慨。

如果他没有把校历记错的话,这个时候201的小伙伴们应该已经考完了最后一科,整个金陵大学只剩考研大军驻守了。

如果自己的人生轨迹没有偏离航向的话,再过两个月,他就是大三,得开始思考,是读研还是找工作这个严肃的问题……

至于现在的话,很明显,他已经不用思考这些肤浅的问题。

只不过,需要考虑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变少,反而变得更多了。

就在两个星期前,欧洲核子研究峰会结束,LHCb华国合作组的科研人员陆续回国。

原本他是和卢院士、严师兄一趟飞机的,但卢院士把他扔在了这里,让他到时候自己坐飞机回去。

至于为什么,那就说来话长了。

就在那场报告会结束之后,林恩·埃文斯拿着一份崭新的人员合同找到了他,并向他发出了邀请。

陆舟的身份便从CERN的实习生,变成了CERN的研究员。

多一个身份总没坏处,至于会不会被这层身份束缚在这里,也是完全无需担心。

对于这种国际性质的研究机构来说,里面研究员的流动性都是非常高的。比如著名的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流动人员与固定人员的比例甚至接近1:1,在复述个研究机构挂名,对于学术界来说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

而CERN,大概是所有科研机构中,人员流动性最高的那么几个机构了。

其中除了成员国之外,还有观察国和合作国,而针对不同国家、实验机构派来的研究人员,CERN都有不同的人员合同……

这些合同上并没有规定薪酬,所以并不算是雇佣协议,而更像是一种身份证明。

比如卢院士和严师兄,也都有着类似的身份。

至于它有什么用处……

除了办理签证方便点,进出各种不对游客开放的研究单位方便点,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用处。

另外,如果想赚点外快的话,也可以靠着这层身份证明,和这里的实验室签订更具体的长期或短期的工作或实习合同。

当然了,陆舟留下来倒不是因为“暑期短工”,而是因为CERN修改了原定的实验安排,开始验证他发现的那条线索。

而陆舟,想留下来见证自己的推断,究竟是否正确。

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系统还没有判定任务结束,显然是将这一部分关联上来。

因为担心任务中断,所以他不敢离开这儿太远。

总之,无论是出于因为什么原因留下来,像这种级别的实验,都不是双缝干涉或者小球单摆那种能迅速得出实验结果的。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这都有可能的。

于是,卢院士便把陆舟一个人扔在了这儿。

毕竟对于院士级别的科研人员来说,时间都是相当宝贵的,不可能陪着他在这儿等结果出来。

不过,卢院士倒也不是完全没管他,走之前给他留了三千欧元的生活费,并且帮他将房费订到了七月底。如果这些钱没用完,也不用还回去,权当是对他的奖励了。

毕竟要是这个发现被证实的话,无论有没有新的粒子进入人们的视野,他都帮原本没什么存在感的LHCb华国研究组挣了口气。

而这背后的意义,是无法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的。

第175章 自然周刊的采访

天天待在酒店里等结果也挺无聊的,核子研究会议结束之后,也没那么多高质量的讲座可听。

实在是闲的蛋.疼,陆舟便跑去附近的日内瓦玩了圈,各个旅游景点前拍照留念,顺便把那些列在购物清单上的东西给买了。

带着战利品回到了酒店,陆舟拍照发了朋友圈,便转身去浴室冲了个澡。

可能是看到了这条朋友圈,也可能是等代购等得着急了,陆舟刚洗完澡出来准备睡觉,史尚的微信电话漂洋过海地问候了过来。

接通之后的第一句话便是……

“肘子,你啥时候才回来啊?”

坐在空调底下擦着头发,陆舟想了想,随口回道:“看情况吧,这边实验结果出来我就回来了。还要啥东西和我说,反正这几天也闲的无聊,在到处逛。”

史尚:“公费旅游?羡慕了。”

公费旅游?

这么一说,似乎还真是这样。

陆舟仔细回忆了下,自己踏上欧洲人的地盘这么久,到现在自己的钱还一分都没花过。

史尚:“……那个,你要是回学校的话,买回来的东西直接放我桌上就行了,不用千万别寄我家里,我那儿没地方放。”

陆舟:“行吧,我到时候应该是直接回学校,还有啥事儿吗?”

史尚摇了摇头:“没事儿了……对了,这回咋没在围脖上看到你?”

陆舟微微愣了下,疑惑道:“不会吧,我记得我拍的照片都扔围脖上了啊。”

史尚:“不,我的意思是,咋没看到你装逼。”

陆舟:“……”

MMP,什么叫没看到我装逼。

这一本正经的语气,搞得好像我每次是故意要装逼似得。

陆舟一脸无语地挂断了电话,将手机扔到了枕头边上。

看着已经快翻到月底的日历,他叹了口气。

也不知道,这实验得做到什么时候去。

但愿他是对的。

否则,即便没人会怪他,他也会觉得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

陆舟原本以为,至少还得再等上一个月才能看到结果,甚至都准备去换点欧元了。

结果没想到,幸福来得如此突然。

第一时间告诉他这个消息的,是负责监测ATLAS探测器数据的格雷尔教授。

在电话中,格雷尔教授没有说太多,只是让他去一趟R1楼的办公室。

而进了办公室之后,陆舟的第一句话便是——

“结果怎么样!”

“你的推测是对的,”回应了陆舟的期待,将几张打印纸放在了桌上,格雷尔教授依旧是一脸难以置信,用感慨的口吻说道,“实验的结果相当乐观,我们在CMS、ATLAS上同时观测到了你预测的那个特征峰,很多人对这个结果都相当的意外。”

松了口气,陆舟心中有种尘埃落定的感觉。

虽然的工作还远远没有尘埃落定,关于这个信号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但对于绘制这张寻宝图的他来说,他的工作已经算是告一段落了。

看着一脸如释重负的陆舟,格雷尔教授停顿了片刻,继续说道,“虽然我们确定不了那里到底是什么,但看到这样的结果,我们可以肯定,那里应该是有什么东西存在。”

收起了桌子上的打印纸,陆舟扫了两眼,随口说道,“祝你们能找到那个东西……如果找到了的话,请务必告诉我一声。”

格雷尔教授问:“你要回国了?”

“是的,”陆舟点了点头,笑着说,“我已经等到了我想要的结果,而且……我的房费也快到期了。”

虽然很想知道那个信号究竟是什么,但这个实验会比寻找750GeV的特征峰漫长的多,他不可能一直等在这里,为这个实验等上个一两年。

而且,如果他没有猜错的话,到了这一步,系统任务应该已经完成了。

他打算回国就领取奖励,同时看看新的任务是什么。

“在回国之前,我可以请你帮我个小忙吗?耽误不了太久,就三天的时间,”格雷尔教授说道,“酒店房费的话,我可以替你出了。”

陆舟:“什么忙?”

“一个关于《自然周刊》的采访,”格雷尔教授笑了笑说,“我有一个朋友在那里当编辑,虽然他不是搞物理研究的专家,但对高能物理这一领域还是有些了解的。当他得知你的事情之后,甚至比我还要惊讶,反正都要来做节目,他就想顺便采访下你。他是八月二号从伦敦到日内瓦的飞机……所以,可以麻烦你在瑞士多待两天吗?”

陆舟笑了笑说:“当然可以。”

虽然他并不是很想接受媒体的采访,但格雷尔教授提出的请求,他还是会听的。

毕竟这位教授一直很照顾他,自己之所以能抓住750GeV的线索,也是多亏了他的帮忙。

而且,这也算不上多麻烦的事情。

……

七月初的核子研究会议结束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向外界宣布了关于五夸克态粒子Pc+的发现,而这也如很多人意料之中的那样,成为了今年物理学界最靓眼的研究成果。

当然,除了那些意料之中的成果,还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东西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比如,在出现在750GeV的特征峰。

是的,这次是“出现”。

根据陆舟在报告会上做出的预测,重启了对撞实验,并且将粒子束流的对撞能量调到了1TeV。

而最后的结果,就和升级后的LHC的性能一样,相当惊人。

当样本数量累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正如在报告会中展出的概率模型中所预测的那样,在750GeV这一能区,出现了一个无法用量子色动力学去解释的特征峰。

有人推测这是某个更重的粒子衰变时释放的信号,也有人猜测是胶子聚合反应生成的双光子信号,还有人猜测这便是理论物理学界寻找多年的标准模型上的最后一块拼图——超对称粒子。

当然,也有人持悲观的态度,这可能只是量子涨落……即便的研究人员,在ATLAS和CMS这两个探测器上,都同时观测到了这一现象。

受到这一发现的影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arxiv上便涌现了数百篇关于这个特征峰的解释论文,各大高能物理期刊的投稿量翻了一倍不止。

首节上一节127/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