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骨冰冷的水,完全不输给当年拍摄加勒比海盗时,让德普冻的僵硬的海水。
只是现在的林源,体质比那时强的太多了,虽然感到很冷,但是完全不会影响他在水下的行动。
入水后的第二感觉就是视野很差,原本水下就伸手不见五指,而这种死水环境中搅动起的泥沙,又进一步的遮挡了他头灯中射出的光线,能见度甚至不足50厘米。
现在林源完全能够理解,为什么必须铺设引导绳了,否则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对于他来说,此刻的一件事就是必须找到之前救援队铺设的引导绳,然后跟着引导绳前进。
林源是从引导绳旁下水的,所以他只是稍微的环顾四周,就在右手边的石壁处,找到了挂在钉钩上的橙红色引导绳。
哪怕是在昏暗的水下,橙红色的引导绳依旧极为醒目,让人一眼就能看到。
摸索着引导绳,林源开始快速的向下游去。
此刻,他的大师级水中运动技能全开,并不仅仅只是依靠手划脚蹬,而是全身的每一块肌肉,都在扭动中提供向前的推力。
林源水下快速前进的身形,带着一种难以想象的协调感,仿佛这不是一个陆地生物,而是生于水长于水的水栖生物一般。
随着深度不断增加,林源也感到水压在逐渐加强,像是从四面八方有一只绵密的毫无缝隙的无形大手,牢牢的把他包裹在其中,向内挤压。
但这个深度的水压,显然还不足以对他造成实质的阻碍,林源的肢体动作依旧灵动轻松。
很快他就穿过了水下20米的那个减压点,看到了岩壁上挂着的10个氧气瓶。
老彼得在林源下水前说过,在林源返回时,他会在这儿接应林源。
但林源知道,自己根本不会给老彼得下水接应他的机会,这一趟全程他相信自己能在2小时内搞定!
不仅仅只是来回探路,甚至包括铺设引导绳的工作,他有着充足的自信。
林源果断的越过减压点,继续快速向着水底游去。
短短的3分钟时间,林源就顺着引导绳,穿过蜿蜒曲折的通道,来到了U型水道的底部。
此时的深度,就是水下35米处,前方是一个100米长的像是肠道一般曲折的通道。
在地下水上涨之前,这儿是旱道,用双脚前进就已经相当不易。
当水淹没这儿后,想要游过这段100米的区域就更加艰难。
水底泛起的泥沙,让能见度更是进一步下降到了30厘米。
在这样的环境下,正常的潜水员们根本不敢游的太快,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撞在岩壁上,只能摸索着绳索一点一点的慢慢往前游去。
按照老彼得给的潜水方案,从入口抵达坑底需要10分钟时间,穿过眼前这个坑道需要35分钟,然后是单纯的上浮时间8分钟,剩下就是前往5号营地的水平游动花费20分钟。
这单程的时间算起来,也不过就是75分钟左右,往返合起来150分钟。
可老彼得预估的全程时间是4小时,这剩下的90分钟中,其中有60分钟是3次减压的时间,剩下30分钟是留给林源在水下铺设引导绳的时间。
可以说时间是安排的相当紧凑。
但林源完全没有按照老彼得的预计前进,仅仅只是抵达水底的时间,他就只花费了3分钟,节省下了7分钟时间。
在底部穿行的时候,林源更是没有丝毫畏畏缩缩小心前进的姿态,而是马力全开,以全速向前冲去。
狭窄的水道,昏暗的视野对于林源来说,根本不是任何的难题。
在水下他的神经反应速度并没有被限制,撞在石壁这种事情,是可能发生在他的身上的。
哪怕能见度很低,但是依旧足够他及时作出反应,并且调整角度了。
此时林源在水下的身姿,矫健的像是一只海豚,他不断地翻滚调整姿态,以非常丝滑的方式,穿行在这如同小肠一般曲折的水道之中。
只是这速度一快,就难免搅动起更多的泥沙,让水下变得一片浑浊,林源游过的地方,像是山洪暴发后泥沙俱下的模样。
这一段直线100米的水道,弯七拐八后可能实际距离超过了230米,但是林源只花了6分钟就通过了老彼得认为需要35分钟的路程。
这一速度,岸上的老彼得等人是看到,否则会惊掉眼珠。
从下水到现在,一共耗时9分钟,林源就已经完成了正常潜水员需要45分钟才能抵达的位置。
按照常规,此时他应该要在上浮过程中,进行一次减压,然后才能抵达后半程通道。
可是林源完全没有减压的想法。
一方面是因为这点落差对于他的身体素质来说,暂时根本不需要减压。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通过前半程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只有9分钟时间,体内溶解的惰性气体数量也远远低于其他人。
两个因素一叠加,林源决定不耗费这宝贵的20分钟,直接上浮。
于是,他开始快速向上游去。
他只花了2分钟,就完成了上浮。
虽然因为水压骤然下降,身体也有些许的不舒服,但是在超凡体质的作用下,这点不适很快就被一扫而空。
林源开始向着最后一段路程游去。
他的速度依旧很快,橙红色的引导绳不断地被他抛到身后。
游着游着,突然引导绳到头了。
林源知道,这儿就是之前依靠潜水钻,铺设引导绳所抵达的最远位置了。
此刻他的任务主要有两个:
第一,就是尝试在岩壁上打洞,并且向前延伸引导绳。
第二,是将往前延伸的引导绳,连接上之前5号营地原有的引导绳,这就打通前往原本位于地下1735米的“深水潭”的道路了。
林源在钉钩上系上一段自己携带的橙红色引导绳,然后拉着另一端向前游去。
游出大约2米远,他就停下身形,在岩壁初用手指摸索,寻找一个合适的打钉位置。
很快,他的手就摸到几个坑坑洼洼的小洞。
林源凑上前去,看到这儿有好几个明显是人工凿的小孔,只是小孔的深度还不到2厘米,显然无法插入钉钩。
这应该就是之前老彼得尝试打洞,但是失败的位置吧。
没有潜水钻这种机械力量,只是靠人力在水下又无法挥舞锤子,想要打洞确实很难。
就这几个小孔,也是老彼得利用水下钻孔枪打出来的,只是显然威力不够大。
这种水下钻孔枪,其实原理大致类似于鱼枪,依靠手部力量,拉动高强度聚合材料皮筋,然后发射时释放动能,把经过特殊处理的打孔针射出,从而起到钻洞的效果。
这种打孔针,能够在水下形成“空泡效应”,林源曾经在水下用长枪一枪戳死一只虎鲨,也是基于这个原理。
只是水下钻孔枪的力量似乎还是不太够,只能留下2厘米左右的深度的坑过,远远达不到目标。
林源摸索着岩壁,并不是那种坚硬花岗石,大理石,也不是板岩砾岩,而是相对松脆一些的砂岩,就是那种普通人那尖锥用力一戳,就能掉下一堆像是沙粒碎屑的那种石头,否则也别想要打洞了。
他得出的结论,就是水下钻孔枪可行,只不过是一根高强度聚合材料皮筋不够,如果使用三根完全能打出足够的深度。
对于老彼得来说,拉开一根高强度聚合材料皮筋恐怕都费劲,可是在林源看来,三根也能做到。
于是,林源从背包中掏出两根备用的高强度聚合材料皮筋,系在原本就有皮筋的钻孔枪上,他奋力一拉。
三根皮筋牢牢的在了击发扣上。
也亏这水下钻孔枪的质量足够好,林源上了三倍的强度之后,依旧能支撑得住。
要是直接主体结构崩了,那么林源也只能一筹莫展。
“噗!”
随着他扣动扳机,打孔针带着一连串的气泡高速射出。
砂岩璧上碎石飞溅,飞起的小石头粒在水下翻滚向四周,像是被开了慢镜头一般。
打孔针牢牢的扎入岩壁之中,看那射入的深度,显然达到了目标。
林源非常满意的上前,用专用钳子拔出了打孔针,然后掏出一个钉扣,插入洞中。
在掏出扳手,拧动膨胀螺丝锁死,完成一个用于挂钩引导绳的钉扣。
万事开头难,完成了第一个钉扣之后,剩下的就是按部就班的推进。
林源每隔两米打一个钉扣,耗时不过2分钟左右。
一连打了20个钉扣之后,林源看到了一顶橙黄色的帐篷浸泡在前方的水道之中。
他知道,这就是原本的5号营地了。
这意味着原本“深水潭”的引导绳不远了。
林源根据记忆摸索着前进,很快就在又打了5个钉扣之后,找到了“深水潭”的引导绳。
当引导绳重新接通的那一刻,林源的心情顿时轻松了许多。
他知道自己完成了救援工作的一大步,这意味着下一步,就可以尝试进入“深水潭”,前往之前的6号营地,寻找孟涛等人的身影了。
返回时,林源再次经过原本的5号营地时,查询了一下帐篷内的氧气瓶数量。
发现里面足足有近100个氧气罐。
这么多的氧气罐,将会进一步增加救援的进度,无疑又是一个好消息。
林源已经完美的完成了这次下潜的目标,他开始返回。
从他进入水下到现在,大约过了63分钟时间,仅仅只花费了老彼得预计的四分之一时间。
而这63分钟时间,绝大多数还是花在安装钉扣上的。
返回时,林源的速度一如既往的快,没有丝毫的犹豫。
当他再次穿过U字型的底部通道时,距离水面只差35米的垂直距离了。
按照正常的潜水流程,这样的深度和停留时间,至少需要减压1次,如果体质差一点或者时长多一些,就需要2次。
可是林源返回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依旧只花了11分钟时间,体内并没有溶解多少的惰性气体,35米的压力差林源也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承受。
于是他没有做一次减压,就直接一口气上浮到了水面。
至此全程他一共花费了大约75分钟时间,还不到老彼得预计时间的一半。
“哗啦!”
伴随着水声,林源从水下钻了出来。
“呼哧!”
“呼哧!”
林源大口的喘着气,坑道内的气体固然不好闻,但是总比咬着呼吸器要舒服的多。
看到出水的林源,守候在坑道边的几人相当吃惊。
他们都没想到林源竟然这么快就会出来。
特别是老彼得,原定他3小时才下水去接应林源,现在他还没出发,林源就自己回来了。
这么快就返回了,答案自然只有一个:
那就是失败了。
没想到源神也有折戟沉沙的时候,看来洞潜是真的难,连源神都吃瘪了。
算算时间,恐怕是还没通过底部通道,就察觉不妙返回了吧?
这会不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