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源上前一步,握住老彼得的手说道:“辛苦了,彼得先生。”
他仔细的观察着眼前的老彼得,头发已经变得稀疏,满脸都是皱纹,看上去比资料上45岁的年龄要更老7,8岁的样子。
“辛苦什么啊?就算是辛苦,也只能算是白辛苦。又浪费了半罐氧气瓶,可是进展却寥寥无几,真是急死我了。”老彼得说道。
“碰到什么难题了吗?”林源问道。
“潜水钻坏了,消息刚传递出去,等到新的送进来恐怕还要8天。这么长的时间耽误,我担心就算是氧气瓶补充到位了,也来不及铺设引导绳了。
我刚刚下水试着用好几种工具,都打孔失败了。”老彼得满脸愁容。
听到老彼得的话,亨利也是感到头大: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怎么这时候潜水钻就坏了呢?
在洞窟的水下视野是相当差的,原本光线就几乎没有,而游泳时还会激起泥沙,导致哪怕有潜水灯能见度也非常差。
因此想要在水下不迷失方向,必须要有引导绳。
潜水员需要摸索着引导绳前进,否则必然是会出危险的。
而铺设引导绳的前提,必须是先要在岩壁上钻孔,然后再把绳子系上去。
没有了潜水钻的支持,老彼得使用其它工具的尝试都失败了,那就意味着8天内都无法铺设引导绳。
这对于救援行动是致命的,因为虽然从位于1735米处的‘深水潭’入口和位于1800米处的‘深水潭’出口处,过往已经是有引导绳了。
但是由于地下渗水的上涨,导致目前1720米处的的水坑入口,到原本“深水潭”入口之间的这一段路程,是没有引导绳的。
别看垂直高度只有15米,但是在蜿蜒曲折的岩壁通道内,直线距离却超过了300米。
没有引导绳,这么长的距离是绝对会迷失方向的。
如果铺设这段路程的引导绳,就需要延期8天时间,那么整个救援行动又要延期多久?
此时的孟涛一行人,靠着7号,8号,9号,10号四个营地的物资,根本撑不了那么多天。
更何况这四个营地,有没有被地下水淹没还是未知的,情况有可能比预想的更糟糕。
面对着一筹莫展的老彼得和亨利,林源开口说道:“给我一套潜水服,让我下水试试?”
第592章 不可思议的速度
听到林源的话,老彼得,亨利和另外两名救援人员愣住了。
他们以为林源亲临一线鼓励士气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要是能在引导绳铺设好之后,跟着救援人员下水一起行动,那就是他们想象的极限了。
可现在听林源的意思,他不是准备喊给我冲的口号,也不是喊跟我冲,而是你们等着我自己冲?
老彼得的第一反应就是:胡闹!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作为一名资深洞潜运动员,他能在这个领域活跃25年,最大的倚仗并不是自己的技术,而是他足够谨慎。
他见过太多技术,体质都比他好的潜水员,因为各种意外死在他的面前,可是自己却无能为力。
潜水运动就已经很危险了,洞潜就更加危险。
在这个领域,无论多好的技术和装备,多强壮的身体素质,在意外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
于是老彼得开口道:“林先生,我是您的资深影迷,对于您超强的身体素质我相当的了解。可是在这儿下水的危险程度,恐怕您的身体素质并不能起到多大的帮助。”
林源没有因为老彼得的劝阻而感到被轻视,他知道老彼得是真心的担忧自己,他真诚的回答道:
“老彼得,我并不是盲目的自大,我的水性非常的好。我敢自信的说,如果我的水性是世界第二,那绝对没有人敢称第一,你看过我的那些电影的。”
在林源的提醒下,老彼得想起了拍摄《加勒比海盗》第一部时,林源就曾经救下过溺水的德普,并且作为德普的替身,在冰冷的水下完成了潜水戏。
而在《加勒比海盗2》时,林源更是手持长枪,下海和鲨鱼搏斗。
在《大唐英歌》中,他更是跳入汹涌奔腾的壶口瀑布下的激流,经历了水下暗流漩涡的考验。
在洞潜过程中,最害怕的就是遇到各种意外,而论起应对水下意外和保持心态平稳,估计这世上真没有人可以比林源更强。
犹豫了几秒后,老彼得开口说道:“好吧,林先生,我同意您下水试试。让我先给您介绍一下水下的环境。”
林源点头道:“您说。”
一名救援队成员及时送上一块小书写板,老彼得在上面画出一个U型,但并不对称,两端左高右低。
老彼得说道:“从我们所在的这个水坑,抵达5号营地的坑道,就是这样一个U型,两端的落差虽然只有15米,但是底部和起点落差有35米。
之前的水下引导绳,铺设到了U型通道的后半段,直线距离100米。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我知道,意味着在这一段路程来回,可能就需要三次减压,可以说是铺设引导绳最艰难的一段。”林源说道。
老彼得一开口,林源就知道他想要表达什么。
他进入水坑,下潜到U型坑道的地步,就有35米的落差,然后再顺着U型的底部平直游动100米,紧接着开始上浮20米,然后从那个点开始向原本的5号营地铺设引导绳。
下潜35米到上浮20米,去的时候至少需要1次减压。
返回时下潜20米,再上浮35米,可能需要2次减压。
共三次减压,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也容易因为氧气的规划不合理,而导致意外。
减压非常的麻烦,但是又不得不做,只要潜水的距离超过10米,就要担心减压病的出现。
原理是当人潜入水下后,因为水压导致的压强增加,体内也会溶解更多的惰性气体。下潜过程中是不会出现减压病的,这个过程中只要身体扛得住压强就没问题,但是体内开始溶解更多的惰性气体。
减压病出现在上浮的过程中,当潜水员开始上浮时,溶解在机体组织或血液内的惰性气体,由于减压而来不及随呼吸排出体外,而在组织和血液中形成气泡,将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当气泡堵塞,淤积在皮下组织或肌肉或关节之间时,会造成关节剧烈疼痛,引发皮肤瘙痒、刺痛、蚁走感、红疹、大理石样斑纹、关节肌肉疼痛等各种症状。
更凶险的是气泡栓塞在呼吸系统或血液循环系统,将会造成身体机能的严重障碍,甚至引起休克与死亡。
因此上浮的时候,必须上浮一段距离,就停留一段时间,让身体适应压力的变化,排出体内的惰性气体后,然后再继续上浮。
在水下的深度越深,待的时间越长,就需要越多次的减压,每一次减压的时间也需要更长。
假设下潜深度超过100米,上浮过程中甚至需要4~5次的减压,这意味着对于氧气的分配变得极为重要,稍微出点意外,就可能导致氧气不足而引发事故。
老彼得这么担心,并不是太过于小心,而是因为洞潜真的太危险了。
一旦意外出现,可能想要救林源都有心无力。
林源说道:“没问题的,我知道危险,我会严格遵循三分法则。”
所谓的三分法则,就是潜水员在下水时,会把携带的氧气分为三份。
一份是前进时使用,第二份是返回时使用,最后一份是用于应对意外。
如果能严格遵循这个准则,那么水下的很多事故确实可以有效避免。
看到林源如此坚持,老彼得也不再劝说,他对着一名队员说道:“去给林先生拿一套潜水服过来。”
很快,一套潜水服被送到了林源面前。
林源看到潜水服,立刻说道:“换一套吧,我要湿式潜水服。”
这话再次让老彼得,亨利和两名队员愣住了:
怎么会要湿式潜水服呢?
显然不能说林源是不专业的,否则他就不会一眼看出这是干式潜水服,而提出要换成湿式潜水服。
老彼得不太确定的问道:“林先生,水下的温度可能只有4~5度,我担心穿着湿式潜水服,时间一长您受不了。”
“没问题,我扛得住!对我来说,湿式潜水服反而更安全。”林源答道。
潜水服按照功能和设计,可以分为:干式潜水服和湿式潜水服。
正常情况下,在水温10度以上使用湿式潜水服,而水温低于10度就要使用干式潜水服了。
干式潜水服能够在水下保持身体干燥,因此其内部可以穿着保暖的衣服来增强保暖效果。
湿式潜水服自然没有这种效果,无需多言。
但湿式潜水服能存在,是因为在牺牲了保温性之后,也有着更高的灵活性和操作简单两大优点。
灵活性意味着林源可以在水下以更快的速度前进,也能更灵活的在曲折的地洞中穿行,剩下来的时间相当于携带了更多的氧气。
操作简单,是指干式潜水服需要携带一个额外的气瓶,用于根据下潜深度,定量调节潜水服内的气体。这一操作,也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
对于身体素质爆表的林源来说,根本不用担心4~5度的水温,会导致他出现失温症,因此也就不必为了保暖性舍弃湿式潜水服的便利。
看到林源这么坚持,老彼得也只能让工作人员送上一套湿式潜水服。
除了潜水服之外,还有两个标准版氧气瓶,一个应急小气瓶,呼吸器,气压表,浮力背心,潜水头盔……
各种设备一应俱全,就差没有水下推进器了,要不是因为进来的道路太狭窄了,恐怕这个也会配上。
经历了昨天和今天艰难的旅程,林源深知要把这么多装备带到这儿,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为了有这些能让他安全下水的装备,救援队成员夜以继日的奔波运送,实在是居功至伟。
“水下有3个氧气瓶补给点,记得在我标注的这三个位置获取氧气瓶减压。”老彼得说道。
“明白。”林源点头。
“全程大约4个小时时间,我会在你出发后的3小时下水,在水下20米的减压点接应你。”老彼得又说道。
“好的!”林源再次点头。
看似相当的唠叨,但是林源一点都不反感。
他感受到了老彼得的关爱。
为了让他能更安全一些,老彼得不惜下水接应他,就是为了万一林源发现意外时,他能更早一些发现,然后做出救援行动。
要不是真的担心他,老彼得完全能站在岸上等待就好了,又何必再次穿戴不便的潜水服,提早1小时下水接应呢?
“祝你好运。”在老彼得看来,这就是最好的祝福。
“源神加油,我们是你坚实的后盾。”一名队员说道。
“如果进展不顺利,千万别太过执着,安全回来。”另一名队员说道。
林源一一点头表示感谢。
“偶像,加油啊!我期待你的好消息。”亨利上前一步,重重的锤了一拳林源的肩膀。
“哎呦~你干嘛?”林源捂着肩膀,夸张的叫了起来。
亨利:??
老彼得:(一`一;)
两名队员:(`⊙)
林源:(_)
好难过,你们接不住我的梗。
林源挥挥手:“我走了,一会儿见。”
说完,他就头也不回的跳入水中。
“噗通!”
伴随着水花声,林源快速的向水下沉去。
入水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冰冷,四五度的水温对于林源来说,也相当的不舒服。
感觉就像是只穿着一件单衣,站在深秋的寒风之中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