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动作巨星:从好莱坞开始 第308节

  当林源所率领的骑兵部队,上到小山坡的顶端时,果然看到下方有着大片的突厥帐。

  突厥帐,又称毡合或穹庐。

  形制比今日的蒙古包高得多,顶上没有天窗,一面设门,外表用木棍搭成方格纹样,另用粗绳横拦两道,使木棍组成的方格分成三组,门洞高狭,便于出入。

  这些突厥帐,扎在莫日格勒河东边,便于取水饮用。

  终于发现了敌踪,孟涛兴奋的说道:“这次我一定要斩下十个首级!”

  “恐怕不够。敌人的数量超过了我们十倍。”林源冷静的答道。

  突厥帐的数量达到了上千顶,正常情况下一顶突厥帐,就是一个以成年男子为中心的家庭。

  而成年并成婚的男子,会独自分帐篷出去过。

  突厥部落男子皆为战士,这意味着至少会有一千名的敌人,但是应该不超过两千名。

  可是林源说超过十倍?

  那岂不是意味着下方有超过4000名的突厥战士?

  (拍摄时不会用那么多战马,用几百匹实拍,剩下的后期制作。)

  当林源的骑兵部队出现在土坡上方时,部落中的突厥人也第一时间发现了他们。

  “呜~”突厥部落中传来急促的号角声。

  大量的突厥士兵从帐篷内涌出,快速的翻身上马,很快的集结到一起。

  “该死,他们早就知道我们会来,是等着我们送上门来的。”孟涛骂道:“敌人的数量也远超这个部落规模,看来是提前做了集结。”

  “很明显,我们的行踪,被人出卖给突厥人了。”林源说道。

  “头,这一战还打吗?”这是孟涛第一次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难免也有些发虚。

  “我们是继承的是谁的衣钵?这种战,先辈们打过没有?”林源问道。

  “我们传承自玄甲铁骑,以少胜多,专打精锐!”孟涛大声答道。

  林源的这支部队,军魂传承自大唐开国时的玄甲铁骑,军神李世民带领着这支部队,无数次在战场上以少胜多,打出奇迹般的战绩。

  再往上数,玄甲铁骑所代表的关陇军事集团,传承自北魏,西魏时期武川集团。

  贺拔岳,贺拔胜,宇文泰,李虎,赵贵,侯莫陈崇……这一串将星的名字,也曾创下过无数以少胜多的战场奇迹。

  这支传承有序的部队,过去就从未在优势敌人的面前害怕过,今天更是不可能!

  “传我命令,披甲!准备迎战!执行预先制定的战术!”林源下达了作战指令。

  孟涛吹响了传令号角,然后交给林源身旁的副手。

  “头,我去做准备,晚点见。”孟涛策马向后队奔去。

  林源和身旁的士兵,开始快速的从辎重马上卸下马铠。

  “哗啦~”伴随着金属甲片的声响。

  只见他把马铠,披挂到红色的战马背上,快速的系好褡裢。

  战马的头部和尾部护具早就已经披挂好,只要披上背部马铠就够了。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争强度远远高于南方。

  这就使得骑兵竞争,也内卷的厉害。

  在三国之前,马铠还以皮质为主,东晋之后,金属马铠开始盛行起来。

  具装铁骑快速发展,长度超过四米的马槊,也开始广泛运用,玄甲铁骑就是最终的集大成者。

  巅峰时期,大唐拥有超过70万匹战马的储备,唐军的披甲率超过六成,某些部队甚至更高。

  短短的一分钟时间不到,林源就披挂好了马铠,完成了战前准备。

  他身旁的战士们,也熟练的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冲锋的准备。

  此时,敌方的近4000名骑兵,已经集结完毕,迈着整齐的步伐向林源袭来。

  “轰隆轰隆!”

  密集的马蹄声连成一片,发出惊天动地般的震动声,令人感到心惊胆战。

  上千名骑兵齐头并进时,就已经气势骇人,要是发起冲锋更是如同奔雷。

  而四千名骑兵,则让这份震撼,更上了好几个台阶。

  黑压压的突厥骑兵,如同黑色的巨浪席卷而来。

  而山坡上林源那支400多人的骑兵部队,相比之下显得格外渺小,孤立无援。

  虽然林源的部队位于山坡上的有利地势,但是多达十倍的兵力,使得敌人充满了信心,决意要一战碾碎林源。

  大敌当前,林源的脸上没有一丝的畏惧,只有沉着和冷静。

  他果断的发出指令:“出!”

  随着一声令下,他身后的骑兵部队一分为三。

  分出的两支骑兵部队,每支各100人左右。

  其中两支部队开始向后奔跑,跑下了山坡。

  是逃兵吗?

  怎么可能。

  一支由孟涛亲自率领的100人骑兵,人人披挂着山文锁子甲,手持4米多长的马槊,向着东北方向疾驰而去。

  这是一支标准的突骑兵,骑兵披挂锁子甲,而马匹不披挂马铠,减轻负重以保持更高的机动力。

  孟涛的作战任务,是在林源带领具装骑兵正面冲击敌阵后,从敌人的右翼突击敌人,狠狠的打上一记右勾拳。

  而另一支100人的骑兵,则以披挂皮甲为主,是标准的轻骑兵。

  这支部队将以最高的速度,机动到敌人的后方。

  在最关键的时刻杀出,狠狠的背刺敌军。

  虽然轻骑兵的防护能力最低,冲阵能力也最弱,但是最高的机动力,使得这支部队可以快速绕到敌人后方,在关键的时刻起到彻底扰乱敌人的作用。

  随着两支骑兵部队的离开,山坡上仅剩下200人,显得更加势单力薄。

  但是林源毫不畏惧,他举起手道:“开!”

  只见他身后的200名具装重骑战士,同时拉开了手中的劲弓,呈仰角状指向天空。

  不需要林源多言,前排的骑士自觉的抬起20度仰角,中间的呈30度仰角,后排则是40度仰角。

  很显然,这是一支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的部队。

  他们懂得直觉的根据站位,调整射箭的抛射角度,避免所有的箭矢都设在相同的区域,造成单位区域内杀伤溢出,从而浪费宝贵的输出窗口期。

  而处在山坡上居高临下的有利位置,也会增加己方的射程和箭矢威力,利用先手优势,可以有效的打乱地方阵型,为正面冲击创造更好的战机。

  随着突厥骑兵的距离越来越近,林源判断已经进入了射击范围。

  他立刻下达指令道:“放!”

  “嘣!”*200

  两百多张弓仿佛是同一个人操纵一般,同时射出,发出同步率极高的弓弦声。

  200多支箭,构成了一片黑压压的箭雨,覆盖到冲锋的突厥骑兵头上。

  此时的后突厥,早已不是当初强大的东西突厥,这些突厥战士们别说金属铠甲,连皮质甲的披甲率都不足10%。

  面对着携带者巨大动能,从天而降的箭矢,他们也只能选择用肉体硬扛,指望自己不是那个倒霉蛋。

  “噗!”

  “噗!”

  “噗!”

  一阵箭矢穿透肉体的声音传来,令人感到牙齿酸软,不寒而栗。

  至少有百匹战马和突厥骑士中箭。

  中箭的突厥战士从马上摔下,头昏脑涨时还顾不上多想,就被后方友军奔驰而来的战马重重的践踏在身上,被踩成一滩肉泥。

  中箭的战马,哀鸣着猛的向前翻倒,挡住了后来骑兵的前进道路,撞在一起使得局部乱成一团。

  林源冷眼望着眼前这惨烈的一幕,继续下达指令:

  “放!”

  第二波箭雨从天而降,再次收割走上百条人命。

  唐军配备的劲弓射程高于后突厥战士,又凭借着地形优势,获得了两轮的优先射箭机会。

  此时,山坡上的唐军,也进入了突厥军队的弓箭射程之内。

  3000多名突厥战士,一边骑马冲锋,一边弯弓射箭。

  随着密集连成一片,如同雷鸣般的弓弦震动声,突厥军队也发起了箭雨反击。

  如果说刚才唐军射出的箭矢,是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

  那么此时突厥军队的反击,就像是夏季最狂暴的雷阵雨。

  密密麻麻的箭雨,如同倾盘大雨一般,倾斜在唐军头上。

  林源和唐军将士们低下头,降低无防护的面部暴露风险。

  “叮叮当当!”

  密集的一震金属敲击声,在唐军军阵中响起。

  林源感觉到有像是有人在用棍子用力的捅自己一般,他至少感受到了七八下强力的撞击。

  但是也就仅仅只是感受到那股撞击力,却伤不到他分毫。

  弓箭的威力不仅仅是由弓的力道决定,更是要看箭矢的工艺。

  无论是箭头形状,箭头质量,箭杠韧性,都会影响到最终箭矢的威力。

  草原部落在冶金技术上,肯定是大大落后于大唐帝国的,箭矢的威力自然也会差不少。

  林源知道,哪怕是唐军自己的箭矢,都不可能射穿他身上的明光铠。

  更别说突厥战士这威力更弱的箭矢了。

  果然,突厥战士这第一波箭雨,几乎没有对唐军造成任何的威胁。

  仅仅有一名倒霉蛋,不幸被箭矢射中了大腿铠甲的缝隙处。

  其他所有人都毫无损伤的挺过了这一波袭击。

  当敌人的反击无效后,唐军军阵中,立刻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士气肉眼可见的高涨。

  而突厥战士则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什么敌人的箭矢对我们杀伤力如此之强,而我们的反击却又如此的无力呢?

  面对这令人沮丧的现实,突厥军队的士气,立刻显得消沉了不少。

  见到这一幕,突厥头领们只能怒斥着手下加速冲锋。

首节上一节308/74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