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子,这是你爱吃的韭菜鸡蛋馅的。”
“阳子,嫂子也不知道你好什么口味,割了点肉,给你做的白菜肉馅的。”
苏阳夹起一个饺子填在嘴里,立刻竖起了大拇指:“谢谢嫂子,你这手艺真不错,赶明开个饺子馆吧。”
六子吃着饺子,眼神瞟着苏阳碗里的肉馅,暗自嘀咕,“我他妈那是不舍得吃,谁会不爱吃肉?”
六子放下筷子,倒了杯酒:“阳子,上回还是得谢谢你,来,喝两盅。”
“客气什么,都是乡里乡亲的,顺手的事。”
两个人喝了几盅,身上也暖乎乎的。热巴嫂子抓来一捧瓜子,坐在火炉旁一边打毛线,一边听他们说话。
酒足饭饱后,又磕了一会瓜子,苏阳准备下炕回家了。
“那我就先回去了,不耽误你两口子干正事了,”苏阳伸了个懒腰,往屋外走去。
刚走到家里,身后就出来两个人影,鬼鬼祟祟的跟在后面,“阳子回来了,等你一天了。”
苏阳回头看到是王赖子爷俩,不由得皱眉:“你俩来干啥?”
说着,他们跟着苏阳进了屋,苏老汉抽着烟,“白天来过一趟了,说找你有事。”
“啥事说吧。”
王赖子立刻掏出身后的八宝粥放在桌子上,“阳哥,以前咱俩不对付,我这不是给你赔礼道歉嘛,这箱八宝粥在我家放一年了,我都没舍得喝,给你带过来了。”
苏阳一愣,这特么比陈大明的三鹿还狠啊。
“别整这些没用的,有屁快放。”苏阳打着哈欠,喝过小酒有点发困。
王赖子搓着手,“阳哥,你不是接了个活嘛,我跟我爹在家也没事,身上也有把子力气,要不把我家俩收了呗,一天十块咋样?”
“你他娘的,就知道没好事,别说十块了,倒找我十块都不收。这要是少一块缺一块的我可赔不起。”苏阳在院里打了盆水,又兑了热水,“你俩赶紧回吧,说不收就不收。”
王赖子爷俩磨磨蹭蹭的不挪步,眼瞅着事没办成,还搭了一箱八宝粥,想拿走也不好意思动手,这辈子就没这么亏过啊。
苏阳也看出他爷俩的意思:“那八宝粥你俩带回去吧,我们不爱喝。”
听到苏阳发话了,王赖子刚好顺坡下驴,“那什么,你们要是不吃喝的话,我就带走了,省的占你们地方。”
王赖子长吐了一口气,拿起东西就往外跑。
苏老汉在一旁憋不住笑了出来:“咳咳…哈哈…这爷俩真有意思。”
........
第二天,苏阳是被苏老娘敲门叫醒的,“阳子,外面的蛤蟆车来了,准是来送货的,你赶紧过去看看。”
苏阳听到来货,眼睛立刻睁了起来。顾不得洗脸刷牙,就小跑来到村口。
张军已经跟司机抽上了烟,看到苏阳来了,就热情的介绍了一下。
负责押车的是一个年轻人,带着眼镜,梳着三七分,看起来文质彬彬的,看年龄跟苏阳差不了几岁。
“同你好啊,我是喀什地区文化局的吴亮,你就是苏阳吧?来前就听卡布提叔叔提你了。”
“是嘛,你们一路辛苦了。”
苏阳尴尬的笑笑,两个人握握手,也不知道这小子以前是干什么的,手劲儿忽然大了几分。
第106章 两千公斤料子到货
苏阳在前面指着路,张军在后面赶着孩子,蛤蟆车拐不进小胡同,只能停在主路上。
苏阳看了一眼,车上都是大大小小的塑料筐,每筐差不多十几公斤,有个头大的料子,一个就占一个筐。
“大家伙搭把手,中午我管饭。”苏阳大家喊了一声,立刻围上来十几个人,手忙脚乱的帮忙抬筐。
两百筐左右的料子被整齐的码放在院子里,这时候全村的人几乎都来了,围着猪圈左看右看,脸上挂着惊讶两个字。
他们在河床上这么多年,还是头一次看到这么多的料子。
足足两千公斤,都快堆成山了。
大家看着满院的料子,下巴都快掉地上了。
“乖乖,这么多料子得值多少钱啊!”
“这不就是妥妥的小金库嘛,都能把小日本子给买下来了吧!”
大家对这些料子的价值没有概念,总之在他们眼里,这就是一座金山。
这工作也是一份好工作。
只是可惜了,自己没选上。
奶奶嘞个腿!
而那些天选之子,想到以后要伺候这些料子,大家便提起了精神头。将一筐筐的料子给码放好,刘小成拿着本子一遍遍的数起来。
随后又一筐筐的开始称重,现在还没有坐墩称,都是一杆星。用一个木杠子穿过提手,两个人放在肩膀上一起抬起杠子。
刘小成站在一旁,用手一点点的往后扒拉秤砣,记录杆子上的斤数。
大家干起来格外认真,两百个依次称重,一直忙活到大中午,最后刘小成在本子又算了好几遍,数目一致,这才放心的给苏阳说了一声。
“阳子,我这边称完了,又算了好几遍,一共两百筐,两千公斤正好。”
“行,”苏阳看向张军,“张叔,你那边安排的咋样了?”
张军摆摆手,从人群里立刻走过来五六个汉子,平均四五十岁,手里还握着各式的枪。精神头都很好。
“放心吧,他们以前都当过民兵,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让他们现在上战场,那也不含糊。”
毕竟这么多料子放在这里,容易招贼,苏阳便提前跟张军打了响声,到时候村里出力,帮忙维护治安,苏阳管顿饭就行了。
人心隔肚皮,有些人看到料子,难免动起了歪心思,但是看到那些拿枪的人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年头小偷小摸都是重罪,动不动就能判几年牢饭。
苏阳先给他们每人发了一盒雪莲,都是附近村里的人,苏阳多少都认识,有的以前还跟苏阳有过节。但是现在看到苏阳,都跟接见乡里的大领导一样严肃。
苏阳来到吴亮跟前,让了一根烟,“同志,我这边都算好了,中午在这吃顿饭再走吧。”
吴亮看了一眼这里的环境,自打进了这个院就一直捂着鼻子,这羊粪猪粪的味道,直窜脑门,别说吃饭了,昨天吃的都想吐出来了。
“算了,我得回城里文化局,这签收单你给我签个字。”
“行,那我们也就不留你了。”
苏阳拿起笔工整的写了两个正楷字。
吴亮坐着蛤蟆车回了城里,张军也开始招呼大家散开:“大家伙都回去做饭吧,别围在这里了,丢了少了的说不清。”
热巴嫂子这会饭也做好了,在院里临时用砖头支了一个锅台,大锅里炖着白菜,粉条,土豆片,虽然没有肉,但这种大杂烩也是一道好菜了。
加上帮忙卸车的人,还有一些浑水摸鱼的,一共三十多个人,聚在院里吃起饭来,一个人舀了一碗,吃的津津有味。
大家吃过饭,意犹未尽的散去,这个消息就跟西北风一样,一转眼就刮遍了整个十里八村。
有不少人慕名而来,骑着车子大老远的隔着墙头望一眼。看见那堆积如山的玉石料子,心里“扑腾扑腾”的跳了起来,比偷看邻居嫂子洗澡还刺激。
下午的时候,苏阳就开始组织大家工作起来,流程也很简单。
前面的两个汉子负责往桌子上抬筐,后面两个组四个人挨个看,贴上标签往后传。后面两个组仔细看过之后打上钩。
碰到拿不准的就先扔一旁,回头大家一起研究。
来回倒腾了几个回合,大家很快就得心应手了。
苏阳看着流程比较顺了,便走出门外,赶跑了爬墙头偷看的几个巴郎子,随即锁上大门,现在不是院里工作的人,一律都不让进。
苏阳来到张军家里,往桌子上扔了两包烟,“张叔,你这两天跟着张罗,忙前忙后的,有机会得好好谢谢你。”
张军刚放下碗,笑道:“哎呀,谢啥谢,多见外。你这边有啥事就说一声,能张罗的我都给你张罗。”
“行。”苏阳笑笑,问道:“对了张叔,乡里承包河床的有啥消息没?”
张军忽然想起了什么,拍了下脑门:“哎呦差点给忘了,下星期乡里要开一个招商会,这是文件你看一下。”
张军从兜里掏出一张红色纸头,上面写着关于招商承包会的介绍。
“张叔,这个那我带回去慢慢看。”
苏阳要走,张军关切的问了一嘴:“阳子,你真要承包那河床啊,该说不说的,还得嘱咐你两句,这万一要是.....”
“张叔,放心吧,我心里有数。”
张军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现在公家矿都不赚钱,那破河床被挖了八百遍,还能赚啥呢?
苏阳拿着红纸头来到家里,仔细研读起来。
现在整个玛丽艳河床主要是在洛甫县恰尔巴格乡,长五十公里,但是公认能出货的只有十五公里左右。
其中10到25号坐标位置大概有五公里左右,也是河床的黄金位置。
再者就是150号坐标位置,曲达六组附近的冲积平原。以及79到93号位置的下游地带,这里以前是流经戈壁滩的,所以夹在了很多戈壁料,被水流打磨后,成了一种新的籽料,出货率也很高。
当然价格也因为位置不同而不同,比如黄金位置的价格,比大粮地的价格还要高,能达到一亩一百五。
而其他的位置就依次递减了,但也没有低于一百的。
苏阳经过了几天的测量河床,基本上将上下游的情况都摸清了,再加上一些水文历史资料的参考,苏阳现在对玛丽艳河床最熟悉不过了。
要想花最少的钱,博取最大的利益,这个要好好筹划一番。
夜色已深,苏阳迷瞪着双眼,忽然被外面的一声猫叫声给惊醒了。
忽然想起猪圈里的料子,心里多少有点不踏实,虽然陈二在那里住,但他一个上了年纪的人,真碰到什么人也管不了什么用。
张军找来的那些老民兵,本来人家就没要钱,白天给看院管顿饭,晚上自然也回去睡了。想到这,苏阳就睡不着了,拎起墙上的五六式步枪,就朝着猪圈走去。
凌晨时分,万籁俱寂。
农历十一月的夜里格外清冷。
苏阳跺着脚来到猪圈,敲了敲门,陈二披着皮袄子走出来:“谁啊?”
“我,阳子。”
“来了来了!”
陈二挑开门栓,又用钥匙打开了一个铁链子,原来是栓狗的,现在绑在门上多一道安全。
“阳子,你咋这时候来了呢?”
“我不放心这边,后面几天我都在这里睡。”
“行,天黑的时候刚烧的炕,这会正热乎呢。”
苏阳进了院里,院里的石头都用包单皮盖着,上面还压着几捆芦苇子,要是碰到小偷小摸,一挪芦苇子屋里就能听到动静。
检查一遍后,苏阳坐在炕头上擦枪,现在进山打了几回狼崽子,对枪的结构也基本上熟悉。
拆装组合也不在话下,抹上一抹油脂,再用毛巾来回抹擦,最后亮堂堂的,不容易生锈。
陈二看着那枪,就想起自己年轻时候,也是当过民兵的,在原来清水河的大坝上,经常练习打靶。
苏阳将枪递给陈二,“陈叔,你来试试。”
陈二屋里叼着烟,烟圈熏的半眯着眼睛,接过步枪,三两下就把枪栓和膛线给拆了下来。再嘬一口烟,那枪又组合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