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第122节

  在非遗藤编的工艺流程介绍中,林林总总共有十几道工序。

  从最基础的打藤(削去藤上的节疤),到拣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削藤,再到漂白、染色、编织、上漆等工序,复杂且周期长。

  其中需要使用的工具数量也不少。

  有常用的剪刀、匕首、绳尺、锤子、铲子、也有锯子、锥子、钳剪、喷水壶、刷子等工具。没有它们的帮助,一些较为复杂的藤编制品将会非常难以制造。

  值得庆幸的是,在书中,这些工具的大小形制都有较为详细完整的展示,即使陈舟现在没有,以后也能慢慢制造出来。

  在详细工序后,是一些最基础的编织技巧、简单的设计思路和制造藤编工艺品框架的方法。

  比如适合制作篮子和垫子的平编法;

  适合制造具有立体感和纹理的绞编法,能编织复杂的图案和结构;

  以及需要利用勾针将藤条钩织成各种形状的勾编法和将藤条缠绕在其它物体上,形成各种独特造型的缠绕法等。

  草草一翻已是上百页过去,在编织技巧、设计思路等入门教程后,便是实操了。

  按书中所述,藤编工艺博大精深,理论上经验丰富的老藤编匠人能用藤条编织出所有传统家具。

  实际上,光是非遗传承的藤编花色品种就有5000多种,其分为藤笪(da)、藤席、藤织件和藤家具四大类。

  这里面,藤笪泛指藤皮编织的呈长幅状的如同布匹的半成品,图案根据编织技法而改变,可以随意剪裁,相当于一种特殊的布料。

  藤席分为床席、方席、枕席、沙发座套等。

  藤家具中大多为中式传统家具,桌椅板凳、沙发床柜、茶几、箱子屏风都在家具范围内。

  其中以藤椅最受欢迎,又可细分成龙凤椅、梅花椅、餐椅等多种样式。

  最后的藤织件占据书中教程篇幅最多,可能是因为最适合初学者制造或贩卖。

  此类工艺品主要为小型日用器具,玩具和装饰品。其中有实用价值较高的手提篮、罐、盒、灯座、笔筒、花盆套等器具,也有藤编熊猫、藤编青蛙、藤编长颈鹿等深受儿童喜爱的小玩具。

  实操教程中,对大多数传统藤编家具都有提及。

  但所有藤编家具的种类样式加在一起何止万种,尤其是那些动辄上百步的大型家具,想完整地从起步阶段讲解到最后,恐怕几十本大部头也不够用。

  因此书中除简单的小器具和藤编玩具外,只教授了几种藤椅和箱子的编织方法。

  至于藤笪和藤席,就浅浅地用几页篇幅描述讲解了一下。

  想根据这点东西研究出纹理复杂美观的藤笪和藤席,基本只能靠陈舟自己总结经验创造。

  翻到藤编工艺末端,在编织技法后面,书中还介绍了上色漂白刷漆等丰富藤编工艺品颜色的工艺,顺便附赠了几页给藤制工艺品涂蜡的“拓展小知识”。

  这篇小知识又教会了陈舟怎样融化石蜡、蜂蜡或大豆蜡,用于制造蜡烛。

  石蜡是从石油、页岩油或其它矿物油中提取的烃类混合物,岛上肯定是找不到的。

  大豆蜡也没有,不过蜂蜡陈舟倒是觉得可能找得到。

  但他仔细一想,自己在岛上这么久,也没怎么注意过森林中是否有较大的蜂巢,甚至连是否存在种群数量较多的蜜蜂都没关注过。

  能不能找到蜂巢,用蜂蜡制造蜡烛还真不好说。

  ……

  光是从藤编最开头翻到最末尾,简单看过那些概括性质的介绍和彩图就用了陈舟一个多小时时间。

  突然涌入脑海的大量知识冲得他头晕脑胀,好似囫囵吞下一个馒头,一时半会儿根本消化不掉。

  揉了揉太阳穴,看看一旁油灯中淡淡的烟气,陈舟轻轻合上了书。

  他决定今天就学习到这里。

  从明天开始,他再从最基础的知识慢慢学起,多砍伐林中不同的藤蔓,挨个试验藤材的性能,按照书中传授的方法,浸泡晾晒……

  从前自己慢慢摸索,做不成事总能找个借口老祖宗研究了几千年才弄明白的技术,我十几年搞不明白很正常。

  现在有了教程,他再也没有懈怠的理由了。

  况且藤编制品的确是他急需的器具,无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还是丰富知识和底蕴,他都无法置书中知识不顾。

  ……

  9月26日,带着满脑子的藤编工艺技巧,陈舟从床上爬了起来。

  昨天光顾着把“大礼包”带回家,沙滩上的木石墙还没整理垒砌呢。

  现在他有“官方的许可”,干这事再不用提心吊胆,藏着掖着。

  相较从前,更不肯浪费15天一次的“新福利”。

  起床后,他照顾好家中一众“小祖宗”,吃过饭,立即穿上皮蓑衣,背上登山包,带好工具出发。

  ……

  还有四天就是登岛一周年。

  恰逢“试毒鼠”计划大成功,鼠圈里的小鼠将满一个月。

  陈舟觉得,是时候让它们为自己的“饮食大业”发光发热了。

  而且上次奖励还送了他一瓶酱油,虽是1L装的廉价酱油,却也是他求之不得的现代调料。

  酱油是有保质期的,放不了多久。

  正好,趁这次“周年纪念”,用上酱油,他要搞点从前不敢吃的海鲜,做几道硬菜。

  从挑战开始到现在,足足三百六十多天。

  作为一个毗邻大海的挑战者,他吃过的海鲜竟然只有海带,说出去都让人笑话。

  不过陈舟觉得他的过分谨慎没什么问题。

  要知道,少吃一顿海鲜不会死人,岛上食物资源丰富得很。

  但是乱吃陌生鱼蟹,可是会产生轻则腹泻感染寄生虫,重则去世的糟糕后果的。

  缺医少药,他可不敢用自己的小命去赌。

  ……

  在现代时,陈舟曾痴迷过一段时间赶海视频,因此掌握了一些“没用的理论知识”。

  他知道赶海的最佳时间是大潮汛期间。

  而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十五前后都在大潮汛期的范围内。

  在岛上生活了一年,旱季时没少仰望星空,趁着晴空万里欣赏无污染的夜空。

  在此过程中,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自然也尽收眼底。

  农历计时和月亮息息相关,初一天空中基本看不到月亮。

  而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月亮浑圆。故此民间也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种说法。

  根据月亮的变化模糊确定农历日期,即使雨季整日阴天,看不到月亮,陈舟也能判断出,9月26日应该是农历二十日左右。

  这时候大潮已经过去,不是赶海的最佳时间段。

  但岛上环境并不像现代海滨,每日潮落后总有一堆人带着铁铲、小桶、架子和手套如蝗虫般扑到沙滩上,来个大扫荡,走时留下满地狼藉。

  这里自然资源丰富,且未被破坏。

  平日里在海边闲逛都能看到小虾小蟹和卧沙的贝类,只要敢吃,哪怕没有大潮,海鲜肯定也是不缺的。

  ……

  早上起床时室外还下着小雨,待陈舟同来福抵达沙滩,绵密的雨水已变成淅淅沥沥的小水滴。

  天空未像昨日一般露出阳光,沙滩看起来还有些阴沉。

  潮水还未退,放来福独自去玩耍嬉戏,陈舟先行处理木石墙。

  前前后后已经切了十几次木板石块。

  海滨树林如人到中年的程序员,秃了一片又一片,再想找到大小合适的树木愈发困难,需要走得越来越远了。

  石块同样如此,光靠海边剩下的天然石头完全不够。

  不过陈舟早就料到这个问题,旱季时,他从山下营地上方的断崖处搬运了很多合适的石材到沙滩上,至今还没用光。

  因此垒砌新木石墙过程中,最为麻烦的还是木材。

  ……

  耐心搬运已经切割好的石材和木材,顺便摆正钢板和半成品石磨的位置,再垒砌新墙,期间陈舟不时眺望海滩,期待潮退。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木石墙已垒砌好一大半,潮水也已退去。

  不时滴落的雨珠很久没有打在大檐帽上了,只有带着腥湿气的海风呼呼地吹。

  刚退潮的沙滩上能看到大片海带和长发般棕黑色的龙须菜。

  一些暴露在陆地上的虾蟹匆忙跑动,像挖掘机一样舞动钳子或纤细有力的腿,掘起身旁的沙粒,藏进其中。

  行动较为迟缓的贝类、海星、海参、海胆和海螺就没有那么灵活了,它们身体的大部分都露在外面,一时半会儿根本埋不起来。

  尤其是海星和海参等生物,趴在沙滩上,动都懒得动一下。

  当然,它们这么嚣张情有可原,因为它们根本不受海鸟的喜爱。

  肉质鲜美的鱼虾螃蟹和贝类吃都吃不过来,谁会花费心思去吃这种又硬又韧还没有多少营养的东西?

  将大檐帽摘下,随手拿起一块石头压住,取下登山包,陈舟拿出了他为这次赶海准备的家伙式儿。

  其中有用来装收获的塑料袋,有自制的陶罐,有随平底锅附赠的不锈钢夹子,还有一根用来挖掘的长铁棍这次他没带盐。

  脱掉皮靴,他一手拎塑料袋,一手拿长铁棍,把不锈钢夹子别在腰带中。

  赶走凑热闹的来福,陈舟踏着不凉不热的湿润海沙,猫着腰,瞪大眼睛寻找着那些“面善”的海洋生物。

  若说海鲜,除鱼之外,最受人们喜爱的莫过于虾蟹。

  此次赶海,陈舟的重点捕捉对象也是虾蟹。

  他在超市中见过被捆绑得严严实实的龙虾,还有俗称虾爬子的虾蛄。

  但在这片沙滩,一眼扫过去,他根本找不到自己认识的少数几种海生物。

  即使有虾,也是个头较小,身体半透明或带着红白线条的体型较大的怪异虾类,看起来要么没什么肉,要么不太好吃。

第113章 试毒 油炸大虾

  尽管嫌弃近海沙滩上的虾小,陈舟的手却老实地选中其中较长较大的一些,抓进了塑料袋中。

  为了防止虾干渴死,他还往袋中灌了浅浅一层海水。

  半透明的小虾米约莫8mm左右,抓着费劲。

  陈舟抓的虾主要是体长510厘米的一种带有黄、黑、白和褐色条纹的虾。

  这种虾大个儿的将近三两,看起来比较面善,身体前端没有龙虾的大钳子,倒有两根长长的须子,背上的壳薄而光滑。

  它的相貌虽然普通,肉量却不少,要是没毒的话,应该是不错的食物。

  不过这虾有个缺点无法长期在缺水环境中存活,生命较为脆弱。

  陈舟沿着海岸行走,才抓了三十多只虾装进塑料袋,就看到袋中最顶层沾不到海水的那几只虾失去了活力,须子不动了,小腿也不蹬弹了,一副马上归西的样子。

首节上一节122/17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