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并未采用大牌明星,《源代码》在片酬上的开支其实并不大,钱大多都用在了特效上,加上王皓千万的导演费,整部电影的预算成本,实际上也才三千多万。
当然实际是实际的,报出去还是得往大了说。
“王导!王导!请问您为什么会选择宋慧侨作为女主演?”这个应该是宋慧侨那边的经纪公司找的托了。
“因为宋慧侨小姐很漂亮啊!”
王皓是懂宣传的,笑著回答了一句容易令人遐想的话。
“在这部电影里,男女主角之间有一定的感情戏份,所以我选择了宋慧侨小姐,因为她的存在,会让这种感情的发生变得很有道理。”
轰!
现场记者们因为王皓的这个回答而沸腾了。
其实电影什么的,他们根本不在意,这些记者想要的,是大新闻,是热度。
王皓的这个回答,就给了他们发挥的空间,一些记者甚至已经提笔在自家笔记本上写下了【知名导演王皓表示宋慧侨是他的理想型】的话语。
围绕著这个话题,发布会的热度瞬间就被王皓抢去。
“王导!王导!请问您是否对宋慧侨小姐有好感?”
“王导!王导!听说您专程飞往韩国,就是为了邀请宋慧侨小姐出演电影的女主角,这个消息真实吗?”
“王导!王导……”
王皓将手向下按了按,“今天是《源代码》的开机发布会,不相关的问题,我不会回答。”
不回答你刚才说那话干什么?
记者们暗自腹诽,却也只能遵从他的意见,询问起有关于电影的问题,同时将话筒递到了其他演员们的面前。
一场发布会就这样带著爆点结束了,会后记者们忙著将今天的采访内容编成稿件,而王皓则是带著剧组,开始了拍摄工作。
在魔都这边的拍摄,其实用不到什么演员,最主要的还是对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现场的取景工作,通过这个获取到的现场信息,后期是要用到特效建模中去的。
而拍摄这个,就要轮到另一种名为无人机航拍的新摄影技术出场了。
第196章 航拍与大疆
无人机航拍,其实并不能算是一种多么新奇的玩意儿。
早在1903年,德国药剂师Julius Neubronner开始利用信鸽当快递员,去接收本地一间疗养院的药方并传递药物时,就曾突发奇想,将轻型摄像机套在鸽子身上,用来记录鸽子的飞行历程。
这或许就是历史记录中最早的无人“机”航拍了。
在这之后,随著航空工业的发展,无人机航拍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叠代,只不过因为技术的特殊性,其一直都是用在军事领域。
直到世界和平以后,民用市场的无人机技术,才真正发展起来。
而在距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无人机航拍,已经作为一种新型工业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中。
只不过现如今的遥控无人机款式,更多的还是那种小型化航模,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不强,像后世那种可以悬停在空中的旋翼式无人机,现如今还并未被广泛应用。
非得等到2010年,法国Parrot公司生产的高性能四轴飞行器平台AR.Drone诞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将四旋翼无人机商业化的热潮,华夏这边的无人机公司才会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
所以王皓他们此次用于航拍的无人机,还是采用的普通的直升机式航空无人机。
只不过拍摄现场除了李魁他们这些常规的电影摄影师以外,还有来自大疆公司的创始人汪滔以及他的团队,这三人所做的,是为电影的航拍提供技术支持。
之所以大疆公司会在拍摄现场,还是去年王皓在设计这一组开场镜头时,想要采用航拍的手段,突然意识到了无人机技术对于电影拍摄的重要价值。
在无人机技术出现之前,航拍这种手段的使用,其实是有著一定限制范围的。
像常规的直升机航拍,一般需要在五百米以上的高空作业,高度降低,就有可能发生危险。
而像摇臂、滑轨、斯坦尼康这些地面设备,最高也不过是升到二十米而已。
所以在五百米至二十米这个区间以内,现如今的电影拍摄设备,并没有什么很好的选择,这也就意味著,无人机航拍未来将有著巨大的市场。
未来的大疆,也正是这一行业的霸主。
所以无论是基于投资收益,还是为了华夏电影拍摄技术的发展,王皓都不会错过这样一家才独角兽企业,于是在托人打听到大疆公司后,就特意找上了门去。
对于王皓的到来,刚刚创立大疆没多久的汪滔也是很诧异。
作为香江科技大学毕业生的汪滔,是一个标准的理工男,坚信科技可以改变世界。
于是在毕业以后,他叫上了一起做实验课题的两位伙伴,跑到深圳创立了大疆科技,在一个居民区里,继续自己在大学时期的研究方向,钻研飞行器悬停技术。
只不过科技研究课可不比王皓他们拍电影,有时候即便投入了精力、时间和金钱,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果。
所以这个阶段的大疆,尚且还处于艰难的蛰伏时期,既缺钱,也缺人。
很多他们看中的高科技人才,在参观完办公地后,觉得他们一看就是个小作坊,掉头就走了。
王皓的到来,恰恰就成了大疆科技的一道曙光。
虽然对方只是一名导演,但汪滔作为喜欢科技的理工男,恰恰就看过他的《致命来电》,对此也很是喜欢。
特别是当王皓表明自己的来意,想要为无人机航拍寻找技术支持时,这又是让汪滔等人眼前一亮。
在此之前,他们研究飞行器,对于市场的考量其实并没有多少,更多的还是凭借一腔热血,完全就是兴趣使然。
而如今王皓的一番话,却是启发了他们,让汪滔等人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
所以当王皓表示想要他们帮助自己完成航拍任务,同时对大疆公司进行投资时,汪滔等人考虑了一番后,也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倒不是王皓有什么王霸之气,只不过是大疆科技如今确实缺钱,另一方面王皓的名气足够高,若是未来大疆的研究成功了,用大疆设备进行拍摄的王皓,无疑就是最好的GG。
如此双方谈妥,王皓用自己别墅抵押贷款的800万成立了一家星火投资,然后花400万买下了大疆科技40%的股份。
这个投资份额,自然是有些虚高的,毕竟大疆科技如今的估值可达不到1000万。
不过王皓并不在意这些,毕竟他知道,这400万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收益。
而且科技发展不容易,大疆这种能在国际上披荆斩棘的华夏科技企业就更是难得,能在起步阶段帮他们一点,也算一点吧。
在大疆公司的帮助下,无人机的航拍进行得十分顺利。
三天之后,剧组就完成了对虹桥枢纽工程以及周边环境的取景工作。
之后几天,剧组又在魔都其他几处取景地点拍摄了一些边角内容,然后便开始转道返回上京,准备在摄影棚里拍摄剩下的戏份。
在离开之前,王皓还再次找了一趟魔都方面负责宣传口的领导,和对方沟通了一下今年夏天参加魔都国际电影节的事情。
之所以找上政府领导,是因为他要在这次的电影节上搞个大动作,抢在明年漫威电影宇宙起势之前,先将自己的科幻电影宇宙正式推到台前。
为此他甚至还在前几天霍华德布鲁诺和他打电话沟通《飓风营救》的事情时,邀请哥伦比亚和其背后的索尼影视高层来魔都一叙。
“布鲁诺先生,相信我,我在魔都国际电影节上宣布的电影项目计划,绝对会让你们感到疯狂的!”电话中的王皓如此说道。
虽然不知道王皓是在卖什么关子,但看在《飓风营救》这个项目的面子上,霍华德布鲁诺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表示会帮王皓邀请索尼影视那边与自己交好的高层领导。
而在安排完这一切后,王皓才带著《源代码》剧组离开魔都,返回了上京。
第197章 绿幕前的拍摄工作
怀柔影视基地,位于上京市HR区杨宋镇,是一个兼具影视拍摄、后期制作、娱乐休闲、旅游观光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区。
真要说起来,这影视基地的建成也没多久,不过是2005年开工建设的,但已经有很多电影和电视剧都选择在这里拍摄制作了。
而用于拍摄电影《源代码》的3号大型摄影棚,自然也是在这里的。
自从剧组从魔都回来以后,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王皓他们都待在这处巨大的摄影棚里,进行著拍摄工作。
今天他们要拍摄的,是男主角初次清醒之后,在车厢里来回走动,收集相关信息的戏,
这部分的戏对于波来说,还是相当简单的,毕竟没什么台词,只需要他在高铁模型里来回走动就可以了。
因为时间还早,于波和那些配角们还在化妆,用于拍摄的高铁1:1模型,倒是早早的就布置在了搭建好的站台轨道上,模型的边角还贴上了黑色的胶布,这主要是为了方便后期跟3d模型进行合成时,好捕捉列车的轮廓。
而在车身两边的窗外,《源代码》的美术组也正在紧张地忙碌著,布置接下来拍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绿幕。
身为电影导演的王皓,一大早就已经抵达了摄影棚,此刻正在与摄影组和特效组的人一起,讨论著绿幕拍摄的有关问题。
其实绿幕拍摄这种特效技术,并非是什么了不得的新技术。
在王皓重生前的2024年,绿幕拍摄在华夏已经算是大路货了。
无论是在国产电影,还是在国产电视剧中,它的应用都非常普遍。
甚至随著抖音短视频的兴起,就连许多短视频制作者,都开始采用绿幕技术,而且用得还不赖,将某些“斗气化马”的特效都比了下去。
只不过在现如今的2007年,绿幕还是仅属于国产大片的高科技技术。
也只有像《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英雄》、《无极》这样的大投资大制作,才会用上这种高新技术。
而要说国内首次大规模采用这种技术的,那就不得不提到冯大炮的那部《天下无贼》了。
和王皓的这部《源代码》一样,《天下无贼》的故事,大部分也都是发生在火车上。
像这样的大片,拍摄周期起码要三、四个月,如果全部都采用实景拍摄,以国内铁路运输的繁忙程度,根本就不可能专门搞辆用来拍电影的火车在铁路上跑那么长时间。
再加上《天下无贼》是部商业大片,对于摄影、灯光等都有著极高的要求,一般的实景拍摄很难达到那种效果,摇晃的列车对于拍摄工作也不友好。
所以冯大炮只能在上京小汤山附近租了一个8000平米的大摄影棚,然后在摄影棚里,也搭建了一辆40多米长,包括软卧、硬卧、餐车、硬座4节车厢在内的老式绿皮火车。
《天下无贼》大部分的戏,都是在这4节车厢里拍摄完成的。
至于电影最终如何呈现出火车在铁路上行驶的效果,那自然是通过绿幕拍摄,拍完后再把影片转换成数字格式,将绿幕背景扣掉,替换成在甘肃拍摄的实景了。
王皓这部《源代码》的拍摄方式,真要说起来,其实和《天下无贼》的制作方式差不了太多。
无非就是列车更先进点,电影的光影质感更现代点,特效场面更大一点。
也就在王皓和摄影、特效组沟通的同时,用于拍摄的绿幕很快也被支了起来。
6米高、15米长的大绿幕,被框架拉得平平整整的,仿佛像是两面绿色的墙壁,屹立在列车模型的两侧,将其夹在中央。
这拍摄用的绿幕,必须像这样拉得平平整整的,不能有半点的褶皱、凹陷。
同时在布光时,也必须用大量的灯光将整块绿幕均匀、干净地打亮。
只有这样,才能在拍摄的过程中保证幕布上不会出现阴影,否则在后期制作的时候,抠图就会抠不干净,留下碍眼的黑块。
关于这些,王皓的幕后团队之前便已经吃过教训了,如今操作起来,却是严格按照工业化的流程制度办事,一板一眼之间尽显熟练手段。
而除了他们之外,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没闲著。
化妆间里,录音助理正在为有台词的演员安装安装无线话筒,同时还要确保不会露馅。
拍摄现场,负责主要摄影工作的李魁掌控著最新的Red One数字摄影机(试用型),在一旁厂家人员的指导下,调整著各种参数。
美工人员来回巡视,按照管理软件上的清单盘点、整理拍摄范围内的道具是否齐全、妥当。
至于副导演,则是站在几十名作为人肉背景的群众演员面前,安排他们一会儿开拍时该如何走位。
如此各人各司其职,整个拍摄现场不见一丝嘈杂、混乱,明明是上百人的大剧组,却是安静至极,充满了机械齿轮紧密咬合,规整运转的和谐美感。
很快,一切准备妥当,王皓坐到了导演椅上,看著面前的监视器。
演员们也都各就各位,在动车模型上落座。
一切都准备就绪,负责现场指挥的副导演孙峻看向了王皓,见其点了点头,这才让场记上前打板。
“《源代码》第102场第1镜,开始!”
清晰的显示器中,饰演男主张影的于波随著声音的响起,撑著座椅扶手站起身来,跌跌撞撞地穿过列车中央的走道,随著人流来到车门处,一脸愕然地向外张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