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造省油车,你造出超级电车? 第168节

  为了抢占市场。

  如此的疯狂!!

  而这些车企的负责人,更是如同吃了苍蝇一般难受。

  但也不得不立即进行退车。

  幸好现在每家下线的车辆不多。

  进行召回还是较为轻松的。

  但这些车企的股票。

  可就有点扛不住了。

  之前由于对外宣布,要抢占龙国的市场,进行新能源化。

  被资本看好,股票一直上涨。

  而现在。

  立即迎来了一轮暴跌!!

  光是这波跌幅。

  就已经让几大车企损失了十多个亿!!

  其他围观的车企。

  瑟瑟发抖……

  好家伙。

  幸亏松下集团首批下线的电池包不多,他们没能跟上去啊。

  要不然现在这么亏的就是他们。

  之前能有机会与昆仑合作的车企。

  更是悔得肠子都青了!!

  “卧槽,没想到国际顶尖集团研发的电池包,差距和昆仑居然这么大……”

  “无论是能量密度,还是安全性,简直天差地别!!”

  “做电池包,昆仑才是最专业的啊!!”

  “我后悔了,早知道就再联系联系昆仑了!!”

  “便宜没好货啊,只比昆仑便宜一二百的差价,却搞出这么大的安全隐患……”

  这些车企的负责人。

  总算是明白了。

  这其中的差距,太大了。

  可现在。

  后悔都来不及了。

  人家昆仑都不鸟他们了。

  …………

  此时。

  李明压根不清楚外界的消息。

  他正在昆仑的电池工厂内部,兴奋的研究着石墨烯离心提取机。

  研发改造工作已经进行到最后的阶段。

  操作着机械臂。

  一丝的马虎都不能有。

  这台化学提取机,经过他的改造,其精度和提纯产量已经达到了国际上顶尖科研室都未曾有过的水平25。

  要知道。

  石墨烯本身的分离和和提取是十分麻烦的。

  最早的时候。

  石墨烯是由两名欧洲的科学家,通过“机械剥离法”进行提取的。

  当然了。

  这个“机械剥离法”,虽然带有机械两个字。

  千万不要以为其效率有多高……

  技术有多先进了。

  事实上却是

  这两名欧洲科学家,使用透明胶带,对天然石墨进行层层剥离,最终才取得低纯度的石墨烯。

  而这种方法。

  也被一度的认为效率低,根本无法实现量产!!

  又过了一些年。

  后面的科学家。

  分别发明了“氧化剥离法”与“取向附生法”。

  “氧化剥离法”是通过使用硫酸、硝酸等化学试剂及高锰酸钾、双氧水等氧化剂将天然石墨氧化,增大石墨层之间的间距,在石墨层与层之间插入氧化物,制得氧化石墨。

  而后对氧化石墨进行固体干燥,再经过复杂的高温工序,进行剥离,获得氧化石墨烯。

  而“取向附生法”。

  是利用生长基质原子结构原理,“种”出石墨烯来。

  首先让碳原子在1150℃下渗入钌,然后冷却到850℃后,之前吸收的大量碳原子便会浮到钌表面,镜片形状的单层的碳原子会长成完整的一层石墨烯,这时便可进行提取。

  这些方法苛刻的工序。

  以及对温度或是对化学物的要求。

  注定高纯度的石墨烯这种产物,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因为一整套提取下来。

  成本和时间都太鸡儿高了。

  不是造不出来。

  而是造出来所花费的时间。

  与精力。

  根本与付出不成正比。

  无法量产!!

  李明所制造的“高纯石墨烯离心提取机”,则是通过当前国际上另一种先进提取原理进行改良。

  即“碳化硅外延法”。

  通过设备内部超高真空的高温环境下,使硅原子升华脱离材料,剩下的碳原子通过自组形式重构,从而得到基于碳化硅衬底的石墨烯。

  这种方法可获得高质量的石墨烯。

  并且。

  也是当前科研业界内认为,未来唯一能实现量产石墨烯的途径。

  要实现“碳化硅外延法”,对设备本身的要求极高。

  国内的碳化硅外延炉。

  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目前也只有顶级的科研室之中才有配备。

  在提取石墨烯过程中必须要用碳化硅外延炉,打造一个超高真空的环境,并且还要实现高温升华,让原子在内部重构,具备高稳定气体流场,压力场控制、感应加热,感应腔一整套的设计。

  李明耗资千万,采购到国外的顶级的碳化硅外延炉进行改装。

  足足花了一个星期时间。

  才终于将进度推到尾声。

  “呼……”

  “总算完成了!!”

  李明大松一口气。

  略带疲惫的脸上,带着一丝激动!

  看着眼前的成果,虽说是基于“碳化硅外延炉”改造而成,但实际上却已经被他改造成一个全封闭的科幻产物。

  足足占了五六个平方大小。

  除了外部的按钮,与数显屏幕。

  几乎看不清内在真空环境的形成。

  有了这台“高纯石墨烯离心提取机”。

  就可通过投入天然石墨,实现石墨烯的大幅度量产。

  “虽说石墨烯电池的成本,不能做到像锂电池那么低,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李明喃喃道。

  石墨的价格虽然不贵。

  但一块同体积的石墨烯的造价,大概要比三元锂电池还要高出几万。

  当然。

  同比能量密度可是提升三倍的。

  这传出去绝对能让研究电池与能源的科学家产生疯狂的情绪!!

  这种成本。

  相对现在无法量产。

  只能手工操作机器的石墨烯提取方式。

  简直是降维打击!!

  而在此时。

  李明的手机响起了。

  “老板,你让我们研发的石墨烯电池包架构已经研发好了,相关材料的配比和冲压机都准备好了……”

首节上一节168/324下一节尾节目录